原帖由贾图于2004-10-12, 10:33:02发表
楼主一看就是从三联过来的,那里说到东吴的文章基本都是这个风格。
我先简单阐述一下我的历史观。举个例子,我十分讨厌关羽,但不会诋毁他,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一个人一批人对他(们)不公平,也没有意义。所以我很讨厌三联的一些人对“吴狗”的评论,三联精华里关于东吴的文章(或者说琅琊也是)绝大部分都是否定、讽刺、鄙视为主,这是我非常看不惯的一点。试问如果在写文构思时满脑子都是“吴狗”,怎么还会写出客观公正的文章来?
说这些是扯的题外话,不是针对楼主。
周瑜与孙策同年,“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策母视其为子,平常可以算是一家人。初,孙策举兵,瑜立领兵来迎,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
“(周瑜)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种种种种都可以看出,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住在一起的结义兄弟。这种亲密无间的友情是多么根深蒂固和不可动摇,刘关张也只是恩若兄弟,周瑜孙策可是真正的结义金兰。就连两人婚配,夫人都是姐妹,乃亲上加亲。
后瑜拒袁术之邀再投孙策,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随孙策平江东周瑜战功最多,孙策让他领江夏太守明显是为了对付最大的敌人刘表。可以说周瑜是孙策最信赖和最得力的助手,完全有资格排在武将第一位。
初太妃“使权以兄奉之”,足可见权母对周瑜的信任。“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也足可见周瑜对孙权的忠诚不二。孙策死后周瑜肯定悲痛万分,“瑜将兵赴丧”明显是为了力挺手足之弟孙权,而不是去争权。
随后为实现孙策制霸天下的梦想,为了孙权的江山鞠躬尽瘁十年一直到死。我想,作为儒将,为了胜利“亲跨马擽陈”的不多。而“会流矢中右胁,疮甚”未愈的情况下还能“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击退曹仁,更可以看出其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毅力。此情此景25年后重演,主角换成了诸葛亮,他为实现先主遗愿屡屡北伐最终耗尽了生命。周瑜掌军10年,诸葛亮12年。说周瑜想夺权和说诸葛亮是权臣一样可笑。
再说张昭。
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些都说明孙策当时是向张昭托的孤,其与周瑜共掌大事合情合理。巡军安抚那是在履行职责,是后面的事情了。而决不是因为这个使子布“爬到了”文臣第一,他本来就是第一。
暂说周瑜、张昭,休息片刻再论他人。
贾兄,其实三联历史茶社里,拥吴派跟反吴派好象都很多人吧?
至于偏激言论,好象两派都很喜欢用吧?使用侮辱词汇攻击对方的历史人物,双方都作过,反正既然贾兄已非三联之人,那么过去的事情何必太计较?
其实最近在某三国论坛帮孙权跟张昭说话,被该论坛蜀派围攻,感概甚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