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陈寅恪与钱穆史学思想之分歧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9-1-17 00: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研究历史最忌作断然的归纳,因为这很容易令人忽略历史的多元性;而这位作者说:「陈寅恪的课程明显偏向专深研讨,抑或可称研究型;钱穆的教学更重视普及教育而要称教学型了。」及「钱穆认为,治史当“先务大体”,“当于全史之各方面,从大体上融会贯通”。这一强调“从其历史演变上着眼,而寻究其渊源宗旨所在”(《八十忆双亲·师 友杂忆》,52页)、对历史作全程贯通考察的“通史”思路,本身并不为错,但是看历史若仅有纵向考察而无横切面的细究则显有不足。」等言便明显犯了这毛病。若只看了他的文章而不再加以深究,读者就可能真的以为钱大师只重历史普及教育而不重通博了。

不可否认,钱大师现有的著作中,有不少内容是比较浅易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著述有不少是由大师讲课的内容汇集成书,如《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史学名著》等便是。而这些演讲、讲课的对象水平大多不高,故演讲内容自然不能太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即使如此,有些书的内容还是很深刻的,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认为便是一本很好的「蒙书」,非对中国政治有通盘、深刻的认识是写不出来的。

但在大师的著述中,也有不少专着是很专深的。如大师晚年的最大力作《朱子新学案》,便为长达百万言的巨著;而《孔子传》虽短,但也算是旁征博引、颇有考辨之作,又怎能单纯归纳钱大师为「仅有纵向考察而无横切面的细究则显有不足」?

至于这位项先生凭钱大师予余英时先生的书信内容推断钱、陈二大师「在学术思想、治学路数方面似存有较大分歧。」就更有牵强附会之嫌。钱大师的原信内容是这样的:

「又如陈寅恪,则文不如王,冗沓而多枝节,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之三四始为可诵,且多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穆前读弟讨论陈氏所作关于《再生缘》一文,甚为欣赏,当时即觉弟不仅能发表陈氏之内心,即弟之行文,亦大有陈氏回环往复之情味。然此种文字,施于讨论《再生缘》、《红楼梦》一类,不失为绝妙之文,而移以为严正之学术论文,则体各有当,殊觉不适。弟此一论文就穆直感观之,似受陈君行文之影响实大,此或穆一时觉其如此,弟或不在下辈(笔)前有此意想,然弟文之芜累枝节,牵缠反复,颇近陈君,穆亦有意为弟下笔删去十之三四,而弟文所欲表达者,可以全部保留,不受削减,并益见光釆,此层大可注意,不知弟以为如何也。胡适之文本极清朗,又精劲有力,亦无芜词,只多尖刻处,则是其病。穆此条只论文字,不论内容,弟谅不致误会,然文字亦大须注意,上所论者乃文体,此一条乃论文之字句章节,与文体略有辨。……」

明显可见,以上只是钱大师单纯对陈大师行文缺点的一些评论,其论也并没有涉及陈大师的治学及学术成果。既然如此,这位项先生又如何从上段文字推论出「钱、陈二大师「在学术思想、治学路数方面似存有较大分歧」?以下是他在〈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转自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20406)一文中对此的论断:

「钱穆在信中讲到,“论学文字极宜着意修饰”。由此,逐一论及章太炎、梁任公(启超)、陈援庵(垣)、王静庵(国维)、陈寅恪、胡适之诸公文章之得失利弊所 在。如讲太炎之文“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枝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缺憾在“多用僻字古字”;讲任公,其于论学内容多有疏忽,但文字如长江 大河,一气之下;讲援庵,文章朴直无华,语语在题,不矜才使气;静庵之文,精洁胜于梁,显朗胜于章,唯病在“不尽不实”;论适之文,清朗且精劲有力,无芜词,只是多尖刻处。很有意思的是,对以上诸公均褒多于刺,惟对寅恪则下语严苛:

又如陈寅恪,则文不如王,冗沓而多枝节,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之三四方可成诵,且多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

联系后文“……弟文之芜累 枝节,牵缠反复,颇近陈君”云云,容易让人认为钱穆是因余氏文章多陈寅恪味道,故有意刺多于褒,以示训导之意。但是,此处明确说是就近人论学文字着论,且即便余氏文章因学步陈寅恪而染有后者文章之缺憾,也应明白点出陈寅恪文章之优劣二端,何以十贬而无一褒,有失公允若此。

