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何以能兵力占优及失败过程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1-30 15: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6-11-1 09:35 发表

中国战争史之类的书多如牛毛,这可是你自个说的,现在又成了严肃的专业著作了,笑,自打耳光,疼不疼?
“多如牛毛”里面,有糟粕也有精华,历史书多如牛毛,你承认二十四史属于严肃的专业著作吗?就这点脑子,还要傻笑,真替你可怜。
至于我举的那本军事史著作其权威性,已经在帖子里通过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在我国图书馆馆藏情况各方面讲过了,你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的话,可以去找一下


据你所述,中国军事史称,诸葛亮训练了10万军队,而你就把这个数据全用于第一次北伐,敢情还是个嫁接高手。

至于10万之说,不只广大网友经过史料推测加以否定,而且绝大多数三国史学家们亦无不晒笑。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10万之说目前是最权威的说法,你所谓“广大网友”不相信这个说法,乃主要以只看《三国演义》为主或受《三国演义》误导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广大网友”的不相信,不等于不存在。至于“绝大多数三国史学家“,也是承认10万之说的,你讲的”无不晒笑“的所谓”史学家“,可能是指的大学里的一些教授吧,哈哈哈
关于《军事史》里的说法,也不是什么嫁接,书里说的这只10万军队“进退如风”,难道指的是分散各处的军队?不值一驳。且,10万之说并不是只有这一本,我举的另一本书是明文列表指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10万兵,不过,阁下为了凭口舌之利,回避不提了,呵呵。


这两条来看,你自个引用的数据都存有矛盾,还好意思称胜过什么什么?
不是还有人算出魏国仅雍凉之地就有精兵30万吗?
你不要胡说八道,雍凉之地就有精兵30万,那是裴注里写得明明白白,哪里是算出来的?如果说此数据被人质疑,你的中国战争史的10万数据,连被质疑的资格都没有。
不要以为举出30万精兵这类荒唐事,就可以认为其他的一切数据都是荒唐的,这一点逻辑,虽然阁下大脑比较可怜,但也不用我教了吧。
“当然,不难预料,这些人开始时一再要求本人拿出依据,如果本人一时找不到,于是一通口水,如果本人找出来了,可能又会反口来攻击这些严肃的军史著作,免不了又是一通口水。不过,这几团口水,除了供这些人意淫之外,没有任何作为证据的效力。”

你通篇都这种无数据无资料的东西,一直找不出来,只好称如果什么什么的,你就自个意Y吧。再告示诉你一遍,即使真的专家来了,他的结论没有史料支持,一样不被大家认可。
呵呵,现在又变成“通篇无数据无资料”了,我明明把数据讲得很清,第一次北伐,诸葛亮10万对魏国6万。呵呵,处处都是引用资料,不知道你所说的“无资料”是什么意思,呵呵。
PS,我的看是台湾出版的中国战争史,与你看的不同,但你看的我也有耳闻,应该是武国卿写的吧,在下未详细读过,到也略知其中一二,此书错别字极多,连曹真都写成了曹贞,可见一般,有人能用此书的数据,对裴注加以否定,在下就不多说了。

嗯,讲到这个程度,你再不知道这个事,也说不过去了吧。这本书的书页我都已经帖出来了,那本书一直把曹真写作曹贞,不知缘故。就算是错字吧,总比网上你们这些脑子不灵,知识又少的人可信吧,如果阁下自认比武国卿更高明,也写一本战争史出版,让大家引用如何?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1-30 16:4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1-30 16: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何双方兵力讨论总结


前段时间的讨论,由于本人离开一段时间中断了,现在总结一下,讲三个问题。

第一、第一次北伐蜀军人数
《三国志》中没有一处明确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数目。10万这个数是(军)史学家们根据史料推论、计算的结果。

诸葛亮统10万军北伐一事,在这次讨论中,有不相信者,但没见到对它的批驳。不相信者们只是冷嘲热讽,却除了主观声明以外,拿不出任何反对的理由。还有一些网友一急把《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文学创作的部分也搬出来了。不相信就不相信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10万人的说法,并不是《三国志》上说的,而是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推测出来的。譬如《志》中有斩马谡后军中10万都很难过的记载,这是支持北伐军有10万的根据之一。当然,你可以认为这里讲的“10万“不一定限于诸葛亮的兵,可能还包括其他蜀军,甚至老百姓,这就由你了。
但是有一点,10万人的说法,虽然史无所载,但有很多根据。按照10万兵来复原历史原貌,极其合理,也能形成证据链。

而别的说法,迄今都是某些人的主观想象。一一例举之:
如五六万的说法,这原来不值一驳,此说法是有人对《三国志》裴注的误解造成,(可怜的“天涯什么”的网友,至今还在误解着呢,呵呵)。其实,袁子那里说的五六万是指刘备夷岭大败之时。后来经过七年的精心准备,诸葛亮把蜀国的兵力恢复到十多万,这才开始北伐的。
还有六到八万不等的说法,也毫无根据。因为诸葛亮本人明确说了,他的部队数量大于张郃,所以这些人只好把诸葛亮军队的数量说成是六七万以上,加上赵云的军队,形成七八万之说。这些人似乎觉得诸葛亮领这么多兵却打了败仗没有面子吧,所以,钻史无所载诸葛亮的军队数目的空子,故意把诸葛亮的兵力说成是最低限。但是,却没有任何史料支持。
其中有个网友倒是讲了这么个“道理”:说是诸葛亮在抵抗曹真入寇汉中时,借了李严的兵才凑齐了八万,可见,第一次北伐不会有10万。这条“理由”也是很容易批驳的:曹真伐汉中是在诸葛亮三次北伐之后,经过三次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损失了相当多的兵力,此其一;其二,史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声称“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可见,诸葛亮自己裁汰了部分兵力。两项相加,曹真入侵时诸葛亮借了李严的兵才凑足八万就顺理成章了,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有10万兵并不矛盾,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确有10万兵之多。不然,就算借了李严的一二万兵(李严兵总数二万,不可能全部去汉中,总要留下一点吧),也是凑不齐八万这个数的。
再说吧,北伐是诸葛亮主动进攻,进攻之前必然要尽可能集中兵力,能达到10万之多。在平时情况,不一定时刻保持这个数字。曹真突然一反魏国保守的常态来进攻(其实魏国国内很多人是反对曹真伐汉中的),出乎诸葛亮意外,临时凑不齐部队的数目,借李严的部队,也是常理。

总之,10万人之说,虽无明载,却有许多史料支持。所以,军史作家往往要么不说诸葛亮的军队数目,要说的话,就说10万,譬如《中国战争史》《中国军事史》都持10万说。而《中国军事通史》及台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有个叫“天涯什么”的不知看的是不是这本书,如果是的话,那么顺告一下,你把书名都没弄清,呵呵)上均不提北伐军的确数。

第二、第一次北伐魏军人数

本人持六万说,武国卿的《中国战争史》上持五万多之说。
关于魏军的数目,反对方没有说出他们的意见,但并不妨碍他们为了反对而反对。
史载,从洛阳派出的军队五万,这五万是如何分配的史料上没有明确,因此现在意见不一,楼上网友“苏克”sukerwl 认为五万兵是曹真加张郃的总兵力,从史料上看完全有这种可能。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张郃一只军队的数目,不包括曹真。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情况,本人所持的魏军兵力6万是比较恰当的。如果张郃+曹真=5万,则加上陇右零星几千兵,大约6万。
即使张郃一只军队五万,加上曹真的关右几千军,最多再加郭淮等人的少量军力,也就6万吧,这个数撑破天了。

至于陇右的地方军(以屯田兵为主,这些屯田兵,没有什么战斗力,实质就是武装农民),不能统计在内。因为北伐一开始他们就降了,如果硬要计算,只能计算在蜀国一边。确实,诸葛亮兵败逃回撤军之后,张郃对这些降兵,还是使用了武力的,才收复了陇右三郡。当然,这样统计无法让人信服,所以,将这部分军力不作统计是恰当的。

第三、诸葛亮的疑兵之计效果如何?

本人认为诸葛亮的疑兵起了点作用,牵制了曹真的几千兵。但是,离“成功”还是差得太远。诸葛亮原来的意图是让魏军以为主力在赵云方向,把魏军主力牵制在关中,而自己来夺陇右。
战争的实际进展表明,诸葛亮的“疑兵”之计没有成功,失败了。张郃从洛阳出来,直接奔陇右迎击诸葛亮本人去了。这一点,令诸葛亮很失望,他不得不分兵给马谡去据守街亭。从诸葛亮的部署来看,他本来对“疑兵”之计还是寄了很大希望的,对张郃这么快就赶到陇右感到意外。所以,令马谡为前锋去守街亭,有敌情不明,仓促决定的因素。

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实际上,如果诸葛亮没有用什么疑兵之计,反而能周密谋划如何挡住魏国从洛阳派来的生力军。这样一来,则夺取陇右的策划还没准能成功。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就不再玩什么疑兵之计了,而采用集中兵力直扑陇右的方略,看来也是接受了第一次北伐“疑兵”计失败的教训吧。

第四、反对十万对六万的这些人,同时也陷入了“床下抡大斧——不是碰着上面就是砍了下面“的尴尬。
他们一方面想要充分夸大魏军的数量,另一方面又想要努力减少诸葛亮军的数目,这就与诸葛亮的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如果他们认为魏军有七八万,则很难否定诸葛亮军有十万;当然,硬要抬杠也是可以的,(譬如,硬说“皆多于贼“里面的所谓”多“,只是多出一点点而已)。相反,如果他们认为诸葛亮总兵力只有七八万,则难以否定魏军五六万的说法。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1-30 20: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1-30 19:2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杨少凡 于 2006-11-30 17:04 发表
诸葛亮突出奇兵,声东击西,打了准备不足的曹魏一个措手不及,造成了在陇右这个局部战场兵力优势,这正是诸葛亮善于用兵,计划周全所导致的结果,贬诸葛不会出奇当休矣。
可是眼看大功将成,诸葛亮不管是高看马 ...

