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别 | 百姓 |
级别 | 在野武将 |
功绩 | 0 |
帖子 | 46 |
编号 | 282305 |
注册 | 2008-6-15 |
| |
| | |
|
|
|
驳易中天品三国之郭冲三事
郭冲三事原文如下: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於阳平交兵事。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易中天在<<品三国·开场白·大江东去>>中认为,诸葛亮从未摆过空城计。
文中写到:“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是许多人追捧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当时有一位郭冲先生,大约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感觉大家对诸葛亮的崇拜还不够,于是『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计。这五件事,都被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驳回。驳空城计的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哪来的什么空城计?”
我观裴松之驳郭冲五事之言,则五驳皆有误,这里仅就“空城计”一事作分析。
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司马懿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这一论点站不住脚。“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是实,但国家有难,朝廷量才而用,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既然孟达谋反司马宣王能及时出现在新城,那两个月后在西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司马懿完作为后续部队为什么不可能出现在诸葛亮面前呢?魏明帝大举伐蜀那次不就是由司马懿自宛由西城至阳平吗? 有此可见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
裴松之为驳空城计还列举了其它几项证据,也同样有问题。裴氏证据之二裴松之注原文)“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不以延为万人别统”,是指魏延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魏延提出的这一军事计划风险极高,素来谨慎的诸葛亮为规避风险,不依此计,而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式进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让魏延将兵御敌。这在魏延传里就有明确记载:“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且诸葛亮是文人,文人统兵当然是坐镇指挥,而非上马杀敌,所以“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裴氏证据之三:“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裴氏此云更是不足为据,帝王之家毁父乃至轼父之举司空见惯
这件事是郭冲讲的细节不对,还是<<蜀记>>记载失误,现在都难说了,许多人说诸葛亮根本从未摆过空城计,就是因为陈寿、裴松之都没采用它,但我们知道,凡正史记载的事是几乎肯定有的,正史不记载的事却未必没发生过。
陈寿身在晋朝为仕,写<<三国志>>时,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氏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难道司马懿打完附近的孟达后,就从人间蒸发了?而且是在陇上三郡失守、陇右告急,连魏明帝都要亲自坐镇长安,督荆州的司马懿作为后续部队自然也再正常不过了
而裴松之的驳文明显牵强,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感情意向。郭冲何许人也,能替诸葛亮编出这样高级的故事?
再来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他说这个故事不合逻辑,我们且顺着易老师的思路逐一来分析,看这个故事到底合不合逻辑?
(易中天原文)“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队侦察兵进去,行不行?” 这样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派少量侦察兵过去当然行,但去了以后呢?蜀军可以把侦察兵打退甚至消灭,到时吃了亏挫了士气还是搞不清楚蜀军的确切兵力。因为城里可能有重兵,城外后山上有疑兵,这种情况下不敢轻举妄动很正常。类似的例子,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带着一百名骑兵在匈奴大队人马鼻子底下,下马解鞍,懒洋洋地撤退,匈奴人怀疑汉军有埋伏,不敢贸然攻击,最后被李广顺利逃出。匈奴人忌惮李广,司马懿忌惮孔明,合乎逻辑!
“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距离应该不算太远,那么,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城楼,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这种假设不能成立,因为蜀军在城上,魏军在城下,受地心引力影响,城上的弓箭手射程超过城下,城下的弓箭手要想射中城上的人,就得先冒着被对方射杀的危险。城下的军队在发动攻击之前的集结位置,一定在城上弓箭手的射程之外,更在自己的射程之外。
“第三,按照郭冲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二十万人,诸葛亮只有一万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总之是敌众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如果真要这样做,就在军事上犯了两个错误。1贻误军机:因为围三天,蜀军不会饿死,情况不变,白围了;魏军消耗了粮草 2三天时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因为敌暗我明,万一诸葛亮城外埋伏有部队“围三天”会使司马大军置身险境,遭遇内外夹击。
最后易中天又引用裴松之的话:“就如冲言,宣帝(司马懿)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裴松之在这里只是发表了一下他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我们不能凭此就给空城计判死刑。何况,裴氏的观点还有可能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裴松之驳空城计证据不足,易中天逻辑有误,无法否定诸葛亮空城计的存在。
孔明故后,并非是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才使其成为忠义和智慧的化身,其声名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已流芳天下。历代多数历史学家给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评价中,足可见其军事才能绝不亚于政治才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