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统时选士,猛将之列——《赵云传》之我见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4-28 23: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4-28, 21:19:38发表
觉得如果魏延、李严之间有一人没有犯政治错误,进蜀汉“五虎”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赵云。

注:所谓“五虎”就是和关张马黄列为一传的另外一个,挑选权当然是陈寿的了。

魏延和李严基本还是不行.蜀国的前,后,左,右,中五军里,关张马黄赵无论资历,经历都是各自军中前列的人物.而且魏延和李严即使没有出事,也不配被称灌、滕之徒.

至于云别传.裴注三国的时候在表中就说过,其重点是补阙和纠谬.云别传和本传之间基本没有冲突,都是补充性质的.而且裴注三国的时候用到了近一百种史料,象无名氏写的曹瞒传都可以,凭什么云别传就不行.裴本身就是史学家,其对资料的甄别应该比普通人高的多也容易的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4-29 09: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tobywhcheng于2005-04-29, 2:31:02发表
翊軍將軍不是常設的將軍位吧?
據我認識只有常設與雜號兩種分類
入蜀後
黃忠 討虜
麋竺 安漢
簡雍 昭德
孫乾 秉忠
黃權 偏將軍

這些都是要封多少有多少名號的雜號將軍了

不像四征,鎮,安,平,前後左右那些

劉備稱王和稱帝後,關張馬黃,甚至魏延的官升了又升,
趙雲仍是當年的翊軍將軍  

什么将杂号将军想封多少就有多少,你明显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杂号.将军位里只有偏.裨是无定员的.而且将军位可不是分什么常设和杂号,而是分为重号和杂号.杂号并不代表就是将军位低.
将军位和职位有本质的区别.申耽在蜀国的时候还是征北将军,难不成其真的比关羽张飞还要厉害和地位高.诸葛亮平川前一直都是军师中郎将,连个将军都不是,可他却能统帅将军,因为他能行府事.
而且三国时期各国的将军位有很大差异的,不是一个杂号解释的清楚的,就象前后左右将军里的"后将军"在东汉末期的时候就是杂号将军.不象前,左,右一样可以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4-29 11: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云别传里可没有任何的纠谬.只是补阙而已.

裴的对史料的判别明显要比你我高的多.他所处的年代接触到的资料也比现在多不少.不是你说如何就如何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4-29 12: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4-29, 12:19:08发表

QUOTE:
原帖由杨威利于2005-04-29, 11:41:36发表
云别传里可没有任何的纠谬.只是补阙而已.

裴的对史料的判别明显要比你我高的多.他所处的年代接触到的资料也比现在多不少.不是你说如何就如何的.

我最反对这种“英雄论”的观点,说什么原著了解的肯定比我们多,所以信他就好了。

每个人都有同等的发言权,裴在《云别传》的问题上交代的不清楚,我们当然要质疑他。

呵呵....按照你这种观点,那我也同样可以质疑陈寿.陈的三国志里同样垢病一大堆.
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本就是私下写史的,写书的时候已经是公元280年了,他也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他不可能接触到很多史料.

魏蜀吴三国都是独自成书,真正的三国志是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因为魏、蜀、吴三书过于简单,命令史学家,史官裴松之加注,再到后来北宋的时候,才把魏、蜀、吴三书统一在一起,命名为"三国志".三国志这个名称是北宋的时候才有.
二十四史里的三国志本就是指的裴注三国志.

PS:你要反驳裴注三国志,至少应该拿出相关的史料来反驳吧.三国时期的史料有一百多种.你不可能仅根据叙事过于简单的一本三国志来质疑对其进行纠谬,补阙的裴注三国.《四库全书总目》里提到三国指的也是裴注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4-30 15:5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幽冥雨辰于2005-04-30, 10:17:23发表

QUOTE:
原帖由杨威利于2005-04-29, 12:47:58发表
[quote]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4-29, 12:19:08发表
[quote]原帖由杨威利于2005-04-29, 11:41:36发表
云别传里可没有任何的纠谬.只是补阙而已.

裴的对史料的判别明显要比你我高的多.他所处的年代接触到的资料也比现在多不少.不是你说如何就如何的.

我最反对这种“英雄论”的观点,说什么原著了解的肯定比我们多,所以信他就好了。

每个人都有同等的发言权,裴在《云别传》的问题上交代的不清楚,我们当然要质疑他。

呵呵....按照你这种观点,那我也同样可以质疑陈寿.陈的三国志里同样垢病一大堆.
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本就是私下写史的,写书的时候已经是公元280年了,他也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他不可能接触到很多史料.

魏蜀吴三国都是独自成书,真正的三国志是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因为魏、蜀、吴三书过于简单,命令史学家,史官裴松之加注,再到后来北宋的时候,才把魏、蜀、吴三书统一在一起,命名为"三国志".三国志这个名称是北宋的时候才有.
二十四史里的三国志本就是指的裴注三国志.

PS:你要反驳裴注三国志,至少应该拿出相关的史料来反驳吧.三国时期的史料有一百多种.你不可能仅根据叙事过于简单的一本三国志来质疑对其进行纠谬,补阙的裴注三国.《四库全书总目》里提到三国指的也是裴注的. [/quote]
别的就不说了,云别传,主要记载的是赵云。
蜀无史官,兄也知道,那么那详细的云别传来和3国志的关张传来比就是不公平的。
要比较,要么就是简短的和简短的比,也就是3国志本文里面比。
要么就大家拿详细的本传比较(当然张飞等没有别传)。用详细的去比不详细的似乎倾向性严重。 [/quote]
你这纯粹是偷换概念而已.
连关张都出来的.无聊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4 05: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36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