同意你的看法,基本上,我的主帖提到了,只是没有加进个人色彩。譬如诸葛亮打了曹魏措手不及,造成10万对6万的兵力优势,你认为这正是体现了诸葛亮善于用兵计划周全的结果,本人十分赞同。诸葛亮经过七年的准备,中间很多事都体现了他的智慧。譬如他对魏国外交假装低调,就很是迷惑了魏国,魏国还以为这下西线太平了呢。

楼上诸公为了挺诸葛亮,非要把诸葛亮描写成准备了很多年,也形成不了优势兵力的傻蛋。倒底是挺诸葛亮还是毁诸葛亮啊。呵呵。

想起一件前总的事。说的是有个世界闻名的镜头,一个青年拦在隆隆驰来的坦克面前,坦克想绕过这位青年,可青年挡来挡去,坦克就是过不了,后来,青年干脆爬上了坦克。这个镜头,一度被某方加以渲染,使开坦克的一方很被动。

先主席在接受华莱士采访时大骂宣传部门笨蛋,不会宣传。先主席指出:这不是很有力地说明了开坦克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爱人民吗?如果是坏军队的坦克,谁敢拦着,那不是找死?而这位青年显然是知道对面是人民军队,不会有危险,才敢于这样作。

平心而论,确实是这个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1-30 19:3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1-30 19: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6-11-30 19:30 发表
“譬如《志》中有斩马谡后军中10万都很难过的记载”,这个《志》是个啥子东东?陈寿的《三国志》可没你说的这内容

呵呵,就是裴注《三国志》里的,一般把裴注也算在《志》内。
原文: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㈠
  ㈠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有篇文章是这样理解的:
据《三国志》载,公元228年春夏之交,在汉中先已下狱受军法论处的马谡,被提交当众斩首。马谡临刑前致书诸葛亮沉痛地说:“垂相待我如子,我尊崇垂相如父,我虽死无恨于黄泉之下也。”斩首之时,诸葛亮挥泪,在汉中的十万蜀军将士亦无不垂涕。

本人认为这里的十万之众的说法,间接证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军力应有10万。不过,文章当然不会细着分析,其实,斩马谡时蜀兵已经遭到过失败,现已经没有十万了。或可以理解为加上留守的后勤人员,约十万吧。

关于诸葛亮说的话,原文:
 ㈢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1-30 21: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1-30 21: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6-11-30 20:32 发表
十万之众为什么不能是蜀国全军非要是汉中的军队?祁山、箕谷=街亭?

首先,我反复讲了,这只是“支持”而已。要抬杠说杀马谡在全国的军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显然是夸张了。如果真有这么大的反响,恐怕就不限于军队的人了吧。
合理的解释,这显然是指直接受诸葛亮指挥的汉中的军队。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必然将此事通谕自己的全军,应该也只是在自己的部队范围吧。

抬杠永远是没个完的。问题是,抛开论坛互相反对,你认为这里的十万,哪种解释更合理呢?呵呵。

问题是,你不相信10万,你来提个数目大家来评评,看看哪个更可信?现在是没有肯定的说法,只能在这些说法中取一种支持多、可能性大的。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这句话里的祁山、箕谷只是泛指,“祁山”这里指的是诸葛亮那路出祁山的兵,“箕谷”指的是赵云的偏师。诸葛亮两路北伐,一路走祁山,一路走箕谷,两路都“不能破贼”却反而“为贼所破”。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1-30 21: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 23: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6-12-1 20:53 发表

楼主又来挖坟了,倘若前段时间,在下倒还可以奉赔,顺便为S语录添上几笔,或许还可为之增色几分呢,可惜现在早已没空,上论坛与网友闲聊是不可能的了,不过,恰巧今日在百度吧中听说碧MM卖PP,前来一睹佳人风 ...

呵呵,令阁下现出泼妇骂街的原形,罪过。
楼上的帖子里,把主帖里的批驳的错误观点又一一再讲一遍,却毫无羞愧之意,也就不难理解该名网客会放赖耍泼了。
有趣的是,该网友倒十分乖巧,懂得“骂了就跑不吃亏”这么个技巧,原地蹦着脚骂了一通之后,悠悠地来了句“恕不奉陪”。可惜,该网友的聪明用的不是地方,其实,把你逼得现了泼妇原型,本人心中是不忍的,不会学着你的样子,原地蹦起来和你对骂。所以,阁下“骂了就跑”本是没有必要的。
得得,把你逼出什么问题来,本人可负不了责啊。

但是,为了避免此帖灌水之嫌,还是讲几句自己的话,与别人无关。
一、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
可见,很遗憾,上述诸葛亮的话证明,第一次北伐之后,诸葛亮进行载兵的可能性很大,而不是某公用其可怜的大脑所主观认定的那样。
共三次北伐被消灭数+裁军数,使得军队人数从十万之众降为不足七万,是个合理的推测。跳着脚骂人的倒乖巧,挑几点能讲话的(也讲得驴头不对马嘴),却回避实质性的。
二、马谡被斩后,军中十万人垂泪,某跳脚人士解释这是“约数”,似乎他就是襄阳记的作者一样,真比猪头肉一点也差不到哪里去啊。
其实,这里的军中十万不排除是个约数,但更有可能指的是实数。具体统计有多少人垂泪是没有意义的,这里面的“十万”就是指汉中的军队。
三、极其可笑的是某人把蜀国“分批轮换”的军制,理解成汉中的军队一半生产,一半去打仗,这种不学无术之人,本人真是无话可说了。蜀国由于人口少,部队轮番耕种是有的,那是指平时,大家轮换着一部人去从事生产,而不是指用兵之时。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恨不能一口吞掉陇右,还会傻到留一半兵在家里闲着看农田,只派一半人对魏国发动进攻?
四、曹真督关中诸军, 只是督,也就是名义上关中诸军归曹真统领,根本没有说关中诸军已经集中起来由曹真带着上战场了。实际曹真只带了几千人,那些“诸军”有不少是屯田军,根本没有动。
现在,曹真所率的这几千人究竟是关中军,还是洛阳五万军的一部分,史无所载。谁也说服不了谁,存在争议。
但是,无论曹真率的兵是哪来的,魏国在对抗第一次北伐动用的总兵力的上限是:张郃的约五万加曹真的几千,再算上郭淮的少量兵,共约六万;武国卿取其下限,认为总兵力是五万多,也是一说。
五、说说武国卿及其著作《中国战争史》。正是这本书,作者给出诸葛亮北伐的军力对比为“10万对5多万”。这本书,是我国现有的军史著作中著名的一种,引用率很高,大家可以google一下。开头,楼上某公对此书毫无所知,后经本人提到多次,看来某公从网上找到了。(注,这本书比较有名,网上有下载)
书读得少并不是罪过,可鄙的是,因为这部书中讲了诸葛亮北伐军有10万,而魏军只有5万多,楼上某公便恼羞成怒,抓住书中有错字来对该书进行攻击(是本人的罪过啊,害武国卿及其著作遭遇了狂犬),发泄其气极败坏的情绪。
六、某公从头至尾唧唧歪歪都在挑别人的毛病,自己却毫无见识。挑别人的毛病是容易的,君不见网上有很多人挑爱因期坦的错,挑牛顿的错,还宣称什么他们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仔细一看他们的文章,笑掉人的大牙)某公的行为,与这些人正有得一比。
而某公在挑军史著作毛病的同时,还经常可笑地顾了獐头却顾不了红腚,譬如诸葛亮讲“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某公拼了命要说十万蜀军只有一半进攻魏国,却又同时极力坚持说魏国的军队有很多,正是顾了其头顾不了其腚。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2 00:1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3: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2 14:03 发表
这个有点赖皮了吧,因为于禁投降了,所以于禁和他的3万人要算成进攻曹仁的兵力?好笑吗?强辩也不能太过火啊。
呵呵,如果真的是阁下断章取义的这样,确实是赖皮。当然,说这句话确实也有一定的针对性。老兄断章取义是有意的?我这里后面立即有一句话,认为这样算不合理。


喜欢把曹魏算少的,最下限3郡郡兵也有5000+,郡的编制:守+尉,尉兵多少中央并不遥控,由尉按例自募。边境和大城有两尉。自己去算吧。此外,西北历来有护羌校尉等额外军事编制。
问题是,我们计算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斗的魏蜀两国的兵力“,而不是”魏蜀两国的总兵力“,或”魏国某些地方的总兵力“。这三郡是不战而降,当然不能算作魏国对蜀国的作战兵力。

屯田的是民兵不会打仗?张辽在巢湖原来带的是民兵,好厉害的民兵。
这就无聊了吧,没有说他们不会打仗,只说他们战斗力不强。张辽带的兵有主力骑兵,显然不是什么屯田兵。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 没说在祁山、箕谷、街亭皆多於贼。

所以这个贼,没加张合五万,那是蜀军当然多了。基本上明眼人看就知道,诸葛错误错在3郡滞留太久(此事委马谡就好,他不是擅长攻心?)诸葛该一开始就亲帅大众向街亭险要。这里犯了2个严重错误:用人错,动作慢。尤其是动作慢,这个基本是他的老毛病了。

