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老子"的个人认识
我对于"老子"的个人认识
2003年元月19日,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文物,这一“惊天的事实”究竟是什么?现据我的研究具体事实陈述如下:
一、青铜器的主人姓单名逨。
1、我们已知的、最著名的历史文人,姓单(此单姓,在西周当时,单只读dan音,不读shan音。)的并不多见。
2、我们已知的、最著名的历史文人,叫逨的也很少有。
3、然而,我们大家都知道:太史公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公元前89)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就说,“老子……字聃”,又在说“老子……著书”后,立即否认而牵连出“或曰:老莱子亦楚人”的事, 从而使大家都知道:“老莱子也许是老子”。(显然,这是司马迁离当时已快700年的“臆断”,能笃信无疑吗?)
4、诚然,大家都还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有不少的文人把老子叫“老耽”。
5、所以, 春秋时的传讹而使“单逨”变易为“老耽”或“老莱”,不但是可能的,且成其为事实。考虑这些:“杨家村”2003年出土的文物(青铜器)就为我们提供了老子生平事迹的依据和事实。
二、“单逨”在周宣王四十三年时,被任命为“歷人”的独特作用。
6、“歷人”作为官职,在我国的有文字记载之中,仅见周宣王四十三年时这一次。
7、“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我们的历史学者没有严格解答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说是,相当于“监察甄别”国家高级官员的(眼下称为:“搞纪检的”)官职。
8、然而,我认为“歷人”是周宣王四十三年时增设的、担负特殊任务的官职。为了显示特殊任务的性质, 周宣王命单逨作了十个鼎,这就成为了历史事实不可动摇的“铁”证。
9、单逨的“十鼎”,在我国历史“鼎”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在我国历史上,“天子”都仅只能享有“九鼎”。
10、显然, “歷人”的特殊作用在于:每个“天子”的时间性极其有限,充其量只有几十年;“歷人”是有关历史方面的首任官员(原来商王朝后期和西周时期的“史官”,都仅只是作“记事”和“冊命”做“事”而已。当时和以前的“史”“使”“事”三字相通、同,与“历史”的“史”无关。所以, 周宣王四十三年以前的“史官”是不能涉足“历史” 的),弥补我国还没有历史记载的不足之处;(原来所流传的“周公组织人员修订的‘史册’”问题,纯属谣传。西周初期没有“著书立史”的能力, 西周和东周前后八百年所出土的“金文”也不支持——西周初期有“著书立史”的能力的这件事。)“歷人”所面对的是“天子”(周宣王)的祖先们的史实!这就是说“歷人”的特殊作用是多么的重大啊。(在周宣王四十三年之前,没有得到王的允许,任何人,包括史官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得使用文字!更不用说去著书。这可是砍头的灭顶之灾,谁人不畏!)
11、周宣王命单逨为“歷人”并且作了十个鼎,表明周宣王重视“歷人”这个职务。这个职务是领导组织人员,修订、整理历史上有重要内容的“典、谟、训、诰、命……” 之类的史料的, 这必定是“天子”(周宣王)的祖先们的史实!当然也包括“所见所闻”前朝的史实之类的史料。(显然,此事大于“天子”——周宣王, 周宣王命单逨作“十个鼎”就“理”在其中了。)
12、所以, “歷人”官职出现后,这才有了“甲骨文”“刻写”的《尚书》原始本(确凿的时间是公元前784——公元前781的三年)。只不过是280余年后, “甲骨文”的《尚书》原始本,由于时间的无情推移,已渐趋残缺模糊。后来传为经过孔子“修订”(?),至秦王朝时又被秦始皇焚毁!(后来毕竟是后来,我们注重的是“歷人”官职的作用。)
13、于是乎“歷”与“歴”通、同。“歴”字的厂字头坏损后,残留下来的是上“林”下“止”的残字,当人们把它在竹简上“刻写”成“籀文”时,就变易成似“楚”的“楚”字了(未必真是“楚”字),这才致使后人司马迁写道:“老莱子亦楚人”的文字。
