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秦帝的“坑儒”与汉帝的“尊儒”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7-27 22: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wwwind 于 2008-7-11 20:31 发表
统治者需要顺民以及愚昧的人。
百姓一读各种书籍,领悟再三,就会把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的把戏看穿了。而对方岂不是没有了最重要吹捧自己的能力-高瞻远瞩,知识垄断耳。

可不可以這樣看呢:百家爭鳴這現象,是亂世的表徴。諸子思想,無論儒、墨、道、法,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解救亂世,故當天下一統之時,百家爭鳴之現象自然便會消失。因為「統一」便代表了某一思想的「勝利」。那國家自然會被該學術主導,造成學術思想的統一;而且一個大一統帝國,如果思想混雜,也可能造成社會的混亂。因比我們不能說統治者統一思想,是單純為了愚民而為。思想的統一,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8-6 22: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妖刀村正 于 2008-8-5 23:01 发表
儒家思想,利于稳定和谐,不利于创新进步。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向臣民大肆推崇,而有能力的统治者自己是不会独尊儒术的~

漢武獨尊儒家,除了方便統治外,不可否定的是其具其他思想沒有的優勢,在人倫、社會、文化方面都有所照及。

如果中國以道、法、墨其中一家治國,那我國絕不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如唐詩、宋詞等都不太可能出現。因為上述三家都不注重文明、進步。老子曰:「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韓非就更進一步,提倡以吏為師,以法為教,以此二家治國,期望創新是不太可能的;至於墨家要實用非樂,只重工藝而不談文化,又如何創新?只有儒家,重文化傳承,才可產生文學、科技。

事實上,我國素來不乏創新,近代科技自明、清後失足,我個人認為主因在政治上的高壓而非儒家思想之果。朱元墇確為一代雄主,惜其私心太重,種下中國衰敗數百年之禍根。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8-25 17: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妖刀村正 于 2008-8-6 22:59 发表



儒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争论颇多~偶才疏学浅,也不敢妄言。不过仅以孔孟之言观之,理想主义的成分相当浓厚,或者说是在向去除基本人性的方向迈进,认为否定了人类欲望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后来的学者将其彻 ...

為什麼你看孔孟之言的結論,會跟我有這麼大的不同?

在我看來,孔孟之儒家乃先秦諸家中最符人性的一個。孔孟從不鼓勵人去除人性,他們認為人行善舉,就是他們本性的發揮。因此,說孔孟去除人性,那只是你對人本性的解讀與他們不同。荀子提性惡,該對你口味;但就是荀子,也只是說「得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說的是克制而非去除。話說回來,就是孔孟也從未將欲望徹底否定。如告子說「食色,性也」,孟子便沒否定。只是他認為人生有比欲望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義。魚與熊掌,說的就是這個。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的確,在孔子眼中,人如能喜愛仁義如好欲一般,已是了不起的啦。

另外說到聖人,在我看來,聖人只是儒家追求的一理想,是一種在「仁」之上的境界,是只能追求而不能實現。聖人是什麼,孔子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在〈論語 ‧ 雍也〉中,子貢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由此可見,孔子心中的聖人,是能給人民安居樂業,教化人民的人。從這角度而言,唐宗可謂聖。

至於說優劣先進,在乎個人。我只是想指出儒家思想乃先秦各家中最全面的,照顧最廣的。因此被統治者選用有其必然性而已,並不是講儒家思想優於其他。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8-26 18: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sk006 于 2008-8-26 14:49 发表
法家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太对,法家思想本身没什么问题。

不太明白你所指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麼。是指法家解决問題的方法?還是用法家治國的統治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是前者,那「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思想的一部分;既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太对」,那又從何說「法家思想本身没什么问题」呢?如是後者,那正如樓主所說,統治者之治國手腕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據治國思想,如秦始皇下挾書令,其本便在「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之法家思想。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2 23: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05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