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风云
白帝城托孤这场戏中,诸葛亮演的非常到位.令人无可挑剔.也许政治家原本就是天才演员,非常聪明,也非常会装扮.面对刘备“如其(刘禅)不才,君可取而代.”的诱惑,他毫不犹豫的表态:效忠刘家.为什么?因为他是明白人.若自己稍做犹豫或老实不客气的接受了,他诸葛亮还想吃饭吗?不说刘家人当场翻脸,就连赵云也可能送君一程. 但刘备并不打算杀诸葛亮,因为他的国家需要诸葛亮这样的栋梁之才,这是他刘家事业的资本.所以他的话说的很婉转,但弦外音聪明人都听的出.何况是诸葛亮?刘禅的无能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还用看?说这些话无非是明知诸葛亮之才当世无双,而自己儿子又蠢的出色,放心不下.无奈之下才把话说绝,死之前给他来个下马威,约法三章!
这些说法很荒谬,毕竟故事并未发生,然则历史并不缺乏这种事例.
唐太宗的“铁哥儿们”---徐世勣便有此阅历,他与李世民可是一等一的鱼水关系,李世民也老早就认定他为顾命大臣,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但当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时,并没任命徐世?为铺国大臣,非但没任用他,还贬了他职,流放边疆.李世民怎么对太子说的?“世勣之才智是绰绰有余的,但怕的就是不效忠于你,朕把他流放边疆,他若立即上路,便留着;若稍有犹豫,就杀了.”这招很绝!要么杀了,以除后患.要么留着也不错,一来他即不敢再来死赖着你(更别说来窥视权力);二来他也是人才,留着或多或少有些用.徐世?也是明白人,与诸葛亮一样,都是政治家兼高等演员.他一接到命令就知其意,家都不回便赴任去了,这样才保住了性命.这件事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性质是同样的,都是害怕自己的老哥们会背叛自己的傻儿子.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但徐世?便没诸葛亮那么幸运,至少待遇不同.而且诸葛亮活命只用一句话,徐世?却还要跑到老远方避其祸.可那只能怪自己命不好,生不逢时,虽然同遇明君,同样是智者,但刘家少不了诸葛亮,杀了他与摧毁国家无区别,所以刘备不会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他只能半威胁半哀求的将后事托付给诸葛亮.然后再说句“好自为之吧!” 而徐世?不同,他虽智冠群臣,但当时的大唐并不缺乏人才,再加之他功高盖主,所以他的境遇就比较差.
再看看另一位文才武略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他死的很是不明不白.却也无非是因皇位之争而丧生罢了.而他正是死在自己的亲兄弟赵光义手上,但我想赵光义是出于正当防卫才迫不得以杀了他的.史书上说赵匡胤死前召晋王赵光义入内至卧榻之前嘱咐后事,命左右内侍远避,谁也不知俩弟兄说什么.只遥望见烛影之下,晋王突然跳起,像是躲避什么,接着就听见赵匡胤用斧子投掷戳地,大声对晋王说:“好自为之吧!”就这样架崩了.而赵光义出来后却是满面的愕然.也许赵匡胤也有志拍部“白帝城托孤”.但他找的这个演员不合适,不够聪明,更没有演艺才能.当戏演到赵匡胤说:“若其不才,君可取而代。”时,这该死的大老粗忘词了,连诸葛编剧教的台词都忘了,犹豫半天说不出话.(当然也可能太入戏了,竟念错台词,把“不好”说成了“好”).这下子可气坏了导演兼演员的赵匡胤,一把抓过预备的道具,要砍将下去做了他.但最终天违人愿,赵匡胤反成了被害者.真是悲哉啊!
宋太祖崩后:时漏下四更,宋后入见晋王,愕然亟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悬与陛下矣!”一句话,帝王丑陋至于斯,刘备之忧确有必要。
唐宗宋祖尚如此,刘备又能好到哪里去?至亲骨肉尚自残,君臣间又有何情何义?然而人却总爱摆副“道学先生”的模样,妄想以所谓的“仁义道德”来粉饰吃人的鬼脸.“白帝城托孤”演的虽妙,但也无异是“鸿门宴”的翻版罢了!
[ 本帖最后由 柳月 于 2007-3-3 01:4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