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苏州评话杂弹(完结), 更新:"斩尾巴"运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22 20: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大明英烈传之二
从武力设定来讲,《英烈》是有点难以评价的,给人感觉是两极分化,同时又没有一个标尺。以下是笔者粗略地框一下:

顶级武将:
王保保:面对傅友德、蒋干英、孙贤龙、梅占荣、杨天荣、顾仁杰、张赫、陆绪、陈德、王志六个马将,四个步将的围攻还能保持不败,最后还是对手房先鸣金收兵,其中傅友德还是朱元璋手下的佼佼者,蒋干英、孙贤龙、梅占荣、杨天荣、顾仁杰是后起之秀,张赫、陆绪、陈德、王志四人合力做掉了老驸马李金荣,都非善茬,可见王保保的武力之强。

超级武将:
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前者的鼍龙枪多了一枪独门枪,但后者多会一路姚家枪,基本扯平。
刀王葛也先,刀祖宗:两个人都与蒋忠战平,也基本差不多。
张胜祖:据说武力很高,能够与王保保较量,但就书里仅有的表现来看,仅仅是面对朱亮祖、王玉、薛显、吴桢、吴良的围攻而保持不败,而这即人中除了朱亮祖、王玉厉害点,其他人都一般,所以姑且把他放这一级。
蒋忠:朱元璋手下头号勇将,曾经搬到北梁楼,手托千斤闸,大战刀祖宗、刀王大战三天不分胜负。

强级武将:
傅友德、岳能、伯颜启元、脱脱、李金荣、佛宝元郎、呼里克刹、豁鼻马多尔衮、王善龙:傅友德是后期朱元璋方面头号战将,曾经连胜曹良臣、曹良璧、李文忠、沐英、朱亮祖、常遇春;在与岳能的六战中也胜出一筹。
岳能:后期傅友德最大的敌手,但在六战交锋中败北。
伯颜启元,枪祖宗之子,元朝第二条名枪,表现与傅友德类似,连败左成龙、平安、蒋干英、胡大海等将,后被胡大海水擒,生病后死于李文忠枪下。
脱脱,元朝的一根正梁文武双全,武力也仅比蒋忠稍逊一筹。
李金荣,元朝四根庭柱之一,号称无敌将,但跟蒋忠交手很快就败下阵来,又被四盾牌将偷袭杀死,跟其他三根庭柱相比感觉差了点。
王善龙,王保保的兄弟,武力虽比不上其兄,但不逊色于王保保手下四大部将。
佛宝元郎、呼里克刹、豁鼻马多尔衮:这三人再加上牛千斤为王保保手下四大部将,除了牛千斤稍弱之外,这三位,论武力只在傅友德之上而不在他之下。
柴洪吉,张士诚手下头号战将,曾经三刀杀败王玉,后来在牛塘角被胡大海使诈杀死。
岳效飞:岳能的儿子,手使双锤,练就一身硬功,刀枪不入,后中计被烧死。

一流武将:
朱亮祖:元朝第三条名枪,枪祖宗的小徒弟,曾经用独门枪伤过常遇春。
常遇春:书里风头最劲的一个,就武力来说也是书里成长最明显的将领,在反武场的时候完全被枪王方国珍压制,到最后要枪祖宗伯颜图使用独门枪才能战胜他。当然一流是指他最初的武力,从最终的武力来看放在超级也不为过。
铁木耳拉拉汗:荆襄王,元朝的第三把刀,轻松击败胡大海,可惜被左成龙偷袭而死。
花云:书里多次提到武功只在常遇春之上,不在常遇春之下,使用两丈长的描金鐇。
牛千斤:王保保手下四大部将里武功最差,但从轻松活擒胡大海来看,不在荆襄王之下。
胡德济:胡大海儿子,红营七貔貅将中的飞貔貅将军,武功是枪王亲手调教的,力大无穷,父子交兵时也曾生擒其父胡大海。
李林:徐州王芝麻李的义子,后成为红营七貔貅将中的神貔貅将军,年幼时曾经败给常遇春,后来成长到李文忠、沐英、王玉三人斗战之不下。
蒋干英:蒋忠之子,红营七貔貅将中的盖貔貅将军,跟父亲一样力大无穷,但武技尚不成熟。
柴洪亮:金刀柴洪吉的兄弟,武艺略逊色于乃兄。
俞亭玉:元朝四大反寇之一,号称水上第一条好汉。
李文忠:朱元璋外甥,13岁参军,是红营的神虎将军,常遇春死后代理常为扫北大元帅继续北伐。
沐英:朱元璋儿子,是红营七貔貅将中的勇貔貅将军,但勇有余而谋不足。

二流武将:
康茂才:原为徐寿辉手下,陈友谅弑主后投向朱元璋,智勇双全的老将。
蓝玉:枪祖宗的孙女婿,没有出过手,也会鼍龙枪,但不知是否会独门枪。
王玉:是“从士兵到将军”的典型,原本为一个马兵头,后来在牛塘角战役中,是他三冲牛塘,杀出重围到金陵去搬兵的。
