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朝廷与诸侯的关系,炎黄春秋,轩辕史话,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标题: 浅谈中国古代朝廷与诸侯的关系, 原创讨论
性别:女-离线 先知之城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6
帖子 547
编号 17515
注册 2004-9-12


发表于 2004-9-19 16: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谈到诸侯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诸侯?汉朝刘姓诸王是不是诸侯?唐朝藩镇割据算不算一种事实上的诸侯?明朝朱家诸王算不算诸侯?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从周朝开始“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周朝分封的同姓和异姓国家就是最早的诸侯。从汉朝以后,天子分封自己的同姓子弟为王,史书上也都称为诸侯。如汉朝刘姓诸王,西晋司马氏诸王,明朝初年诸王等,都是典型的诸侯。
  
  我认为,判断是否诸侯的关键条件是:1、权力是否来自中央政府的分封,并可以继承;2、是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政权体系。唐朝的藩镇割据虽然势力非常巨大,但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有一些藩镇如魏博镇等,得到了唐朝的承认并册封为郡王,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往往随着藩镇统帅的更替而中断。所以我认为唐朝的藩镇割据不能算作诸侯。事实上,许多藩镇是拥有合法地位的,如我上面提到的魏博镇,像吴元济、李希烈一样公然不服朝廷甚至造反称帝的藩镇领袖并不多。唐朝内部对处置藩镇也存在不同意见,如唐宪宗对藩镇持严厉打击态度,曾经消灭多个藩镇,但唐武宗、唐宣宗对藩镇的态度就很温和。而且,自从宪宗以后,唐朝的士大夫日益分裂为两派,到文宗、武宗年间演化为著名的“牛李党争”,牛党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李党主张对藩镇武力讨伐。武宗期间主要是李党执政,所以承认了许多藩镇的地位,不少藩镇领袖被封为郡王。宣宗年间牛党重新执政,但唐朝力量已经不足以讨伐藩镇,因此宣宗对藩镇也比较温和,还产生了沙州节度使张议潮这样受宠的新藩镇。因为此时唐朝皇帝的地位已经非常不稳,急需要借助藩镇的力量进行巩固,此后许多军事将领甚至普通地方官员都变成了新藩镇,著名的有黄巢起义军的叛将朱温、吴越王钱缪等。所以说藩镇和朝廷不只是斗争,还有妥协甚至合作。
  
  不过,对于藩镇,我还是坚持上面的看法,即藩镇不能算真正的诸侯。因为朝廷承认藩镇,往往是一种权宜之计,虽然有时候封藩镇首领为王,但从来没有授权他们建立“王国”或“王府”。藩镇经常发生内乱,藩镇首领的王位很少能够传给子孙,没有稳定的世系。更重要的是,藩镇在唐朝官方的政治体系中仍然被视为地方官员,而不是“封建藩屏”。藩镇首领也很少建立自己完整的政治体系,而仅仅是以军事体制去管理政治。
  
  另外,唐朝的皇子虽然都被封为王,而且经常到地方上担任都督、刺史等职务,但很少世袭,也没有建立自己的王国。唐玄宗时曾有人建议给皇子固定的封地,但最终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唐朝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的诸侯。
  
  至于明朝的朱家诸王,情况比较复杂。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了防备北方的蒙古势力,并防止权臣篡位,因此允许诸王拥有自己的王府、军队。而且朱元璋还明文规定,“朝有奸臣,亲王请除之”,给了诸王“靖难”的权力。虽然诸王受封的地方仍然是明朝直辖领土,没有建立王国,但北方诸王尤其是燕、晋、宁诸王势力非常强大,兵力雄厚,实际上是当地的主宰者。后来燕王朱棣也正是凭借强大的燕国军队攻陷南京,“靖难”成功。
  
  但燕王夺取皇位后,为了防止其他亲王再次篡权,就大幅削减了亲王的卫队,并把宁王等一些北方亲王迁到南方。到了宣宗时,又发生汉王朱高熙造反事件,从此以后宣宗规定亲王无事不得离开封地,并再次削减亲王的卫队,亲王实际上已没有什么权力。因此我认为,宣宗以后的明代诸王已经不能算诸侯。
  
