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香港李飞 于 2008-12-28 13:08 发表
笑兄从用墨程度上难道看不出, 在讨论诸葛亮当初北伐的立场时, 我只是半开玩笑的指出一点:
在研究人物心态中受史料所限和口是心非, 难以和事件的经过和影响中那样较易讨论, 假设诸葛亮真的是为了揽权(重申一次 ...
当然可以看出你是不认可奸臣论,但辩论就是这回事,你只要把这种东西提出来,就会影响你论证的分量,所以建议你这部分删去。当然,你如果能充分论证出诸葛奸臣的话反而有效。
关于你说的北伐成功与否要看是否能得到明确的收益,是有些问题的。得地得人固然是一种好处,把敌人拖累也是一种好处。俗语说的好:“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无他,成本不一样的。保持战略选择上的主动性远比被动应对更少消耗资源,通过北伐拖累魏的发展,对双方都是消耗,只要不盲动或出现大的决策失误或绝对的战斗力差距,主动选择一方的消耗绝对要远远小于被动应对的一方。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朝代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就是一个标准范例,中原王朝要集中力量打击,游牧民族绝对不是对手;但游牧民族像狼一样纠缠,即使军事实力不是中原对手,但有机会在中原身上咬一口,没机会就远遁,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消耗对比绝对是天差地别的。
两个生死对手,一件事,不做,我进步一,你发展二;做,我损失一,你损失二,会做出什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