薛显:姑苏名将,原为张士诚手下,后投向朱元璋,武力与康茂才相仿。
田丰:原为元朝武状元,后率师起义,割据广东,成为八小邦之一的广东王。
岳效良:岳能的儿子,使用双锤,曾力战蒋干英最终失败。
平安:飞行太岁雷贵的徒弟,善使双刀,是小辈人物里的后起之秀。
四盾牌:张赫、陆绪、陈德、王志这四人都是步将,但配合默契,曾经成功袭杀老驸马李金荣

三流武将:
张天佑:朱元璋前期收服的元将,是个文武全才。
张定边:陈友谅手下元帅,号称天下三个半元帅之一,可惜武力是相对较差。
胡大海:类似于程咬金一类的人物,在朱元璋手下也可以算的一号勇将,打仗灵活,所以屡屡能打胜比自己厉害的对手。
徐达:朱元璋手下元帅,号称天下三个半元帅之一,可惜武力是相对较差,朱元璋手下的大将里只能算二等。
汤和:朱元璋手下元帅,号称天下三个半元帅之半,可惜武力是相对较差
邓愈:朱元璋手下大将,武力与汤和相仿。
郭兴、郭英:这对兄弟的武力在朱元璋阵营也只能算是二等货色
吴桢、吴良,孙兴祖、梅思祖:这两对兄弟(后一对是结拜兄弟)的武力也就是跟郭氏弟兄在伯仲之间,其中可能吴桢要稍高一些。

龙套:梁家八口刀、邓家七条枪、小霸王张虬,罗家将,白家将,周家将等:这些人分别是张士诚、陈友谅们的手下将领,按理应该有二流或三流的水准,但由于人物众多,再加上又都是龙套,就不一一作介绍了。
不入流:朱元璋、冯国庸、冯国胜、华云龙、丁德兴、赵得胜、陆仲亨,唐胜宗,耿炳文,耿再成等,从武力来看朱元璋甚至还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呢,总的来说,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都是饭桶。

以上即位《英烈》的武力情况,应该说,没有象《隋唐》、《包公》这些书那样容易判断,有的地方甚至还比较模糊。还有如世外高人如冷谦、周颠,张金铂等,江湖高手如七个老太岁等,以及暗器高手如吴福、李长生、脱宝,因情况特殊而没有算在内,其中吴福最后对上李长生就好比是古龙笔下小李飞刀对上孔雀翎,同归于尽是必然的结果。所以,这样的人物就把他们算成是江湖人物而不放进去了,另外象单田芳版的《英烈》里一些牛人如常茂、田再镖、高彦平、吕具、脱金龙、虎牙、于皋他们,由于在评话里没有出现过,所以不予评置。大体上关于《英烈》的武力就只说这么多了,笔者所了解的也就仅此而已了。关于苏州评话的长靠书,就说到此为止了。(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27 23: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书人的“江湖情节”

      一般来说,说书人基本上都有着浓厚的“江湖情节”。这可能跟在解放前说书人漂泊不定,四处跑码头有关,那时节,他们也像书里所述的英雄好汉们一样,闯荡江湖,四海为家,是个十足的“江湖人”。但是仔细想来,他们又明显跟书里所述的英雄好汉们不一样,因为书里的英雄好汉基本是不愁吃喝的,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就算是《隋唐》中最倒霉的秦琼曾经困顿过,但最终也是否极泰来,享尽荣华富贵。其实这个问题在武侠小说里也存在,古龙曾经在《欢乐英雄》中也提及过,主角郭大路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虽然没有在江湖上混过,但江湖好汉的故事却也听过不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有人为钱发愁的?……那些人好象随时都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往外掏,那些银子就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是怀疑武侠小说是受到传统评书或评话的影响才会这样写法。