14、附录两则:
(1)读“单”音的字有:匰、僤、単、冉、單、憚、撣、殫、燀、癉、簞、襌、贍、譂、耽、聃、眈、儋、亶、儃……等一百多个。
(2)西周之时,“单”姓是大姓。“单”姓之宗祖是“行武”出身,其后人都是“行武”世家。所以,古文字的“单”,则是“東”字之上还要加二个口字。以后才演变为“單”字,以至于陆续出现的“陣”、“陳”、“戰”字都与战争有关。(其中“陣”与“陳”两字相通、同,都读zhen音,并且, 后来陳作为姓之源都与单字有关、与战争有关。“陣”、“陳”两字都是由“单”字演变而来:古文字的“单”是“東”字之上还要加二个口字,当“東”字之上的二个口字变换到“東”字的左侧并叠加起来,就是“陣”、“陳”二字。)
15、因此,老子成为了“楚人”、成为了“陈国人”,都“理”在其中。(太史公司马迁只能知道“楚人”、“陈国人”之谣传,这也珍贵难得。)
三、单逨出身于“行武”世家,“逨盘”追述了家史八代。
16、单逨出身于“行武”世家,这清楚的交代了老子的根基,与《老子》文章惊人的一致:
17、《老子》全文是符合西周意识形态的,如“绝礼”、“绝仁”、“绝学”、“不尚贤”。这只能说明《老子》一书是具有西周时代特征的书。目前,我们对西周意识形态一无所知(我们的历史和哲学工作者,无视“金文”事实,只跟在人们后面学舌),怎能读懂《老子》一书?(他们不正游弋、徘徊在《老子》门口,进不去啊。岂止如此,还阻碍我们认识中华民族的真正传统文化。而今,不正是在“发掘”儒家文化吗?)
18、《老子》全文岂止是仅具有西周意识形态,她还具有西周“甲骨文”的风范,寓有“甲骨文”的“玄”、“祸”、“往来”之真。不能真正认识“甲骨文”(那些把“甲骨文”仅当作“卜辞”的人,应该止步了),就不可能知道“玄”、“祸”、“往来”的本意,也就读不懂《老子》一书(不少的人明显表现为对《老子•八十章》的胡说八道的理解)。
19、单逨出身于“行武”世家。所以,单逨在周宣王的四十六年的执政期间内,就打了四十余年的仗。南征北战、东奔西走、戎马一生。知其民众之疾苦,深恶痛绝战争之危害。这才有《老子》“八十章”的绝妙文章(不少的人的胡说八道,怎能进入老子的境地,怎能知道民众的心)。这样的绝妙文章还有三十章和三十一章,都入木三分啊!
20、西周的周宣王与单逨,是君臣,也是挚友。他们从小到大共同交往六十年,受教于同一启蒙老师——召穆公。他们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就是“自律”与“民得”。评价一个“天子”执政的成功与否,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民得”的保证与否。“民得”的保证又将检验统治者的“自律”的程度。只有统治者的高度“自律”才能保证“民得”的实施。这其中的“自律”与“民得”的任一问题都马虎不得,稍微不慎,将铸成历史性的大错!(轻者腐败日盛,重者反动透顶。)
21、“自律”与“民得”的问题是我们很古老的传统。远的不说,当商王朝后期古公亶父(约公元前12世纪)在建立西周根据地时:是针对商王朝的上层腐败现象“得”风正盛,重新提出“自律”与“民得”的问题的。并且用“甲骨文”刻写在五片龟甲底板之上,“装订”成“典册”。这就是后来传为的“龟(归)藏”或者是“五典”的治国宝典,也是周康王所称之为的《德》篇(见大盂鼎),同时也是《老子》文中所说的《建言》!(见[通行本]《老子•四十一章》)
22、所以, 周宣王在自己不久于人世时,命单逨将古公亶父的《德》篇(300余年的传阅已残缺且渐趋模糊),立足于“自律”与“民得”之问题的基础上, 重新加入新的认识(周宣王和单逨的)而修订。因此, 单逨用了五年多的时间,才刻写完成此书(公元前776年)。在春秋时, 大家把她叫《三绝》;临近战国时大家把她叫《三绝》或者《老子》。流传到汉朝后期时,才歪曲称为《道德经》而流传到现在。
综上所述,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窖藏的主人——“单逨”据我研究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老子”!2005.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