哈哈,这句话就回去了:是不是太赖皮了?你这点理解能力是要笑死人的。孔明说的话泛指第一次北伐的两个方向,祁山和箕谷。街亭蜀军,是从诸葛亮的出祁山部队分出去的,显然不算单独一个方向,不能并论。如果不算张郃的兵,怎么后文会有“为贼所破”?这个“贼”显然是指祁山方向的张郃与斜谷方向的曹真,怎么没加张郃?
10万大众是加了农民,10万带甲一般可配上30万大众的。
我文也说了,人们普遍都认为这里说的是十万军人。诸葛亮斩马谡时必通喻自己部队,所以一般都理解这是指十万蜀军(如汉中官方网的那篇文章),这是对诸葛亮十万兵力北伐的有力支持之一。至于你硬要理解为包括了啥事也不知道的农民(马谡死了,农民都垂泪,这马谡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吧?),也可以为一家之说另行发表,但不能视为驳斥了我所引述的一般的、有多种资料认同的说法。

正确看法我以为:关羽刘备未死前,蜀10万余总兵力,不可能过15万,最大理论上限巴蜀加荆州,可养的起20万兵,但荆州一失少了大量户口四川最多能征兵10余万在人口恢复的后期理论可达15万(如果诸葛活到80岁的话)但在第一次北伐时,出10万兵上前线,加地方以及永安守军,合14-15万,从时间上看可能性太小了。
荆州关羽5万全军覆没,姨陵5万又全军覆没,当时蜀中兵力只剩数万,短短几年,招出5万新训,合10万之数,各地分布3-4,前线去个7万,是合理的。短短几年,招出10万新训,合13-5万之数,各地分布3-4,前线去个10万,是搞笑的,史上也只有胡志明爷爷能这么干。
说来说去,全无史料直接或间接支持,你可以这样猜,我可以这样猜。武国卿及大量文章都认为仅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兵力就有10万。我还是相信自己的计算和武国卿等人的军事著作。
说到估算的话,本人也有个计算:夷陵大败后蜀国剩有五六万(再少的话恐怕魏国不一定不出兵),经七八年的准备,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招新兵五六万及收集溃兵,使总兵力达到12~13万左右,是完全可能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6:3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4: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2 14:14 发表
通常不专业网络历史爱好者爱犯的错误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因为陇上魏守将守兵毫无作为的挂了降了,于历史毫无建树,所以历史不载,我们就当他们是空气?还有就是中央军,地方军,民众 分不清,把地方军和民众混淆,或者说,是在辩论中为了支持本方观点,故意将本方的地方军和民众混淆,减少己方兵数,又故意将敌方军队与民工混淆,增加敌方兵数,这个态度就不好了。而混淆且不公平,厚此薄彼的目的何在呢?还就为了踩诸葛,真是其心可诛啊!诸葛是没打好,也就动作慢了而已。非得要说陇上魏真空,诸葛带了7万+精锐战士(按10万论推理,陇上至少7万)去3郡攻打真空的敌人?这么贬低诸葛,就显出诸葛很蠢,作者自己很聪明了?
上述话其实正是用在阁下本人身上,故意提高魏军人数,降低诸葛亮人数,还以为是给诸葛亮脸上长光,其实是诸葛亮搞了七八年大权独缆,最后居然只比刘备在世经历了两次大败之后多出了一点点的兵力,还要主动送给魏国去打,更加脸上无光了。“通常 不专业的网络历史爱好者”,不知是否包括军史学家武国卿,呵呵。

郡尉的军事配置这个是按制度执行的,建议认真先研读官吏制度。然后,西北对曹魏如此重要,除了蜀汉北伐,少数民族也多叛,你当魏明帝是傻的,把他弄成真空?张合出5万,5+1=6。凡持魏西北总兵力6-7万论者,都是把陇上各郡和三辅重镇视为真空的。还请多了解官吏制度。这些地方,总有相应的官员,官员自有其辖兵额度。自己加加看。这些人,历史上未载,我们不可以默认他们个个是夏侯驸马专心务商。我们应该默认他们是中上之材。非大才所以名不能垂青史,文帝明帝期间,曹魏吏治未见腐败如汉桓灵,因此这些地方不会太黑暗,尤其是前线。
呵呵,陇右三郡确实有不少屯田兵,总数约两万吧,这些人一开始就投降了,所以,在统计“第一次北伐双方参战兵力”时不计算在内,这个道理想必是很自然的。不然,魏国东线还有很多兵力,如果诸葛亮不是败得这么快,还会有兵赶来,这些兵能不能记入第一次北伐的魏国兵力呢?显然不能。陇右三郡的兵没有参加战斗,这一点和魏国东线的兵力没有区别。
军事史之类读物并非军方认真研究军事历史所得,而是无视历史真相单纯夸大军事成就以达成象征比喻意义的少儿读物,误导的厉害(作者所在的历史年代比较不理智的缘故)没有任何佐证价值,例子可看赤壁,看看你们所说的那本军事史怎么写的?丢人不丢人啊?
呵呵,那就外行了。军史著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学术研究多加以引用,独为网上的混混们排斥,那就不可理喻了。另外,少儿读物恰恰 就是培养了一大批视诸葛亮为神的人,阁下就是其中之一吧
古代战争的大众数字没用,精兵和名将就关键了。早年,公孙地方兵3万破30万黄巾,曹操数万地方兵更能破百万黄巾。是黄巾没战斗力吗?朱隽皇甫嵩数万中央军却屡败于波才黄巾10数万。秦颉孙坚数千私兵和郡兵,却斩了张曼成破了南阳城。

淮南第3叛,双方都是20万大众和26万大众,这就是淮海战役百万民工上前线了。这几十万要是正规军的话,按5丁抽10丁抽,要对应多少户口啊。当时哪有?
黄巾军是军民不分的,难道蜀国也是军民不分的?搞笑了吧
所以街亭前,诸葛就是精锐数万出3郡,赵云帅少量带甲多数大众在谷口胡闹,按人数计当有10万,按带甲计,7-8万合理。(汉中北出斜谷,汉中西出祁山的线路上,一路都是密密麻麻小车支前民工吧?)而曹魏方,如果公平算大众的话,恐怕恐怕,呵呵,曹真对峙赵云的兵力,恐怕带甲至少1万,2万也不奇怪,3郡带甲数千,上万一点也不奇怪,3郡和3辅民众不算的吗?给诸葛算帐,就吧百姓算进去,给魏算帐,3郡和3辅民众就蒸发了啊?守城战的好处就是民众都可以上的。攻坚则用不上百姓。战时征发的陕西甘肃补给大众可能数字大了去了吧?
诸葛亮带出来作战的人,不可能其中还有什么农民,所以不存在什么“把百姓算进去”。如果按阁下“七八万”的高论,不仅毫无史料或著作的支持,与情也不合理。还是10万比较合理,不然就不能解释诸葛亮的人比张郃的人要多。张郃是五万人,诸葛亮要是没有七八万,也不必在战后强调自己的兵比张郃多。
而曹真的兵力,无论从诸葛亮事后的统计,还是从当时魏国主观上对于蜀国北伐的威胁疏于认识的现状来看,三郡已叛,一时之间,在关中都不可能集中很多的兵。他所领的兵,合理的推测是几千人至一万人,而且是逐渐聚合的。赵云的兵力,因为需要伪装主力,人数不能太少,估计有两万吧,但肯定是老弱兵,无甚战斗。赵云加诸葛亮=10万兵,是很合理的计算

所以,要按大众算,曹魏只多不少。要按带甲算,诸葛起初是多,张合到了后,便多不了多少了。带甲7万 VS 7万 是很合理的。

诸葛 3 马谡 2 赵云 0.5-1 其余零星 1-2   合计 7-8

张合5 草真 1-2 3郡 0.5-1.5 合计 7-9
哈哈,前面已经说了,“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显然是包括了张郃的,阁下的理解力……
于是,阁下根据自己的误解(“诸葛亮的说法不包括张郃”)而进行的计算,一阵风全没了,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4: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2 15:52 发表

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推理"出曹真击败赵云的事情.不过我翻遍魏志也没找到曹真因为击败赵云这路他们认为是主力而遣大众去挡而或得功绩的信息??反而是最后在诸葛亮退后,他去收回三郡后才给他加了点功绩... ...

这就感谢廖化将军的解释了。

另外,曹真击败赵云与张郃击败诸葛亮,这两件事谁轻谁重大家心里有数吧,所以张郃有赏曹真没有,是很自然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4: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斜出正入 于 2006-12-2 14:51 发表
以寡破众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战争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能多一分把握是一分,原则上讲,只要有可能,总是希望己方兵力可以占优的。所以从情理上说,魏军援军齐至以后,兵力最起码不会少于蜀军才是正常的行为。

非常同意阁下的说法。
如果不是诸葛亮匆匆退走,魏军的援军会源源不断,肯定会多过蜀军。诸葛亮的北伐,每次都坚持要兵力优势。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就计算了魏军大军来援的时间,在这之前撤军了。

魏国之所以在西部不设重兵,其实也就是仗着自己步骑兵的速度快,西边一打,则先顶后援。后来,诸葛亮屡犯,才逐渐重视西线防御,第四、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的总兵力虽仍少于诸葛亮,但差距比第一次北伐就要少得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4: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2 15:13 发表

补充说明一下:

荆州一失,少了大量户口,刘备一败,又是血本无归。四川最多能征兵10余万在人口恢复的后期理论可达15万(如果诸葛活到80岁的话)

但在第一次北伐时,出10万兵上前线,从时间上看可能性太小了。(我只说太小,不说完全没有,一定要有的话,除非诸葛象《石壕吏》那么个拉法子,诸葛有那么拉壮丁吗?蜀国人民这么爱戴他。)

壮丁刚刚战死的4-5人的小家庭,能再抽丁?

北伐和建安24年相距多远?多少孩子长大了结婚了生仔了仔又长大了?