可是,这样的现象毕竟只是存在于文艺作品中,说书人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养家糊口的重任基本上是压在他们的肩上的,据著名评话家唐耿亮说,说书这个行当,俗称“空心饭”,“一日不做,一日不活”,接不到场子说书的话,就没有收入,生活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表面上看,他们跟英雄好汉们一样,闯荡江湖,四海为家,但实际上是为生计奔波劳累,饱经风霜。另外,在评书或评话里,一旦碰到重大事变,如战争之类的事,对于英雄好汉来说,正是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于是乎,他们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是对播讲英雄好汉的说书人来讲,这无疑是灭顶之灾,比如当年日本侵华,就使无数说书人断了生计,而只能改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实际上是“江湖中的普通人”。
      说他们是“江湖中的普通人”其实呢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旧时江湖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因为以前称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成为“三教九流”,而这个九流又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就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中九流:  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花子、九卖糖。 这样看来,说书的类似于唱戏的,无疑是属于下九流的,而且在下九流里地位也不高,所以,说书人在解放前,的确是社会地位低下,是江湖中的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罢了。
      记得以前看过本连环画叫《茉莉花传奇》,是讲第一个“东北二人转”女艺人的故事的,里面提到了他们二人转班子曾经被请到一个山寨(这个山寨是属于劫富济贫性质的)上去演出,演出完了去领赏,班主那时跟山寨的大当家搭讪,说大当家的久居绿林,我们也是吃江湖饭的,大家原本是一家人。结果大当家的不乐意了,说江湖人也有个三六九等的,你们能有资格跟我是一家人吗?搞得班主当场就下不来台。这尽管是个故事,但也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可以管见一斑。因此,解放前说书人说书经常要看脸色行事,什么人都不能得罪,尤其是大流氓,即当时所谓的“闻人”,给他们演出堂会是必须小心翼翼的,不然的话,绝对会吃不了兜着走的。流氓不能得罪,强盗更不能得罪。苏州地区的强盗不是占山为王的,而是俗称“湖匪”或“船匪”,因为以前南方由于河道多,主要不是车反而是船,因此抢劫船的匪徒就很多。在听著名评话家金声伯说书时他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是说书人出行带铺盖是有讲究的,放的时候要把鞋放在叠好的被子上面的,这样,当船匪来抢劫时,就会明白:这个人跟他们一样,也是江湖人,因为人家是全靠一双鞋子一条被子走天下的。所以往往会念在同是“江湖人”上面,手下留情放一马。那么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呢,金声伯先生说了,有一回他去湖州说书,在途中就遇到强盗了,他倒是也这样做了,结果人家还是抢了。当然老先生说的很风趣的,他说他强盗抢他还以为这个强盗是新手,不懂规矩,就说:咦?怎么连我也抢?强盗说:怎么,你就抢不得?他说:我的鞋放在叠好的被子上面的。强盗说:怎么,鞋放在叠好的被子上面的就抢不得?他又说:我是吃开口饭,说书的?结果强盗说:知道你是吃开口饭的,但现在不同了,规矩改革了,开口的闭口的统统要抢。这虽然是个噱头,但也可看清说书人在所谓的江湖中到底是处于什么地位,所谓念在同是“江湖人”上面,手下留情放一马完全是他们的自欺欺人吧?
