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7-20 10:53 发表
关于业委会。
1.有些地方是20%,25%签字成立,有些地方是由建设单位或一个物业管理区域五个以上业主联名向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这与我提出的是业委会委员参选前,需要征集足够数量的签名 ...
这说明您并不了解实际情况,我参与过业委会的组建,可以说下所谓的“内幕”。
当时是一个福利院的家属区,由于单位不想管,想甩锅------外来租户多了,不交物管费,本单位职工又少,所以这家单位向通过组建业委会的方式,把问题甩给当地政府。而当地基层部门压根就不想管这个事:这业委会其实就是单位甩锅的幌子,以后真出了什么事屁用不顶,单位又不管,最后就丢给政府了
在实际投票中确实出现居民对候选人不熟悉了解的情况,但这跟政府参与,官僚作风没关系。要知道,候选人是单位自已推出的,商业楼盘的候选人往往也是居民自已推举,你自已对他们不熟悉不了解,关政府什么事?
继续回到主题,这个单位推出的业委会候选人,实际是他们的在职职工,因为没有人愿意干这个业委会的活,只有用强制手段逼还住在这里的职工就范,而且单位领导还向这些候选人承诺:你们只是挂名,实际不会要你们做什么事。
等实际选举的时候,那些居民都投票了,为啥给不认识不熟悉的人投票呢,专门做过调查,他们的普遍心态是:选业委会这些人毛用没有,但是流程到了这里又不能不选,所以随便怎么投票都一样,以后真有什么事,继续找单位和政府闹就行了......
就这样,业委会成立了,这些候选人跟政府也没什么猫腻,跟单位的猫腻才多,说白了就是单位操控的傀儡。
另一个是自已居住商业楼盘的业委会选举,同样的问题,商业楼盘中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尤其是年青人其实很少,目前的主流是中老年更为积极,而这些人恰恰对键盘式管理无爱。通过微信、网络等方式串联的也有,但更多的是为了维权。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现代节奏快,年青人要忙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足,要他们无私奉献这叫扯淡。
这样就造成了业委会成员的难产,至于说熟悉更是无从谈起,现代商业楼盘跟以前的村居不一样,人际关系也变得疏远。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连自已楼上楼下的人都未必熟悉,更遑论整个小区?
官府才懒得理会你候选人是谁呢,现在物业矛盾这么激烈,沾上就是一身骚,建立业委会去自治管理,让群众斗群众,他傻了才会介入。
社会上一般会YY建立业委会跟官府和开发商竞争利益云云,所以才会有这种想法,而实际上,业委会更多的是处理内部分歧和群众矛盾,既繁琐压力又大,因为你很难满足所有居民的诉求,最后两不待见。实际利益方面,物业和开发商拉拢业委会这才是常态。
目前需要的社会组织其实跟您想象的专业参谋不是一回事,而是基层以楼栋,班组组成的单位,也不是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有了这些基本组织单元,基层管理部门和公益机构开展事务更加顺利。
起的是辅助作用。
别被那些鸡汤忽悠了,以为社会组织就是什么意见领袖,主持正义,抗争强权,所以魔鬼要打压。
其实啊, 就是一帮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