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品三国引发的话语之战, 我的一篇论文总觉得有些不妥,列位帮忙看看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1-23 0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ahoo!
品三国引发的话语之战

由易中天品三国现象看精英文化的文字向图像的过度
[摘要]精英通过掌控话语解释权、传播权来制定公共知识,从而达到其控制社会的目的。在现阶段由于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书籍文本构建的世界正逐步被媒体构建的世界所取代,精英在逐步散失对大众的控制力,为此出现了易中天之类的学者,他们试图通过对新的传播介质的掌控,来重新夺取掌控世界的权力。其本质就是掌控世界的文字话语解释权向影象符号解释权的一次进化的过程。
[关键词] 话语解释权、精英文化、符码
一、公共知识中的权力
在遥远的人类形成之初,原始人类面对茫茫未知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这时,一小部分部落的智者,充当起部落精英的角色。他们创造文字,制定规则,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通过掌控话语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给出自己官方的解释,并称之为“神谕”。“话语是一个为知识确定可能性的系统,构建一个用来理解世界的框架。一套话语作为一系列的规则而存在,这些规则决定了可以做出的陈述的类型,决定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被谈论,以及对这些事物可以谈论些什么。”(1)在这种知识体系下建立起一种维持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与他们地位相联系的特定的信念,称为意识形态,使得权力的不平等分配显得理所当然。史蒂文.卢克斯的在其三种权力观中的指出“三向度的权力观是当权者拥有权力到了如此程度,以至于他们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塑造人们的观念、认识和喜好:使人们接受他们在既有秩序中的地位,这或是因为他们认为或想象这是别无选择的,或认为这是自然的和不可改变的,或是因为他们视之为天意注定和有益的。权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防止人们产生丝毫的怨情”(2)该权力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外化为个人欲求、努力程度及天生禀赋的不可避免的差异,从而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不可逾越的价值尺度。
同时它以一种授勋(文凭)的方式,来区隔人群。正如皮埃尔.布迪厄所说“文化亦有其自身的贵族头衔和血统,这些头衔由教育系统授予,血统则按进入贵族阶层的资历深浅而衡量。”(3)任何一种编码或解码行为,都必须以准确无误的掌握一种密码或者源代码作为其先决条件。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一定量用以编码的代码,才能获得参与社会游戏规则制定的权力。而这表面上只是一个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预设在文本中的内在逻辑,接受统治阶级的那套编码程序。皮埃尔.布迪厄将其称之为“社会炼金术”,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掩饰了其森严的等级秩序,并成功的“把植根于经济与政治的物质权力的那种历史武断的社会秩序转变成文化精英阶层们温文尔雅的外部表现”(4)社会等级区隔了社会的阶层,使得一部分人成为优秀的、受人敬仰的社会上层,他们把握着话语的权力,另一部分人沦落为社会的下层民众,他们执行着由本是同生兄弟的上层们制定的游戏规则。“社会炼金术”的运作使得一切看起来显得异乎寻常的合理,文化精英们经由教育获得头衔,以文凭的形式获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力。在那样的情境中,书籍则作为主流文化的理论依据和物质载体掌握着话语的权力,人们通过学习书籍中所蕴涵的主流文化或者吸收它们所代表的价值体系,使学生理论上习得在那种文化下的特殊的行为方式。而学校则是教授这些知识的唯一权威机构,只有在学校接受了教育的人,才能掌握对话语的最终解释权。掌握着书籍和学校的文化精英成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主宰着对一切的解释权和传播权。由于掌握话语这种信息的解释权,当信息借助这种权力得到执行被灌输时,这部分信息就变成了具有集体意识或集体偏好的公共知识,即共识或常识。
二、权力的变迁