      可能正因为说书人在解放前,的确是社会地位低下,是江湖中的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再加上现实的江湖对人而言太过无情残酷,因此,他们刻意在他们的书里依据他们的理想而重新设定一个江湖,在他们塑造的这个江湖里,寄托着他们对社会公平公正和传统美德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在他们的江湖里好人受到尊敬,善有善报;坏人受到惩罚,恶有恶报。在解放前,这当然能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共鸣,因此人们也乐意听到书里能有惩恶扬善侠客出来打抱不平,解决疑难。因此,在各种传统评话里常常也会听到江湖人物的出现,他们往往能人所不能,危急时机来解决问题。各种短打书如《三侠五义》、《金台传》等本身就是讲江湖人物的自然江湖好汉多,而在许多袍带书,讲帝王将相的书里,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江湖人的影子。如《隋唐》里贾柳店36友就80%以上都出身于江湖,老辈第二条好汉焦本忠年轻时是江湖上的义贼;如《金枪》里的马达祖师、任道安等人,都是原本江湖上的武林高手;如《包公》里江湖上四条野好汉更是出尽了风头,尤其是其中老大鲍福,在大破庞相府一役大放异彩,风头盖过了任何人,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是四好汉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这样还不算,说书人最后还让三侠五义出场收尾,大破庞庄,夺回珍珠旗。在这些江湖人出场的时候,凭你再厉害的武将如张旦、狄青之流也只是作为陪衬他们的绿叶出现;再如《岳传》里的时燕飞,是梁山鼓上蚤时迁的儿子,为岳飞大破铁浮屠立下大功;《英烈》里的周颠、冷谦、张金铂、七个老太岁都是江湖中的武林高手,很多武将都是他们培养出来的。
      而江湖的手段,在袍带书里基本都是作为绝技出现的,比如打暗器,如《包公》里狄青的袖箭、《英烈》里吴福的掌中箭,都是令人(主要指武将)闻风丧胆的绝技,在战场上能起到扭转乾坤的奇效;比如刀枪不入的气功,如《隋唐》里张须陀的“易筋经”功夫和焦本忠的“金钟罩”功夫、《金枪》里杨七郎的八九玄功、《包公》空空和尚的开口“金钟罩”功夫、《岳传》里铁蛮龙的硬功等,这些都会给不懂门道的武将们带来巨大的恐惧和压力;再如轻功,也屡屡能收到奇效,并给对手带来巨大恐惧,如《隋唐》里焦本忠跳到李元霸的马屁股上,差点砍掉李的肩膀、如《包公》里鲍福一人把皇帝背出庞府、如《岳传》里周通道跳到赵必方的马屁股上用刀背刮了赵的颈项三下,吓得赵亡魂失魄等。这里不得不承认,这些手段在短打书里原本算不上是一等一的功夫,象打暗器,《三侠五义》里基本是个人物就会,不但会打而且会接、会拨挡,如北侠连拨神手大邓车36颗连珠弹;还有刀枪不入的气功,短打书里的如《绿牡丹》里的焦冲、《三侠五义》里的欧阳春都是刀枪不入,而且还没听说有功门;还有轻功《包公》里狄青曾经要行刺庞吉,但由于轻功差,一到庞府就被发现最后寡不敌众被俘,而白玉堂在闹东京时曾寄居庞府,如入无人之境;这样设定除了书情需要之外,只能用说书人极其喜爱江湖侠客而希望他们出彩这个说法来解释了,那么为什么说书人极其喜爱江湖侠客呢?我想,只能用书里的“江湖”寄托着说书人的理想来解释了,反正笔者是想不出其他的理由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说书人具有浓厚的“江湖情结”。