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闲话乱世与人才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4-6-19 16: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每逢乱世,必人才辈出,为什么呢?在乱世因为各诸侯王者因为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才价值取向,所以是人才总能找到他表演的舞台,所谓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野,如果是人才不想隐于山野市井之间,总会渐露头角的。但在和平年代,由于王者的人才价值趋向相对单一,就必定限制了某些方面的人才必定难有展现的舞台和机会,人才难以双向选择,无法流动造成,有些人才就会隐没于民间。

   春秋战国的卫鞅(也称商鞅)本出身于卫国,对刑学颇有研究,见卫国弱小,难以立足,遂奔投魏国,成了魏相国公叔痤的坐上宾,每有大事,公叔痤必与卫鞅计议,计无不中,公叔痤深爱之。后来公叔痤病重,把卫鞅向魏惠王大位举荐, 因见识及性格价值趋向原因,魏惠王并不识珠,竟不能用。卫鞅遂投秦国,得秦孝公赏识,任命为左庶长,卫鞅得已施展其才,后来就有了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这也为秦国后来走向强大奠定了基础,不过卫鞅的变法在秦国之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严刑苛法的局限性也造成了民见威而不见德,民见利而不见义,卫鞅因变法也积怨甚多,在秦孝公死、秦惠文公继位后,卫鞅居功自傲,后来被秦惠文公五牛分尸处死,百姓争而食卫鞅之肉,盖因严刑苛法所导致。后来秦末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严刑苛法也有密切关系。秦兴于卫鞅之法,也亡于卫鞅之法,盖因法度失衡之故。卫鞅怪才终为秦用,可见人才得以展现历史舞台之一斑。

   三国之风雏庞统,胸负奇才,鲁肃举荐于孙权,因其相貌丑陋,言语不恭,恃才傲物,孙权不喜,竟不用之。虽然吴不能用,后来鲁肃把庞统举荐到刘备那里去,开始刘备既不喜欢也不信其能,给庞统一县令打发,直到后来展现其才,方得刘备重用。三国还有个张松,认为刘璋非立业之主,遂携带西川地图,准备投靠曹操,无奈因曹操傲慢无理,遂改投刘备。可见因君主王者个人喜好和人才价值趋向及见识,对人才的展现舞台有多大的局限性了。好在乱世期间,有个双向选择的可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相对来说是人才总有可能找到买主,正如诸葛亮所说“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正因为单靠举荐和君王喜好,很多人才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后来出现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科举制度相对来讲比君王面试或举荐更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当然任何制度如果存在徇私舞弊,就无法保证其公正。但有制度选拔人才,总比人举荐或面视要公正的多。因为举荐也好、君主面视也好,录用人才的水平取决于举荐人和君主的见识与水平。

总之,人才流动的篱笆越少,人才展现的舞台就越多,各类人才就越容易脱颖而出,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越是乱世,越人才辈出,春秋战国和三国时期都是英杰辈出的年代,归根揭底就是乱世造就了各色各样的舞台,给了人才展现的舞台和机会比和平年代多的多。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 18: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01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