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白木于2004-10-18, 23:29:39发表
关于春秋五霸的问题,单就战国及汉代至少已有四种不同的排列:
墨子、荀子称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为五霸;
《左传》、应劭、赵岐以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为五霸;
《白虎通义》以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为五霸;
《汉书》颜师古注引江以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为五霸。
平王东迁之初,存千二百国,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余国,会盟争伐者约十四国,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如果按照会盟诸侯者称霸,那称霸者大大不止五个。而如果是要周天子册封才算的话,则只有齐桓公、晋文公、勾践够格。桓公九合诸侯,文公有践土之盟,勾践有徐州之会,受过周天子册封为“伯”的也就这三个,凑不够五霸之数。
孟子最先提出“五霸”时说的是“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五霸的强权政治是不符合儒家的“仁义”主张的。故有儒者论“春秋五霸,一霸不如一霸”之说。孟子当时提出这五霸来,是准备给他们来个大清算,决不是为了给他们表功。所以有宋大脑袋和两个蛮夷国君在里面是一点都不奇怪。孟子如果知道自己的本意给后人这么理解法,估计是会气背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