(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28 16: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大唐游侠传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因此,后世关于这一时期评话题材的创作,也进入一个高峰,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传说的评话也是非常多的,不过大多是袍带书或者长靠书,比较有名的评话书目有:《隋唐》、《征西》、《粉妆楼》,这正好与当时盛唐时代的煌煌武功相印证,但盛唐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任侠尚义的时代,诗人李太白就颇有侠士之风,那么评话有没有反映大唐时代游侠风貌的呢,当然有,这就是《宏碧缘》。
《宏碧缘》亦称《绿牡丹》,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以唐武则天时代为背景,叙述将门之子骆宏勋与江湖侠女花碧莲,在剪除武周佞臣及其党羽的过程中,相识相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了武则天与奸臣王怀仁、儿子庐陵王之间的权力斗争。整部书抨击了权势豪强对百姓的欺凌,歌颂了江湖豪侠的侠义行为。这部书,目前来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沈守梅开讲的传统版本,一个是吴新伯开讲的新版,笔者听过的主要是沈先生的传统版本。
相比小说,评话扩充的内容不少,一开始叙述绿林英雄花振芳为女花碧莲择婿,以卖艺为名,携妻女出游,在定县遇扬州豪杰骆宏勋,花对骆的人品大为赞赏,欲以女许之。但这时说书人却书情一转,又引出了一个话题:骆宏勋得讯好友任正千因其妻与奸相王怀仁之子王伦私通而被诬,在扬州下狱,因此急往搭救,无奈花振芳只能偕妻女追寻而至。行至扬州,书情却转到恶霸栾一万身上,栾所豢养之马猴脱逃登四望亭,骆宏勋仆人余千捉猴不获,花碧莲登亭,亭坍一角,碧莲失足跌下,被骆宏勋接住。栾一万欲强娶碧莲,骆宏勋抱打不平,栾、骆遂结仇。然后从骆宏勋为避仇去杭州这条线索,引出另一重要人物鲍自安。骆宏勋在龙潭搭渡船时与水路绿林之首鲍治安相遇,留居鲍家庄。而后再转到小奸王伦,王伦得官知嘉兴府,于是骆宏勋偕鲍自安女婿濮天鹏去嘉兴行刺,结果濮被擒,引得鲍自安亲往,杀死王伦,大闹嘉兴府。之后再传至花振芳身上,花振芳至鲍家庄,托鲍为女作媒,设计诱骆宏勋去山东花家寨。结果骆宏勋去山东途中,遇栾一万聘朱氏四兄弟在平山堂设擂。骆宏勋闻其表兄徐松朋打擂受伤,乃与余千前往打擂,但亦为朱彪所伤,后鲍治安父女至,打败朱氏兄弟,并将花碧莲许配骆宏勋。再引出花振芳内弟巴信之子巴杰本欲娶碧莲,于花家寨截斗骆宏勋,骆宏勋自卫误杀巴杰。巴氏九兄弟立意报仇,骆宏勋经师兄胡理相助脱身出逃,误入朱氏兄弟之四杰村。四杰村是书里的大关子之一,朱氏兄弟擒骆宏勋欲加杀害,余千得消月和尚之助,并与随后赶来的花、鲍等合力杀死朱氏兄弟,破四杰村。后再转至花、鲍复与消月、胡理等至巴家寨,为巴、骆两家解和,骆在巴杰灵前谢罪,始释怨仇。而后书情再转至扬州,徐松朋被人攀害,在扬州问斩,鲍自安率众家英雄化装劫法场,救出徐松朋。最后花、鲍、骆等聚义,助狄仁杰、薛刚迎庐陵王复唐帝位。
有听众认为整部《宏碧缘》书对于花碧莲没有怎么用心去塑造,所以这是一个弱点,既然叫《宏碧缘》,主要还是把目光对着男主角骆宏勋,对于花碧莲的形象塑造一直要等到在后段书“大闹嘉兴府”才有很多有血有肉的描写。其实,我是觉得整部书塑造的重点从一开始就不是骆宏勋和花碧莲,而是以花振芳、鲍自安为代表的那批江湖侠义们,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而骆宏勋和花碧莲最多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就如同北方著名评书《雍正剑侠图》一样,里面的所谓主角童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层出不穷的众剑侠才是书里主角。