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问下正德皇帝的战绩问题兼讨论一下古代君主上阵厮杀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问下正德皇帝的战绩问题兼讨论一下古代君主上阵厮杀
zfxweng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0
编号
86617
注册
2006-10-9
#1
发表于 2008-4-15 12: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问下正德皇帝的战绩问题兼讨论一下古代君主上阵厮杀
恩,在SC看到有人讨论这个。在这里也讨论下。
正德十二年,武宗幸宣府、大同。九月初四是武宗的生日,他当天在山西阳和卫,文武群臣穿戴朝服于奉天殿行遥贺礼(注二)。
此时,有5万蒙古骑兵扎营于玉林卫,将入侵。九月二十五,身在阳和的武宗得到这么消息后立即命令部队分布防御: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孙镇,驻军与大同城;辽东左参将萧滓,驻军于聚落堡;宣府游击时春,驻军于天城卫;副总兵陶羔、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椎,驻军于阳和卫;副总兵朱銮,驻军于平虏堡;游击周政驻军于威远堡。从这一战略部署看,武宗的军事安排是非常精当的。
九月二十七,武宗在阳和卫狩猎时突遇大雨冰雹,有随从被砸身亡。当晚,天际出现一颗红色的大流星,旁边还有五颗小星跟随。武宗可能受到这两件“灾异”时间的影响,决定第二天移驾大同。就在武宗离开阳和的第二天,蒙古人围困了阳和卫城(注三)。
十月初一,武宗移驾至顺圣川。
蒙古人分兵南下,扎营于孙天堡。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孙镇率所部与之战。武宗命宣府游击时春、辽东左参将萧滓驰援王勋,游击周政、副总兵朱銮和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虏城参将高时尾追敌人,又紧急调遣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都勲、庞阴,游击靳英勒兵与诸军在阳和汇合。参将江桓、张晨作为后应。
十月初二,王勋与蒙古骑兵在绣女村遭遇,几经交战,敌人向南面的应州方向而去。
十月初三,张輗、孙镇、陈钰与王勋又在应州城南五里寨与蒙古人遭遇,大战数十合,颇有杀伤。傍晚,蒙古骑兵沿居住山撤退,但仍留下部分兵力围困住王勋等的部队。初四清晨,天降大雾,蒙古人才解围而去。王勋等历尽率兵进入应州城。朱銮和守备左卫城都指挥徐辅兵至此时正好也赶到。
十月初五,王勋等出城与蒙古人大战于涧子村,萧滓、时春、周政、麻循等率领的部队也赶到,但被蒙古骑兵的迟滞,明军无法汇合。
武宗于是率领太监张永、魏彬、张忠,都督朱(江)彬及振杰、王钦、勲英隆雄,参将郑骠等人带兵从阳和方向前来援助。众军殊死拼杀,蒙古人才稍微后退,大军得以汇合。此时天色已晚,就在战场上扎起营垒。武宗当晚就住在营中。
十月初六,蒙古人发动进攻。武宗亲自指挥诸将搏杀。这一仗,从清晨到傍晚,血战5个时辰,大战百余合,蒙古人才退去。
十月初七,明军向西追击,武宗与诸将且战且走,一直追到平虏堡和朔州附近。武宗还要进兵,但忽然刮起大风,白天昏暗得像夜晚,明军又疲惫困顿,这才作罢。武宗命令王勋及巡抚金都、御史胡瓒向北京报捷。
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此战仅杀死蒙古人16名,而明军死亡52人,重伤563人,武宗本人几乎遇害(注四)。
关于武宗本次北巡曾经手刃一名蒙古人的事情,是武宗自己说的。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初六),武宗回到北京,在整个欢迎仪式上,皇帝只说了一句话:《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上还自宣府……上饮毕云:‘朕在榆河亲斩虏首一级。’”之后,纵马直奔豹房。
首先,笔者不怀疑武宗曾“亲斩虏首一级”这件事。以武宗的性格,应该不会说这样的大话。但现在很多专著、论文和通俗读物都认为,武宗“亲斩虏首一级”就是发生在上面讲的“应州之役”最激烈的那场战斗中。而笔者窃以为,这可能不是事实或者说不完全是事实——
武宗自己亲口说是在“榆河”斩获此首级,那么这个“榆河”在哪里?首先,明代应州附近并没有任何一个地名或河流叫“榆河”。根据史料的记载,北京北部的“温榆河”在明代叫“榆河”,位置就在现在的通州区,这个位置离北京实在太近了,在那里遭遇蒙古人实在是不大可能。但在今天的大同附近,明代时却有一条 “御河”,大同市今天就有一条街道叫“御河路”。这条御河发源于口外,经过大同向南流入桑乾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下《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卷》第 54-55页。
“榆”和“御”字音极为相似,笔者窃以为,武宗所说“榆河”当是史官对“御河”的误记。也就是说,武宗“亲斩虏首一级”是发生于“御河”附近。但应州附近,包括迤西达到朔州等地并没有这个地名。而由此又可以判断,武宗“亲斩虏首一级”的具体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是武宗在大同逗留期间,平时“狩猎”时遇到蒙古散骑斩杀之。与“应州之役”根本没有关系。
二、是武宗于“应州之役”正式开始之前,十月初五,带领张永、江彬从阳和方向驰援应州涧子村被围困的王勋时,路过“御河”遇到蒙古散骑时所为。
此外,有一本叫《大明朝的另类史》的书有这样一段描述:“有明一代,皇帝亲征不少,明英宗大草包不说,明太祖、明成祖多次出征,但皆是亲自指挥而已,能以皇帝身份置生死于不顾纵马挥戈杀敌的,仅明武宗小伙儿一人而已!”
