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苏州评话杂弹(完结), 更新:"斩尾巴"运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5: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苏州评话杂弹(完结)

写在前面的话

我出生于原来苏州吴县浒墅关乡下的一个农村中,后来调整行政区划,先被划到了苏州郊区,后被划到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而吴县现在也被分成了吴中、相城两个区。从小就经常从收音机(我们乡下却一直叫它“半导体”)中听书,祖母、父亲都喜欢听书,
因此跟着他们,从小时候就开始听书,听的书是属于苏州的地方曲艺,学名叫“苏州评弹”。苏州评弹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
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运用苏州方言,只说不唱,兼融叙事和代言为一体。角色借鉴戏曲程式,具有挂口、引子、道白等白口和以虚拟或象征性动作所表演的各种手面。此外,并有韵文形式描景状物,刻画人物的韵白与赋赞,以及描摹各种音响的口技。多为一人独说,演出注重说噱,并对人物事件评点议论,以史料时事穿插印证。
苏州弹词,俗称“小书”,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脚色。脚色较多吸收借鉴戏曲的表演程式,于说法中现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评点。弹唱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演员自弹自唱,其传统书目都为长篇书目,题材以男女情爱、家庭纷争、冤狱诉讼等为主。
基本上,我更加偏爱评话,因为听“大书”爽快,听小书觉得肚肠都要痒,不爽。后来,等上学之后,又开始听起了北方评书,但在能收到的电台里,只听过刘兰芳、单田芳和袁阔成三人的,其他的基本都没有听说的。但是在学生年代,能听书的时间是不多的,因此能够听全的书很少,印象中苏州评话基本没有听全的,评书听全的只有袁《三国》。一直要等到网络时代到来之后,通过网络才听全了许多书,所以不能不感谢网络的发展啊!
言归正传,在网络上,有论坛就有争论,很多人为了小说或者评书里的一些情节、场面、问题,都会展开激烈的争论,其中尤其是武力问题,向来是古典演义小说或这评书的热门话题,典型的如一部《三国》,其武力之争,可以说是争得磨掉牙了,到现在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可见一斑。有时,见到有人经常会提到苏州评话里的相关内容来讨论,可谓五花八门。的而且确,评话流传的传统书就将近60部,其表现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传》、《岳传》、《英烈》等,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表现英雄侠义或公案题材的,如《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绿牡丹》、《金台传》等的,称“短打书”;另还有表现神异题材的如《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称“神怪书”。内容的确很丰富,听过的人想必很多,也难怪会拿来讨论。笔者有幸,曾经听过十几部,就自己听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2-20 13:06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Z_Artemis 2009-1-10 03:51 +200 高亮加分鼓励一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5: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从“不学无术”说起

“不学无术”这是某位网友在看了评话话本《三国》后对编者张国良先生的评价。相信在网络上,名气最大的评话是《三国》了,主要是因为张国良先生开讲的话本《三国》的流传。张老先生的话本从《千里走单骑》从关云长开书,一直要到《水淹七军》关云长归天结束。实际上,这里已经是包含了两部评话了,即《前三国》和《后三国》。《前三国》一般从曹操向关羽赠马始,至火烧赤壁止。主要内容包括赠马、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三搜卧龙岗、长坂坡、东吴十条计、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等。在苏州评话节目中被誉为“大王”。《后三国》述赤壁之战后,刘备取西川、收马超、关羽单刀赴会、定军山、水淹七军、走麦城、火烧连营、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基本上《前三国》是从晚清流传到现在的,经过说书人长期锤炼,语言比较精炼,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而《后三国》由张国良的父亲张玉书据小说《三国演义》改编,所以比较拖沓冗长,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不管是《前三国》还是《后三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是建立在“尊刘抑曹”的基调上的,因此在书里处处能见到痕迹,有得地方的确是把“尊刘抑曹”的基调渲染的非常过分的,如在“三把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的情节里,把曹操一方塑造的非常愚蠢甚至是低能,甚至出现关羽率领几十个士兵就能镇住几万曹兵这样不合情理的情节,让人很是看不下去的,这一点相信看过话本的人应该有同感吧。因此有网友愤然曰:张国良不学无术!
不过,要我说,这位网友说的也对也不对。说的对,是指张国良的确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学习,而缺乏相应的知识。他们那个时代的说书人,基本上有小学毕业的话是学历相当高了,张国良从十三岁开始从父亲学说书,估计是小学学业有没有学完。象另一位三国名家唐耿良是小学都中途辍学的,他说为了说好三国要看许多古典小说,如《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大明英烈传》等,以便说书时引经据典,基本上没有看过正史,后来道老了才看看《三国志》一类的史书,但由于文化有限不能深入了解,因此真正的历史知识是很贫乏的。张国良跟他是同时代的人,出身也是差不多,经历也差不多,因此说他不“学”无“术”也不为过。
那么,不对在于什么呢?我觉得,张国良还是“学”的,学的是评话,所以他是有“术”的,他的“术”就是在评弹界被称为“张《三国》”的书,因为在苏州一带,解放前说三国的艺人很多,有的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唐再良、唐耿良一派的就称为“唐《三国》”、张玉书、张国良一派的就称为“张《三国》”。张国良的三国话本之所以那样把曹操一方写的如此不堪,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他父亲张玉书就是这样教他的,而他师祖黄兆麟也是这样教他父亲的,而黄兆麟的师父许文安也是这样教听他的,如此而已。那么,以前的说书人为什么非要这么写,甚至拼命丑化曹操一方呢,原因很简单:听众喜欢听。从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两宋理学家们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强化,必然会影响民间文学的价值观。再加上罗氏《三国演义》一出,三国人物褒贬基本定性,到清朝达到教条化程度。因此产生于清朝的三国评话怎么可能说曹操的好话?说曹操的好话的话岂不是砸自己的牌子断自己的生路?听众也不会买账的。说书人要吸引生意,必然要投听众所好,在不改变历史的情况下,改动情节,丑化曹操一方,歌颂刘备一方,来吸引听众。苏州评话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于书的原题材的着力点主要是放在细节的刻画上,而对于其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或叫中心思想)则是全盘接受,并且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绝对化的刻画,表现为正方益正,反方益反,以此来吸引听众。所以,张国良继承的是那样的话本,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也就是那个样子了。虽说我们现代人看不惯,但是不代表几十年前的人看不惯。
所以,张国良到底是“不学无术”还是“学而有术”呢?个人见仁见智了!(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2 14:5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7: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评书和评话风格的比较

评书或评话的风格差别之一,就是对所说的书的原题材的着力点不同。南方评话对于书的愿题材的着力点主要是放在细节的刻画上,而对于其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或叫中心思想)则是全盘接受,并且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绝对化的刻画,表现为正方益正,反方益反。且以评话大王“三国”为例,原来《三国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抑曹”,这一思想在平话三国里被全盘接受下来,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美化蜀汉方面,丑化曹魏方面。再如评话《岳传》里面也是如此,极力美化岳飞一方,同时进一步丑化金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进一步加深矛盾冲突双方,有利于说书人更好地刻画人物,更好地发挥书艺。记得以前有人说过这种观点,就是评话有丑化北方人,美化南方人之嫌。这其实是误解,主要是不了解评话的这个特点。在评话三国里,作为蜀汉敌人的曹魏,固然是被丑化了,但是,作为第三方的孙吴,也被丑化了,如原本雄姿英发的周瑜,在《三国演义》里至少也是个英雄,但是在评话里是被塑造得既心胸狭窄,又无能的人了,凡是演义里出彩的地方,象三江口之战,独探曹营、定火攻计等情节,都变成了诸葛亮出彩,周瑜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了。其余如鲁肃、甘宁、吕蒙等都被不同程度地丑化了。如果说评话真是丑化北方人,美化南方人的话,那按理孙吴方面岂不是更应该美化了?可见之所以美化蜀汉,丑化曹魏、孙吴完全是“尊刘”的需要,与南北地域无关。类似的情况在《英烈》中也存在,评话《英烈》也极力美化朱元璋一方,而丑化其他各方,你不能因为它丑化了蒙古人而说它有丑化北方人,美化南方人之嫌,因为它对江西陈友谅、苏州张士诚等反王势力的处理比蒙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陈友谅还就算了的话,那张士诚以及苏州将士岂不应该美化,即使在历史上苏州人对他印象也是不错的,但在评话里,苏州将士大多是胆小怕事的人,更有如邓青之流的小人,与朱元璋方面的将士个个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评话对于人物的刻画塑造,完全是按书的中心思想来的,而不是按照南北地域来的,象蜀汉、朱元璋方面是正面的,那就要对他们作进一步的正面刻画,以增强听众对他们的好感;而曹魏、孙吴、元朝、张士诚方面是反面的,那就要对他们作进一步的反面刻画,以增强听众对他们的恶感。如此而已。

上面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别无他意,只是希望借此解除大家对于评话以及地域的误解而已。其实相比中心思想,评话主要的重点是放在细节的刻画上面的,比如三国里面的草船借箭,在演义里是几页带过,但到评书里则用了整整一回目的书来介绍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每条船,船上的士兵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再如孔明进川和张飞进川,演义里也仅都是用了一回来介绍,但评话则用了整整两本书来介绍的,孔明和张飞每取一城,守将是谁,如何收服,使用什么计谋,什么道具,哪些人去执行,怎样执行无一不介绍得清清楚楚。再看隋唐四平山一段,在《说唐》里也仅是几页纸就完了,但到评话里则要几十回书才讲完,象有多少反王,带多少兵,如何驻扎,如何推举盟主、元帅,如何与隋朝军队交锋等等,都一一详尽地介绍出来。这样一来听众就很自然地被书吸引住,欲罢不能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评话是以细节来吸引人,以细取胜的,“细”由此成为评话最大的一个特点。

相比之下,评书的风格是着力点在整体大局观上,它的气势很大,场面铺的非常开,对于书里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是完全遵循原题材的中心思想,而是会加上说书人自己的相法或是观点。它的整体大局观大了,在书的细节处理上往往就显得不够细致,较多雷同。也以三国为例吧,无论是“袁三国”还是“连三国”,虽然整体上“尊刘抑曹”的基调还保存着,但对于蜀汉的敌对方如曹魏、孙吴方面的君主、大将、谋士还是给予足够的尊重的,象曹操、孙权、周瑜、陆逊、鲁肃、司马懿、张辽等人物都是作为英雄人物、名将来刻画的,象袁三国里,对于一些重要人物都有非常精彩的评论,使人听后觉得,三国时代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真可说“一时多少豪杰”。本来么,有句话的,叫贬低对手等于贬低自己,只有各方面人才都旗鼓相当,那听来才有意思啊。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个人是比较喜欢评书的对人物的刻画方式。再看评书的大关子书,如三国之赤壁、隋唐之四平山,说书人往往把它们放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去描述,这样就显得气势特别磅礴,场面特别大,从赞赋的区别就可以看得出来。

不过场面铺得太大的有也有弊端,就是往往会收不拢,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场。如连东汉里的昆阳之战是个大关子,战争气氛渲染的很强烈,场面铺的很大,但到后面却是以马援火攻莽军就草草结束了。再如单版《英烈》兴隆会、破姑苏等桥段场面也很大,但铺开后却都是仓促结束,听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完了,而且情节还颇有雷同之处(看朱元璋对待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们的情节就可以听的出来)。其次场面铺得太大后,有时还往往会忽略细节问题,从而产生失误,如袁三国里的文聘与张郃之误,单版《英烈》里虎牙与虎印之误等等;还有就是前面书里种下的根,到后面往往是一带而过,甚至有时提都不提了,这些,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瑕不掩瑜。总的来说,评书比较不受传统主题思想的束缚,不是全盘接受主题思想,不是单纯地使正方益正,反方益反,而能够加入说书人自己的看法、观点,这也可以说是对评书的一种发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7: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评书或评话的风格差别之二,就是评话中的情节,加入说书人个人再创作的因素比较多,而评书相对就比较少。象评话三国,虽然基本的框架和路子跟演义差不多,但许多具体的情节则是与演义大相径庭,别的不说,就大将的武艺表现来看,演义里是简单的,描述无非就是如“战XX回合”、“XX一枪刺XX于马下”,比较干脆。但到评话里就不一样了,就枪法,就创造出了“百鸟朝凤”、“蛇盘七探”、“霸王十八挑”等等招数,这些,都反映了说书人对于评话的一种再创造。再如隋唐,原来只有十八条好汉,但评话却创造了三十九条好汉,而且还分成了老辈、小辈、野辈三种类型。再看杨家将里对七郎的描述,原来只是说七郎是员猛将,但为什么厉害则没有介绍,但评话里却是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七郎是如何学艺的,如何下山的,如何力杀四门的,将七郎悲壮而又短暂的一生都作了详尽的介绍。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说书人对于评话的再加工再创造,正因如此,评话往往带着说书人的个人色彩。

而评书当中的情节,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居多,如袁三国,虽然大将打斗描述的也很精彩,但跟演义相比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再如连东汉,大将交锋甚至出现程式化:姚、马、岑、杜四先锋出战,先是其中一人与敌交战,然后战几十合“不分胜负”,这时就有另一人上去替下前一个,继续交战,然后又是战几十合“不分胜负”,又有另一人上去替他,继续交战……直至到最后一个上去,又是战几十合“不分胜负”,然后就是四个一起上,群殴对手,这样一来,就使得它的武力排行十分模糊。关于这方面的表述,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是单田芳和田连元,他们能够不受束缚,有一定程度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如单老,在他的《三侠五义》里对于徐良的刻画就是一种再创造,跟原来石玉昆的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直到后来敷衍延伸出了《白眉大侠》。如田老,他的隋唐书取消好汉排名,这可是就他独一家,其他隋唐书没有舍弃排名,这也是种创新。但可惜的是这老二位到后来,尽管不重复别人,却是不断重复自己,因此在他们的书里,雷同之处是非常多的,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评书或评话的风格差别之三,评话里噱头(包袱)比较多,也比较明显,评书里就比较少,要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出来。评话里的噱头大体分三种,为:外插花、小卖、肉里噱。评话演员说书,外插花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外插花大体就是说书人说书时在书里穿插一些笑话、常识、道理、历史典故等内容,以增加书的趣味性,老艺人们,象张鸿声、顾宏伯、陆耀良、吴君玉等都精通此道。外插花放得好的话,则会调动书场里的气氛,调动听众听书的积极性,提高上座率,但如果外插花插得胡天黑地的话,如不该插的地方硬要插,或插出去后收不回来,只能硬生生地回到书路上来,那么其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到书的节奏,笔者始终觉得如扬子江、钱蓓斐他们的外插花就有点过了,有点影响到书情了。而且有时候外插花不适当的话还会引来麻烦,抗战时,张鸿声先生利用周佛海的名字放了个噱头,引起了哄堂的效果,但也把日伪便衣引来了,最后破财消灾。因此说,外插花是评话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门学问。小卖,大体是指利用书里的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这个是很见功力的,目前的老艺人中,象金声伯先生是比较精于此道的。从评话里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本身所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这主要就要看话本的精彩程度了。而要把这三者能够运用自如者,恐怕要老一辈的评话大家才能作到了,年轻一辈的评话演员还有待继续努力。

再来侃侃评书,评书里虽然也有类似外插花的包袱,但是不多,大体上都是适可而止。如《雍正剑侠图》里,有时会介绍一些武术的常识,但并不感觉它们是多余的,而觉得是应该的,因为它使听众在听书之余,还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再如连三国里,有时会穿插一些东汉书里的内容,这样就使三国书的情节内容不再孤立,而是有机地与之前的东汉演义的内容联系起来,增加了书的历史性和趣味感。而类似小卖的包袱,在评书里也有,但要仔细品才会显示出它的效果来,如袁三国“七擒孟获”里说到有一次(第几次忘了)诸葛亮抓住孟获后又把他放了,孟获回去后手下问他怎么回来,孟获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得不说,于是说:“是诸葛亮把我放……放……放——放——回来的。”袁先生在念到第四个“放”时故意拉长了音调,就象京剧的念白一样,然后他加上一句说:“逼得孟获都念白了。”把孟获又狼狈又要面子,但又可笑的样子表现出来了。但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不会对此有感觉。而评话里面的小卖则要明显的多,不会这么含蓄。再说类似“肉里噱”的包袱,在评书里相对上面两种稍多一些,象单田芳说“雨墨告状”那一段里,雨墨在包公面前把到柳洪府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原原本本地禀报出来,甚至象冯君衡那些狗屁不通的对联,诗句都一字不漏地讲出来,这样,就体现出一种喜剧效果来,令人忍俊不住,同时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但是,相比评话来将,在评书里,这样的桥段还是偏少了。接下来,随着说书人年轻化,这个情况不知道会不会改观。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7: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文字版的苏州评弹很少,因为还存在这方言问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0 00: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评话的借鉴与突破