比如在男性角色中,“小鞭王”祈良玉的塑造就远比骆宏勋要成功,从闯荡江湖一鸣惊人,到误入贼巢幡然醒悟,再到后面弃暗投明最终获得佳人青睐,比骆宏勋更均有传奇性;再如“象牙猢狲阎王票子”胡二,是“盗亦有道”的代表人物,暗器例不虚发,但却不随便发,要发也只发三次,决不滥用,也不妄伤人命;再如江南水寇的总瓢把子鲍自安,多次为骆宏勋奔波,不图名利,完全为一“义”字,大破四杰村的时,发现了四杰村的地下宝藏二百多万两,没有犹豫就尽数交给狄仁杰,让它们用到有用的地方去,可能这也是他能够领袖江南武林的主要原因——德行——吧?再如书里的一些武林前辈,如黑狐狸焦冲,平时隐居事不关己,但一旦涉及国家利益,就悍然出山,以高超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使对手心服口服。因此即使到后段书“大闹嘉兴府”(又称“血溅鸳鸯湖”),平心而论也仅仅是花碧莲加了一些戏份,骆宏勋依然是没有起色,总体这对夫妻的重要性还是没有现实出来。而一些反映同时代的长靠书如《征西》里的风云人物如狄仁杰、薛刚、薛葵们则完完全全变成了龙套角色。
评话跟原著相比,在反面角色方面也大下了功夫,在原著里,反面角色除了王怀仁父子、栾一万外,就是四杰村的朱家兄弟了,但这跟武林正道相比,的确太过单薄点,因此评话里增添了廖世充、雷振远、董天林、袁黑虎等厉害角色,还引进“外援”,塑造了外国的武林高手金叉四兄弟,他们的出现,把中原武林搅得昏天黑地。而擂台情节也增添了,原本原著里是只有扬州擂,评话里增加了嘉兴擂。一般来说,对于短打书而言,擂台是镇书之宝,就像长靠书的武科场一样,一来能够充份展示武林好汉的武艺,二来能够吸引住听众,三来能够多说几回多赚点钱。这点北方评书也一样,单田芳创作的《白眉大侠》基本上就是由擂台为主要高潮。这里还有个搞笑的事情,就是有些说书人把武侠小说改编为评书,本来也没什么,但说书人按照传统评书套路在没有擂台的书里硬是增加了擂台情节,典型者如张少佐先生的武侠评书《多情剑客无情剑》,里面李寻欢一方,上官金虹一方,居然摆下擂台一决胜负,听得我直犯浑。回到原话题,正因为评话里对于反方势力重新设定,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实力,因此,连擂台他们都有资本再开一次。而评话原创的几个外国(乌鸡国)的武林高手金叉四兄弟更是能够把人吸引住,但凡讲到中外武功高手较量的,总能吸引国人的眼球,如电影《霍元甲》、如电影《精武英雄》都是如此,甚至连围棋都不例外,如中韩对抗赛,中日对抗赛等,所以在评话里设定这个情节的话简直是神来之笔,使原著单薄的情节变得丰满起来,最后大唐武林高手力挫外国武林高手,并以武德感化之,更能体现出唐朝人的开阔心胸。
以上是笔者对沈版《宏碧缘》的一些管见,另外一个吴新伯版本的《宏碧缘》尽管听过一些,但个人认为没有传统沈版的好,虽然说评话存在“各家各说”的说法,就一部《三国》就演化出“唐三国”、“张三国”、“汪三国”、“陆三国”,但毕竟故事的大体情节都没有伤筋动骨,书道子是一样的,但吴先生的《宏碧缘》竟然是把原来的推到了重来,把事情前后颠倒,人物虽然照旧,发生的故事和事件却是面目全非,所一样的只是人的名字而已。这跟单田芳的《童林传》如出一辙,单也是基本把《雍正剑侠图》推倒了重来,人物虽然还是一样,但发生的故事和事件却是面目全非了。原本书里政治斗争只是条暗线,而且是三方——武则天、王怀仁、庐陵王——斗争,这实际上正是原著高明的地方,因为毕竟是讲江湖侠义的,政治斗争只能作为时代背景来讲,不然难免喧宾夺主,但吴先生的版本明显是把政治斗争明朗化公开化了,而把江湖侠义变成了政治斗争的依附品,这就喧宾夺主了。他从御花园中开出罕见绿牡丹,太平公主见状以为天降异象,于是起夺皇位之心开始,就把本来的三方政治斗争演变为四方斗争,这就更乱了。而祈良玉、花振芳等江湖侠义被太平公主笼络,成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物。这样的设定无疑是让人大倒胃口的,估计吴先生他想给书一点深度(如引入太平公主等势力加入政治斗争的),却力有不逮,未免有画虎不成之嫌。