传统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人们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获得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获得直接与劳动的辛勤程度挂钩(即使是科举也是十年寒窗的劳动结果)。从而使得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的获得自我肯定与自我满足,是一种单纯的“我劳故我在”的满足模式。同时在这种口头传统人物品评的模式中,其根本依据就是其人的所得是否与其行动相符,从而建立起农耕社会人们朴素的价值观。随着新的技术的涌现,把人们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新的技术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格局,同时强有力地重新构造了工作与休闲。新的技术取代了许多传统的繁重的工作方式,也带了新的相对轻松的新工作。同时,还提供了诸种信息获得、人际交往的新形式,使人们直接地进入一种新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公共领域所带来的快乐之中。书籍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不可靠,解释权成为了争夺的核心。这种曾经被极少数高级精英分子把持的权力正在被百家讲坛们到处找到软肋。当受众在心理上愿意接受时,公共知识传播中的权力就容易被弱化。象征着大众文化的媒体文化正以风卷残云之势,疯狂的吞噬着象征着精英文化的书籍文化的领地,成为新的时代的新的主宰。在这场改朝换代的变革中,精英们全线溃败,只能退守于高校的象牙塔内苦思对策。于是有了易中天这样的媒体学者,有人说他们是与媒体文化妥协来换取身份的新贵族,也有人认为他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为精英们争夺话语的解释权。
20世纪工业文明的一路高歌猛进,使少数人文化的地位发生变化,它的权威崩溃了,大众文化正在日益取代它的地位,精英文化已是“明日黄花”。为此,精英文化的代表人物F.R.利维斯作了悲观的预见,而他的预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今日的现实,他在《英国诗歌的新方向》中说:“除了少数人之外,没有任何人再对高雅的价值观表现出哪怕是一般性的关注......俯视其他的地方,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和齐一化的进程已呈势不可挡之势”(5)大众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导文化,它代替了精英文化的诸种形式而成为文化注意力的中心,并对很多人产生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实现了从文化手工业到现代文化大工业的深刻变革,直接导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作坊让位于文化工厂,社会文化大生产取代个人文化小生产,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学堂式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已经被媒体讲堂这种更广阔的点对面的传输方式所取代。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文化的影响力,精英文化应该更多的利用媒体,来扩大自己的受众群。易中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传播的阵地由大学校园转向媒体,利用媒体的先进传播技术,将自己的影响力以最大限度扩充。按照受传的观念来说,受众的数量决定了你的文化的影响力。受众是可掌握的筹码,掌握受众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你的影响力,影响力决定了你能享有的权力。
“文化传播形式随着现代大众传媒从纸质媒体到大众媒体创生变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媒体革命。”(6)以往边缘的、非主流的价值观正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形式越过书籍、越过经典以无孔不入的方式直接传播给大众。新的媒体技术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更多的文化自治的可能性,也为另类文化和观念的涉入打开了更多的通道,并形成所谓的“亚文化”概念。随着媒体文化的来临,个人受制于一种史无前例的、涌入家庭的声色之潮,新的娱乐、信息、性以及政治的虚拟世界正在重组人们的时空感,抹去现实与媒体图像之间的区别,同时制造体验和主题性的新模式。新的媒体已经代替传统教育成为社会化的主导力量,媒体文化的视觉和口头形式正在排挤书籍文化。它以图像和音波代替了家庭、学校甚至宗教成为新的趣味、价值和思维的仲裁者,制造新的认同榜样以及引起人共鸣的风格、时尚和行为操守的具象形象等。人们被新的技术、新的文化生产模式以及新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形式所包围。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对图像的反应比对文字提高了百分之八十。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体正在取代书籍的传播地位,图片也正取代文字的统治地位,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新的基础符码。“在某种意义上,看的能力既是知识或概念的功能,也就是词语的功能。即可以命名可见之物,就好像是感知的编程。”(7)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这种文化能力,即拥有了用以编码图片的代码,媒体文本对他才有意义和旨趣。这就对文化精英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以文字为根基的传播模式,转而使用以图片为基础的新的时代的传播模式。以便在新的媒体条件下,获得新的“知识解释权”,继续掌握人们世界观的构建权。