借鉴与突破也是苏州评话的一大特色,说书人说书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或者创作新段子时为了降低难度,经常会借鉴其他评话的套路,这个情况在评话里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不同的书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正方的事业正在节节胜利的时候,敌方阵营往往会出现一名少年将军,成为正方的拦路虎,而正方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该将实际上是己方将领之后,因缘巧合之下才会被敌方收养或录用,于是正方想尽办法,或派人劝说,或痛骂之责以大义,最终使该小将弃暗投明。最典型的当然是《岳传》里陆文龙和王佐断臂的故事,类似的还有《三国》里的王平归汉和《英烈》里李林归明的故事,都是非常相像的。还有如敌我双方的名将比试“六战”,所谓“六战”,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基本上是两个本领相差无几的大将,为了分出胜负而进行的单挑“游戏”,最典型的是《岳传》里种师道和完颜乌骨几的“六战”,最后同归于尽;类似还有《英烈》里明营傅友德和四川飞天将岳能的“六战”,这次是傅友德笑到最后;《隋唐》里李元霸和拓跋朗司马的“六战”,只不过比到车战就没比下去(似乎是朗司马不行了,具体记不清了);《狄青》里天巧星张旦与西辽无敌将乌鸡呱哒东方红(我没说错,确实是这个怪名字)的“六战”,当然张旦赢了。这些,能说部都是互相借鉴成果吗?还有,几乎每部长靠书都有一两位远程攻击的高手,比如《三国》里的黄忠、张苞,《隋唐》里王伯当、王世充,《英烈》里的吴福、李长生,《水浒》里的花荣等,他们的存在,能使任何对手望而生畏。
要说借鉴的最厉害的,是两个套路:“二王二祖”和“四庭柱一正梁”两大模式。
“二王二祖”即“枪王刀王”与“枪祖宗刀祖宗”,我最早是见于《三国》,里面有“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刀祖宗”蔡阳、“刀王”阳群,都是第一流的名将,当然对于正方主角来讲,也是第一流的“绿叶”, 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刀王”阳群三人都给赵云充当了绿叶,“刀祖宗”蔡阳给关羽充当了绿叶。无独有偶,这“二王二祖”在其他评话里也有痕迹:
《东汉》里:“枪祖宗”秦虹、“枪王”刘庭和刘林(弟兄两个,一称“大枪王”,一称“小枪王”)、“刀王”杨思成,至于“刀祖宗”则由于掌握资料有限,不清楚是谁。
《隋唐》里:“枪祖宗”姚子林、“枪王”伍云召和罗成(伍是“南枪王”,罗是“北枪王”) “刀祖宗”杨义臣、“刀王”魏文通。
《狄青》里:“枪祖宗”赵登、“枪王”卢真、“刀王”铁铃,至于“刀祖宗”则不清楚是谁,书里也没有说。
《岳传》里:“枪祖宗”、“枪王”、“刀祖宗”都没有讲,只有“刀王”刘琦,不过从情节来看,有资格称“枪祖宗”估计就是种师道了,有资格称“枪王”的估计是岳飞,有资格称刀祖宗估计是没有。
《英烈》里:“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先。
一般来说,使枪的比使刀的要厉害些,可能是说书人偏爱使枪的人吧,基本上在长靠书里使枪的名将要多于使刀的名将,因此“枪祖宗”、“枪王”基本都不缺,甚至还会出现人员超编的现象,而“刀王”、“刀祖宗”就不一定全了。而且使枪的名将基本上帅哥居多,即使上点年纪也是帅中年人或是帅老头,而使刀的名将难看的居多,象关云长已经算是长相相当不错的了。
“四庭柱一正梁”,主要是指对手方面的能臣武将,他们是正方永远的威胁,所以也是必须清除掉的对象,只有当他们完全倒塌了,敌方的大厦才会土崩瓦解。这个套路,最早也是见于《三国》:河北袁绍拥有“四庭柱一正梁”: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为四庭柱,韩琼(陆版作韩荣,汪版作韩猛)为一正梁,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将军,可惜错跟了袁绍。这在其他评话里也有影子:
《封神榜》里:正相爷商容、副相爷比干、武成王黄飞虎、上大夫梅伯为四根庭柱;太师闻仲是根正梁。当全部断掉后,姜太公就开始伐纣了。
《狄青》里:西辽有“四庭柱一正梁”,四根庭柱分别是:枪王卢真、刀王铁岭、枪师白翼良、赞天王赵克,一根正梁就是枪祖宗赵登。据说后来也是因为内部矛盾而结局不好。看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是一点都不假。
《英烈》里,提到元朝拥有“四庭柱一正梁”:枪祖宗伯颜图、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先、老驸马李金荣为四庭柱,太师脱脱为一正梁,都是当时最厉害的将军,可惜错保了元朝,内部又不团结。
至于《隋唐》没有提到,如果提到的话,我估计是这几人:隋朝四庭柱:丞相伍建章、大元帅韩擒虎、靠山王杨林、燕山王罗艺,一正梁为东昌王杨义臣,全部折断了,大隋朝的江山也就完了。
借鉴得多的还有各种枪法:
如“楚霸王单手十八挑”,应该是出自于《西汉》是项羽的杀手枪,但在《三国》里张飞战张任、赵云战张郃斗曾经使用过;《隋唐》里伍云召战新文礼也用过;《水浒》里卢俊义似乎也会,但没有学全。
如“百鸟朝凰枪”,初见于《三国》是“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的杀手枪;但在《隋唐》里也是罗艺、罗成父子的绝招;在《狄青》里也是“枪祖宗”赵登的杀手枪。
如“夹竹梅花枪”,初见于《三国》,是赵云的拿手枪;但在《狄青》里狄青(未发迹时)也曾经使过;《岳传》岳飞在辕门投书时在宗泽面前也演示过。
如“落马金钱枪”,张国良版《三国》中,赵云凭此枪法枪挑赛猿精;在《狄青》里是枪师白翼良和他徒弟张旦的杀手枪。
如“三才锁喉枪”:《岳传》中,种师道独门杀手枪,凭此枪法,种师道挑去完颜乌骨几;在《狄青》里,是“枪王”卢真的杀手枪;而《英烈》中的“枪王”方国珍也会使用。
如 “鼍龙枪”:是《英烈》里“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和常遇春的看家本领,但似乎《隋唐》里的“枪祖宗”姚子林也是使用这一路枪法。
这样一来,就造成许多枪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了,但实际是却是见证了当说书初艺人们在创作评话时互相借鉴的事实。
不过,在借鉴的同时,各部评话又有所突破,以避免绝对雷同。如“二王二祖”模式,除了《英烈》和《三国》一样,“枪王刀王”与“枪祖宗刀祖宗”都出现之外,其他多少还是有所差别的,如《东汉》和《隋唐》里“枪王”都有两个,而《岳传》里基本就没有出现,而且明确使枪名将里最强的是人称“高一枪”的高宠,使刀名将里最强的是人称“赵一刀”的赵必方,而不是“枪王刀王”或者“枪祖宗刀祖宗”。
再如《隋唐》,基本上是借鉴了《说唐》十八条好汉的说法,但由于《说唐》本身关于十八条好汉的说法就有问题,从十二到十五和十七条好汉是没有的,只能靠猜测,而有些人很厉害的如曹延平和华公义、鳌鱼都没有上榜,所以评话却创造了三十九条好汉,分成了老辈、小辈、野辈三种类型,这样,就把书里有本事的人全部概括进去了,而且还创作了一些“新人”,提高了书的合理性。
还有就是增加古典小说里没有的历史人物,这也是评话的一大突破。如《隋唐》里,就增加了张须陀、苏威,《岳传》里增加了种师道,《英烈》里增加了冷谦、周颠、铁冠道人,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在当时的确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这样一来,就能使情节更加具有可塑性,精益求精。一句话,评话就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借鉴与突破后成长起来的。(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0 15: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天下无敌不容易

一般来说,在评书或是武侠小说里,往往会出现一个天下无敌的人物,打遍天下没有敌手。如金庸的小说里如《射雕》里的王重阳、《神雕》里的独孤求败、《笑傲》里的东方不败等。在评书里,如单田芳版《童林传》里的袁大化、《白眉大侠》里的于何、刘兰芳《杨家将》里的王兰英,袁阔成《西楚霸王》里的项羽,张振佐的《东汉演义》里的巨毋覇等,这些人物,在各自的书里,可谓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几乎没有人可以在他们的面前走上10个回合左右。但是,这种现象在评话里很少出现,我所听过的评话几乎找不出这样的人来,即使是像《隋唐》里的李元霸,也是有对手的。

其实,个人是倾向于把书里的最高武力分成两种类型的,即“神级存在”和“极限武力”两种。所谓“神级存在”是指这个人的武力在整部书里是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即使是武力最接近他的人,在他面前基本上也是被秒的份。这样的人在古典小说里是很多的,如《西汉演义》里的项羽、《说唐》里的李元霸、《残唐五代演义》里的李存孝、《说岳》里的高宠等,在他们面前,仅次于他们的高手们,如樊哙们,如宇文成都们,如王彦章们等,基本上是不堪一击,望风就逃的,他们在书里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基本上他们就如同流星一样出场短暂,但放出无限的光芒。
所谓“极限武力”是指这个人武力虽然在书里也算是最高的,但远远称不上是“打遍天下没有敌手”,而是有至少一个甚至更多的人武力无限接近他,可以与他相抗衡或者至少可以跟他打上很长时间。典型的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尽管可能是书里武力最强的,但是就一个张飞就能和他打上一百多合不分胜负。如单田芳的《明英烈》里的常遇春之子常茂,尽管可能也是书里武力最强的,但蛮子虎牙、脱金龙、于皋等人似乎也不比他差;再如《薛刚反唐》里的薛葵,可能也是书里武力最高的,但看来驴头太子、秦文也不比他差,白文豹也能跟他战很长一段时间。总之,他们在书里就像一个最高的标杆,然后很多人都非常的接近这个标杆。

而在评话里面,基本上是没有“神级存在”而只有“极限武力”。在张国良的评话《三国》里就明确提出:“《三国》这部书与别的书不同,其中人物分不出谁的本领最好,也不断定哪一个人的武艺最差,而是各有所长,在书情的需要下,安排某人在某个场面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都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永久性的第一号人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无论如何,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艺的高下还是有的,如评话《三国》里要论到“极限无力”的话,应该是曹彰吧。《取东川》一段书里,甚至还出现了“五虎战曹彰”的桥段,正如书里说的那样:“这回书中出现的黄须儿,则是由五虎将来烘托”。但是,曹彰真能算是天下无敌吗?未必。在“五虎战曹彰”时,赵云、马超、黄忠他们都让曹彰吃了苦头,甚至狼狈不堪。

在评话《隋唐》里,李元霸的待遇也远远没有《说唐》里的待遇那样好了,《说唐》里他是横扫天下的,但在隋唐里,他与老辈的前三位:张须陀、焦本忠、姚子林交手,却是吃足了苦头,差点失掉一条手臂,都留下心理阴影了;跟野辈第一的朗司马交手都打了两天不分胜负。尽管书里明确在三个(即小辈、老辈、野辈)第一里,李元霸的战力还是最强的,但是这个“最强”对李元霸来说,是来的相当苦涩和艰难的。

还有如《岳传》里的高宠,应该也是书里武力最高的,但是正是这个最高的高宠,跟岳飞角力却被岳飞摔了个跟头,颜面扫地;再如《英烈》里的蒋忠,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号战将,两臂都有五千斤膂力,但元朝刀王葛耶先、刀祖宗赤福寿都曾经跟他打平,尤其是刀王葛耶先,跟蒋忠打了三天都不分胜负,最后都挑灯夜战了。至于《狄青》里的“枪王”和“枪祖宗”最后都同归于尽,到最后都不知道谁是最强。
所以,对于评话里的这些将军而言,“天下无敌”的荣誉对于他们来说既是那么接近,但事实上又是那么遥远。可能他们会叹息:“天下无敌好难”!(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2 14: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夸张、实际、传奇、历史

大凡武侠、评书,里面的人物的武功大多会非常夸张,如古龙的“小李飞刀,例不虚发”、陆小凤能夹住天下任何兵器的手指、再如《天龙八部》和《射雕》系列里面凌空掌力;在评书里,如单田芳的《隋唐》里面李元霸用400多斤的锤子、宇文成都280多斤的鎏金鎲、裴元庆用300多斤的锤子;刘兰芳的《岳飞传》也不逊色:岳云,280斤重擂鼓瓮金锤金弹子,300斤重的金锤,等等。按照单田芳抡起来“一两贯一斤”的人说法的话,他们抡起兵器来都要几千斤的分量,给人感觉就是猛人超牛。小时候,看到连环画《三国演义》里关云长打造了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时就觉得云长真牛,但是同上面的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实际上呢,几百斤的东西要那在手里经常抡动杀敌打仗,恐怕敌人还没死自己就先累死了。看到网络上介绍兵器,一般刀剑就是几斤重,粗笨的鞭锏就是十几到二十几斤一把,长兵器枪矛大概在二十几斤,锤一类的重家伙就是四十斤左右。唯有这样,人们拿他们作为武器才使用的动,可以做到“舞刀弄枪”,调调“枪花”。所以说,上面的兵器,有点夸张得过了。但是作为艺术门类的评书,毕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的,如果真的按照实际来的话就缺乏传奇性,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就像笔者不是太喜欢近现代评书那样,有些书,尽管也说的比较出彩,比如单田芳的《乱世枭雄》、袁阔成的“红色评书”系列,但由于是近现代的题材,一是有政治上的限制,二来人物的本领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作出相应的夸张、渲染,结果这样一来,就觉得失去了作为评书的魅力的,感觉只像在讲故事了。
苏州评话从总体来说还是秉承了曲艺夸张的一面,但是这种夸张是有限度的,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所以给人以一种能够接受的夸张。如同样《隋唐》一书,评话里李元霸的双锤的分量是左手锤60斤,右手锤65斤,共125斤,为全书之冠,这样既体现了李元霸的力气很大,又不过分太夸张,而且还挑明了人的两只手的力气是有大小的,貌似在笔者印象里双手力气一样的的是评话《岳传》里的岳云,他的一对锤只有60斤,30斤一把。可能有人觉得岳云太弱了,其实不然,在评话《岳传》里岳云已经是第一流的大将了,因为打仗较量主要靠武艺纯熟,而不是靠力气,所以岳云还是八大锤第一位,像黑蛮龙的双锤,比岳云重了一倍还不止,但跟岳云较量,还是很快落败。所以,我觉得说书人作这样的设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听上去的确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当然,与现实相比还是有点夸张了,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苏州评话作为民间曲艺,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将历史与传奇结合起来。它在书里会曾加许多原著古典小说里没有的但历史上却真实存在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在书里出现后却还是充满这传奇色彩,让人真假莫辨。经常看到有人称赞金庸、梁羽生们,称赞他们把历史与小说的虚构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殊不知评话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的很出色。评话增加历史人物,有的是直接把名字照搬上去,如《隋唐》里的张须陀、《岳传》里的种师道,有的是把名字稍改一下后放进去,如《隋唐》里的史万宝,应该是以隋唐时期名将史万岁为原型的,还有如隋军最后一位元帅苏卫,明显是以隋朝名臣苏威为原型的。
张须陀看到网上有人叫做“张显图”,但在评话里就是张须陀,没有张显图,这可能是不熟悉吴方言之故,在苏州话里发音是差不多的,结果以讹传讹了。张须陀原为隋朝大将,秦琼还是他的部下,大业十二年,瓦岗军进逼荥阳城。隋炀帝即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其精锐万余前往镇压,后中李密之计被瓦岗军合围,张须陀力战得已突围,但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救之,如此四次,其部下皆败散,张须陀仰天道:“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遂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应该说是隋朝的忠臣,但在评话里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家反王,割据四川称成都王,而且还是老辈第一条好汉,练就“易筋经”功夫,力大无穷,浑身刀枪不入,唯有眼睛是功门,跟李元霸交手曾一度占上风,还善于用兵,所以秦琼以师礼待之;史万岁也是隋朝名将,曾大破突厥,后受杨素谗言被隋文帝所杀。此公到了评话里,就变成了老辈第五跳好汉皇城总兵史万宝,深受朝廷重用;苏威是隋代宰相,历任要职,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大业元年,他继杨素为左仆射,他对隋炀帝暴政不敢直言进谏,遇事多承望风旨,但到了评话里,他却称为了文武全才但出身微贱,最后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大将;笔者曾看到轩辕春秋论坛上讨论这个问题,有网友分析评话《隋唐》里增加的野辈第一朗司马的原型为高丽国太子李世模,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也未必完全如此,因为评话里的朗司马是姓拓跋的,“世模”和“司马”在苏白(评话的念白,带中州调)中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个人物基本上是可以视为一个原创的人物了。
再说种师道,《水浒》中的老种经略相公(一说老种经略相公是他老爸,他是小种经略相公),是北宋名将,靖康元年十月病卒,生前曾出四次关键建议: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种师道建议再次出兵劫营,或者每夜发兵几千人袭扰敌人,可以成功,宋钦宗不用;第二次是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他日之患,宋钦宗也不用;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种师道急令调兵京城;第四次是临终遗奏,建议皇帝退守关中,众臣建议良臣李纲、宗泽代守开封,宋钦宗不用。在北宋立国一百六十年,养成浓重的重文轻武风气,即使到乱世,武将的话语仍然没有分量。到了评话《岳传》里,种师道与周侗、余环是师兄弟,同拜于红云长老(不知是否出家的金台)为师,本来坐镇边陲,后来率兵救援牛头山,与金邦三大王完颜乌骨几(阿骨打三弟)比试“六战”,“六战”者,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最后两人挑灯夜战,老种经略相公使出绝技“天地人三才锁喉枪”挑死完颜乌骨几,自己也力竭身亡。
可以看出,尽管这些人物在历史上十分出彩,但他们在评话中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因此这当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在说书人一张嘴中娓娓道来,弄的人们真假莫辨搞不清了,甚至以为那是真的,真是印证了曹雪芹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是有还无”(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2 14:5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2 19: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非常遗憾,目前来说,电驴上的资源是比较全的,除此以外可能就是一些私人的FTP上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2 21: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好评话要耐得住寂寞,在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谁耐得住寂寞??
再说,评话评话,“评”字相当重要,问题是现在允许“评”吗?没了“评”,评话就失去了生命力。
弹词的状况要好些,毕竟还有“弹”、“唱”可以充充门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2 21: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还有,以前评弹是说书人吃饭谋生的手段,现在有点小名气的说书人就转行了,出国的出国,当领导的当领导,做主持的做主持,谁还来说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3 09: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力点评之《三国》篇之:群英荟萃