要过30年,这些孩子长大了结婚了生仔了仔又长大了。这时阿斗投降交的户口本才有带甲10万,倒补姜维长期作战损耗的,合15万。

诸葛北伐时期不可能有15万的。

首先,肯定一下你这里认真态度,确实,第一次北伐前拉出10万人是不容易的,正是因为不容易而诸葛亮作到了,后人有称赞其能力的,当然也有指责其害民的。合理的理解应该是,诸葛亮还是有不少高明手段的,譬如轮耕制。作为古代史有名的政治家,肯定不是《石壕吏》那类斗大的字识得一箩的那类军阀可比。所以,蜀民的反抗不见明载。此外,蜀国在三国前期经济破坏少,此消彼长,诸葛亮时期蜀地的征兵潜力(百分比)肯定是远超过魏国的。
此外,刘备夷岭所损失的兵力,真正伤亡的并不多应该不过两万吧,余皆是击溃的性质。这些溃兵,陆陆续续还是会到蜀国。

我也一直在说了,10万这个数只有间接支持,并无史料明载。本人只是认为它的可能性很大。
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的特点,还是谨慎派,他在自己并无什么军事实践的情况下,敢于出兵北伐,且对第一次北伐寄于了很大的希望,必然是竭尽所能的集中最大力量,力图对魏国进行迅猛的打击。从他的计划来看,是要全取陇右,然后从陇右、汉中两个方向,一主一次进击关中。他不能集中很雄厚的兵力的话,这个计划是无法实现的。即使初期能占点先机,也经不起魏国的反扑。所以,诸葛亮在陇右必然要集中七八以上的兵力,同时,赵云的汉中方向也不能抽空。这样计算一下,10万兵怎么也不能算多。以诸葛亮这么稳健的人,很难想象他的轻率,准备了这么多年,费了这么多的心思,却五六万就要出歧山,分明就是自取失败的。
陇右三郡的投降,显然也是出乎诸葛亮的意料,至少是在诸葛亮计划以外的。诸葛亮要全据陇右,一方面要有一只主力去和张郃或曹真的主力硬碰硬,另还要有强大的兵力去攻城。以一个稳健的军事家来说,用五六万的兵力去完成这个任务,那是不可思议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6:1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6: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2 16:51 发表
呵呵..我也是真对他的已经击败赵云这个的怒..本来发现是一回事..证明曹真有能力没有理这边.所以算赵云失算一筹...问题是他说说击败..要击败的话,当然要他拿证据了哦...

对你这类胡搅蛮缠,连基本事实都要拼命否认,还美其名曰要别人“拿证据”的话,本人本来是有权不预理睬的。

楼上其余几位争论北伐军有无10万,至少还是史无所载,且这个数确实显得有点大,才来争议。阁下否认赵云的失败,还声称是“查遍了魏志”,这就非常奇怪了,按说阁下这样气势汹汹地来,至少作为第一当事人赵云的传要看过吧?

既然回应了,就把你要的“证据”给你吧,下回记住了,遇这类事先不要急着查“魏志”,而是要先查赵云传。
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就是说败了,不过还没有“大败”,回来后,因失败被贬为镇军将军。而四五年以前,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7: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7: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3 02:36 发表
如果没击败,赵神经过敏自烧栈道,赵邓二个还因撤退不损失而有功,是不是就有点恶心了?当然是战败了嘛。

所谓不戒,其实主语是诸葛亮,而不是赵云。所以这肯定是诫的意思。诸葛少叮咛几句,笨蛋赵就不会打仗了,因而致败。诸葛自己抢了罪名去扛。这个品德诸葛倒是一向有,没人怀疑的。由此推不出赵云任何不败或者有功的结论。只表现他傻,根本没应变指挥能力,没诸葛之“诫”,所以让曹占了便宜去了。

具体吃了什么亏占了什么便宜,不知道。但肯定不是2军对峙无接触,也肯定不是曹军败了,所以是赵败了。没交战没恐慌自烧栈道干嘛?那种悬在峭壁间的木头架子,还不好守?怕啥呢?

一般认为这里的“不戒之失”是指赵云疏于戒备。主语不是诸葛亮而是赵云。原文: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少叮咛几句,笨蛋赵就不会打仗了”的意思是有的,文中的“不能训章明法”,就是这个意思。而后面的一句“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显然是对偶语句(对得还较为工整),一个说马谡,一个说赵云。

我手里的这本现代汉语的译文为:我以愚弱之才,有辱于我所占据的不应占据的职位,亲自职掌大权以激励各路军队,不能训导法规严明法纪,不能遇事心存戒慎,以至于有在街亭违背命令这样的失误,在箕谷不能严守戒备这样的过失,罪责都在于我任人没有固定的法度。我明白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也多不明智,根据《春秋》之义,兵败应由将帅负责,我应该担当这个责任。请允许我自贬三等。

另一版本译文为:我以低劣的才能,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职位,亲自职掌白旄黄铖带兵出征以激励三军将士,没有能够训示法规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能心存戒慎,以至于出现在街亭违背命令的错误,在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责任都在于我用人不当。我自知……

很明显,没有什么疑惑之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7:1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0: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4 12:53 发表

呵呵。。连击败高祥这个很生分的人都有功,怎么击败蜀的一位元老之一反而功劳比他小了???

关于魏国为武将记功是否公平,阁下可以单独再议。呵呵。
说到赵云被曹真击败,那是《三国志》“赵云传”明文记载。也许魏国认为赵云不会带兵,击败这路兵实在不值得宣扬什么功劳吧,或者,在其它项目上给曹真记个功平衡一下也是有可能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0: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1:48 发表
的古文还需要提高啊

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请自贬三等

主语全是诸葛亮自己。

街亭违命不是马谡违诸葛命,是诸葛违刘备命

诸葛奏章措辞严谨如他自己教育阿斗不要引喻失义那样

所以箕谷不戒之失,戒从诫,是诸葛亮检讨自己错失,诸葛不诫赵云...

呵呵,看看谁的古文需要提高。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很明显,前面直到“临事而惧”,主语是诸葛亮,即文中的“臣”,此处列举了“臣”的两条“罪状”,一是“不能训章明法”,二是不能“临事而惧”;
接下来,“至有”,指的是上述两条过失的后果,也写了两条,一是“街亭违命之阙”,二是“箕谷不戒之失”。这里,显然不能用因为前面的主语是诸葛亮,后面也一定是诸葛亮来理解。
对比一句日常用语:”由于臣管教不严,教子无方,至使吾子古汉语学得很差,经常搞错古文意思“,前一分句主语是“臣”,后一句主语就是“吾子”了。
再看一细微处:“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这一句,显然是指前两条“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过失的根源,如果按阁下的理解,前两条都是指诸葛亮自己,则显然不通:
我不能训章明法,使得自己在街亭方向犯了不听刘备命令的错误,在箕谷方向又犯了不诫赵云的过失,责任都是因为我用人无方啊。
如果理解主语分别是马谡、赵云,则通顺了:
我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使得街亭发生马谡不听命令的错误,箕谷又有赵云戒备不严的过失,责任都是因为我用人无方啊。

好了,阁下那些歪歪理可以进垃圾堆了。
另,不要为辩而辩,辩论中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对方也不会揪着你不放,不必为了否认错误,一概否定前人的知识。这样作,你不仅不能掩盖自己的错误,反而令人对阁下的人品产生误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0: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4 13:00 发表

我一直认为这是因为赵云没做好完全牵制曹真导致诸葛亮方压力大增加才被贬的。然而要做为击败要双方都要有证据才能确认。而魏方根本没确认获胜,哪里算失败呢?当然我不否认局部失利是正常的,毕竟最后还是以为 ...

魏方没有确认获胜?魏方没有确认获胜,那就不算获胜?都错。

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么多的战斗胜负,都写明了双方的“确认”了吗?难道这些都不算?

胜与负一般有客观标准,赵云的失败是没有什么好争的,也就是失败大小。你说赵云局部失利了,然后就撤了,这不是失败,又是什么?曹操赤壁之战是不是局部失利了,然后撤了,不算失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0: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1:48 发表
那些所谓这本那本现代汉语的译文,是害少年人的垃圾读物,丢了吧。上下五千年算是重要主流的少儿古今对照读物了吧?突将无前可以翻译成突击队的将领,英勇向前的将领。后汉强项令故事,刘秀说天子不与白衣同,还被说成是刘秀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天子不与白衣同。汗不汗啊?不要拿这些例子当证据好吧?现在的课本错误连篇的。我都替我读中学的侄子担心啊。

回头看到“我明白不能知人善任”,更寒了

我摘的那两段现代汉语译文,是学术专著,不是什么“少年人”读物,阁下没有听说过?
学术专著也有瑕疵,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明白不能知人善任”有不妥?阁下给出个更好的译文?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1: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赵哪个云 于 2006-12-4 13:17 发表
老兄,这个戒应该是老廖所说的从诫才对,否则那段话就不是诸葛揽责任上身,而是把责任推卸到马谡和赵云身上了。
v那段话明讲马谡、赵云都有过失,但责任是自己的,“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可见,并没有把责任推卸到马谡和赵云身上

其实对比一下上下问也应该知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对 ‘明不知人,恤事多闇’,说的都是诸葛自己

对比一句日常用语:”由于臣管教不严,教子无方,至使吾子古汉语学得很差,经常搞错古文意思“,前一分句主语是“臣”,后一句主语就是“吾子”了。

如果‘街亭违命’说的是马谡,这个‘明不知人’还说的过去,要是‘箕谷不戒’说的是赵云,那这个‘恤事多闇’就对不起来了。
这里你理解错了,“明不知人,恤事多闇”并不是分别对应着“街亭违命”和“箕谷不戒”。即使“明不知人,恤事多闇”紧接着“街亭”“箕谷”句之后,也未必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何况两句明显已经隔开,早已不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

所以说,‘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诸葛说的都是自己,所以后来才总结说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闇’。

“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的过错分别是马谡、赵云犯下的,但究其原因则在于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闇”,再加上自己有领导责任,是以要自贬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4 21:0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1: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6-12-4 20:58 发表
明=明白,这是哪国的古文翻译?