当然,紧接在此段文字后,钱穆也提及陈寅恪《论再生缘》一文有“回环往复之情味”。但是,他仍明确认为,用陈寅恪此种文字“施于讨论《再生缘》《红楼梦》一类,不失为绝妙之文,而移以为严正之学术论文”则“体各有当,殊觉不适”。明眼人一望可知,钱穆赞陈寅恪惟一《论再生缘》而已,而又将此文置于“严正之学术论文”之外。那幺言下之意就只能是陈寅恪无一篇可称道之“严正学术论文”。而且,钱穆将“讨论《再生缘》《红楼梦》一类”的文章与“严正之学术论文”区隔开,这里所说的“严正之学术论文”应是指史学研究而言,那幺也就意味着钱穆不仅不能认同陈寅恪以考据见长的史学文字,同时连陈寅恪独善其手的“以诗文、小说证史”的思路 也一并予以否定了。若再联系前文对章梁诸公的评断,也多有显诸公之长而着意对应批点陈寅恪之意,则钱穆对陈寅恪学术的大体评断已很明白。尽管钱穆在下文也注意提及,“穆此条只论文字,不论内容,弟谅不致误会”。但是,若再看该书简后文“未有深于学而不长于文者”一语,这就更不免让人感到,倡言“论学文字极宜着意修饰”的钱宾四并非无意间思绪不周以致前后论调不一,而更多的是因为书简文字的私密性,以及与通信对象关系的非同一般,而表露出了对陈寅恪学术的真实评价,亦即对陈寅恪之学术思想、治学路数怀有明确的不认同感。」

我在引文中加以粗体强调的文字,是我觉得其文中最荒谬的部分。最令人不可解的是他对钱大师:「然此种文字,施于讨论《再生缘》、《红楼梦》一类,不失为绝妙之文,而移以为严正之学术论文,则体各有当,殊觉不适。」句的注释。这句话在我看来只是再次说明陈大师行文「冗沓而多枝节」之弊,使人在读其文章时会有不适之感,并没有表示甚么否定陈大师治学的意见;但这位作者竟可凭此句断言「明眼人一望可知,钱穆赞陈寅恪惟一《论再生缘》而已,而又将此文置于“严正之学术论文”之外。那幺言下之意就只能是陈寅恪无一篇可称道之“严正学术论文”。」其推论譩想如此,真令人感到匪而所思。在此例之后,其能进一步得出「这里所说的“严正之学术论文”应是指史学研究而言,那幺也就意味着钱穆不仅不能认同陈寅恪以考据见长的史学文字,同时连陈寅恪独善其手的“以诗文、小说证史”的思路也一并予以否定了。」的荒谬结论,也就不很令人感到意外了。

看了这位项先生的文章,让我深为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感到「惊叹」。虽然历史学中有Historical imagination一词,但这种甚至谈不上以偏概全的譩想,无疑远远超过了Historical imagination所能容忍的程度,让我不禁想问一句,为什么我国可以竟然培养出这样的「天才」。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1-16 10:41 发表
钱穆的水平自然是很高很高了,但似乎还是差陈寅恪。今辈人皆如同仰视泰山,更不足挂齿。

两人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当然不是如这位作者所言:「陈寅恪的课程明显偏向专深研讨,抑或可称研究型;钱穆的教学更重视普及教育而要称教学型了。」般简单),是很难断言谁优谁劣的:钱大师最崇朱子,其治学亦欲如朱子般讲通、讲博,故若观其著述,则通史(《国史大纲》)、断代史(《秦汉史》)、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经注(《四书释义》、《论语新解》、《孟子要略》、《庄老通辨》、《理学六家诗钞》等)、考据(《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史记地名考》、《古史地理论丛》等)、史学史(《中国史学名著》),及大量讲中国文化的小书等,无所不包。

而陈大师学问虽渊博,但治学则趋向专门,主要集中在隋唐之部,不如钱大师之博;但其于南北朝至隋唐各制均有卓见,在此部分之深又或过于钱大师,故二人实难言谁优谁劣。

[ 本帖最后由 巴克豪斯 于 2009-1-20 01:13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冒牌 2009-1-20 08:32 +204 好帖奖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9-1-20 01: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谢水镜兄赞赏。加分这回事,我是不太介意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观点能获他人响应。

话说回来,我觉得这位项先生还真逗,他那篇文章题为〈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这所谓的「学术论争」明明就是他凭空想象的事,又何来「未公开」可言?若是钱、陈二大师泉下有知,恐怕也只能对此啼笑皆非,无言而对。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4 09: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81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