武力,是打斗类古典小说、武侠小说和评书永恒不变的论题,关于这一点,评话也不能例外,接下来的板块,笔者将重点谈谈评话的武力问题,希望能给武力讨论爱好者们提供一点小小的参考。下面先进入《三国》板块。

记得以前有人在看过张版《三国》后,对里面武将的武力作了了一个简单排名,并且还说明了理由,如下:

1、赵云。 有句俗话:三国之中出吕布,吕布哪有马超好,马超不及子龙巧。赵云在这本书中,比演义更神,在长板坡里面枪挑54员大将。而且书中描绘都是名将。高览、胡车儿、枪王张绣都死在他手上。赵云在书中那套杀手枪蛇盘七探,天下无敌的。看看赵云的战例吧:挑高览、挑张绣、三次大败许储并且最终杀之、轻易打败甘宁、一招重戳徐晃、吓退曹洪和张颌以及张辽、一人战退徐、许、张颌联手¬——战绩简直惊天动地,三国第一战神非他莫属。
2、马超。 三国素有金枪马超,银枪赵云之说。马超不仅枪法精、力气也大。是赵云的大舅子。他曾经力败曹操的12员大将车轮战,杀的许储大败,在张飞练武100天后在三招之内取得绝对优势,张飞要靠父子轮战才能不被完败。手中流星铜锤,威力惊人。诸葛曾与刘备言到:渭水马超、虎牢吕布、长坂赵云皆天下无人能抗。纵令白马之关羽、小沛之翼德也难抗衡之,以此观马关之战。
3、吕布。 描写的较少。但是评话还是承认吕布的三英联手战绩。不同的是张飞在吕布走的时候曾经矛挑紫金冠,让奉先颜面尽失。
4、曹彰。 这个黄须儿用双戟。一合灭雷铜和吴兰联手。杀的诸葛高挂免战牌50余日。最后诸葛排下十虎战曹彰。连赵、马、张之手与之车轮大战,曹彰竟然丝毫没有受伤,尽管有些狼狈。这一战,曹彰神了。
5、关羽、张飞(张苞)。关羽:偷斩颜良、三合砍华雄,5合诛文丑,力杀刀祖宗蔡阳。24路春秋刀法,天下第一名刀。张飞(张苞):二流之将交手便亡。张苞不减乃父之勇。
6、典韦。 书中只是说他四个字:异常厉害。
7、张绣、张任。 一个枪王,一个枪祖宗。百鸟朝凤杀手枪。可惜都败给赵云。
8、黄忠。 一手阴翻阳刀法和绝世神箭闻名天下。
9、颜良、庞德、许储。 一个河北第一庭柱、一个无敌将、一个痴虎大将军。
10、张颌、张辽、孙策。 描绘是武艺精湛。


看得出来,作者的确是看了书的,并且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但是也看得出来,作者是赵云和马超的粉丝,凡是对两人有利的证据拿出来了,不利的证据直接屏蔽掉了。

记得张国良老先生也说过:“《三国》这部书与别的书不同,其中人物分不出谁的本领最好,也不断定哪一个人的武艺最差,而是各有所长,在书情的需要下,安排某人在某个场面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都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永久性的第一号人物。”作者显然忽略了这句话。不过,“武无第二”,各位武将之间,细微的差距还是有的,只是不是像作者说的那样夸张而已。

笔者以为,从书里的描述来看赵云、马超、张绣、张任四人,作为用枪者的代表应该改是在一个水准线上的,互相都有杀掉对方的实力,胜负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赵云的绝招“蛇盘七探”,其他三人固然破不了,但二张的绝招“百鸟朝凤”赵云也破不了,长坂坡破张绣那一次,纯粹是误打误撞,后来到西川面对张任还是没有办法。马超也正是因为枪法上再无进展而改练流星锤为绝招 ,因此他们四人是一个档次的。
典韦,是曹操手下的无敌大将,但在书中没有出场,只是提到了当年战宛城时,枪王张绣因为不是他的对手而使诈——派胡车儿盗去他的双戟——最后导致他的死亡。这里,明确指出枪王张绣不是典韦的对手,那么极有可能典韦还在赵、马、二张之上,当然这只是推测。

吕布,既然评话还是承认吕布的三英联手战绩。的确张飞在吕布走的时候曾经矛挑紫金冠,但奉先应该不会颜面尽失,而应该脸上有光,因为他虽败尤荣。实际上,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虽然刘备是凑数的,但关羽、张飞可都是过硬的,而且都还年轻,体力处于颠峰状态。结果温侯楞是与刘关张他们足足大战三百余合,才被张飞枪挑紫金冠(这成为后来张飞炫耀的资本)而败走。明显,这里的吕布比演义里的吕布还要牛叉。作者言:“渭水马超、虎牢吕布、长板赵云皆天下无人能抗。”此说有误,愚以为在评话里渭水马超、长坂赵云是不能与虎牢吕布相比的,因为马超、赵云任谁都无法抗衡体力处于颠峰状态关羽、张飞的联手攻击的。所以,作者把吕布排马超、赵云后觉得有点无厘头了。

曹彰,作者都承认最后诸葛排下十虎战曹彰。“连赵、马、张之手与之车轮大战,曹彰竟然丝毫没有受伤,尽管有些狼狈。这一战,曹彰神了。”但笔锋一转,把他排在第四位,这不免让人觉得有点故意贬低的成分了。在“天下无敌不容易”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曹彰在整部《三国》评话里是作为“极限武力”出现的,看看他的战绩:诸葛让十虎战曹彰,除了关羽事实上没有出战之外,赵云、马超、张飞与之车轮大战,曹彰尽管有些狼狈但丝毫没有受伤;巧破代替关羽出战的向宠的杀手“回马连三刀”;面对赵云、马超、张飞、黄忠、严颜、向宠、阳群、张苞、王平、马岱十虎围攻,没有丝毫退让,并最终打推了对手的围攻。有情节为证:“旗门下的孔明知道事态严重,恐严颜有失,迅速挥舞羽扇,传令所有虎将一起上前助阵。顷刻间,向宠、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阳群、张苞、王平、马岱一起拥了上去,将曹彰团团围住在核心。连严颜在内,十虎将一个也不少,名谓“十虎大战黄须儿”。……曹彰见汉军旗门的虎将都拥了上来,便将画戟架好,迅速在腰内抽出两柄三尺六寸长的短戟,因为一人力敌数将不象一对一那样有章法,改用短兵器要灵活得多。此时的曹彰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振奋神威,努力抵挡着每一件可以致命的家伙,上护其身,下护其马,左右挥舞,一刻不停,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刘备凝神注目在阵中的曹彰,见他反而越战越勇,舞动着双戟,挥洒自如。……奋战了整整一天,出战者已觉疲乏,观战的也很累了……黄须儿尽管打得浑身湿透,两臂就象灌了铅一样沉重,骨骼也好似散了一般,倦怠已极,然而看到汉将一个个都被自己打了回去,再也掩饰不住狂喜的心情,双手高举起短戟,对着汉军旗门扬声大笑了起来:“哈哈,哈哈,啊哈……”表现出了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笑罢,又扬鞭策马在沙场上连转三圈,发疯似地狂奔乱笑。”虽然赵云、张飞、黄忠、严颜都年事已高,体力不比年轻之时,但无论如何,这时的曹彰能力战十人,只能用“战神”来形容了。

事实上,张国良老先生在编书时考虑到各方武力平衡问题已经是大大降低黄须儿的武力了,各位可能有所不知,在原来音频版的评话《三国》里曹彰是作为“神级存在”出现的,我听过张国良的学生钱蓓斐开讲的《后三国•取东川》,里面的曹彰武力描述的极为恐怖:向宠代替关羽出战,但一照面刀险些脱手,绝招“回马连三刀”也告无效;张飞干脆敷衍两下就溜了;赵云竭力使出百鸟枪只消耗了黄须儿两成体力;马超曾经短暂地与黄须儿对峙,但不久即力气不加,下马肉博却打得自己脸色发白,嘴唇发紫;黄忠一路快刀后见好就收;阳群仿效黄忠也是一路快刀后见好就收;张苞使用飞爪反被黄须儿夺去;马岱仿效阳群,一路花刀后见好就收;严颜最后也是一路花刀。最后十人一拥而上群殴,但都被黄须儿打退。这份战力恐怕温侯重生也做不到啊。说书人明确说明曹彰是后三国里武力最高的人,以至于最后孔明要凭借老天的力量才能对付他,这在严重尊刘抑曹的“张三国”里是绝无仅有的事,所以这段书听得的人荡气回肠,大有跟曹操一起扬眉吐气的感觉。但这样一来却是严重地贬低了五虎,在张国良的话本里还是给了十虎面子的,让他们给黄须儿制造了很大麻烦,但在钱蓓斐的书里,则丝毫不给十虎面子了。不过我还是认可张国良的修改的,这样相对比较合理一些。所以作者把曹彰排在第四位其实是在有些“别有用心”了。

张飞、张苞父子:张飞称为三国一杆秤,几乎三国名将都跟他交过手。但张飞的状态有起伏,要一分为二,《前三国》年轻几乎没有敌手,战古城杀得关羽招架不住蛇矛,长坂桥独退百万曹军,葭萌关大战马超二百合,最后挑灯夜战,这些都是张飞的得意之作。但在《后三国》因年事已高无复当年之勇,武力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要不是还有一手“霸王单手十八挑”的绝技连儿子都要轻视他了,所以衡量张飞还是以《前三国》为准,《后三国》是有意突出他的智谋而削弱他的武力了。张苞跟年轻时的张飞一样力大无穷,在张飞进川时父子交战,一度杀的父亲只是招架而没法还手。葭萌关大战马超一百合,不分胜负。战曹彰时,在五虎副将中但只有张苞与黄须儿战得最为出色。张苞还射得一手好箭,同时学习能力很强。

颜良、文丑、赛猿精:颜良、文丑都曾经杀得曹营焦头烂额,许褚、张辽辈不敢应战,论纯武力其实未必在关羽之下,但应变能力不足,遇到突发情况不能应对,因此平白丢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赛猿精,说书人明确提出是三国书里力气最大的人,使用的武器也很蛮笨——独脚铜人,和关羽相反的是,他是力气大,但招不精,因此最终死在赵云枪下。总觉得这三人很相似,本领很突出,运气很糟糕!

黄忠、严颜、许褚、庞德、徐晃、张辽、张郃:黄忠长沙大战关羽,天荡山刀劈夏侯德,定军山刀劈夏侯渊,米仓山刀劈夏侯尚,血战汉水,不负五虎将之名。严颜,臂力还在黄忠之上,和黄忠一起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许褚,痴虎大将许褚,是典违死后曹营最勇猛的大将,曾经力战赵云、马超,尽管都败了(对赵云甚至还留下了心理阴影),但这份勇气令人钦佩。庞德,昔年西凉的无敌大将,后来投曹后曾经力战关羽,是后三国唯一伤过关羽的大将,忠勇可嘉。徐晃,继典韦后曹营第二任无敌大将,武力与许褚相仿,得意之作是逼关羽走麦城。张辽、张郃:此二张都是大将之才,在曹营中也是武艺绝伦,但一直是作为蜀汉大将的陪衬出现,其实,除了曹彰、吕布之外,其他人与这几位相比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优势,所以说他们是说书人尊刘抑曹的牺牲品而已。

曹家兄弟、夏侯兄弟:在评书里的战绩比二张要差。除了夏侯渊外,其他基本上还是作为丑角出现。(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3 10:0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3 14: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其实,最后十个打一个还没拿下来,是老张在改编时没有处理好的地方,是曹彰在原来作为“神级存在”的一点点痕迹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3 14: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要知道张玉书的《后三国》里的“十虎战曹彰”是个大关子,不可能弄出莫名其妙的一对一胜算很大,十对一倒打不过的剧情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3 14: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力点评之《三国》篇之:武圣关羽

关羽,是《三国演义》极力塑造的人物之一,因此,对于他的武力,也是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对于云长武力的高下,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在轩辕春秋,有一个讨论的问题:“支持关羽的武力”,很是热闹。从听过的评书来看,袁三国还是倾向于关羽为五虎第一的,但是从评话来讲,关羽的武力情况就比较复杂。在《前三国》评话里,明确提到在古城会时,关羽略逊于张飞,被张飞杀的手忙脚乱;在延津遇文丑时,硬碰硬也逊色于文丑,这样一来,很容易得出关羽不是太强的结论,有点愧对“武圣”的称号。但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发现还是有问题:古城会时,关羽无心与张飞交手而忙着解释误会,因此自然是以防守为主,再加上张飞盛怒之下攻击力自然提高了几分,云长被杀的手忙脚乱也属正常。在延津遇文丑时,硬碰硬也逊色于文丑主要是因为文丑的力气比关羽大,硬碰硬吃亏也正常,但这不代表关羽功夫不及文丑,所以当关羽尚未用拖刀技时,袁军中的刘备已经替文丑担心了,因为他看出文丑的武艺不及关羽。而到了《后三国》,张飞的武力呈下降趋势,而关羽的武力却基本上还是保持在他一贯的水平线上,从《水淹七军》来看还胜庞德半筹,可见云长的武力之高。应该说,关羽在评话诸将里是唯一具有武学宗师风度的,他“一生只杀了十九个人,而且是只斩大将不杀小兵,越是本领高的大将就杀的越快”。这是说书人对他的评价。而且从武学修养来说,关羽可能是最高的,既能破武功,又能创武功。说到创武功,体现为他独创二十四路春秋刀法,此刀法乃名副其实的三国第一刀,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斩颜良、拖刀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刀劈刀祖宗蔡阳、长沙战黄忠,曹将中许褚、张辽等名将都莫当其锋,有盖世无敌之气概。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说明起武学修养高,因为赵云、蔡阳、姜维等人都能自创武功,关羽的武学高还在于他能够破武功,说到破武功,最典型的是破刀祖宗蔡阳的两大绝学:一是“连三刀”,二是“偃月刀”。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连三刀”是蔡阳的外甥秦琪在黄河边向关羽使的:“所说连三刀就是连劈三刀,绝不能给你回手。他是练就一法,趁你招架他的金刀时,他的金刀虽然被点了出去,点到哪里,他就从哪里还手。……虽然秦琪背对关将军,他趁将军不防之际,在马上反手一刀,劈向后面关将军的颈项之上。他以为稳稳取胜,所以高叫一声:“姓关的去吧!”话音未落,一丈多长的七十五斤重的金刀加上他的二臂千斤之力,已经劈向了将军的后面颈项。云长只听得一阵刀风,心中明白,莫怪不给我回手,原来是蔡家的连三刀法。莫说招架,连看都来不及。我倒还要战了十个回合之后,再用杀手。哪知他起手就是无礼,一动手便是杀手。说时慢,当时快,将军只得把头一低,整个身子向马上一伏,凭你快,本来劈中你的颈项,现在至少劈中你的后脑。照这样说法,关将军岂不是要送命吗?谁知关将军将尤刀钻子在赤兔龙马的头上压了上去,所说关将军的的赤兔龙马已经驯练成熟了,凡是刀钻压在马头上,便是命令赤兔要马膝前蹄,这是用杀手拖刀动作的准备。因此龙马一刹那,前蹄一膝,跌了一跤。这样,关将军人坐在马上,顿然低了下去。片刻之间,秦琪的金刀刚好在关将军的头顶之上劈了一个空。因为他用力太大,不但金刀向后荡了过去,连秦琪的身体都在马上向后一仰。关将军乘机提起龙刀钻子,对准当顶荡过去的金刀的刀盘上,用力点了上去。秦琪的金刀脱了双手。飞了出去,关将军趁势回转马头,秦琪在慌张之中也掉转了马头,两人正巧成了面对面。秦琪准备逃跑,但已经来不及了!云长在掉转马头的时候,顺手便一刀,正中秦琪的腰间,只听得“喀嚓”一声,秦琪已经尸分两段,跌在血泊之中。”