阁下有何高见?拿出来大家笑笑。
等阁下也有专著发出来,再来取笑不迟,否则多半是自取取辱。
专著中也不是什么都对,问题是你不能认为专著中凡是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就一概认为是专著错了,而你自己的正确。
这种态度,说轻点是狂妄,说重点就是无知者无畏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5 19: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6-12-5 10:08 发表
楼主息怒,火大伤身,本来在下最近极忙,早就不想惹这口舌之非,但是没想到楼主火气怎的如此之大,若是气坏了楼主这种祖国的花朵,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在下担当不起,若是这种事情若是常发生,祖国的下一代还能 ...

呵呵,说你小儿伎俩吧,又没准大约还有几把年纪。
说你有几把年纪吧,却又不知哪里找得见,呵呵。
对偏离主题的话题,适可而止。若阁下没有什么新的见识,仍只有那些被反复驳斥过的歪歪理,就恕不回复了。
对楼下“可爱的小马驹”也是同理。
这个帖子太长了,占用论坛资源,却没有效率,故末见对方有新见识之前,对于已经驳斥、而不见对方有效反驳的话题,统统不再回复。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5 20:5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5 19:5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lilis 于 2006-12-4 21:22 发表
楼上朋友犯不着为那些泼皮费神,那些泼皮除了耍嘴皮子当小白外,其他什么历史资料都不会说,因为自己肚子里根本就没货。

本来是闲着也闲着,这位可爱的小马驹在我的帖子后面跟帖,无论其动机多么不堪,水平多么不济,怎么着也算是本帖的客人,还是要招待一下。
至于本楼中凡是与我观点一致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就没有回帖,想必朋友们都能理解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3 01: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2-5 23:43 发表
有水平的楼主不如解释解释你那道街亭损失了2W余兵力的证据何在, 顺便说说这么大的损失蜀国居然举国为拔西县千余家而庆祝是为何好不? 莫非在这么大的损失下还有心情庆祝那千余家的战果? 没数据就好好承认吧.

...

话讲三遍如烂草,本人221楼的发言对阁下同样有效。

对偏离主题的话题,适可而止。若阁下没有什么新的见识,仍只有那些被反复驳斥过的歪歪理,就恕不回复了。

阁下认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多少人马,以及街亭损失了多少人马。呵呵,拿出数据来。否则:

“没数据就好好承认吧. ”

此外,蜀国一边贬掉打了大败仗的各级主官的官职,甚至还杀了不少;一边还要老想着找回点什么,搞什么“庆祝”,其原因就拜托阁下查明吧,本人不敢兴趣。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13 01: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3 17: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2-13 04:29 发表

哪个人没数据? 一瞧遍知道, 话说三遍不提数据还是没数据. 没本事还没气度, 那就一点品都没了.
拜托本事通天的阁下,数据整出来,OK?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军的人数有多少?别尽假装着看不见,以说别人“没本事“来壮胆啊,阁下很心虚吗?果如是,数据不出来也罢。本人对阁下这号人,一帮靠意淫来营造蜀人神话的小混混,原本就不指望会有什么“数据”了。
您瞧您那德性有举过街亭损失的证据了么? 连个证据都没有居然还敢大言不惭的在这跟人说有数据这话? 我就好心点, 再提楼主一句, 就算你要估计马谡带领2W部队也好, 别想当然的把破当成全军尽覆了. 人家王平传里还有收拢诸营遗并呢. 有点常识好不好? 要张合已经歼灭了马谡2W部队, 还怕千余人的王平?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军有10万,街亭蜀军损失过2万,本就是估算出来的,本人哪里说是历史记载?呵呵。十万这个数的估算理由楼上对“廖化将军”的帖子中已经写了,阁下慢慢找去吧。王平收扰了几个兵啊?阁下有数据?此外,张郃怕王平?又意淫不是。关于马谡损失过2万,见史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可见马谡全军瓦解了,马谡全军应该不止2万吧,呵呵。
甭跟我提你那10万汉中将士突然变成了连后勤部队在内的说法. 那是将士,那是马谡被破后的汉中所存将士, 如果你没问题的话, 应该不至于把将士跟后勤部队搞混乱. (当然, 如果你不知道后勤运输多数是雇佣民夫去干的话, 那就没话可说, 好好学习邓艾同志的运输论去.)
而直接把这个数字换成后勤+战斗部队, 又把这汉中10万全数都丢到参与诸葛亮北伐这么明智的楼主同志, 请您查查哪个傻瓜会把所有部队都拿去参加征伐而不留守备的? 关羽中了计才抽部分守备部队参与北伐. 难道诸葛亮比关羽还要脑袋发热不成?
您不觉得抽自己嘴巴下不了手?一会说是傻瓜才会“如何”,一会儿又说关羽确实“如何”了,关羽是傻瓜?阁下有点准头没有啊?汉中那十万人可以多种理解,本人的帖子讲的十分清楚,但这些可能的理解,全都间接支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十万之众。
此外,这十万确实可以包括后勤部队,后勤部队=民夫?笑死人了。


我的证据早就提过, 袁子论述里有说过, 论及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是提卒五万而进的. 要不要面对那是阁下个人问题, 别在这装有本事.
呵呵,阁下就别在这里睁着死鱼眼充硬了,既然袁子说过,怎么一个月过去了,没见阁下将史料引出来?是袁子之鬼托梦告诉你的?

对于一个只抬得出战后汉中有10万将士, 却在此号称对于街亭2W损失还反复驳回的非典型厚颜无耻同志膜拜一下, 你就自己去慢慢的自以为反驳过了吧.
嗯,如果这样高明这嗓地辱骂两声,能够平息阁下的恼怒,或能替阁下壮壮胆量,或打打士气的话,请继续啊,勿须留情,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13 18:4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3 17:5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2-13 05:17 发表
曹真伐汉中是在诸葛亮三次北伐之后,经过三次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损失了相当多的兵力,此其一;其二,史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声称“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可见,诸葛亮自己裁汰了部分兵力。两项相加,曹真入侵时诸葛亮借了李严的兵才凑足八万就顺理成章了,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有10万兵并不矛盾,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确有10万兵之多。不然,就算借了李严的一二万兵(李严兵总数二万,不可能全部去汉中,总要留下一点吧),也是凑不齐八万这个数的。

瞧瞧阁下的反驳, 多么有依据啊, 请问: 数据出处呢?
这位是新来的吗?数据的出处请看本人的楼顶帖,呵呵。

比如说:经过三次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损失了相当多的兵力
----你自己自打嘴巴打得太响亮了, 第一次北伐完结后, 都有汉中10万将士的记载, 损失相当多的兵力你打哪跑出来的? 莫不是你家开历史书局, 专门编的? 第二,三次北伐损失过多少部队你自己好好去瞧瞧去吧.
呵呵,人家说了,这个十万可以是个约数,也可能包括了后勤,总之,无论怎么理解,都支持第一次北伐有十万部队的说法,呵呵。阁下虽然善于搅局,无奈搅得太低能,无效,呵呵。至于第二、第三次北伐损失过多少部队,阁下自己好好瞧瞧去吧。

即使减兵省将, 诸葛亮还是多次调发诸郡募兵(吕义就从蜀郡募集了5千兵发往汉中), 那么到底汉中兵力应该是减了, 还是增加了呢? 调发诸郡还多调了李严2W援军.
甭管他调来调去,都在支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十万兵之多。阁下有不同意见的话拿出来大家笑笑也无妨。

可见, 诸葛亮在汉中的兵力是不止8万的, 为什么诸葛亮却只以八万迎敌呢? 这点谁都清楚, 无论攻守, 都不会完全抽空防区的兵力去迎战, 必须在城里和险要处留有足够的兵力负责防卫, 所以, 当时汉中即使有10万大军以上屯守, 诸葛亮也不会笨到出去迎战就必须把所有部队都带上.

呵呵,没人说过诸葛亮会笨到出去迎战就必须把所有部队都带上啊,本人只是说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加赵云带了十万兵参战。这个十万,也可能是九万九,也可能是十万加一千,等等。你的明白?
由此可见, 诸葛亮出征也不会把在汉中的将士都派上战场, 至少留有相当数量的部队留守汉中, 以应变, 而曹真来犯时, 由于第二,三次北伐没损失, 也没有大规模裁军的说法, 汉中保有10W部队再加上李严带来的2W大军, 总共12W大军, 诸葛亮已留4W左右负责汉中的防备, 那么第一次北伐里, 诸葛亮屯在汉中的10W将士, 同样需要3,4W的部队留汉中负责防备以应变, 诸葛亮+赵云总兵力也只在6W多罢了.