在传统的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在学校的教育,习得了解社会的基本符码,一种单向度的传播,书籍的强制性压制、消弭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受众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但是当前高科技传媒的发展告诉我们,今日的媒体是在一个日益复杂、日益多样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运转和发展的。媒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赋予受众更大的选择的能动性和自由度。竞争使得媒体和接受者的关系由原来的教育、指导甚至命令变为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媒体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商业形式的文化,创造利润,并以商品的形式散布开去。文化商业化和商品化有许多举足轻重的后果。首先,为了利润而生产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决策人试图生产的是可以流行、销售的东西,而就电台和电视媒体而言,则要吸引大量的受众。在许多情况下,这就意味着生产公分母最小的东西,既不会冒犯受众又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确切的说,那种销售产品的需要意味着,文化产业的产品必须和社会的体验相共鸣,必须吸引大量的受众,因为收费上网、有限电视,使得人们传统的受教育、听报告的感觉大为减弱,而代之为做为消费者的个人购买和消费行为的意识,既然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消费者就有权得到更合乎个人意愿的服务,既然有多种选择,当然选择最符合个人个性特征的节目。因而媒体也必须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产品。这种产品或许令人震惊,与各种惯例决裂,或者包含着社会批判,或者表达那种可能是作为进步的社会运动产物的当代观点。而这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受众的支持,以便通过大众的认可形成新的权威,从而获得掌控世界的权力。这要求文化精英们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或者说是大众接受精英文化的洗礼,就需要有易中天这种能说会秀,能把书本典籍里枯燥无味的知识,以新颖的、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精英文化的实质内涵展示、传播给受众,让受众自觉的接受精英们所宣扬的所谓“真理”。让更多的人了解精英文化的内涵,从而接受精英文化的编码,形成新的文化基础土壤。
三、谁最终获益?
传统话语解释权力的逐步瓦解并非意味着权力可以再次分配,或者说大众的欢悦并不能以得到的权力做为对自由的回报。由于媒体文化主要是促进那些拥有并控制了大的媒体集团的阶级的利益,其产品也就涉及到互不相容的团体之间的社会冲突,表达出相互矛盾的立场,有时可能同时推进反动和进步的力量。正是这些你争我夺的社会话语和社会力量构建了媒体文化。我们知道理论都是建构物,是特定的社会话语、实践和体制的产物,因而并不超越自身的社会场。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所谓真理,并不存在那种完美的知觉,观察、阐释和讲解等都是由各种理论话语调停的,同时深深地扎根于理论的假定之中。在这种较为适度的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把文化研究看作是工具,这些工具帮助我们看、运作以及投入特定的社会场,指向各种突出的现象联系,进行阐释和批判,而且或许能够解释和预测特定的事态等等。一方面提供了谈论公共体验、话语、实践、体制和社会关系等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指出冲突和问题,给予讨论和寻求解决的途径。由此阐明社会现实,帮助个人理解所处的世界。其运用概念、图像、符号、论述和叙述等进行运作,将某一领域的中的各种普遍特征加以抽象,提供社会场的地图,引导个人观察社会是怎样构成的。公共知识在今天被重新梳理,不过说明构建体系在这个技术时代具备了新的可能了。新的符码图像正在逐步取代语言文字的符号功能,给出这个多媒体年代新的生存价值、世界观的构建元素。新的社会精英、媒介精英们正试图通过对新媒体的参与,来重新夺取掌控构建世界的权力。其本质就是掌控世界的文字话语解释权向影象符号解释权的一次进化的过程。