看得出关云长是很从容地化解了秦琪的“连三刀”并且成功地予以反击,要了秦琪的命。再来看关羽破蔡阳的“偃月刀”。

早说蔡阳有着两路杀手,一路是"连三刀",听说在滑州关上就被关公破去外甥的"连三刀",那我今天不需再用了;所以决定用第二路杀手,名谓"偃月刀"。……蔡阳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双手在银刀柄上抓紧;刀头在前,刀钻在后,然后用尽全力将手中大刀象枪一样上下左右播动。顷刻间,刀在太阳光下变成了无数的刀头,根本分不清哪一个是真的刀头。……这时,双方已经碰头,蔡阳便将播动的银刀向云长迎面刺去,口中叫一声:"姓关的去吧!"关公见蔡阳先下手,而且看到这种刀法陌生,从未见过。……这个时候,没有一定的战场经验,莫说你休想招架,就是想圈马而逃也已经来不及了。关将军毕竟是久战沙场的名将,经验丰富。他在这一刹那中,不慌不忙,聚精会神地用一对天生的凤眼在琢磨着蔡阳发来的"偃月刀",很快地被他看准了其中一个真的刀头,道理在于三点,第一,关将军一对凤眼与众不同的目光锐利;第二,他是注意到蔡阳的眼神,就可分辨出他的真刀头在哪一个部位。因为他要致我于死地,必然发来的刀也要注意到我致命的部位。现在见到蔡阳一对怒火般的目光,注意着我的头部,说明他是用银刀准备从上部而来;第三,蔡阳到底年迈了,又经过长途赶路,他的精神相应也减弱了,要是往常的"偃月刀",恐怕关将军凤眼再好也难以分清。说时慢,那时快,关公看清目标便起龙刀钻子向着蔡阳真刀头上点了上去,口中喊一声:"蔡老,你且慢!"

对面的蔡阳,正出乎意料……要紧将银刀收转,……蔡阳明知"偃月刀"已被关云长识破,但是他心还不死,等不到云长龙刀劈来,他的"偃月刀"又来了!这是他数十年来的功夫,只要银刀转动,刀光万道,直刺云长分心。关将军见他第二刀刺来,俗语说:"头难头难",只要一开头,关将军已经摸透了他"偃月刀"的规律。……起龙刀,从上往下,名谓是架一刀,准备将蔡阳的刀头打下去。这时,蔡阳又气又恼,自己认为第二刀又要比刚才播得更急,为什么还被他识破?因此便将银刀很快地缩了回来。关将军龙刀架了一个空,相反刀向下一沉,人在马上向前一伏。蔡阳一看,机会来了!趁云长来不及提起刀之时,他第三刀直刺云长马头,认为这一刀定然刺中。所以他是全刀以赴,非常有把握地对云长叫了一声:"姓关的,你与我去吧!"只听得刀风"嗖嗖"刺了过来。关将军明自蔡阳要想趁此机会击中我的马头,前两刀都被他收了回去,这时的云长想,前两刀我招架的速度太快了,现在略放慢些,待你银刀全部刺了过来,我连招架、连还手,一起而来。所以看准了,在他的刀的动作。从下向上,对准蔡阳的刀头上钩了上去。

这时,蔡阳已经来不及收回他的银刀……你身体在马上还没有坐稳。关云长的龙刀已经来了。云长便将龙刀向蔡阳右面颈项搠了过去。……只听得"喀嚓"一声,但见在他的颈项中鲜血直冒,银刀落地,死尸滚下了马背。这一刀,名谓"春秋刀"中"断臂要离刺庆忌"!一代名将刀祖宗蔡阳,就这样被云长丧身于古城郊外。


这一仗关羽破招还招打得及其漂亮,看得出来,关羽破招完全是依靠他深厚的刀法底蕴和丰富的战场经验以及他临危不乱,过人的胆识,而不是如赵云在长坂坡破张绣的“百鸟朝凤”那样是靠着运气,这里应该没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因此说,关云长的武学修养在其他诸将之上,真不愧为三国第一刀,也不枉称“武圣”了。

总而言之,评话《三国》里曹彰或者吕布代表这这部书的“极限武力”,至于其他人的武力排名么,呵呵,不知道,自己看着办吧。以上,即是笔者对于评话《三国》武力的理解,那位要说了,搞了半天你还是没有说出三国的武力排名,是的,《三国》武力的排名已经争论的很久很久了,到现在斗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出来,几乎每个人自己心里都有一杆秤,那么,就自己心里称称看吧。

(注:个人以为武力应该按各人的表现来定,而不是按顺口溜来排的,所以象“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三国之中有吕布,吕布哪有马超好,马超不如子龙巧”这样的顺口溜不能作为排名的依据。)(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4 14: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力点评之《隋唐》篇之:武力排名

有关隋唐系列评书的武力,相比三国、水浒、岳传、英烈等书要简单的多,其中有排名,可说是一目了然,比较流行的是十三杰、四猛、四绝,而在现在流行的文本中,似乎都有缺陷,例如,在《说唐》中,缺了第十二到十五的人,在《兴唐传》中,程咬金、翟让居然排到了罗成之上,而单田芳版的是第十到十二的人老是在变动,还有一种是苏州评话版,似乎是宁滥毋缺,搞了三种排名:小辈十三杰、老辈十三杰、野辈十三杰,但凡有些本事的都进去了。下面且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在目前笔者所见的版本中,论语句流畅,文字精炼的,应该要说是《兴唐传》,但是,它的武力排名,却成为该书的一个缺陷,上面提到了,在《兴唐传》中,程咬金、翟让居然排到了罗成之上,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更叫人大跌眼镜的是,排名第八的罗成居然能轻松战胜第一的李元霸,就跟战胜尉迟敬德一样轻松?还有排名第九的秦琼居然能战胜第三的裴元庆?虽然书中说了,其实李元霸就力气大,武功稀松平常,远比不上罗成,秦琼的武艺也在裴元庆之上,那个排名只是力气的排名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把这个排名放到书里,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因为打仗较量比的必然是综合实力,不会单纯比力气的,因此,这个排名与书中武艺的安排有点格格不入,还不如干脆拿掉排名,谁高谁底,让读者或听众听了自己去排,这样事实上更好一些,不然的话,前面还看到排名,后面突然又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让人会产生突兀的感觉。就书中来讲,似乎罗家兄弟是最厉害的,至少从书中看来是这样,如果排名中直接把他们名列前茅的话,还说的过去,可偏偏罗成排名第八,这就很难令人接受他能战胜李元霸的说法,如果说是宇文成都、裴元庆战胜李元霸的话,倒还能接受,因为除了《说唐》中李元霸是强的近乎变态之外,其他各版本中,前三杰的差距并不是象《说唐》中那么巨大,就象在《小李飞刀》中,前三位的胜负关系是倒过来的,而第四、五与前三位的差距也是很小,他们之间无论谁胜都不会令人奇怪,但要让第七的蛇鞭、第八的金刚拐、第十玉箫去战胜天机、上官、小李的话,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但是,第八的金刚拐差点赢了第七的蛇鞭,这倒是能令人接受的。所以说,如果说罗成战胜雄阔海、伍天锡辈的话,倒还能接受。所以说,《兴唐传》中这个莫名其妙的排名,破坏了书中的武力逻辑,还不如拿掉更为妥当。

笔者最早看的隋唐连环画是《说唐》,所以对此印象很深,但《说唐》原著失之于粗,武力排名也很粗,如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为什么在罗成之上,没有理由,而在书中表现来看,这三人还不如罗成,三人合战元霸,居然一个照面兵刃就全飞了,而罗成虽然兵刃被李打断了,但还是紧攥在手里的。再有,就是《说唐》中李元霸是强的近乎变态,恐怕第二到第十八杰这些人一起群殴也不是他的对手,最后只能“老天”收拾他了,这样一来,故事也就无法吸引人了。

单版中的武力排名就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在这书里李元霸不是无敌的,至少宇文成都、裴元庆都能与他较量较量,而且还专门定了与李元霸能够并驾齐驱的“一猛”——“今世孟贲”罗士信,“一绝”——神枪将罗松,这三人要较量高低的话,无论谁赢,都是正常的。但单版的缺点是第十到十二的人老是在变动,就我记得有如下几种:
10、秦用,11、尚师徒,12、梁师泰。或者10、尚师徒,11、新文礼,12、梁师泰。又或者10、尚师徒,11、新文礼,12、杨义臣。
相应的“四猛”、“四绝”也老变动,“四猛”有:1.罗士信、2.来护儿、3.新文礼、4.王伯超。或者是:1.罗士信、2. 秦用、3. 来护儿、4. 新文礼。
“四绝”有:1罗松神枪为一绝(老单第一次说成了罗成,后来一直说是罗松,相信是口误),2、程咬金头三斧为二绝,3、尚师徒的四宝为三绝,4、侯君集的轻身功夫为四绝。或者是:1、罗松神枪为一绝,2、程咬金头三斧为二绝,3、秦琼交友为三绝,4、杨广的混蛋为四绝。这样一来就没有一个标准了,甚至连老单也不能自圆其说了,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

下面主要谈谈苏州评话版,是搞了三种排名:小辈十三杰、老辈十三杰、野辈十三杰,没有“四猛”、“四绝”,但涵盖面更广,凡有些本事的都进去了。

小辈(指40岁以下)十三杰:
1.李元霸、2.宇文成都、3.裴元庆、4.雄阔海、5.伍云召6.伍天锡、7.罗成、8.新文礼、9.魏文通、10.尚师徒、11.梁师泰、12.殷岳、13.秦琼。
老辈(指60岁以上)十三杰:
1.成都王张须佗、2.渭西王焦本忠、3.枪祖宗姚子林、4.双枪将曹彦平、5.皇城总兵史万宝、6.潼关总兵屈突通、7.靠山王杨林、8. 刀祖宗杨义臣、9. 燕山王罗艺、10. 昌平王邱瑞、11.大元帅韩擒虎、12.定国公长孙晟、13.沙陀国王始罗失毕可汗。
野辈(除了小辈、老辈之外,包括外国人<少数民族>、出家人等各色人等)十三杰:
银地国太子拓拔朗司马、2.琉球国太子鳌鱼、3.北汉王铁木耳、4.北汉大将军乌铎脱金、5.红袍大力士蓝天毕、6.涿州留守孽世雄、7.山东郡马王九龙、8.和尚盖世雄、9.道士洪天英、10.沙陀国元帅左雄、11.荥阳总兵孙天、12.金提关总兵华公义、13.大梁王萧铣。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理论上,这种排名把天下英雄好汉分层十三级,每级三人,一般来讲,总是排名靠前的胜过排名靠后的,如第一杰,有李元霸、张须佗、拓跋朗司马,总归比第二级的宇文成都、焦本忠、鳌鱼要强一些,以下各层依次类推。当然,这也不能绝对化,其中经常会有例外,具体下面再讨论。这种排名至少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作为第二杰的宇文成都在第一杰的李元霸面前不堪一击,因为在第一级中李元霸是最强的,而在第二级中,宇文成都是最弱的,所以,李和宇文并不是单纯的一杰和二杰的差距,实际上,其中还隔了张须佗、朗司马、焦本忠、鳌鱼四位,以全部39条好汉来看的话,李元霸是第一杰,而宇文成都则已经是第六杰了,差距已经大了,所以才会显得宇文成都在李元霸面前不堪一击。

一般来说这三种排名里,老辈由于战场经验丰富,武艺纯熟,因此往往在较量时能依靠经验、技术弥补力量的不足,所以在作战时非但不显得吃亏,反而游刃有余。如“后车轮大战”这回书,老辈前三位成都王张须佗、渭西王焦本忠、枪祖宗姚子林分别与李元霸较量,虽然,论真实武力都逊于李元霸,但是在场面上并不吃亏,甚至还有点占上风的趋势,后来一拥而上更是把李元霸打得害怕了。好像记得是张须佗压住李元霸的右锤(65斤),姚子林压住李元霸的左锤(55斤),焦本忠跳到李元霸的背后往肩上就是一刀,但因李身穿宝铠没砍进去,焦大惊急跳下马甩手给李一镖,李双手不能用,所以急中生智用嘴咬住镖并使出吃奶的劲摆脱张、姚的束缚逃回本队。从此后,李元霸看见三老的旗帜就害怕。还有一次是昌平王邱瑞与裴元庆交手,本来按本领两人差得远,所以裴元庆很轻视邱瑞这个老头子,邱瑞就利用裴元庆的轻视,先装低调,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使出杀手鞭,一鞭化八鞭,敲了裴元庆一下。所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而野辈基本上蛮笨者居多,绝对是给小辈人物来充当“绿叶”的,这里面值得一提的也就是银地国太子拓拔朗司马、山东郡马王九龙、沙陀国元帅左雄、金提关总兵华公义几人。拓拔朗司马与李元霸是同一个师父:老道士沧海公。所以本领也相差无几,他跟李元霸从马上打到步下都不分胜负,最后在与李比试车战时终因连续作战导致右臂少力而落败。本来按照解放前的说法是,李元霸是天上金翅大鹏下凡,不知道是不是当如来舅舅的那一只,而朗司马是天上西王母的黑鹰下凡。两人连续两天作战后打累了,休息睡着了,结果两人的元神还不罢休,只见两只大鸟从各自头上冒出来在空中继续撕咬,结果紫微星李世民看到后弯弓搭箭,一箭射中黑鹰的右翅,于是元神重新归位。到第三天再较量车战时,朗司马就觉得右臂少力了。故事相当荒诞也很有趣,在建国后,由于要割封资修的“尾巴”,这个算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所以就不说了,到后来整部《隋唐》都被说成是封建主义了,就更加不提了。山东郡马王九龙是波斯胡人,他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曾经参加过破杨林的“一字长蛇阵”的战役的主力军,又是后来扬州书的重要人物之一,此人反复无常,实乃小人。沙陀国元帅左雄人不出名,是他的坐骑出名,《说唐》里是无尾驹,在评话里改编为是一种怪兽,是老虎和马杂交的品种,什么都吃,尤其是食腐、食毒,因此它放的屁也有毒。后来被左雄驯化,成为坐骑。后来左雄与伍云召交战不敌,于是就指使坐骑放屁,结果云召被屁熏晕被左雄结果性命。反正伍云召死的冤是肯定的了。金提关总兵华公义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为秦琼展示高难度动作“杀手锏”无偿作了奉献,其他也没有什么。总的来说,野辈人物基本上也是完成了他们作为“绿叶”的光辉使命。(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4 15: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的有理,看《说唐》时没有注意到这些方面。
《兴唐传》总觉得从瓦岗散将后才真正精彩起来,从《单雄信招亲》到最后《罗成叫关》的连环画当初都买过,比《说唐》连环画要精彩,但前半部分不如《说唐》,像《大破铜旗阵》、《对花枪》等画的很粗糙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4 15: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实际上像《响马传》、单田芳的《隋唐演义》,本身没有打乱传统排名,只是在排名外另外增加了武力系统,如四猛、四绝之类,所以感觉还不突兀,而《兴唐》把传统排名系统甚至逻辑都打乱了,结果显得不伦不类,记得隋唐吧里有人说过,除了罗成的粉丝,基本上没人会认为《兴唐传》的排名是合理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4 16: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左天成,力气居然比排名第十的单雄信大???