阁下费了半天的力,也就这里算是讲点道理了,可也都是歪歪理,什么“也没有大规模裁军的说法“,这就有点驳不倒了!这个“大规模”数目有多少啊?总要有点谱吧?十万八万,还是万儿八千?可是诸葛亮本人讲了:“减兵省将”,呵呵。“第二三次北伐没损失”?损失多少人以下可以称为“没损失“?总得给点谱吧,不然,无边无际的,你这段文里的数字,不就都等于放屁?诸葛亮+赵云总兵力6W?哈哈哈笑不动,阁下一边睡去吧,顺便梦里问问诸葛亮鬼,他是否同意这个说法。等阁下问清楚了,本人再来告诉你留守汉中兵力与派出北伐兵力二者之关系。
当然, 你还是会坚持汉中有多少将士, 诸葛亮就会抽多少参与第一次北伐的说法.
哈哈哈,阁下此说不值一笑,但还是忍不住了……得,还是上面那句话,等阁下闹清楚诸葛亮战后的那段话的意思,本人再来告诉你坚持汉中与派出北伐的兵力对比了。

又比如:李严兵总数二万,不可能全部去汉中,总要留下一点吧
----我不想说了, 你自己看看是李严总兵2万还是李严派遣2万支援诸葛亮. 这就是你的反驳? 果然是以篡改编造为手段的反驳啊.
谁在篡改啊?大家都认为李严总兵力就是2万,阁下有不同的说法?有何依据?诸葛亮确实发令要李严2万支援,史料上有记载李严的确不折不扣这样作了吗?若有,拿来。若没有,就必须承认,李严不可能将2万兵全部派走。

至于诸葛亮所说的祁山, 箕谷皆多于贼, 诸葛亮的部队加上三郡叛投的部队, 确实是比张合的5W步骑多. 难道你非得算上陇右方的张合援军, 却不计算三郡叛投的叛军数量么?
自古搞笑未见如阁下者,闹半天,敢情阁下的所有依据从这里出来的啊,哦,把陇右三郡的部队算成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好好好,真是高明啊。如果这样,你一开头就可以提出来啊,害本人累了半天写这些对阁下毫无价值的帖子。引出原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供阁下继续意淫。
鉴于阁下的这点可怜的理解能力,对于阁下贩售的所有“观点”,本人表示均嗤之以鼻,并不再回复,抱一下歉。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13 18: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4 01: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2-14 00:31 发表
拜托本事通天的阁下,数据整出来,OK?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军的人数有多少?别尽假装着看不见,以说别人“没本事“来壮胆啊,阁下很心虚吗?果如是,数据不出来也罢。本人对阁下这号人,一帮靠意淫来营造蜀人神话的小混混,原本就不指望会有什么“数据”了。
----笑, 举了袁子所提的5万战士, 你一直不敢去面对那是你的事情, 总比拿个汉中存有10万将士就当成第一次北伐投入了10万大军好得多.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军有10万,街亭蜀军损失过2万,本就是估算出来的,本人哪里说是历史记载?呵呵。十万这个数的估算理由楼上对“廖化将军”的帖子中已经写了,阁下慢慢找去吧。王平收扰了几个兵啊?阁下有数据?此外,张郃怕王平?又意淫不是。关于马谡损失过2万,见史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可见马谡全军瓦解了,马谡全军应该不止2万吧,呵呵。
----瓦解==阵亡? 众尽星散, 最后王平收拢诸营遗并, 散多少收多少. 你要把星散当阵亡和被俘, 怪不得诸葛亮会损失了2W部队啊. 10万那个数字廖化所承认的是加上运输的民夫总数加起来说有10万. 部队数量只在7万左右而已. 你当别人不看贴么?

您不觉得抽自己嘴巴下不了手?一会说是傻瓜才会“如何”,一会儿又说关羽确实“如何”了,关羽是傻瓜?阁下有点准头没有啊?汉中那十万人可以多种理解,本人的帖子讲的十分清楚,但这些可能的理解,全都间接支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十万之众。
此外,这十万确实可以包括后勤部队,后勤部队=民夫?笑死人了。
----关羽被陆逊哄一句就把守备部队抽调部分去参与北伐, 不是傻瓜难道还是个有正常形势观的人?
汉中10万将士又变成人了, 多种理解都支持第一次北伐有10万之众? 我只看见你重复了第99遍的这句话, 其他你倒一个都没有.

呵呵,阁下就别在这里睁着死鱼眼充硬了,既然袁子说过,怎么一个月过去了,没见阁下将史料引出来?是袁子之鬼托梦告诉你的?
----曰: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不知道够你瞧清楚诸葛亮的北伐的军队规模没有. 哪一个是说诸葛亮率10万之众的?

嗯,如果这样高明这嗓地辱骂两声,能够平息阁下的恼怒,或能替阁下壮壮胆量,或打打士气的话,请继续啊,勿须留情,呵呵。
----笑, 象你这般的说出"小混混", "蜀派", "无数据"的说法倒是文明用语了? 辩论莫评人, 阁下开了先做人身评论的模范, 倒说其别人愤怒来了.

靠,阁下不仅无学,人品也太次了点吧?
第一,袁子的话拿出来?本人说了这么多遍,有一个多月了,你拿不出来就滚一边凉快去,在这捣你M的什么乱啊?
第二,阁下这种“有本事“的,真绝了,白纸黑字都敢乱整:瓦解==阵亡?这是你家哪位长辈讲的话你学来的?回家骂他去!他把你教坏了!阁下这类流氓行为,见得还真不多呢。

第三,袁子那话讲的五六万是刘备去世之时,与七八年后诸葛亮北伐完全风马牛,这个本人早就教育过你,汝尚在这里耍无赖,阁下吃何物长大的?
第四、看来说你“小混混“不太准确,阁下不折不扣一个流氓而已。

好了,看来阁下无甚话可说了,恕不接待阁下这类的。鉴于阁下的人品,请阁下不要跟本人的帖子了,如果不服,阁下可以另开一帖。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14 11:0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4 02: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2-14 00:59 发表
呵呵,人家说了,这个十万可以是个约数,也可能包括了后勤,总之,无论怎么理解,都支持第一次北伐有十万部队的说法,呵呵。阁下虽然善于搅局,无奈搅得太低能,无效,呵呵。至于第二、第三次北伐损失过多少部队,阁下自己好好瞧瞧去吧。
----哎哟哟, 数据见不到, 推理把星散当损失, 却还有脸说"低能", 阁下就自己去瞧吧.

第一,第二三次北伐蜀军的损失阁下不愿意瞧,那你插进来讲这些废话什么意思啊?你不是来“反驳“的吗?什么事实都不愿意面对,反驳什么啊?
甭管他调来调去,都在支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十万兵之多。阁下有不同意见的话拿出来大家笑笑也无妨。
----哎哟哟, 诸葛亮只在上表的语言里说了句要减兵省将, 未见有实际政策支持, 却有实际政策看见诸葛亮在增兵发往汉中, 竟成了第一次北伐有10万兵之多的证据. 还支持呢, 我就要求你只发一次支持第一次北伐有10万兵之多的证据出来, 记住, 只要原史料, 不需要你自说自编的其他内容, 让你自己看清楚有多少支持吧. 慢慢笑, 我就不打扰你了.
他语言上讲要减兵省将,当然可以作为他确实减兵省将的支持;增兵发往汉中与这个并不矛盾,一边减弱兵,一边增新军,这有什么矛盾?

呵呵,没人说过诸葛亮会笨到出去迎战就必须把所有部队都带上啊,本人只是说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加赵云带了十万兵参战。这个十万,也可能是九万九,也可能是十万加一千,等等。你的明白?
----证据在哪? 你说就是? 你真是大神啊.
证据就在楼上,阁下既然进来说话,总不能不看帖子吧。象阁下这等小蚂蚁,进来一个马甲,本人就必须把道理重头说一遍?本人无此耐心。

阁下费了半天的力,也就这里算是讲点道理了,可也都是歪歪理,什么“也没有大规模裁军的说法“,这就有点驳不倒了!这个“大规模”数目有多少啊?总要有点谱吧?十万八万,还是万儿八千?可是诸葛亮本人讲了:“减兵省将”,呵呵。“第二三次北伐没损失”?损失多少人以下可以称为“没损失“?总得给点谱吧,不然,无边无际的,你这段文里的数字,不就都等于放屁?诸葛亮+赵云总兵力6W?哈哈哈笑不动,阁下一边睡去吧,顺便梦里问问诸葛亮鬼,他是否同意这个说法。等阁下问清楚了,本人再来告诉你留守汉中兵力与派出北伐兵力二者之关系。
----没什么大规模裁军的说法来自1, 诸葛亮多有调兵发往汉中的动作, 2, 没有真正颁布过减兵的法令. 你这么有本事, 不如直接告诉我, 诸葛亮可有过减兵的记载?
诸葛亮本人说的话是要减兵省将,你本事比我大,你可有诸葛亮自打嘴巴的记载?没有颁布什么法令就证明没有减过兵了?如果阁下举不出什么证据,与其一直意淫下去,不如还是相信诸葛亮自己的说的话吧,何况也有“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的记载。

诸葛亮在总结时说过减兵省将, 可实际上是怎么就该怎么样, 你以为光说就成? 曹操还说过只愿做征西将军呢, 说就可以了?  
要证明诸葛亮讲了假话,阁下那出证据来。阁下那坛子人,总不能一辈子活在意淫中吧,呵呵。
第二,三次北伐的损失? 我先来跟你算第三次北伐, 时陈式出兵伐武都, 阴平, 原本郭淮要去打陈式. 结果诸葛亮出兵向建威, 郭淮就立刻缩了回来, 你告诉我, 有损失么? 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只是攻陈仓不下, 郝昭坚守20日左右, 诸葛亮就撤退了. 没见哪记载着蜀军损失了过千部队. 你有数据, 你来证明证明如何?