根据史料记载,“以皇帝身份置生死于不顾纵马挥戈杀敌的”在明代还有明宣宗,不只“明武宗小伙儿一人”,本文上面已经说了。
《大明朝的另类史》:“十月间,江彬陪同武宗自宣府驰奔大同,在阳和附近游猎。恰巧有蒙古诸部数万骑寇边,大掠应州。边将王勋等人知皇帝在附近,拼死力战,蒙古人败退而去。至于明武宗本人,率一哨人马,江彬陪驾,正好在途中遭遇一股蒙古兵,双方拼杀。大战近一个时辰,蒙古骑兵挡不住明军扈卫精骑,留下十六具尸首遁走。明武宗马上功夫了得,竟然以九五之尊,交战中手斩蒙古兵一人。”
根据史料记载,这段描述也是逻辑混乱的,有些还张冠李戴,而且根据《明武宗实录》:“明日虏来攻。上复督诸将御之。自辰至酉,战百余合,虏乃退。”“自辰至酉”是5个时辰,不是一个时辰。
听说作者在煮酒大名鼎鼎,哪位兄弟跟作者比较熟的话,帮忙转告一下,建议再版时修改。
注一:
《明宣宗实录》宣德三年九月辛亥:“上曰:孽虏无能为也。但谓吾无备,故敢此来。若知朕在此,当惊骇走矣。今须擒之,不可纵也。然此出喜峰口,路狭且险,骑可行,若侯诸将并进,虑缓事机。朕以铁骑三千先进,出其不意,擒之必矣。或言三千未必足用。上曰:兵在精不在多,三千精兵足办擒贼,诸军可后进。遂决意亲征。”
同上书:“九月壬子,驻跸遵化县,简精锐骑士三千人,人二骑,各持十日糗粮以俟。”
同上书:“九月癸丑,上率诸将及所简骑士发遵化,驻跸滦阳驿东。”
同上书:“九月甲寅,驻跸喜峰口。”
同上书:“九月乙卯,车驾出喜峰口。夜,军士皆衔枚敛甲韬戈,驰四十里,昧爽,至宽河,距虏营二十里,虏望我军,以为戍边之兵,即悉众来战。上命分铁骑为两翼夹击之,上亲射其前锋三人,殪之。两翼飞矢如雨射虏,虏不能胜,继而神机铳叠发,虏人马死者大半,余悉溃走。上以数百骑直前,虏望见黄龙旗,知上亲在也。悉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
《明史纪事本末》卷20《设立三卫》亦有较简明的描述。
注二:
《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二年九月丁酉:“万寿圣节,上在阳和,文武群臣具朝服于奉天殿行遥贺礼。”
注三:
《国榷》卷50正德十二年九月庚子(二十七):“上猎阳和,大雨雹。”
《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二年九月庚子(二十七):“昏刻,北方流星如盏,色赤黄,发光如碗,起东北,行至近浊,后有五小星随之。”
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5:“正德十二年丁丑九月,上幸阳和城。二十七日方猎,天雨冰雹,军士有死者。及夜,又有星坠之异。明日驾赴大同,又明日达贼统众围阳和。向无二异,上意未遂回。乃知天之仁爱深矣。”
注四:
《明武宗实录》正德十二年十月丁未:“上亲督诸军于御虏于应州,虏遁。驾还大同左卫城。先是,虏五万余骑营玉林,将入寇。上在阳和闻之,命诸将分布要地,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张輗孙镇,军大同城。辽东左参将萧滓军聚落堡,宣府游击时春军天城,副总兵陶羔、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椎军杨(阳)和,副总兵朱銮军平虏,游击周政军威远。时九月戊戌也。既而虏分道南下,营于孙天堡等处。勋、輗、钰、镇率所部御之。上命春、滓往为之援。政、銮及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虏城参将高时尾虏后,有亟调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都勲、庞阴,游击靳英俱会阳和。参将江桓、张晨为后应。十月甲辰,勋遇虏于绣女村,督军步战,虏南循应州而去。明日,輗、镇、钰与勋复遇虏于应州城南被五里寨,战数十合,颇有杀伤。薄暮,虏傍东山而退。仍分令兵围勋等。比晓,大雾,围乃解。勋等入应州城。銮及守备左卫城都指挥徐辅兵至,又明日,勋等出城遇于涧子村,大战,滓、春、政、时循等兵亦至,虏以别迎敌我军,不得合。上乃率内外提督监督太监张永、魏彬、张忠,都督朱彬及振杰、王钦、勲英隆雄,参将郑骠等兵,自阳和来援,众殊死战。虏稍却。诸军乃合。会暮,即其地为营垒。乘舆上马。明日虏来攻。上复督诸将御之。自辰至酉,战百余合,虏乃退。明日,引而西,上与诸将且战且退,追至平虏朔州等边。上复进兵,会天大风,黑雾,昼晦,我军亦疲困,乃还。复令勋及巡抚金都、御史胡瓒以捷闻于朝。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者(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蒙古的达延汗(即小王子)在此战后(1517年)就基本上在历史上失去了记录。现在一般的蒙古研究者都认为1517年后他便去世,而不是1543年。