没有注意到啊!程咬金力气大倒是注意到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4 19: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一个帖子,是隋唐吧里的分析,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最近重温了《兴唐传》,故事确实精彩!情节确实丰富!观念也相当进步!(新月娥、张紫嫣、黑白二氏都是两点,陈老爷子是个怜香惜玉的君子),比施耐庵强多了,跟曹雪芹有一拼。

但唯独这个武力排名,真让我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一点逻辑性的没有,简直让我抓狂!

第一杰李元霸打不过第七杰罗成。  
第一杰李元霸打第三杰裴元庆竟然要靠“明三锤暗五锤”耍赖和占裴元庆“蹄血玉狮子”马脊背受伤的便宜才能偏强砸跪裴元庆坐骑的前蹄。  
第二杰宇文成都居然被怀抱婴孩不能力战的第六杰伍云召砸了一枪杆,差点落马。  
第七杰罗成打不过没上榜的东方伯。  
  
如果说排名只是按力气,武艺可以弥补力气的差距。那为什么第三杰裴元庆一对160斤的小锤能硬扛第一杰李元霸320斤的大锤一点不落下风?而号称“马前不走三合之将”,“天下第一把式”的第二杰宇文成都反倒连两个石虬都挎不动,凤镗又轻易地被武艺平平的柴绍教出来的傻徒弟李元霸的金锤给夺走?  
  
裴元庆居然被秦琼“马上连环撒手锏”打下了马,威震天下的顶尖高手居然对暗器一点防护能力都没有!想想水浒里能接连珠箭的“摩云金翅”欧鹏,能躲飞石的“双枪将”董平,我也不好说什么了!这还罢了,就按作者的说法,这排名只是按力量和勇猛,不考虑暗器、武艺,那秦琼凭什么双锏一分,愣把裴元庆的双锤给挂出去了?裴元庆可是能硬接李元霸的擂鼓翁金锤的,而李元霸能轻易扯飞秦琼的虎头錾金枪,按说裴元庆的力气应该比秦琼大得多得多!可结果倒好,不但挂出去了,末了秦琼居然还心说了一句“别以为你的锤没人挂得出去”,我倒!好,这也罢了。那后来裴元庆要撞石头自杀,秦琼又是哪来的邪劲硬把裴元庆给拽回来的?  

伍云召能打宇文成都一枪杆,可居然被刘黑闼一摔杆就把枪砸沉了,转身就给挑了!而刘黑闼这么神勇的人居然会败给尉迟恭。而尉迟恭虽然号称与秦琼并列,可居然头回见面一个回合没过就被秦琼打了一锏,不是手下留情怕就完了,这还罢了,居然连什么反王手下不知名的将官(是叫马忠还是什么?)都敢赢不了。

定彦平的双枪被说得深不可测,可破法居然是“一拨二打三平杆”!我倒,这手罗成在遇到定彦平之前就会,而且伍云召也用过,甚至秦琼都用这个杀过人!

陈老爷子真是个罗粉!一套罗家枪(其实是姜家枪)的启蒙枪法“五钩枪”愣让他说成天下无敌,除了他们自己家人和定彦平就每人能破,后来干脆连定彦平也不济事了。

而且不知怎么回事,他对赵云好像意见大得不得了!是地方不是地方,总忘不了损老赵一顿,什么打赵范不近人情啦(陈老爷子怜香惜玉可真不是吹的,他这儿又给赵范的嫂子鸣冤呢,呵呵!)什么赵云射帆全仗鱼尾箭没什么了不起的啦,什么罗家老外祖姜维把赵云扎得落花流水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就拿秦琼来说吧 我记得的有打擂台赢了史大耐 然后就赢了伍奎伍亮手下那4员战将还用计惊马拖死了一个 被魏文通追杀了个不行 没打过老魏 走马取金堤杀了那个花什么玩意(那个姓花的王君可没杀了他 可是后来在破长蛇阵的时候王君可和魏文通打了个平手 秦琼打不过老魏 却秒杀花)总之秦琼是该赢的时候就赢 能胜裴元庆 能胜敬德 打不过尚师徒 被追的满世界跑。而且兴唐里所有人几乎都对暗器没有抵挡能力 被箭射死的貌似全是高手 罗艺 鱼俱罗 裴元庆 伍天锡还是伍云召忘了。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4 19:4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4 23: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力点评之《隋唐》篇之:武力差距
       
武力差距是不合理《说唐》最大的弱点,第一的李元霸与第二的宇文成都之间的差距简直是几何级数的,而且宇文成都的这个第二还曾经受到过第三的裴元庆的欺负,也是够窝囊的了。所以许多人都主张把他跟第三的裴元庆调下位置,这个愿望,在《兴唐传》里实现了。到那么在评话里成都的表现如何呢?当然,跟李元霸的差距还是大,为什么差距大上面的《武力排名》篇里已经分析过了,就不用多言了,这里主要是像讨论下他与裴元庆的差距。
先引两段《说唐》里的较量:
一、宇文成都VS李元霸:“成都……举起流金铛,向前当的一铛,李元霸把鎚往上一架,当的一声,把流金铛打在一边。成都……举起流金档,又是一铛,那元霸又把鎚一架,将流金铛几乎打断,震得成都双手流血,回马便走。元霸一马赶来,伸手夹背心一把提过马。”
二、裴元庆VS李元霸:“元霸冲到西边,当头裴元庆一马迎来。见头上没有黄旗,就把鎚打来。裴元庆把鎚一架,大叫道:“好家伙!”元霸又连打二鎚,元庆连架二下,叫道:“果然好厉害!”回马便走。”
在书里,宇文成都天下第二,裴元庆是天下第三,但似乎看起来这第三要比第二厉害一点点。当然,两人也有一次直接的交手:“裴元庆手执双鎚,杀下山来,成都上前把流金铛一挡,裴元庆把双鎚一架,叮当一响,成都挡不住,回马便走。”似乎也看起来这第三要比第二厉害,但如果前后呼应地看的话,这一场对决大家应该心知肚明,是属于无效战例,原因有二:1、宇文成都已经跟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打斗多时:“四人自辰时战起,直战至午后”,体力消耗巨大,更兼没有吃饭,腹中饥饿;2、裴元庆是生力军,更兼从上而下,冲力巨大。因此这次较量并不能作为裴元庆强与成都的证据。
但是从两人与李元霸的较量结果来看,分明可以看出裴元庆要比宇文成都厉害一点点,因为两人的标尺是同一人,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话,则可以认定两人的高低。

    再来引两段《说唐》里的较量:
    一、宇文成都VS秦琼:“叔宝当先挥锏打去,宇文成都把二百斤的流金铛,往下一拦,锏打着铛上,把叔宝右手的虎口都震开了,叫声:“好家伙!”回身便走。
二、裴元庆VS秦琼:“秦叔宝……把枪刺来。元庆将鎚当的一架,把一杆虎头金枪,打得弯弯如蚯蚓一般。连叔宝的双手都震开了,虎口流出血来。叔宝回马便走,败入城中。”
这次又是统一的标尺:秦琼用短兵刃与成都较量,仅是手的虎口震开,没有流血,兵刃无碍;秦琼用长兵刃与元庆较量,但双手都震开了,且虎口流血,兵刃变形。可见以这两段较量来看,也是元庆优于成都。因此,在《说唐》里的的许多蛛丝马迹里,都是元庆要比成都高一点点。

有网友论证过成都实际上应该比裴元庆高,如轩辕春秋的孤狼在征老兄的文章,作了大量的论证,但就《说唐》这部书里,实在找不到太多对成都有利的证据。那么为什么书的作者会说宇文成都天下第二,裴元庆是天下第三呢?这是个迷,谁也不知道,但作者既然这么设定,我们就只能对此接受。

近日蒙朋友帮助,终于下到了评话《隋唐之太原风波》,并一气听完,里面的“金殿比武”一段也提到了宇文成都与李元霸的较量,当然,比力气一段显示不出两人的武艺来,但接下来的较场比武(按皇帝规定只比三合)一段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人的武艺高低,下面来回放一下:
第一回合:宇文成都抡镗砸下来,李元霸左手单手锤抵挡,但招架不住,后来只能右手锤也架上去,掀开成都的镗,但李元霸没还手。
    第二回合:李元霸双锤砸向宇文成都,成都用镗招架,但招架不住,遂用推窗望月一招,卸开李元霸双锤,然后拨马避开。
第三回合:李元霸双锤向前打宇文成都,成都拨马躲开,回手一镗,李元霸用锤架开。    可以听出来,三个回合里成都都处于下风,但成都不是象《说唐》里那样,一触即溃,而是可以凭自己的武艺和经验与元周旋周旋的,至于能挺多久,由于后面的书没听过,不敢妄言。

而在评话里裴元庆与李元霸之战又是怎样呢?在《苏州评弹书目选》里提到了这一战,下面也来回放一下:
裴元庆单锤砸李元霸,李元霸单锤架上去,裴元庆单锤荡开,然后裴元庆奋力双锤砸李元霸,李元霸双锤也架上去,震开裴元庆双锤,然后还击一锤,元庆接锤后拨马逃走。这就是所谓“三锤击走裴元庆”,但是基本上裴元庆是攻击方,李元霸是防守方,勉强算是一个回合。当然,如果再要打下去,相信元庆还是能支持一会的。但从这两场较量来开,宇文成都的表现明显要高于元庆的,无论是武艺上还是经验上。

再来看两人对于花招虚招的反应:
裴元庆VS邱瑞:正常打邱瑞不是元庆的对手,因此他使出独门鞭,一鞭化出八鞭来打向裴元庆,裴元庆当时就楞了,不知怎么应对了,就不成章法胡乱招架,于是额头上被邱瑞的鞭碰了一下,老头手下留情(因为跟他爸有交情),没有伤他。
宇文成都VS伍云召:伍云召一开始就用出杀手,一枪化出三十几个枪头刺向成都,但成都胸有成竹,也不去辨认哪个枪头是真,哪个枪头是假,只是用镗往伍云召的枪的留情结上架上去,一下子伍云召三十几个枪头就消失了。
    可见,在战场的经验方面,宇文成都的经验也是明显要高于裴元庆的。

尽管评话里也讲到了“三杰倒打二杰”的情节,但那情况与《说唐》里差不多,也是三先锋车轮战宇文成都将近一天,杨林有心借刀杀人要害死成都,不让他休息、吃饭,结果成都又累又饿,最后被裴元庆倒打。但前面说了,这个是无效战例,不能作为元庆高于成都的证据。在因此在评话里,小辈英雄里宇文成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二,裴元庆只能是第三,两人无论在武艺、经验以及综合方面都有差距。

在苏州评话的隋唐中,比较重要的人物,除了瓦岗这一系列的人外,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这几人也相当重要,好象专门有一个回目,叫《南阳关》就是介绍这三人的,书中交代了三人的关系及排名,论武艺伍云召最好,论力气雄阔海最大,论冲劲伍天锡最猛,但最后的综合实力就是:4.雄阔海、5.伍云召6.伍天锡,而这个排名还主要是从三人与宇文成都交手的结果得出,在四平山车轮战宇文成都时,雄阔海头一个出战能与之周旋一百多合,伍云召第二个出战能与之周旋七八十合,而伍天锡最后出战却只能周旋五六十合,但宇文成都打的最凶险的却是与伍天锡,在苏州评话中,伍天锡简直就是第二个程咬金,头三招厉害无比,一度打的宇文成都措手不及,但伍天锡到底不是老程,不象老程那样三招就完了,他还有后着,只是没有头三招那么厉害而已。

上面说了,论武学修养的话应该是伍云召是兄弟三人组里最高的,雄阔海尽管武力高于伍云召,但功夫有缺陷,应为使用双斧,招数大开大合,中间胸前容易露出空门破绽来,所以伍云召教他遇到危险时能尽量利用双斧的面积挡住中间的要害,这样不至于受到重伤。果然后来雄阔海遇到殷岳,那小子不是雄的对手,就释放暗器,结果雄阔海利用这个方法躲过一劫。伍天锡打仗喜欢一鼓作气,这样的风格必然导致他“再而衰,三而竭”了,因此伍云召教他每次打仗留三分力,这样遇到硬手不至于吃亏,因此后来在战场上遇到宇文成都,伍天锡没有像程咬金那样劈了前三下第四下就立马不行了,而最终能够与成都周旋五六十合。

至于其他人,如新文礼、尚师徒都是远不如伍云召他们,遗憾的是伍云召与罗成,一个南枪王一个北枪王却没有较量,不能不说是个憾事。不过伍云召还有“小辈枪祖宗”的称号,可能枪术还略高于罗成。至于魏文通则比较可怜了,无论南枪王还是北枪王都高于他这个刀王。殷岳这个人我实际是很佩服他的,他原本是罗成的书童,但通过平时在伺候时冷眼偷看罗成练武居然让他偷学成了罗家枪和暗器脱手弩,而且练得比受到罗成正规指点的秦琼还高半着棋子,是非常了不起,可惜是反面角色。

至于老辈,除了头三位之外,介绍的最多的是靠山王杨林,记得在《说唐》一开始是说他用枪的,后来不知怎么用双棒来了,书里没有介绍。不过在评话里倒是有介绍的,老杨林一开始的确是用枪的,当时他们杨家的枪法也是很有名气的。有一次,杨林在跟别人吹嘘自己的枪法如何了得,结果被燕山王罗艺听到后嘲笑一番,杨林不服,跟罗艺较量,但是他的枪法还真不是罗艺的对手,被大腿上扎了一枪。于是杨林提出想学罗家枪,罗艺拒绝,杨林看自己枪法终究胜不了罗艺,于是就改练囚龙棒,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他练出来了,后来武力的确还在罗艺之上。所以最后老辈杨林第七,罗艺第九。除了跟罗艺教过手外,杨林也曾经跟第四的双枪将曹彦平打过,结果根本是没得打,被老曹赶得直跑。总的来说老辈好汉除杨林外其他人表现的不是太多,象韩擒虎主要表现在统兵筹划方面,武力表现主要还是在四平山大战开始的那会,总的来说比较少。而野辈好汉的表现就更少了,除了上面“武力排名”篇里提到的几位之外,其他绝大多数是龙套,象红袍大力士(外国人对于元帅的称呼)蓝天毕这种类型的,只是在四平山大战开始和结束时提了一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表现的,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总的来说,苏州评话的武力差距相比《说唐》而言,要合理得多。(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4 23:20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5 09: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兴唐>的不爽主要还在于却为了捧罗还把赵云黑了下,所以评话《后三国》里听到姜维只能跟使刀的赵云打平就觉得很可乐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5 13: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l楼上误会了,我是说印的粗糙,可能我有“幸”正好搞了本粗糙的,百年一遇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5 13: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在评话里还有个有趣现象:大将不如武林高手,罗章的儿子,在《宏碧缘》里出场,结果与鲍自安的师兄袁黑虎交手,被秒……无语
好像单田芳书里也有这个倾向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5 13:09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5 14: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大宋群英录

两宋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不断,战争很多,但也正是如此,许多英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于是乎产生了无数的与他们相关的评书评话,南北皆同。在苏州评话里,这一时期的书目有:《金枪传》、《呼家将》、《七侠五义》、《包拯》、《金台传》、《水浒》、《艳阳楼》、《岳传》、《济公传》等。其中,我听过一些的有《金枪传》的前段、《七侠五义》、《包拯》、《岳传》,《水浒》主要还是“武十回”,其他的只有一些片段,分类的话《金枪传》、《包拯》、《岳传》属于长靠书,《七侠五义》、《水浒》基本属于短打书。我们这里主要还是来谈谈长靠书的主要角色。