愿意来算算第二三次北伐的损失情况了,嗯,肯定一下。第三次北伐损失是最小的,这个倒不假,但凡战斗,就必有损失;陈式攻下武都阴平,必有损失,郭淮去救,双方也极有可能发生战斗后诸葛亮才率大军至,郭淮乃退。
至于第二次北伐,史载:
“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靡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
战斗如些激烈,且打了二十天,一眼就可见,损失不少。阁下慢慢体会去吧。

唉哟, 一边睡, 问诸葛亮这鬼都说出来了, 还说要说留守与派出北伐二者的关系, 却在此放空话没实际内容, 真是.....
哈哈哈,阁下此说不值一笑,但还是忍不住了……得,还是上面那句话,等阁下闹清楚诸葛亮战后的那段话的意思,本人再来告诉你坚持汉中与派出北伐的兵力对比了。
----等你弄清楚诸葛亮实际的行为, 再来告诉我不迟.
呵呵,问清楚没有?没有的话就再去弄弄清楚再来。
谁在篡改啊?大家都认为李严总兵力就是2万,阁下有不同的说法?有何依据?诸葛亮确实发令要李严2万支援,史料上有记载李严的确不折不扣这样作了吗?若有,拿来。若没有,就必须承认,李严不可能将2万兵全部派走。
----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
----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李严是遵照诸葛亮的命令到了, 至于你说他没派2万, 那就劳烦阁下找找证据, 不然, 就凭你想, 恐怕没什么力度.
葛亮确实发令要李严2万支援,史料上有记载李严的确不折不扣这样作了吗?若有,拿来。若没有,就必须承认,李严不可能将2万兵全部派走

自古搞笑未见如阁下者,闹半天,敢情阁下的所有依据从这里出来的啊,哦,把陇右三郡的部队算成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好好好,真是高明啊。如果这样,你一开头就可以提出来啊,害本人累了半天写这些对阁下毫无价值的帖子。引出原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供阁下继续意淫。
鉴于阁下的这点可怜的理解能力,对于阁下贩售的所有“观点”,本人表示均嗤之以鼻,并不再回复,抱一下歉。
----笑, 三郡叛军不算大军算什么? 难道算空气? 我是根据你的那种把祁山当陇右的算法来算而已. 我本来就不支持这种说法, 祁山就祁山, 什么陇右啊. 慢慢用鼻子吧, 我就不阻拦了.
祁山, 箕谷两处, 兵力皆盛于贼(魏军), 却不能破贼(魏军), 为贼(魏军)所破, 贼根本就是泛指, 你还以为那贼是单指张合, 曹真呢? 就凭你那种水平的理解力, 我已经不想多说了
说你脑瓜子不好使,你还不高兴,凭你这段话,别人怎能不认为你脑子慢得很?联系前后文,诸葛亮的“大军“明显是指北伐的部队,阁下要理解成还加上三郡的叛军,阁下就慢慢用鼻子吧,我就不阻拦了,呵呵。
此外,不能破贼,为贼所破,在祁山方向显然是指“破蜀”的那些陇右魏军,而陇右魏军,破了蜀军的,就是张郃一军而已;同理,在箕谷方向就是曹真一军而已。阁下错的没边了,就不要再打肿脸充胖子了,有打自己脸的功夫,何如多读几行书呢?
此外,据说阁下还有个论坛,本人GOOGLE过去看了一眼,劝那坛子里各位一句,都醒醒吧,不要生活在意淫的洞穴中了,天下没有不透光的洞穴,自娱自乐之后,总有一天还是要出来与大家打交道的了。


好了,阁下如此不堪之文本人都回了,够意思了。请这个临时马甲不要再搅帖了。谅汝写了半天都是陈词烂调,可见不会有什么新观点,于是,凡本人已经回答了的,便不再重复.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14 03: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4 03: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2-14 01:50 发表
----曰: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敢情这就是你说的袁子的话?来来,估算你拿出了“新”东东,过来学学。
原文: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大意是:孔明有大才,当处于孤绝之地(指刘备夷岭大败后蜀国情势),战士不满五万,本可以闭关守险,则也能君臣无事,作成一个小朝庭。偏偏孔明却要空劳师旅,年年征战,未得一地……
孔明没有闭关守险,他的实际行为是:
孔明经过七八年的精心准备,将原本不满五万之兵,发展到十多万。然后用这十多万军队,损了再补,补了再损,搞了数次北伐,劳民伤财,一无所获。

原文:
----曰: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

原文前面一直讲的是祁山方向,这里亮率数万之众,显然没有包括赵云在箕山的偏师。而,北伐总兵力=祁山兵力+箕谷兵力。
本文观点:
诸葛亮的出祁山兵+赵云箕谷偏师=10万。

袁子的话与本人的观点完全兼容,呵呵。

好了,对于袁子的话,本人的解释已经仁至义尽了。阁下用自己的误解当宝贝儿不断地炫耀,可以休矣。

顺便回答另一个问题,“损失二万”不等于“阵亡二万“,连“伤亡二万“都不是,这是军事常识。所以呢,奉劝阁下引述对方说法时,要原文引用,不要自说自话胡乱理解。因为阁下不懂的太多,胡乱理解则往往出现谬误,无意识间成了流氓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14 11: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4 13: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赵哪个云 于 2006-12-14 00:22 发表

那段话明讲马谡、赵云都有过失,但责任是自己的,“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可见,并没有把责任推卸到马谡和赵云身上。
——呵呵,如果都是说马谡赵云犯错,那诸葛自己又错在哪里?还不是推卸责任??这是什么逻辑啊???按你的理解,这话就变成,某某和某某真笨,老做错事,就由我来承担责任吧。这哪是揽责任上身的语气??
你这话不是按我的理解,而是按你自己的理解吧。要是按我的理解: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这怎么不是揽责任上身的语气?

对比一句日常用语:”由于臣管教不严,教子无方,至使吾子古汉语学得很差,经常搞错古文意思“,前一分句主语是“臣”,后一句主语就是“吾子”了。
——这个就不知所谓了,你想说明什么?要不我也学你来一句:由于臣才疏学浅,优柔寡断,致使管教不严,教子无方,最终造成家门不幸。整句的主语都是臣,满意否??
这就属于抬杠了,阁下既然进本人的帖子,好歹算是客,故本人招待一下。不要说你学的这一句与后一句联起来便不通顺(我前面已经指出),即使你的理解也是通顺了,也只能说目前存在着两种理解,不能作为反驳本人的证据吧?你反驳本人的话,需要指出本人的错误。

这里你理解错了,“明不知人,恤事多闇”并不是分别对应着“街亭违命”和“箕谷不戒”。即使“明不知人,恤事多闇”紧接着“街亭”“箕谷”句之后,也未必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何况两句明显已经隔开,早已不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
——这话还真专家语气啊!要知道诸葛奏章措辞严谨,哪有你说得那么随便!!不可能没前因后果就突然冒一句‘恤事多闇’出来的。另外多嘴一句,那个‘明’还真不是明白的意思,但小人水平有限,记不得该如何解了,不如专家您再去翻翻您的那些专家巨著,提醒提醒俺~~不负责任提醒一下,google or baidu出来的那些,例如马谡临斩首前如何如何的说法,希望还是别再放上来的好,一句‘下狱物故’就可以想像出这么详细的情节还真具有不凡的编剧才能哦~~

如果自己的过失用一句话说不完,则必然后面还要跟一句,这就是“随便”了?按你意思,是省掉一句呢还是两句并一句啊?阁下的学术观点看不出“严谨”在哪里。
“马谡临斩首前如何如何”不知你指何事,如果你指的是“于时十万”,则引自《三国志》裴注
至于“明”的翻译问题,已经说了好几遍了,阁下有高见就拿出来让大家笑笑,专著上也不一定正确不是?呵呵。
个人认为这里的“明”,是眼力的意思,连起来翻译成“我明白……“也是可以的,人家根本没说什么”明=明白“,只是你们误读而已。

“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的过错分别是马谡、赵云犯下的,但究其原因则在于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闇”,再加上自己有领导责任,是以要自贬
——既然是马谡不听话,赵云不戒备,领导的错又在哪里?诸葛说话还真的是没头没脑哦~~手下不听话和不戒备能推出自己‘恤事多闇’的原因来,诸葛的跳跃性思维也不是一般的强了。
属于犯错,领导当然也有责任,譬如领导考虑不周,教导属下不够,用人不当,等等。正是这些原因,造成属下犯错的领导方面的原因,诸葛亮的思维这里看不到什么跳跃性,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14 15:1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4 15: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2-14 14:01 发表
第一,第二三次北伐蜀军的损失阁下不愿意瞧,那你插进来讲这些废话什么意思啊?你不是来“反驳“的吗?什么事实都不愿意面对,反驳什么啊?
----谁不愿意瞧? 还在凭着一个猜测来说着损失不少?
无意义,不废话了
他语言上讲要减兵省将,当然可以作为他确实减兵省将的支持;增兵发往汉中与这个并不矛盾,一边减弱兵,一边增新军,这有什么矛盾?
----减兵跟令发全国调兵发往汉中不矛盾? 调发诸郡增兵发往汉中可不是专门选精锐发往汉中, 什么叫一边减弱兵一边增新军? 新军中就含有不少未经训练的士卒, 原来这与减兵省将不矛盾. 笑啊. 减和增都不矛盾了, 真能吹.