或者说由达延汗从1483年发起对明朝的攻击(但大规模的进攻是他彻底消灭蒙古分裂1489年),到了1517年后便结束了。蒙古人一直到嘉靖中期才重新开始大规模的进攻明朝。
明武宗在这场战役之所以被中国史官攻击,一个极其重要就是,这场战争中没有文官参与。
明武宗当时身边没有一个文官,都是边帅的将领,这对于明文官集团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文官们是边不断降低、篡改、隐瞒任何关于这场战役的信息。
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不少但大多也都是只是亲自指挥,亲自上阵厮杀的应该不多。单论明朝太祖,成祖应该都没有这个可能性。宣宗平息朵颜三卫叛乱的时候亲手射死三个叛军,再就是武宗了。单论明朝,在皇帝完全被文官集团控制之前尚武精神还是不错的。之后唯独一个武宗还被抹黑了。
再就是太宗艺祖,太宗至少被单雄信追杀过。另外满清前期的那帮强盗集团的匪首就表说了。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zfxweng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0
编号
86617
注册
2006-10-9
#2
发表于 2008-4-15 16:5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伤云
于 2008-4-15 16:30 发表
比起明武宗是否亲手杀了一个蒙古兵来,应州之役打了10个小时只死了不到100人更让人不理解。“自辰至酉,战百余合”....
另:该文注四索引《明武宗实录》最后一句“乘舆几陷”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指皇帝的座驾么?
恩,所以说武宗本人几乎遇害。不过很难说不是文官的故意抹黑。
战果么?蒙古人此后十几年不在犯境就很能说明些问题
不过也有可能是小王子在此战中被击毙,蒙古人因此退兵。
[
本帖最后由 zfxweng 于 2008-4-15 16:59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zfxweng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0
编号
86617
注册
2006-10-9
#3
发表于 2008-4-15 18: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恩,大概应州之役是跟倭人一样玩的是一骑讨吧!?
我们的厚照同学英勇杀敌手刃小王子,鞑靼败退。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zfxweng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0
编号
86617
注册
2006-10-9
#4
发表于 2008-4-15 19: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phoenixdaizy
于 2008-4-15 18:51 发表
也许是清朝人摸黑??
汗,满清还不至于无聊到去抹黑明中期的历史吧!虽然他们已经很无聊了。
主要还是文官吧!武宗的确不得文官的好感,加上此战也没有文官在旁。据说宋明战争没有文官在旁一般都会在史料上反映得非常少。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9 20: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3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