《金枪传》之七郎杨延嗣、六郎杨延昭

《金枪传》前段是以七郎杨延嗣为主角的,这跟刘兰芳的《杨家将》主要以六郎杨延昭为主角略有不同。《金枪传》里,杨家七兄弟中,以七郎杨延嗣资质和天份最高,力气最大,枪法也最好。他最初的枪法不是学自父亲而是来自母亲,评话里的佘太君是使枪的而非使刀,这个跟评书有所区别。当时辽邦入侵,宋太宗御驾亲征,被困幽州。辽主萧天庆邀太宗至金沙滩赴“双龙会”。八虎闯幽州,杨七郎力杀四门,连续枪挑辽邦金银铜铁四大貔貅将,后与辽邦第一的盖貔貅大将军交手,两人本领相差无几,七郎凭着过人的胆识枪挑盖貔貅,威震天下。但这一战杨家将损失严重,最后仅五郎延德、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突出重围。后宋辽再次交战,杨家被困两狼山,七郎突围,马跳狼头峰至宋营求救,潘仁美为报当年七郎擂台比武打死其子潘豹之仇,竟乱箭射死七郎。这一段可以看成是杨七郎的个人简历吧。
评话中杨七郎的性格也跟传统评书有所差别,在传统书里往往是一个傻大个的形象,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在评话里虽然还是保留了这些品质,但更加突出了他的机智狡黠、果断决绝甚至心狠手辣的一面,这从杨七郎学艺这段书可以看出来。话说杨七郎在路上偶遇辽邦元帅韩延寿的儿子,得知他要去辽邦国师马达祖师那里去学本领,于是假装与之结交然后找机会杀了他。之后七郎自己冒充韩延寿的儿子,拿了其信物马达祖师那里去学本领,在祖师那里三年先后学了接箭法、八九玄功和金枪术。接箭法是破解暗箭的法门;八九玄功是气功,练成后能刀枪不入,但是咽喉是功门;金枪术是祖师综合天下枪法,去芜存菁后编成的枪法。七郎学成后,又找机会杀掉了马达祖师,然后下山。后又利用韩延寿儿子的身份打入敌军内部,然后与父亲等取得联系,里应外合,大破辽兵。从这一段书来看,七郎的机智、果断、辣手,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有大将之才。如果说初登场的杨七郎从武力上讲还只是个一流将领的话,那么经过马达祖师的深造后再度出山,已经接近天下无敌的极限无力了。杨家枪法也正是在去七郎学到金枪术后,才真正厉害起来。可惜,天不假年,最后死在潘仁美手里,潘利用杨七郎的八九玄功咽喉是功门的弱点,致他于死地。按解放前说是马达祖师阴魂不散,在空中叫“七郎还我命来!”七郎一抬头看,于是被射中咽喉而死。后来解放了,说这是封建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于是就不这么说了。总的来说,不管杨七郎是怎么死的,其结局总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六郎杨延昭,是《金枪传》里戏份仅次于杨七郎的,但在书的前半段,他反而风头完全被七弟盖过,武功于七弟相比也是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他沉着冷静,勇敢机智还是表现出来了。如宋军被围和后,缺乏粮草,眼看支撑不下去了,但杨六郎通过观察老鼠的动向,最后找到地下仓库,解了宋军的燃眉之急。后来杨家父子被围两狼山,老令公经过比较,觉得还是六郎能够主持大局,而七郎合适突围。可以说,书上很早就暗示六郎是帅才了。后来七郎和老令公相继被害,又是六郎,能够忍辱负重,进京告御状,最终使得宋太宗迫于朝野压力而除潘仁美。这里,又能突出一个“忍”字。
可惜现在《金枪传》后段自从姚声江先生去世后,已经没人说了,而六郎的戏份大多又在《金枪传》后段中,后段描绘了太宗死后,真宗赵恒即位,辽邦再犯宋境。六郎坐镇边关,辽邦摆出天门阵与宋军决战,时杨家将女多男少,佘太君亲自挂帅,杨宗保娶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杀退辽兵。辽邦将杨继业遗骨藏于洪羊洞,六郎命部将孟良前往盗骨,另一部将焦赞知而暗随至洞,被孟良误伤,及发现,孟将杨继业遗骨托人带至宋营后自刎而亡,六郎闻耗病故。
可以看出,六郎的命运其实比七郎还要坎坷,如果说七郎的形象是光芒万丈的话,那么六郎就是一直被笼罩在别人的光环之下:前段是笼罩在七郎的光环下,后段是被笼罩早母亲和儿媳的光环下,可发一叹。

《包公》之包拯与狄青

《包拯》这部书是据小说《万花楼》、《五虎平西》、《龙图公案》、《七侠五义》中的部分情节捏合而成。由于又述狄青事,故又名《狄青》。
包拯:无论在戏曲还是小说里,包拯都是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形象出现的,在评话里也不例外。评话里的包拯,首先也是个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忠心耿耿的艺术形象,他不畏权贵,遇到不平不公之时敢于挺身而出,主持正义,即使是皇帝也敢顶撞。同时,他断案如神,善于把握蛛丝马迹。如狸猫换太子一案,即使经历了十八年,也告侦破,使案情大白于天下。查办陈州不但处死了贪赃枉法的国舅,而且连自己的侄子包勉触犯国法也以国法处置。
那么评话里的包拯是个一点都不讲人情的“完人”呢?并非如此,书里,包拯也是个颇讲感情的人,如在审理换女案时,对于杨涛的处置就体现出包拯相当讲人情,尽管杨涛是庞吉的门生,但在整件事情上,他也是个受害者,因此包拯最后还是对他网开一面。如在劝狄青重新出山时,包拯表十功,苦苦哀求,以情打动狄青。在狸猫换太子一案中,他也会为李太后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以上种种,都说明拉包拯是富有人情味的人。
在评话里,包拯有时还很圆滑的,如暗放狄青那回,包拯对庞吉撒谎说狄是开封府缉拿的要犯,然后私下就把狄给放了,令庞无可奈何;再如为使郭槐招供而使计假设阴司,最后果然把郭槐给“阴”了。可见在书里,包拯是个能随机应变的人,绝非老古板一个。
另外,评话里,包拯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如他的知识也有薄弱环节:不识天文,不知地理,因此后来范仲淹、韩琦就利用此来大做文章,令包拯上当;再如,包拯的性格有点刚愎自用,多少有点看不大起同僚,后来也因此而被范仲淹、韩琦二老教训过。所以说,评话里的包拯不是高高在上的青天,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长处又有缺点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狄青: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将军,其军事才能非凡,有宋一代,狄青即使进不了前三也能进前五,他的一生,很好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士兵是怎样成为将军的。但在评书《杨家神枪》里,狄青又是大名鼎鼎的奸臣,与潘洪、庞吉相仿,甚至连儿子的名字都一样,也叫龙、虎。那么,在评话里的狄青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在书里,狄青首先是个人才,文武双全,智勇足备,胆大心细。惟有如此人物,才可能做到夜降龙马、刀劈王天禄、单骑破狼山、三取珍珠旗。其次,在书里,狄青又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实际上,如果他能够谦虚一点的,就会少许多的麻烦,象较场比武、闹白虎堂等事情都是因其骄傲所致。第三,在书里,狄青又是一个怜香惜玉的人,曾经一度与双阳公主陷入温柔乡里,而忘了肩负重任的军国大事。但同时,他也是个感情专一的人,当时皇帝赐婚,给他婚配京城第一美女兼才女,但狄青却丝毫不为所动,心里只有妻子双阳一个,作为封建时代位高权重的三军统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综上所述,在评话里,狄青是个既有很大优点又有很大缺点的英雄人物,当然,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最后受封为平西王,也算是修成正果了。这里又不得不要扯上历史上的狄大帅,与评话里不同的是历史上的狄青是个非常谦虚谨慎的人,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在一个文人当国的时代,他由一介武将升任枢密使,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文臣们的众矢之的,最后在文臣、皇帝的攻击、猜疑之中忧惧而死,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威震敌胆的狄将军,没有死在疆场上,反而死在自己人的内斗之中,这体现了一种不正常的人才悲剧。与评话里的狄青不啻天壤之别。

《岳传》之岳飞父子

朱仙镇的故事,从小就听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也是很早就知道了,这都与一个名字有关——岳飞。而评话《岳传》故事骨架源于清朝钱彩的小说《说岳全传》。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即“前传”、“后传”。前传叙述了岳飞辕门投书,和宗泽结为师生,武场考试,枪挑小梁王,龙门败十将。金兵入侵,韩世忠、梁红玉、陆登抵抗失利;东京失守,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应召出征,连败金兵。张邦昌陷害岳飞未果。岳飞再次出兵藕塘关,大败金兵。岳飞又受命进军太湖,金兵乘虚而入,围康王于牛头山,岳飞上山保驾,又败金兵。朱仙镇大捷,岳飞将渡黄河。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以莫须有之罪名杀害岳飞于风波亭。这是评话里岳飞的“生平”。
苏州著名评话家曹汉昌曾经整理过这段内容,并且以《岳飞》之名出版。曹汉昌先生对于岳飞这个人物形象作了相当大的修改,把他在原著里“愚忠”的一面改掉了,而改得接近了历史。而原著里岳飞用兵如神、武艺高强则保留了下来,并且还有所拔高。如在原著里岳飞武力仅仅是一流将军,但到了评话里则成立书里武力超一流的高手,号称“不败之将”。同时,岳飞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在评话里也有所反应。如岳飞与宋高宗产生矛盾后,借口母丧而愤然上庐山;力主收复河山,迎还二圣,故而时时与主和派起冲突;入狱后还对朝廷抱有幻想,希望能审清案子,还自己一个清白等,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岳元帅的形象就形成了,他已经不再是传统那个“愚忠”的岳飞形象了。
那么,岳飞真的到底是不是“愚忠”呢?事实上岳飞并不愚忠,造成人们错误感觉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的孙子岳珂,他在《金陀粹编》中极力为自己的祖父鸣冤,所以把自己祖父的一些“缺点”(事实上是由岳飞的性格导致的)也掩盖了,把祖父塑造成封建社会中“高大全”的形象,比如岳飞的一些不符合臣子规范发行为和言论都被他修改了,结果给我们后人就留下了愚忠的形象。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说岳全传》更进一步夸大了岳飞愚忠的形象。

岳云,最早还是从连环画《岳家小将》里看到他的形象,知道他是岳飞长子,是手使180斤的双锤,八大锤头一位,是父亲手里的一张“王牌”。后来听了评话之后,发现他的用锤的分量被大大缩水了,由180斤降到60斤,甚至比历史记载还差了,历史上还记载他用80斤的鉄锥了。相应的评话里岳云的本领也有缩水的,虽然锤震金弹子,大战陆文龙等一样都没少,但是的确跟他父亲相比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纵观岳云打仗,一个重要特点是灵活,善于以己之长功敌之短,如锤震金弹子,按武力来讲他跟金弹子根本不是一个级数的,但他就是懂得灵活运用,乘金弹子招数用老而飞锤击死金弹子;如与黑蛮龙交手,黑蛮龙的双锤要138斤,是整部书里最沉重的兵器,说明他的力气与黑蛮龙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岳云在交手时却善于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至于几个回合就令黑蛮龙露出败相。可惜,最终岳云却受到父亲的牵连而一起入狱。狱中,岳云曾经劝说过父亲越狱,但岳飞坚持:越狱的话正说明自己有反意,反而百口莫辩,要相信朝廷相信政府。结果岳云最后成为了父亲政治上幼稚的牺牲品。于绍兴十一年除夕和父亲岳飞及张宪一起惨遭杀害,死时年仅23岁。

至于后《岳传》,就是述岳飞子岳雷挂帅,屡败金兵,迫使金兵求和的内容,基本没有人说,笔者现在也看过一些文字片段,具体情况如何,也不得而知。(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6 2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悍勇狂将录之《金枪传》

评话中的两宋时期,随着战争增多,悍勇狂将层出不穷,给人留下无尽的印象,我们试着来玩玩武力排名看看,不过笔者一直不主张绝对排名制(即精确到排定XX是第一,XX是第二),而主张等级排名制(即同一等级的武力水平都在伯仲之间,但对低一等级的有明显优势),好,下面隆重登场的是——

《金枪传》:
第一等级:杨七郎、盖貔貅
杨七郎:身负镜枪法、接箭法、八九玄功和金枪术四大绝学,撕分潘豹,力杀四门,枪挑辽邦金银铜铁四大貔貅将,决战盖貔貅并最后杀之,两膀有三千斤膂力,浑身刀枪不入,基本上天下无敌。
盖貔貅:武力与杨七郎相差无几,也会金钟罩铁布衫的功夫,浑身刀枪不如,是杨七郎闯幽州时最大的敌手,可惜胆识不如杨七郎,最后被杨七郎以两败俱伤的方式所杀(双方各刺对方咽喉,但盖貔貅最终胆怯却因此被七郎所杀)。

第二等级:刘志远、佘太君
刘志远:杨七郎的师兄,代师授艺,教七郎武艺,是后段书里的天下第一枪,也会金枪术。这里还有个故事,刘志远原来只会金枪71招,实际上这套枪法共72招,马达祖师因他是汉人少教他一招,后来他在教金枪术时以为七郎是契丹人少教七郎一招,后被马达祖师发现后教全了七郎(他一直到死都认为七郎是韩延寿的儿子韩青)。后来七郎杀师,被他发现,两人动手,但却不敌七郎的第72招,任道安到来及时调解了他们的误会,后来七郎补授他第72招。后来破天门阵时下山为宋营效力。
佘太君:武力在丈夫之上,手使一杆镜枪,号称天下无敌,在书里有点莫测高深,不过毕竟上了年纪,且是女流之辈,膂力有限,而且也没有刀枪不入的本领,故排在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无敌将齐天倒、金银铜铁四貔貅
无敌将齐天倒:《金枪传》前期的第一勇将,连老令公杨业也不是他的对手,唯独败在过佘太君手里一次,因此惧怕佘太君。杨七郎刚出道时与他交手也是不敌,后来使诈才杀了他。
金银铜铁四貔貅将:辽邦幽州双龙会时的四根庭柱,奉命镇守四门,后来八虎闯幽州时先后被杨七郎杀死,但除了七郎外,杨家将无人能对付他们。

第四等级:杨业、杨六郎、韩延寿
杨业:宋方主帅,人称“杨无敌”,一口金刀纵横天下数十年,威震边关,可惜为奸臣陷害,被迫壮烈殉国。
杨六郎在杨家七子中实际上武力仅逊于七郎,而且是个帅才,可惜一直生活在父亲和七弟的光环之下,大战韩延寿才真正体现出其水平来。
韩延寿:辽方主帅,手使一杆金鼍龙枪,号称“北国第一枪”,同样威震边关,与杨业不同的是他得到了辽统治者的充分信任。

第五等级:杨二郎、杨五郎、王旦、铁镜公主
杨二郎是七郎到边关前宋营的第一员勇将,手使双锤,是早年父亲的得力助手,后在闯幽州时被马群踩死(跟京剧有所不同)
杨五郎,代驾在五台山出家,后成为一代武学宗师。
王旦,是杨七郎的义父,出将入相,文武双全,马上步下都行,也是闯幽州时的主力。
铁镜公主:手使手使一杆银鼍龙枪,号称北国第二条名枪,本领在老公杨四郎之上。

第六等级:杨大郎、杨三郎、杨四郎、杨五郎
杨大郎,是父亲的智囊,双龙会时代宋太宗出席,中毒而死,但成功杀死辽主,也算死的其所。
杨三郎,突围时由于没有合手武器,中暗箭身亡。
杨四郎,突围时被铁镜公主所擒,后被招赘为驸马。

第七等级:洞洞弯为代表的一干番将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龙套的身份出现,基本是充当绿叶角色的,就不多作表述了。(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7 08: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悍勇狂将录之《包公》:

紧接着,登场的是——《包公》(或者叫《狄青》):
第一等级:枪祖宗赵登、枪王卢真、枪师白翼良
枪祖宗赵登、枪王卢真、枪师白翼良是师兄弟三人,师从红莲长老,各自从师父那里学到一路独门枪:枪祖宗赵登是百鸟朝凰枪、枪王卢真是天地人三才独门枪、枪师白翼良是落马金钱枪,互相之间各有忌惮。话说枪祖宗赵登原为西辽之主,但后来被侄子元昊联合枪王卢真发动政变从王位上赶下来,从此师兄弟交恶,势不两立。枪师白翼良看到两位师兄反目,也不肯留在辽帮,就游遍各地山川。后来在狄青取珍珠旗之役,墨利驸马阵亡后,西辽最后出动枪王卢真,宋营无人能敌,后张旦请来隐居的枪祖宗赵登,结果枪王枪祖同归于尽。而师弟枪师白翼良在云游时,培养了两个徒弟,就是痴猛虎李寅、天巧星张旦,然后具体下落不明。

第二等级:刀王铁铃、赞天王赵克、痴猛虎李寅、老元帅杨宗保
刀王铁铃,连接杀败宋营36员将,连狄青夫妇同时上阵也只能全身而退而已,宋营方面只有痴猛虎李寅能够与他较量。
赞天王赵克,是枪祖宗赵登的兄弟,自从兄长与侄子反目后,自己领人马独据大狼山。武力俨然是前段《包公》书里第一的,比狄青要棋高二三只,可惜出于爱才心切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痴猛虎李寅,李义之子,枪师白翼良的得意门生,使用一对140重的锤,力大无穷,俨然是李元霸转世,因为按解放前的说法他跟李元霸一样也是金翅大鹏下凡,在狄青取珠旗时大放异彩,成为狄青的膀臂之一,但为人总是缺跟筋,脑子不大灵活,经常会出乱子,但运气似乎不错,即使碰到危险,往往能化险为夷。
老元帅杨宗保,武力与赞天王赵克相差无几,作为开国功臣之后,延续了他们杨家男丁为国尽忠的悲壮宿命。