要说怎么就烦阁下这样的呢,你自己都引出来了,却不愿看一下。一边减老弱兵,另一边增新军,这有什么矛盾?我真服了阁下了。是不是阁下那个小坛坛长期自娱自乐,见不得光,搞成阁下这种恶习?
证据就在楼上,阁下既然进来说话,总不能不看帖子吧。象阁下这等小蚂蚁,进来一个马甲,本人就必须把道理重头说一遍?本人无此耐心。
----哇塞, 楼上那一通你吹的话就是证据? 那么说来说去, 你的10万之众的说法, 都只是自己推测了?
不是看你在敲那边投诉,感到多少有点过意不去,早就不愿回你这类恶意重复的问题了。那就说最后一遍:诸葛亮北伐兵力史无所载,10万兵力是合理的推测,史书,或历史书,或网络文章要么回避这个问题,要么就采用这个数字。你说是我自己的推测也可以了。

诸葛亮本人说的话是要减兵省将,你本事比我大,你可有诸葛亮自打嘴巴的记载?没有颁布什么法令就证明没有减过兵了?如果阁下举不出什么证据,与其一直意淫下去,不如还是相信诸葛亮自己的说的话吧,何况也有“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的记载。
----我说的是没大规模的裁军行为, 不是说完全没有. 把没有政策, 没有真实记载支持的事情说成存在还说减了个2万兵的同志还能喊别人意淫, 我实在只有佩服.
哈哈,早就料你有这一手,所以,前面就追问你“大规模”的具体一点的数量,阁下装聋作哑,果然这里耍上耍上赖了。罢,再问一次:大规模有多大啊?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自己逐摸一下自己的辩风吧

"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简练可不是大规模减员. 这只是厉兵讲武后, 士兵更加轻锐了. 你硬要说这么一个"简练"就丢了一堆, 我只能说, 数据出处在哪.
哈哈,还是那一句,你的大规模究竟是多少,不然,扯这些能扯清楚吗?到底多少才能称大规模?或者,这个规模大不大有鸟个意思?只要能说明兵力减少,符合已经知道的一些数据就够了,谁跟你争是否“大规模”这种无聊话题啊。

要证明诸葛亮讲了假话,阁下那出证据来。阁下那坛子人,总不能一辈子活在意淫中吧,呵呵。
----笑, 你才会有意淫的习惯而已. 我只证明诸葛亮的话没有形成一个大规模裁军罢了.

可能忠言逆耳吧,阁下那坛子,确实都在意淫,为了抬高蜀国,不敢面对现实。你证明“没有形成一个大规模裁军”是干什么的?我要求你证明了吗?
愿意来算算第二三次北伐的损失情况了,嗯,肯定一下。第三次北伐损失是最小的,这个倒不假,但凡战斗,就必有损失;陈式攻下武都阴平,必有损失,郭淮去救,双方也极有可能发生战斗后诸葛亮才率大军至,郭淮乃退。
----别在沉醉在你自己脑袋的想法里了, 去实际瞧瞧三国志, 看清楚第三次北伐的情况吧. 还必有损失呢.

至于第二次北伐,史载:
“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靡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
战斗如些激烈,且打了二十天,一眼就可见,损失不少。阁下慢慢体会去吧。
----战斗如此激烈一眼就可见损失不少, 我慢慢体会? 抱歉, 我不会意淫. 不过, 凭着此战斗境况, 我所见的. 只有, 烧云梯, 砸冲车能损伤些蜀军, 而防井阑, 穿地貌似更象破坏诸葛亮的攻击意图罢了. 从这些里面我只看见郝昭守得很艰苦, 没瞧见蜀军会损失了多少. 你有实际数据就说出来, 别躲在这"体会".
呵呵,那依阁下之见,蜀军损失了多少呢?呵呵。阁下不同意大家普遍认为的损失不少,看来阁下有数据?拿出来大家笑一笑如何?

呵呵,问清楚没有?没有的话就再去弄弄清楚再来。
----我1没瞧见你提出支持你的很多原始资料, 2没瞧见你有诸葛亮大规模裁军的证据, 3没瞧见你第二,三次北伐的损失证据. 谁能弄清楚, 就凭你的个人"体会", 还得要别人去认同你的"体会"去?
哦,还是没弄清啊,那就再放一放。

葛亮确实发令要李严2万支援,史料上有记载李严的确不折不扣这样作了吗?若有,拿来。若没有,就必须承认,李严不可能将2万兵全部派走。
----笑, 史料有说李严受亮调谴如期至汉中, 典亮后事, 还必须承认李严不可能将2万兵全部派走?
你想要我必须承认, 1, 拿出李严永安一线仅仅有2W士卒的证据. 2 李严没有依照诸葛亮的命令到达汉中.
就你这般还"必须". 第一次见人把推测当真理的.
偷个懒,套一下:1,拿出李严永安一线有三万或以上的证据,2,李严到达汉中的部队确实有2万。

说你脑瓜子不好使,你还不高兴,凭你这段话,别人怎能不认为你脑子慢得很?联系前后文,诸葛亮的“大军“明显是指北伐的部队,阁下要理解成还加上三郡的叛军,阁下就慢慢用鼻子吧,我就不阻拦了,呵呵。
此外,不能破贼,为贼所破,在祁山方向显然是指“破蜀”的那些陇右魏军,而陇右魏军,破了蜀军的,就是张郃一军而已;同理,在箕谷方向就是曹真一军而已。阁下错的没边了,就不要再打肿脸充胖子了,有打自己脸的功夫,何如多读几行书呢?
此外,据说阁下还有个论坛,本人GOOGLE过去看了一眼,劝那坛子里各位一句,都醒醒吧,不要生活在意淫的洞穴中了,天下没有不透光的洞穴,自娱自乐之后,总有一天还是要出来与大家打交道的了。
----诸葛亮的大军, 自然是在祁山的大军, 原文清楚得很, 是你偏要把大军在祁山, 编成大军在陇了. 不懂古文就去补救补救.
诸葛亮的大军,是“出祁山的大军”并不是“在祁山的大军”,明白了吗?
此外,不能破贼,为贼所破,在祁山方向显然是指“破蜀”的那些陇右魏军,而陇右魏军,破了蜀军的,就是张郃一军而已.
我不得不提醒您, 破蜀的, 除了张合, 还有郭淮, 当然, 您这等人, 自然是不懂得算数的了.
郭淮的军队一直是算上的,这里是话赶话赶过来的。你看看本人前面的帖子,都一直包括着郭淮。阁下认为我没有包括郭淮,这原本又是捏造,不过,本着与人为善的愿望,本人便理解成说张郃包括郭淮,你倒在这里纠缠开了,呵呵。诚心告诫阁下:此风要不得。
不能破贼, 为贼所破的贼, 能同时代指张合, 曹怎, 郭淮? 您把您的贼字之解代进句子里解释解释与我听听如何?
呵呵,这就无聊了吧,自己去代!
祁山, 箕谷, 皆多于贼(曹真,张合?), 不能破贼(曹真,张合),为贼(曹真,张合)所破? 想笑死人就直接些.
我快要笑不动了,这里的意思很明显,在祁山大军被张郃贼所破,箕谷军被曹真贼所破,就这么简单。
撑吧, 把陇右方向的魏军当张合一军, 把箕谷一线率军前来亲镇长安的魏明帝抛一边去说只有曹真一军, 真是了不起呀.
阁下又来胡撑蛮缠了不是,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恕不重复。至于魏明帝的兵,17楼与56楼本人已经讲过了。原本是不必理的,但为了教育阁下的辩风,还特意指出来。

你不爱回就不回呗, 我倒不怕回你贴, 实在太轻松了.

嗯,阁下是该壮壮胆子了。

由上述“无聊加重复”的内容看,这位“临时发言马甲”多半是某小坛坛枪手,来这里捣乱的。[color]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14 16:1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12-14 14:14 发表
大意是:孔明有大才,当处于孤绝之地(指刘备夷岭大败后蜀国情势),战士不满五万,本可以闭关守险,则也能君臣无事,作成一个小朝庭。偏偏孔明却要空劳师旅,年年征战,未得一地……
孔明没有闭关守险,他的实际行为是:
孔明经过七八年的精心准备,将原本不满五万之兵,发展到十多万。然后用这十多万军队,损了再补,补了再损,搞了数次北伐,劳民伤财,一无所获。

----原文可有经过七八年部署, 将不满五万之兵发展到十多万的说法?  是谁编造出来的?
哈哈,没有,我早就说了,这是最合理的推测,军史书,历史书,文章要么不提诸葛亮北伐人数,要提就是10万,没见有其它提法。

原文前面一直讲的是祁山方向,这里亮率数万之众,显然没有包括赵云在箕山的偏师。而,北伐总兵力=祁山兵力+箕谷兵力。
本文观点:
诸葛亮的出祁山兵+赵云箕谷偏师=10万。

袁子的话与本人的观点完全兼容,呵呵。
----笑, 只能笑. 依上文把你自编的内容删去后, 诸葛亮率领了5万战士出征, 加赵云疑兵能成10万之军, 实在是牛.
哈哈,阁下自己打自己耳光,舒服吗?且看阁下66楼的原文:
----战士不满五万, 确实是刘备死后, 诸葛亮未北伐前的情况.
现在为了赌气,什么都不顾了,呵呵。
如果阁下真的觉得受不了,那就算了。好了,本人真的不再回复阁下的纠缠了


顺便回答另一个问题,“损失二万”不等于“阵亡二万“,连“伤亡二万“都不是,这是军事常识。所以呢,奉劝阁下引述对方说法时,要原文引用,不要自说自话胡乱理解。因为阁下不懂的太多,胡乱理解则往往出现谬误,无意识间成了流氓了。
----损失二万连伤亡二万都不是, 那是什么? 难道星散==损失? 你还想忽悠什么? 又在这不接着论述你那"损失"和"星散"有什么必然联系, 去说别人了? 唉, 又说我流氓了, 慢慢说吧. 越说越显示你的无奈.

你还挺执着?非要搞懂?那就指点一下也无妨,阵亡指战斗死亡数,所以,这个数小于“损失”数。“伤亡数”复杂点,所谓“损失数”,要大于死亡数,这个道理阁下还要弄半天才明白,呵呵。此外,还有那些伤残的,也是部队损失数,开小差的,失踪的,被俘的,。。这些都计入“损失数”,呵呵。“星散”数里面,除了后来收回的,那就全部损失掉了。而所能收集起来的,若是在本国作战,收集率高一些,在敌国作战,能收集起来的就很少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9 21: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349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