参考书目
1《文化研究导论》英国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赖恩.朗赫斯特等著 陶东风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第32页
2同上 第94页
3《文化研究》第4辑 陶东风等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第9页
4同上 第16页
5《“文化研究”思潮导论》于文秀著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第150页
6《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金元浦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14页
7《文化研究》第4辑 陶东风等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第9页
此外部分内容引自《媒体文化》道格拉斯 凯尔纳 南大出版社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1-23 22: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ahoo!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7-1-23 22:32 发表
下面就讲一些个人看法,事实上我没看过“易中天品三国”,也许是因为在三国类的论坛混得时间交多吧,也没多大兴趣,大致了解而已。

这篇文章题目叫“品三国引发的话语之战”,那么着眼点应该是“易中天品三国 ...

呵呵,我之前有一篇,大谈品三国的内容,用来解说其为何适合国人,反映了那些国民心态。结果老师看过后,让我去百家讲坛。
后来把品三国符号化了,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题目要换,其实文章主要是写话语权的更替。

[ 本帖最后由 宇文铭 于 2007-1-23 23:02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5-13 12: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ahoo!
楼上观点颇合我第一篇评三国论文,此乃结尾
“总的来说易中天品读三国,尽管美化了一些错事,暗自引导了现行价值观,但总遮遮掩掩,不敢直接放上台面,明目张胆的颠倒黑白,说那些就是对的,而总是设法把其向正义的、传统的价值观上靠。本身就说明了善的、传统的价值观,仍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在文化转型、思想转型的今天,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清楚。人心向善,亘古不变,问题是善的定义在传播中不断的变动着,怎样把握传播的尺度,提供给人们一个正确的价值意图的文本,塑造一个导人向善的镜像世界,引导人们走向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运用传媒的力量重塑善的真正含义,是我们当下传播学者所要密切关注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6-14 14: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ahoo!
朋友帮忙起了个论问题目:对电视文化论坛的冷思考,各位高人看看是否妥当。

[ 本帖最后由 宇文铭 于 2007-6-14 14:55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7-1 14: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ahoo!
恩,我觉得是试图展现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混乱了。有空重新整理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8-14 19: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ahoo!
最近闲了下来,想增加些内容。
一、知识分子的魅俗
知识都与权力挂钩,获取权力,建立《理想国》中知识分子联合执政的理想模式,让知识发挥更大的能效。
知识分子的三种抉择
1政府顾问(依附政治获得整合社会的参与权)
2商业名人(依附媒介获得构建社会的参与权)
3做冷板凳(依赖个人修为与小团体影响周边)
二、获得知识、丧失思想
解构经典后文化范本的单一化、一致化。销解了经典文本的批判意识。大众文化销解了艺术存在的基础,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留下一个方便易读的权力场,代表了各方利益的整合,而普通民众在阅读受教中被一致化被去思想化,思想被这种权力场所利用整合,导致易于做出有强倾向性的选择,比如生活方式。

[ 本帖最后由 宇文铭 于 2007-8-14 20:04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11-3 2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ahoo!


QUOTE:
原帖由 龙剑止水 于 2007-8-17 21:56 发表
另外,跟楼主讨论另外一个思路,楼主是首先静态的定义了文化精英的群体,而精英群体在时代变化后似乎是不更新的,然后才有了话语权更替的问题;但如果我们仅仅把能够掌握话语权的人的群体称为文化精英——很简单无论如何他们对于当世以及后世文化的作用力是最大的。这样的话,就根本不存在话语权变更的问题,而成了社会文化精英选拔的问题。也就是不同的时代,文化精英的选择权以及选择标准的问题。也就是像超女快男这样算不算文化精英呢?楼主以为如何呢?因为我是外行,所以想问题不免无规无据,楼主莫怪!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清话语掌控者是否就是文化精英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不是,所谓文化精英其实就是知识分子,诚如兄台所言“过去,精英文化不仅仅是信源,还是信道。”,信源信道是一体的,所以话语掌控者和文化精英是重合的,文化精英既是供货商,又是垄断经销商。但是现在则不然,媒体多样化导致,多信道的出现,文化精英面对的是更加强烈的市场竞争,他们突然发现,不但人们不从他们那买货了,而且开始用别的品牌的产品了。精英在丧失信道后,必将丧失信源。没有传播途径,信源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一种对知识分子疏离的普遍感知弥散在空气中,稀缺突出的知识分子的声音,而且很难看到他们对社会的群体影响。
PS:超女、快男只能说是话题人物,或者干脆说是内容、是符号。既非信源,亦非信道。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11-11 23: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ahoo!
我觉得超女、快男本身是没有风格和不成气候的,所谓的风格和气候是经纪人公司设计出来的。他们是有表率的作用,但是他们没有明确的编码目的,他们只是别人编制的符号,换言之他们只是别人的工具,并没有能力主动的将某种意识形态嵌入人们思想的智慧,甚至念头都没有。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0 03: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58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