第三等级:墨利驸马、无敌将子牙超、天巧星张旦、小霸王孙德
墨利驸马,狄青取珠旗时遇到的最大的对手,有勇有谋,论智谋似乎不在狄青之下,论武艺,还在狄青之上。但此人时运不济,虽为六国联军总管,但各国各有打算,因此所谓百万大军,如同一盘散沙;自己亲自上阵,想会战狄青,却碰到小戆大李寅,被打的狼狈逃回;在枪王阵亡后,仍然积极组织反击,可惜军中军士反水,结果功败垂成,最后自杀殉国,也算得上是条好汉了。
无敌将子牙超,在大狼山地位仅次于赞天王赵克,是书里第一位打得狄青要逃跑的将领,可谓是超级龙套,最后死于狄青的暗器之下。
天巧星张旦,张忠之子,枪师白翼良的得意门生,武艺高强,是类似于三国里赵云一类的巧将,投军后成为狄青的膀臂之一,擅使长枪,杀手为“落马金钱枪”,后从枪祖赵登处学到“百鸟朝凤枪”,又从佘太君处学到杨家金枪法,是潜力无穷的一员良将。
小霸王孙德,狄青的冤家孙秀之子,手使一条混铁枪,力大无穷,号称“小霸王”,后参加庞吉造反,曾连挑宋营13员将,连狄青也被杀的闭门不出,后与张旦交手中计死于张的杀手为“落马金钱枪”下。

第四等级:狄青、双阳公主、
狄青,宋军主帅,子出道后就一直出风头,降服龙马,刀劈王天禄,箭射子牙超,回马刀劈赞天王,误走鄯善,抱得美人归,三打西辽夺取珍珠旗,大破庞庄,似乎是风光无限,但是实际上仕途坎坷,多次遭到陷害,而其武力,在整部书里也难以进十强。
双阳公主,论实际武功还不如丈夫狄青,但会使八种暗器,因此综合能力不比狄青差。

第五等级:星星罗海、齐冠德、乌鸡呱哒东方红、王天禄
星星罗海、齐冠德、乌鸡呱哒东方红:其中星星罗海曾经打得石玉吐血,而齐冠德号称常胜将、乌鸡呱哒东方红号称无敌将,都为西辽勇将,可惜他们遇上了刚出道的张旦、李寅,无偿地给他们当了回绿叶。而王天禄,则给刚出道的狄青当了回绿叶。

第六等级:石玉、张旭、高槐、狄良
石玉是高怀的女婿,身世颇不寻常,是狄青的重要参谋之一,打仗时多凭其智力,而武力相对狄青较弱。张旭、高槐、狄良,也是类似沙僧的角色,武力大体接近于石玉,性格也不鲜明,戏份也不多,也就不介绍了。

第七等级:张忠、李义、焦廷贵、孟定国
张忠,这个人物多少有点龙套化,形象相对要模糊一些,武力偏中下,也有点类似于西游记里的沙和尚,唯一的“贡献”就是生了个好儿子吧?
李义,类似于程咬金式的人物,他的戏份在倒是仅次于狄青的,本人的能为虽然不怎么样,但是生了厉害的儿子,谁能够想到。
焦廷贵、孟定国:与杨宗保是结拜兄弟,杨宗保死后继续在狄青军中效力,两人都是戆大,与李义类似,都是程咬金、牛皋、李逵一类的喜剧人物,主要起着书筋的作用。焦廷贵、孟定国与李义、李寅并称四戆,这四戆各有特点,有回书叫“四戆齐会”,把这四人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还有鲍福、刘庆、展雄、韩通四人是江湖人物,难以以大将的标准去衡量。
他们四人称为江湖上四条野好汉,鲍福,是他们的老大,本领也是最高的,从镖打韩通出场直至大破庞相府,在这段时间之内他大放异彩,风头盖过了任何人,而且更以一人之力把皇帝救出庞府,帮助御林军打退了叛军,之后立马功成身退,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是四好汉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刘庆,是江湖人物在武将中的代表,有点类似于“三侠五义”里蒋平式的人物,轻功很高,善于打镖,但力气很小(连140斤的东西都拿不动),综合能力估计与彻地鼠韩彰相仿吧。
展雄在四好汉里本领次于鲍福和刘庆,因此他在书里的戏份、运气也次于鲍福和刘庆,而且还出过丑,比如三中金镖,都被打中同一个地方,连他自己都觉得无可奈何。探陈州时施展的轻功连包公看了都摇头。
韩通排名最后,本领就更不用说了,到陈州行刺李太后,被展昭在后面跟着居然还毫无察觉。他投靠庞吉,助纣为虐,最后被鲍福一镖打死,也属咎由自取。(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7 09: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悍勇狂将录之《岳传》:

接着,《岳传》隆重登场:
第一等级:高宠、戈尔登
高宠,人称“高一枪”,对敌无论是谁,从来是一枪过门,没有用第二枪的,在书里堪称无敌,是《岳传》里三条铁枪之首。可惜太过骄傲,挑滑车丢了性命。
戈尔登,金邦镇国大平章,用一对138斤重的大锤(是书里分量最重的兵器了),是书里唯一能跟高宠相抗衡的,可惜被自己人帮忙给帮死了。

第二等级:金弹子、赵必方、铁蛮龙
金弹子,号称“战尽牛头山”:“ 宋将同金弹子打,上去一较量,马上逃走,不走,就要送命,所以我总的交代一声,金弹子连打三日,他夸声口:战尽牛头山。岳飞身边这些大将,都被他打败。……宋营没有大将出去打哉,元帅只好自家上阵。岳飞亲临战场,由于元帅战场经验丰富,加上精通“易筋经”功夫,所以和金弹子能打一个平手……哪知岳飞这个一日是勉强打的,自家晓得,明朝再打下去,要生病哉……只能挂‘免战牌’”可惜这么厉害的人,死得却是那么莫名其妙。
赵必方,人称“赵一刀”,号称马前无三合之将,也曾经打得岳营闭门不战:余化龙、杨虎、何元庆、董先、樊成全打了五个回合败回;张保、王横两个人出来应战,勉强也战了五个回合败回。徐钦、金彪一档,张立、张用弟兄一档,也各战五合败退回来;最后岳飞出战,发一路梅花枪,刺了二十五枪,认为不必跟他打下去,枪上是不可能胜他的,只有想办法以后用计擒住他。后来在金门关阻粮,连战周通达、刘琦,最后被高宠所擒,不过也虽败尤荣了。
铁蛮龙,也是金邦镇国大平章之一,练就一身硬功,刀枪不入,只有三寸咽喉是功门,有万夫不当之勇。在三龙(陆文龙、黑蛮龙、铁蛮龙)大闹朱仙镇时面对宋将围攻居然不在话下:“众将冲上来,拿铁蛮龙一围。这个鞑子狠,只有三寸咽喉是功门,不能碰的。他拿头一沉,这只马圈子扫得大,不让你们围紧,手里两柄锤头舞急。宋将围上来动手,他起锤头掀得着就掀,掀不着就让,让你们刀劈、枪戳,他满不在乎。”直到后来黑蛮龙加入战团后才觉得吃力,最后被陆文龙射中咽喉而死。

第三等级:陆文龙、曹宁、关铃、黑漆古灯笼
陆文龙,刚出场就先战岳飞:“自从高宠、杨再兴死后,元帅这条枪可算当今第一,两个人打一个平手,不分胜败。”后战五锤将:“派五锤将一道出阵,迎战陆文龙。金锤将傅光、银锤将岳云、铜锤将狄雷、铁锤将何元庆、八角紫金锤将严成方一道上战场,同文龙整整打一天,不能取胜。”最后战关铃:“大刀关铃上战场,果然武艺高强,今非昔比,但是同文龙交战一天,也只是打个平手,不分胜负。”应该说是非常强悍了。
曹宁,《岳传》书里的第二条铁枪,本领不在陆文龙之下,之连陆本人都承认的,可惜没怎么表现就挂了。
关铃,刚出道时还没有岳云厉害,但经过深造后二次出山则成为宋营数一数二的高手,是后期除了岳飞外唯一能够跟陆文龙打平的宋将。
黑漆古灯笼,有一身金钟罩硬功夫,刀枪不入,而且是“开口功”,只有三寸咽喉上是罩门,受到余化龙、杨虎、何元庆、董先、樊成五人围攻能力保不败。

第四等级:杨再兴、岳飞、种师道、周通达、刘琦、完颜乌骨几、种定国
杨再兴,后期书里第一条名枪,枪法造诣比岳飞尚胜半筹:“岳飞想:杨再兴今朝的本事,要比我占先一点。”可惜经验不如岳飞丰富,最后还是惜败于岳飞的枪里夹鞭之下。当然真正使杨再兴名动天下的还是小商河之役。
岳飞,号称“不败之将”,不但武艺高强,而且经验丰富,每逢硬手,总能相出办法战胜之,如跟杨再兴交手,或者以下风只势与之周旋到底,如跟赵必方和金弹子较量。只可惜政治上幼稚了些。
种师道、完颜乌骨几:书里本事最全面的就是这两个老头,比试“六战”最后同归于尽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周通达、刘琦:一个前任刀王,一个现任刀王,在金门关都给赵必方带来巨大麻烦,姜是老的辣。

第五等级:罗延庆、伍尚志、杨凡、宗泽、张所、张浚、韩世忠、种定国
罗延庆,号称与杨再兴是黑白棋子,但从表现来看却是不如杨再兴。
伍尚志,曾经与岳飞交手,不胜,于是欲用火牛阵来取胜,总体表现不如岳飞。
杨凡,号称“小霸王”,曾经与杨再兴在短时间内打平,但时间长了即不行。
种定国,种师道的儿子,本领似乎不在父亲之下,但具体表现不多。
宗泽、张所、张浚、韩世忠:这四人都曾受到金兀术兄弟们的围攻,斗能支撑好一段时间。战场经验斗比较丰富

第六等级:岳云、张宪、韩彦直、何元庆、余化龙、杨虎、樊成、董先、花普方、丙通龙
岳云、张宪、韩彦直:小辈人物里的佼佼者,战场上作战灵活,经常能够完成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人物,如岳云锤震金弹子,如张宪从赵必方刀下全身而退,如韩彦直枪套敌军主帅粘罕等,都是他们的得意之作。
何元庆、余化龙、杨虎、樊成、董先,号称岳飞麾下的“五虎将”,各有其过人之处,尽管比上不足,不过到底还是比下有余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岳营主力的原因。
花普方、丙通龙:两个大龙套,其实武功都不平凡,花普方跟岳飞较量,能支撑90合,丙通龙在牛头山大战岳飞,能全身而退。可惜他们遇到了更厉害的高宠,花普方被高宠钻打,丙通龙被高宠枪挑。

第七等级:金兀术、粘罕、张保、王横、徐钦、金彪、张立、张用、狄雷、严成方、傅光、黑蛮龙
金兀术:原著里的兀术应该说,虽是反面人物,但算得上是个英雄,本来仅就单条而言也仅是略逊于岳飞,但在评话里,他的武力被大大压低了,压低到跟大哥粘罕一个档次也算是难兄难弟。
粘罕,在原著里就是个武力二流的将领,现在不再寂寞了,金兀术来陪他了。
张保、王横;徐钦、金彪;张立、张用,这三档步将的武力大致与上面五虎将相仿,那么个体而言当然要逊色于五虎将。
狄雷、严成方、傅光:最为剩余的三对大锤,长时间被人遗忘,要到朱仙镇大战陆文龙才有所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吧。
黑蛮龙,用锤跟戈尔登一样重,138斤,可惜力气虽大,武技不行,一直向往与岳云交手,但真教起手来,几合之内就被岳云逼的露出败相。后来在大战朱仙镇时立下大功。

第八等级:黑风兄弟、银弹子、铜弹子、铁弹子、锡弹子、郑怀、张奎、罗方、雪里花四兄弟
黑风兄弟号称小辈英豪,但是战场经验不足,分别被作战灵活的岳云和老兵油子牛皋杀死。
银铜铁锡四弹子:怎么说这四粒弹子呢,跟他们大哥金弹子比他们简直不像个弹子,分别被岳云、牛皋、张保、种定国玩着杀死。
郑怀、张奎、罗方,这个三人组完全是为了村托赵必方和高宠而存在的。而雪里花四兄弟完全是为村托杨再兴而存在的。

第九等级:牛皋、吉青、汤怀、王贵、张显、施全、周青、梁兴等
牛皋,表面上是个戆大,实际他才是岳飞手下头号智将,他总能利用客观条件为自己争取胜利,搞得金兀术对他都有心理阴影了。
吉青,在岳飞刚从军时还有所表现,到后来就基本被淡忘,表现还不如牛皋。
汤怀、王贵、张显、施全、周青、梁兴等,基本上就比较平庸了。

第十等级:喇罕、第答罕、宗胜、野罕、刹达、耶铁、兀突、捷利等
这些人,号称斗很有本事,但看下来,实际上他们只有群殴的本事,曾经先后群殴过韩世忠、张所、宗泽、张浚,基本属于被鄙视一族。

而周通道、时燕飞、戚七飞等使用的都是江湖上的手段,因此不入排名。以上这些,姑妄谈之,权当饭后茶余之笑谈耳。宋朝书就说这些了吧。(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21 22: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大明英烈传之一

