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有益是要建立在辩论各方对同一概念具有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的。如果双方始终说着同一个概念,却并不只同一个事物,那就毫无意义了。
举一个例子,#2中的两个“本句”名是相同的,实是不同的,第一个指的是第一句,第二个指的是第二句。
对于道的阐述,本就只能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层次(其超越时空的限制,自然比寻常人言论的层次要高)上,若是听者不能达到那个层次,那表达和理解的基础也是没有的,多说也是无益的。
而弃实求名,形式化的形式化,来看待道家,正是坐井观天,以此天说彼天,是一片天,也不是一片天啊!
多看看秋水吧!
大辩无言,小辩还是有言的。就好像大象无形一样,大辩又怎么会拘泥于“言论”这一种形式呢?可以是事实、历史、时间……那真是“说了也不明白,明白的就不用说了”。
原帖由 方二 于 2007-6-28 06:33 发表
这个就见仁见智了吧
东方的怀疑论思潮没有西方来的强烈,且持有怀疑论观点的多出自“不敢为天下先”的道家、道教,都是比较温和的
以正统的学术眼光看,庄子可能还够不上怀疑论的标准,而只是停留在相对主 ...
“不敢为天下先”,也是后天下而为,随天下而为,无为,通俗地讲,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所以,道家只是阐述所认识的规律。于什么“怀疑论”、“相对主义”,风马牛不相及也。
公主拆楼的比喻的确不错,可你为什么还是只看到楼,而看不到柱子呢?
[ 本帖最后由 枫儿 于 2007-6-28 21: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