  
  实际上,自从秦统一以后,诸侯就基本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因为统一乃是天下大势,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大趋势是中央集权越来越严重,除非特殊时期,诸侯很难起到什么大的作用。秦始皇不分封子弟为王,曾被视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汉朝一建立,就大封亲戚子弟为王。开始刘邦曾封过9个异姓诸侯,但这些诸侯除了长沙王吴芮之外,都因为谋反被除国。所以刘邦临死前曾与大臣们盟誓:“不是刘氏不封王,不是有功的不封侯。”所以从此以后,汉朝四百年的所有诸侯王都是刘氏,只有到了献帝年间,权臣曹操曾逼迫献帝封自己为魏王。
  
  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究竟有没有用呢?从汉朝初年的情况看,应该是有一些用处的。吕后死后,齐王就曾经出兵讨伐诸吕,间接导致了吕氏的垮台。代王刘恒即位为汉文帝之前,他的相国也曾说:“高祖分封刘氏子弟为王,盘根错节,权臣一旦想篡位,必然被诸侯讨伐。”汉文帝之所以能顺利即位,与刘姓诸侯的势力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帮助汉文帝即位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宗室成员如刘章、刘兴居,也先后被封为诸侯王。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立郡县制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刘邦恢复分封制是不是一种倒退呢?我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天下未定,刘氏的统治还没有稳固,如果一味实行郡县制,一旦朝廷有人篡权或爆发起义叛乱,皇帝必然孤立无援。适当分封一些诸侯,首先可以使权臣、外戚不敢篡位,如诸吕之所以失败也有诸侯干预的因素;其次,使刘氏势力“盘根错节”,任何人想反叛,都要先过刘氏诸侯这一关;第三,还可以利用诸侯来反抗匈奴、山越等少数民族,如燕国曾长期抗击匈奴,吴国也对山越起了牵制作用。刘邦的错误在于,他过低地估计了刘氏子孙的野心,以为姓刘的诸侯不会反叛自己家的皇帝。但是,退一万步讲,即使刘氏诸侯反叛成功,坐上皇位的也还是他刘邦的亲族子孙,总比外人篡位好。
  
  其实诸侯反叛的道理,西汉贾谊《治安策》说的很清楚,越是强大的诸侯越是容易谋反,长沙王的封地最狭小,在异姓王中是唯一没有谋反的。所以要天下安定,最好“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要让诸侯拥有太大的势力,否则即使道德高尚之人,也会产生谋反的野心。汉初的历史经验证明,“刘氏子孙”并不能保证不谋反,恰恰相反,刘氏子孙都认为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一旦他们羽翼丰满,甚至比异姓诸侯更容易谋反。汉初的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卢涫等,往往是被猜忌、被逼迫而谋反,而同姓诸侯王经常是主动谋反,直接冲着帝位而来。汉文帝号称最仁慈的皇帝,就是在他在位期间,也连续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两起谋反事件,虽然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已经足够引起警觉。但是汉文帝虽然赞成贾谊的意见,却没有采取行动遏制诸侯势力。典型的例子如吴王,自己开采铜矿制造铜钱,甚至不让汉朝的官吏进入吴国,简直已经是个独立国家,汉文帝不但不予以惩罚,反而恩准他不到长安朝觐,使吴国的谋反气焰更加嚣张。结果到了景帝年间,果然爆发“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并没有真正坚持削藩。他恢复了反叛的楚国,甚至还想恢复吴国,幸亏被太后制止。有反叛嫌疑的齐王也被赦免,由此可见景帝的优柔寡断。但是景帝毕竟给诸侯设置了许多限制,如诸侯国不再设立御史大夫、廷尉等官员,诸侯国的丞相改称“相”,太傅改称“傅”等,以示低于汉朝朝廷。原先曾经“地方千里,连城数十”的齐、楚、吴、淮南等大国,现在都被肢解,一般的诸侯只拥有一两个郡,只有景帝最信赖的弟弟梁孝王土地最大。但就是这个最被信赖的梁孝王,在太后的宠爱之下居然想谋取帝位,甚至谋杀他不喜欢的朝廷大臣。景帝察觉之后,对梁孝王疏远,梁孝王惶恐而死,梁国也被一分为五。当时的人评价道:“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至此,汉朝皇帝对诸侯王已经完全不信任了。
  