      《大明英烈传》此书根据明人讲史小说《英烈传》及几个有关评话分段加工而成,有“小三国”之称。笔者到现在为止听过的主要是张鸿声、张效声叔侄的音频。而张鸿声先生的话本,经过整理,曾经用《大明英烈传》书名,由湖北群益堂分上、下二册,于1986年3月出版,也有幸目睹。
      说起来《大明英烈传》全书分六个段落:第一段《反武场》述元末,丞相脱脱以开武场为名,诱骗天下英雄入京,欲在武场以地雷火炮加以杀害。刘基洞悉脱脱阴谋,专访隐居务农的常遇春,请常赶至武场通知众英雄。常至武场,大门已闭,遂纵马跳围墙,入武场告脱脱之诈。众英雄反出武场时,元兵放千斤闸以阻。胡大海手托千斤闸,蒋忠扳倒北梁楼,众英雄终于脱险。
      第二段《取金陵》讲述朱元璋于小梁山率军起义,三聘徐达出山。徐达挂帅,率常逼春、胡大海等定濠梁,降泅州,取滁州、和州。脱脱率元兵征濠梁,正与朱军大战时,被奸臣萨敦害死。朱军将领孙德崖叛变,谋害朱元璋,蒋忠保驾阵亡,孙德崖兵败被诛。朱元璋命常遇春兵迸金陵,三打采石矶,占太平府,困集庆路,攻占金陵,称西吴王。朱为筹集军饷,没收家藏“聚宝盆”的巨富沈万三家财。
      第三段《牛塘角》讲述朱元璋命徐达挂帅东征张士诚,取镇江,围常州,在牛圹角为张军所困。马头军王玉得胡大海推荐,单枪匹马三冲敌营至金陵求援,汤和率兵解围。
      第四段《战太平》讲述常遇春奉命攻打宁国府,招降元守将朱亮祖。汉王陈友谅欲与朱元璋争天下,兵进太平府,朱军守将花云战死。朱元璋率兵亲征,大战九江口;朱将华云龙假扮张士诚之子进阵营被陈招为驸马,三吊金鳌,大破陈友谅军。
      第五段《打江西》讲述朱元璋御驾亲征,攻打江西陈友谅,但反而中计被围南昌城。四川王明玉珍派人调解未果。朱元璋大战江西、四川二邦,召开兴隆大会。
      第六段《灭江西》讲述朱元璋降服方国珍,二次进军江西,三打凤阳,鄙阳湖炮轰陈营,陈友谅兵败被杀。
      而后面还有三打姑苏城,擒张士诚。继而胡大海率军进川,灭四川。常遇春挂帅北伐。常遇春阵亡后,由李文忠挂帅继续征元。最后灭元,统一天下,建明王朝。这一段情节不但话本里是一带而过,即使是张效声先生音频,是公认说的最全的,这一段也只是连说带表,用了大约半个小时就说完了。据说,张效声先生的最后一回说到:朱元璋金陵称帝,修建南京紫禁城。但缺少地方,就派刘伯温想办法。刘只能去问玄武湖的龙王借土地,龙王不肯,怕他一借不还。刘说就借一天,等明天敲五更天天一亮,就还给你。这样龙王才肯答应借。刘伯温用移山倒海法术占用了原本玄武湖的大部分土地,一天时间修建好了紫禁城,让朱登基。到晚上龙王就在湖下面等五更天亮。刘命令南京城所有打更的,从今天起永远不敲五更天。龙王一直没有听到五更的罗声,一直以为没有天亮,所以一直没有讨还玄武湖的大部分。南京也从此以后一直只打到四更天,有五更不打南京城的说法。放完这个噱头结束全书。根据有的知道点消息的人说是后面只有一条书路了,没有详细的情节;或者另一说为后面的内容跟前面的内容相比不完整,有很多漏洞。但无论是后面的情节不完整还是后面根本就只是一个粗的书道子,这个问题随着张氏叔侄去世也无从得知了,只能存疑。
      再来说说评话《英烈》的人物塑造。这部书的人物塑造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重要角色,都带有强烈的个性,也都带有很大的缺点。相比《三国》里面的诸葛亮、赵云,《隋唐》里面的秦琼、徐茂公,《岳传》里的岳飞、种师道等比较完美的角色,《英烈》里基本找不到(勉强要算的话估计马娘娘可以)。
      朱元璋,在评话里里前段心狠手辣,寡情薄义已经有所表现,如《取金陵》里有这么一段:元宵节看到一个灯,怀疑人家讽刺马娘娘,朱元璋就在这家门口插一面芝麻旗,明天满门抄斩。老百姓图个热闹就要把人家全家处死,而须知朱元璋此时刚刚割据金陵,屁股还没坐稳啊,就不如此不把人当人看。还有这一段:当沐英指出金陵的地势在军事防务上有缺点时,朱元璋首先想到的不是改进防务,而是想:你以后紫金山上架炮打,我全完了。于是拿了一只橘子朝沐英嘴里一塞。沐英不懂,回到后宫问马娘娘,马娘娘说,这是你爹爹要你死,象吃橘子一样剥你的皮,抽你的筋。你快逃吧。须知评话里设定沐英是朱元璋和马娘娘的亲生子,只因婚前的行为,后来为了顾及朱的颜面,而改认为义子。亲生儿子尚且如此,旁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如《战太平》一段:当花云为国尽忠后,他夫人历尽艰辛抱着儿子花奎来到皇城见驾,但朱元璋仅仅重视花奎,对于花云夫人漠不关心,导致夫人撞死在金殿。飞箭太岁田雨怒斥朱元璋,朱不是感到羞愧而是恼羞成怒要拿他问罪。可见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那么为什么天下反王中就是他最终成功了呢,我想可能是朱元璋“厚”“黑”功夫到家,又豁得出去,而其他人都不能。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心肠黑,不吃亏。朱元璋的“黑”上面已经讲的很多了,“厚”也体现过几次,朱元璋好几次在关键时刻能够对文臣武将“服软”,这在其他反王身上是看不到的。而且关键他还豁得出去,在“花云事件”后,三大帅金殿交印时,他有段内心独白:你们(指汤和、常遇春们)也跟着一道起哄,你们甩纱帽,大家都甩了,你妈妈的,我回江北放牛去。诺大家业,他能舍下,而天下其他反王却是不能,这也是他优胜于其他反王的地方,所以因此最后他来当皇帝了。
      刘伯温,解放前是说他会论算阴阳,呼风唤雨,移山填海这些法术的,当然解放后都改掉了,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敢为天下先和自恃清高的毛病没有改掉。道家是主张不敢为天下先的,而儒家虽然主张入世,但也不敢为天下主,自觉地居于臣的地位。这些在刘伯温身上有充分体现,论才能,他比朱元璋不知道要高多少,但是他不敢出头当天下主,而是把希望和理想寄托在朱元璋身上,这跟当初刘邦斩蛇起义,萧何他们公推他为领袖一样。而自持清高这点也很明显,在评话里,刘伯温实际上内心里是看不起朱元璋及其文臣武将任何人的,在他心里,那些人都只是实现他抱负的棋子、工具而已,因此当战太平要牺牲花云时,就牺牲了,在刘基心里没有哪怕是一丝犹豫;要与朱元璋合谋沈万三的财产时,不惜逼得沈家破人亡在在所不惜。而且每次做出谋划基本不带说明解释的,颇有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在太平之战时,他的计划只有朱元璋和当事人花云知道,连三大帅徐达、常遇春、汤和都不知道,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内心深处是看不起这些武将的。所以导致众将也对他心里不服。所以相比《三国》里的诸葛亮,刘基明显是差了一筹:孔明能令上下心服口服,而刘基不能;况且比起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基也少了一丝人情味。
      徐达,是朱元璋效仿刘玄德三个茅庐请来的,是当时天下三个半帅才(徐达、张定边、傅友德、汤和(他只算半个))里最好的。但在实际军事中,也表现出决策失误、用人不明的缺点,如牛塘角战役里误用降将邓青。更加不足的是原则性不强,碰到一些冲突往往妥协了之,和稀泥,如胡大海多次违规,他对此也睁只眼闭只眼,跟《三国》里诸葛亮、《隋唐》里秦琼、《岳传》里岳飞相比是要差了些。
      汤和,半个帅才,性格有点老好人的倾向,导致不能服众,在“王玉事件”上胡大海就曾经顶撞过他,搞得差点不能下台。
      常遇春,应该说是书里风头最劲的一个,尽管本领很高但不算最高,但风头总由他来出,象马跳围墙,叫反武场;三冲卢沟桥,三打采石矶;杀死刀王等事情都是由他来完成的。但为人处事过于严苛,据书里讲,胡大海在老百姓中的亲和力要比他高的多,评价两人手下的军队也是这样,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在金殿交印时也不如徐达和汤和积极。在武力上面常遇春在书里似乎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一生都生活在鼍龙枪的阴影里,他曾经三中鼍龙枪:宁国府碰着铁背鼍龙枪朱亮祖(枪祖宗伯颜图的小徒弟),初中鼍龙枪;到台州碰到银背鼍龙枪枪王方国珍(枪祖宗伯颜图的大徒弟),二中鼍龙;到八达岭遇到柳河川金背鼍龙枪枪祖宗伯颜图,三中鼍龙枪。而且三枪都中在同一个地方。尽管笔者觉得常遇春是书里武力成长最明显的将领,在反武场的时候完全被枪王方国珍压制,到宁国府能与枪王的师弟对抗,到台州能与枪王对抗,到最后,居然枪祖宗伯颜图要使用独门枪才能战胜他,但遗憾的是常遇春永远慢一拍,鼍龙枪72招正枪法,3招独门枪,他原本只会71招正枪法,后来跟朱亮祖(会72招正枪法,第一招招独门枪)动手吃了亏,后朱归降后补授他第72招和第一招独门枪;后来跟枪王方国珍(他会第二招独门枪)动手又吃了亏,后方归降后补授他第二招独门枪;但到八达岭遇到枪祖宗又败在第三招独门枪下并失了性命。所以说,常遇春一生都生活在鼍龙枪的阴影中,直到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个悲剧人物了。
      胡大海,书里唯一的喜剧人物,类似于《三国》张飞、《隋唐》程咬金和《岳传》牛皋一类的福将,为人耿直中又有些狡诈。但缺点是容易上情绪,钻牛角尖,从几次大闹演武堂就可以看出来。而且有时不顾大局是非,如常遇春得罪了他,他就有意无意地挑拨常遇春与花云的关系,最后导致常、花两人关系紧张,到太平之战时,花宁可走远路向金陵求救也不愿意向近处的常遇春求救,最后导致花云殉难,其缘由就是胡大海的缘故。再如台州平定方国珍之战,也是他一开始把方的弟弟杀掉了,导致横生枝节。但总的来说,这个人还是个听众所喜爱的人物,他待老百姓没有架子,而且嫉恶如仇,所以他的手下也没有敢为非作歹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学习,如拜刘伯温为师,也善于总结经验,打仗灵活,所以屡屡能打胜仗,因此到最后,能成为平定四川的领兵大元帅,这是难能可贵的。
      花云,这个人物在北方评书里只是早期匆匆过场的一个平凡人物,而且还是个愣头青类型的人物,但是到了评话里就变成文武双全的大将了,原来是天下四大反寇之一,是山东72家山寨的总瓢把子,论武艺,只在前期的常遇春之上不在常之下;论胸襟,有拥立之功但朱元璋薄待他也无怨言,而且肯自己花钱经营太平府不向朝廷要钱;论忠义,后来突围被俘但是宁死不降。可以说这个人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可惜有一点致命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就如同当年的楚霸王一样。本来太平之战,最高决策层的计划他也知道:牺牲太平府歼灭陈友谅大军。但是他打心眼里反对这个计划,自认为自己有能力击退敌军,不惜为此抗命。事实证明了他是错误的,所以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华云龙,别人打仗靠手脚,这个人打仗全靠张嘴。在朱元璋手下的大将里,这位是比较特殊的,给人感觉不像个武将倒像个文人,武功平平,厉害之处全在于他的口舌。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使命——做卧底,成功地无间掉了江西数十万人马,因此他这张嘴胜过别人的刀枪。
      蒋忠,前段《英烈》朱元璋手下头号勇将,两膀有五千斤神力,在反武场时曾经搬到北梁楼,手托千斤闸,大战刀祖宗,解了众人的大围。跟随朱元璋起义后,在北和州,曾经跟刀王大战三天部分胜负,后来挑灯夜战,终于把刀王累吐血。由于为人过于憨厚耿直,尽管得到全军上下的爱戴,但遇事未免反应慢,所以后来在兴隆会上为保护朱元璋被乱箭射死。
      吴福,绝招是暗器“掌中箭”,且箭上喂有剧毒,是隐士冷谦的得意弟子,靠着这手独门暗器,基本上是横行天下,没人敢阻拦。曾经帮助朱元璋逼死刀祖宗。生平畏惧的是其师兄四川元帅李长生,因为李也有一独门暗器“肩尖炮”,果然,后来在朱元璋方面与四川方面交战的过程中与师兄遭遇,结果同归于尽。
      傅友德,隐士周颠之徒,刘伯温的师弟,原来是天下四大反寇之一,割据安庆,后先投陈友谅,后投朱元璋,是后段《英烈》中朱元璋手下头号战将,六战俱全,智勇双全,曾经跟四川名将飞天将岳能比试六战,最后取得胜利。
      沐英、李文忠,这两人是小辈中的佼佼者,不过从书里来看似乎李文忠更有大将之才,而沐英似乎要平庸一点,尽管从军官等级来说沐英要高一级,因为沐英是貔貅将,而李文忠是虎将,但的确看不出沐英有什么地方高于李文忠的,可能唯一高的地方就是他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李文忠只是外甥吧?
      蓝玉,常遇春的小舅子,伯颜图的孙女婿,为人心狠手辣,为了投向朱元璋,不惜杀死妻子,典型的“杀妻求将”,完全不顾多年夫妻之情,也不顾他们之间已经有个孩子了,因此,连朱元璋都有点看不上他,因此一开始就没有得到重用。
      陈友谅,江西汉王,天下四大邦反王里实力最强的,原来是江西徐寿辉手下元帅,后来杀掉徐,自立为汉王,应该说这个人前期还算个人物,厚黑学也很到家。但到后来杀掉徐寿辉称王后,智商水平直线下降,变得如同《三国》里的袁绍似的人物,志大而才疏,有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后被朱元璋打败也属不冤。
      方国珍,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台州王,枪祖宗伯颜图的大徒弟,为人倒是还算仁厚,但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没有图天下之志,最后干脆就投降朱元璋了。
      张士诚,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姑苏王,早年靠着十八条盐扁担起家,从高邮起义后攻占平江(苏州)割据称王,但称王后就身陷在江南温柔乡里,不思进取,小富即安。而且仗着自己富裕常常当冤大头,给人以草包的形象,不过最后苏州城被朱元璋攻破他选择了自杀倒还算条汉子。
      明玉珍,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四川王,实力非常雄厚,尤其是其手下武将,是天下反王里平均水平最高的,但明玉珍为人显得有点过于忠厚,忠厚到常被人忽悠,如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战争原本跟他无关,但他两次被陈友谅忽悠两次插手,结果损兵折将。
      元朝四庭柱一正梁:脱脱,类似与《封神》闻仲、《隋唐》杨义臣和杨林兄弟,都是忠心为国,独立支撑危局。但是从结局来看甚至上述几人,上述几人都是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而脱脱是被朝廷昏君和宵小所害,从这个意义上看有点象岳飞。不可否认,老太师脱脱是书里朱元璋方面唯一不能通过军事手段而只能使用政治手段解决掉的厉害对手,但是,在那样的年代,也注定了这样的人物只能收获悲惨的下场。伯颜图,13岁就从军,随元世祖东征西战,后得遇异人传授鼍龙枪,从此纵横无敌,并获得“枪祖宗”的称号,到元末,年届百岁高龄的他还能枪挑明军主帅常遇春,可谓老当益壮了。葛也先,元朝刀王,孤守北和州,与朱元璋手下大将轮番交手斗取得胜利,后与朱方勇将蒋忠连战三天不分胜负,最后挑灯夜战被累吐血,伤愈后中徐达之计城关失守,老母也被胡大海误杀。后欲杀朱元璋报酬被常遇春飞鎕射死。赤福寿,元朝刀祖宗,江南集庆路总管,孤守金陵,受到朱元璋手下大将群殴尚且不败,但生平畏惧吴福,最后刘伯温利用这一点设计谋用吴福逼死了他。李金荣,元朝老驸马,在镇守卢沟桥时被四盾牌将偷袭杀死,但这人从表现来看远及不上上面几人,更像个龙套。
      王保保,元朝的地方军阀,割据山东,似乎是听宣不听调的,他手下的人即使是脱脱也只能借用而不能直接调。本人的武力又高的吓人,后段《英烈》里朱元璋手下的大将精英全出,一起上去群殴斗不能打败他,可见其水平。而他手下的大将武力也高的离谱,心腹的四将几乎都有傅友德的水平,可见其厉害。可惜的是之后的内容现在见不到,只是提到了:常遇春带领金枪蓝玉、金枪将、银枪将,四盾牌兵进山东,在张胜祖乌鸦兵协助下,消灭了山东全省军门王保保之后,直扑元都大都路。至于王保保是怎么死的,则不清楚了。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元朝最终灭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内部不团结,奸臣一党就不用去说了,他们这些所谓的忠良呢?葛也先在北和州被围时居然没有其他的人马来救;赤福寿孤守金陵时也是孤家寡人,没有支援;脱脱手下缺人居然要向王保保去借,最后被奸相撒敦陷害时除了他学生李思奇站出来替老师鸣冤,基本上看不到其他忠良出来。像脱脱向王保保去借的大将牛千斤被杀后,奸党利用赤福寿弹劾脱脱,这说明平时脱脱跟赤福寿关系也不好,如在布置武场的时候凡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被脱脱安排上贵宾席,只有赤福寿却得了个皇城巡哨的差使……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是一点也不错的,内部不团结的话,你再怎么厉害都没用,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综上所述,可见,《英烈》这部书在角色的塑造上与其他评书的不同之处,你几乎很难找出一个道德楷模式的英雄。
      从形势设定来看,《英烈》这部书倒是比较符合与元末历史的,元末天下大乱,出现了很多起义军和割据势力,从书里来说有四大邦反王:江西王徐寿辉(陈友谅)、姑苏王张士诚、台州王方国珍、四川王明玉珍;八小邦反王:颍州王刘福通,青阳王赵普胜,徐州王头陀芝麻李二,利州王左君弼,广东王田丰,福建王毛贵,云南王郎世泰,江东王倪文俊;还有四大反寇:安庆傅友德、湖北武昌石龙、巢湖俞廷玉、山东花云。他们与元朝地方官府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因此,把元朝各地与中央割裂开来,只能各自为战,这可能也是元朝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吧。这比《隋唐》里的设定更为合理,隋末唐初存在二十八大邦六十四小邦未免也太多点,历史上这一时期也没有这么多的割据势力的,给人感觉像是东周列国了,热闹是热闹了,但就剩下热闹了。(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21 22:4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22 1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emony007 于 2009-1-22 09:57 发表
兄台,在这种版本里开明王常遇春被人枪挑,真令人难以接受!
还有常茂这些人物有出现吗?

实际上也不算是真正枪挑,而是腿上中枪,因伤口难以愈合失血过多而死

评话里没有常茂这些人出现的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18: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449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