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2-14 14:29 发表
多谢s兄告知汉昌郡情况~!
呵呵,这也是一说。不过我觉得软化刘备这么机密的事情,虽然是有庞统参与筹划;但吕范近在京口尚且是"密请留备",远在江陵的周瑜直接上书的可能性不大,保密性太低。另外,不知s兄所说“刘备席间告周瑜状”指的是不是刘备“叹息”周瑜不久为人下那些话?如果是,那可不是在席间说的哦,是只有孙刘两个面谈的时候说的。另外,据南飞所知,没有任何一处资料提到刘备“两借荆州”。呵呵,虽然s兄的观点比南飞的推断更可行,但不知道有没有史料支持?
个人看法,并不成熟,不足以参考,只是随便一说吧:
1,借荆州这么个大事,孙权一定是要征求周瑜意见的。派密使的作法是合理的,然后,周瑜将书面意见先交特使带回供孙权决策(不排除有机会再亲自面议),应该不涉及泄密了。
2,席间告周瑜状确实没想仔细,应该是孙刘两人独处时的谈话。
3,刘备“两借荆州”确实没有史料,我的原意也并不是“两借荆州”,不应该是“刘备又借荆州”,而应该是“刘备后来又提借荆州之事”。刘备赴京口借荆州时,孙权搁置了这个问题。孙权给刘备的回话大约是这样:左公啊(呵呵,孙权这段时间以官方身份时是如何称呼刘备的,没准也是个重要问题,刘备这时已经自立为荆州牧了吧。我手里没资料考证),你的意见很有道理,且容我再仔细考虑一下,作个通盘、全面的安排,然后再来议这件事吧。
后来,孙权出借荆州,有两种可能:
一是孙权在内部达成共识后主动通知刘备:已经安排妥当,现在可以移交荆州了,于是借了荆州。这种情况显得刘备太被动,个人认为可能性较小;
另一种可能是,刘备回到公安,明白孙权内部会发生争议,就在积极观望、等待。不久,周瑜死讯传来,鲁肃接任,刘备觉得事情有门,便积极地与孙权保持联系,询问荆州的安排,而孙权内部这时就达成出借荆州的共识,于是同意了出借荆州。个人认为以刘备当时求督荆州的迫切心情(从他冒险亲赴京口就知道),应该对借荆州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所以,我上个帖子是按这种顺序整理的,按南飞的意见,这确实不能算“两借荆州”,借荆州应该只有一次而已。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2-14 16:5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