  进入武帝时期,诸侯权力继续减少,最后甚至减到“但食租税,不治民”的程度,诸侯国的内政都由相主持,而相正是由汉朝皇帝任命的。但是,即使诸侯的权力如此衰减,还是出现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事件,其中淮南王谋反计划最周密,还得到了汉朝丞相田鼢的内应,幸亏廷尉张汤及时发现,将淮南王党羽一网打尽,才避免了一场大乱。而且汉武帝的亲兄弟胶西王也有谋反企图,汉武帝给了他一点面子,没有予以株连。此后,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意见,颁发“推恩令”,把王国拆分为许多小的侯国,诸侯的力量进一步减小,再也不是政治舞台的决定性力量。虽然如此,昭帝年间还是发生了燕剌王刘旦谋反事件,此后直到西汉灭亡,再也没有发生诸侯谋反事件。
  
  但是,诸侯力量弱小虽然可以保证他们不谋反,但汉朝皇室无疑也丧失了一个屏障。到了后来王莽篡权时,甚至没有一个诸侯王有能力起来反抗,刘氏子孙一个个都默认了篡位的事实。司马光说的好,诸侯势力太弱,导致“汉干枝皆弱”,王莽当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当上了皇帝。如果像汉初那样,有齐国、淮南国这样的巨无霸诸侯,王莽估计是很难成功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光子兄,感觉说得不尽,还有余味啊。某家是一贯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诸侯只存在于先秦,后来历代都不过是中央政府的手臂延伸,换了个形式而已。另有疑问,汉王于某家印象中乃名高煦啊,不知道高熙一名见于何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9-21 14: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像汉初那样,有齐国、淮南国这样的巨无霸诸侯,王莽估计是很难成功的。
===========================================
那无非就是把王莽换成巨无霸的诸侯而已
反正一个阵地你不去占领就会有别人去占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9-23 20: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封建”只存在于周代,这是个在王室名义下的几级金字塔式的制度模式,每一个诸侯虽对上级称臣,但却是该区域世袭的统治者兼地主,王畿和各藩国内还包含着无数行政长官而兼地主的小封君。而汉代则名同实异,不仅是王畿,各藩国也都已经郡县化,朝廷对藩国的控制也严得多,制度上兵符是掌握在朝廷所派的丞相手中。

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针对他认为“可痛哭者一”的诸侯王尾大不掉的现状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解决办法,有别于晁错的强硬削藩,其本人恐怕不见得赞赏将纯郡县制再退化到“众建诸侯”,虽然当时的儒生很喜欢厚古非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陸秀平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18285
注册 2004-9-24


发表于 2004-9-24 08: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請勿見怪在下亂入。
其實中國遠古時便有「諸侯」出現。簡單來說便是部落之長。
傳疑時代的共公、商末的「西伯侯」、「崇侯」等,莫不是諸侯。
但是,當時的封建方式有所不同。
但請留請,那時的諸侯不會稱作「藩」,他們不會有任何「屏藩」之用。
他們是自古存在的獨立小國,比如說,西伯侯並不是商所分封的,而是稷以後,便在西方生活的小部族。他們與王室的關係是極疏落的,從新出土的青銅器中,也見到王室常常派使者去安撫他們。至於周代的諸侯,不少屬同姓或者是功臣的後代,已算有「屏藩之用」,但此卻並不突顯,而且當中夾雜著很多古老的部族國。

但在漢以後,所有的諸侯國也是分封而來的了,原意上,便是有保障王室之用。因此,漢以後諸侯的定義亦同於「藩」。後來引申到由中央所分封(或承認)的半獨立小封地之領主,皆能稱之為「藩」,故漢、明有「藩國」、唐有「藩鎮」等等。

日本亦然。早期在日本的「國」不稱「藩」,後來經中央分封,才稱「藩」,故在德川時期,有甚麼長州藩呀、德島藩呀等等。

我猜想光子的原意應是寫「浅谈中国古代朝廷与诸藩的关系」,「諸侯」當作「諸藩」,可能是因大題目的誤會而引起各位的問題吧?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2 05: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04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