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妖刀村正 于 2008-8-6 22:59 发表
儒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争论颇多~偶才疏学浅,也不敢妄言。不过仅以孔孟之言观之,理想主义的成分相当浓厚,或者说是在向去除基本人性的方向迈进,认为否定了人类欲望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后来的学者将其彻 ...
為什麼你看孔孟之言的結論,會跟我有這麼大的不同?
在我看來,孔孟之儒家乃先秦諸家中最符人性的一個。孔孟從不鼓勵人去除人性,他們認為人行善舉,就是他們本性的發揮。因此,說孔孟去除人性,那只是你對人本性的解讀與他們不同。荀子提性惡,該對你口味;但就是荀子,也只是說「得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說的是克制而非去除。話說回來,就是孔孟也從未將欲望徹底否定。如告子說「食色,性也」,孟子便沒否定。只是他認為人生有比欲望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義。魚與熊掌,說的就是這個。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的確,在孔子眼中,人如能喜愛仁義如好欲一般,已是了不起的啦。
另外說到聖人,在我看來,聖人只是儒家追求的一理想,是一種在「仁」之上的境界,是只能追求而不能實現。聖人是什麼,孔子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在〈論語 ‧ 雍也〉中,子貢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由此可見,孔子心中的聖人,是能給人民安居樂業,教化人民的人。從這角度而言,唐宗可謂聖。
至於說優劣先進,在乎個人。我只是想指出儒家思想乃先秦各家中最全面的,照顧最廣的。因此被統治者選用有其必然性而已,並不是講儒家思想優於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