总而言之,大唐游侠是令人向往的,小时候看梁羽生先生的《大唐游侠传》看后为之神往,后来听了沈守梅的《宏碧缘》感觉也不逊色,本来游侠之所以为游侠在于其作为侠客的独立人格,如果成为政治势力的依附品,满脑子功名利禄的话也就不成其为游侠了。(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29 15: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永远的《三侠五义》

      如果要问,短打书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书是哪一部,我想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三侠五义》!的确,要换成我,也会这么说的,可以说,我听书到现在,无论是评书还是评话,最喜欢的就是《三侠五义》系列,就北方评书而言,听过单田芳版的、连丽如版的、陈丽君版的、田连元版的,每听一次,就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评话《三侠五义》,当然,评话可能受到俞曲园的影响而改名叫《七侠五义》,我听过金声伯开讲的版本和他的弟子汪正华开讲的版本。另外还听过胡天如先生开讲的片段<大闹花神庙>一折,也是非常精彩的。
      评话《七侠五义》根据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近代学者俞樾认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人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就改名为《七侠五义》,于是评话家大多以《七侠五义》名之。这部书,目前有金声伯先生演出本《白玉堂》,曾于1989年由北岳出版社出版。
      在我还在念小学时,就在家里那个半导体里面听金声伯先生说《七侠五义》,现在依稀记得那时节是分了前后两部来说的,前部叫《闹东京》,叙述“南侠”展昭被仁宗帝封为“御猫”后,“锦毛鼠”白玉堂不服,赴开封欲与展昭比武。途中,白与书生颜仁敏相遇,故作落拓不羁三试颜仁敏,并义结金兰。后颜仁敏蒙冤下狱,白至开封府衙留刀、柬向包拯鸣冤,包拯平反冤狱。白之结义兄弟“钻天鼠”卢方、“入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先后至开封府,“五鼠”闹东京。白玉堂盗三宝,留诗要展昭至陷空岛取宝。展昭抵陷空岛,被白设计关在通天窟,“双侠”丁兆蕙偕兄兆兰,与卢方、徐庆、蒋平等盗宝救展,蒋平水擒白玉堂。白经众人劝说,赴京请罪,得包拯保举,被封为四品带刀护卫。后蒋平寻访韩彰,遇江湖败类花蝴蝶采花作案。于是蒋平会同“北侠”欧阳春等人大破邓家堡,水擒花蝴蝶。之所以叫《闹东京》我想可能是以白玉堂进京为主线的缘故吧。
      记得前部播完后很久,差不多是笔者小学毕业的那一年,才又在半导体里听到后部,后部干脆连书名都没了,就叫《七侠五义》,主要叙述倪继祖应试中式出任巡按,微服私访,被霸王庄马强囚于地牢。“北侠”欧阳春与智化在沈仲元、艾虎配合下破霸王庄,救出颜仁敏,马强伏法。襄阳王结党谋反,颜仁敏偕白玉堂奉命巡按襄阳。白玉堂三探冲霄楼,在铜网阵遇害。欧阳春、智化、文虎等赶赴襄阳,途中灭黑狼山襄阳王党羽,复与展昭、卢方等众英雄破铜网阵,擒襄阳王。可惜的是,后来因为要毕业考试了,所以最后的众英雄破铜网阵,擒襄阳王一段没有听到,一直遗憾到现在。记得那时,还有一个电台正在播放单田芳开讲的《三侠五义》,因此当时我是评书评话一起听,现在想来好不惬意。但就是因为该死的毕业考试,导致最后评书评话都没有听全。
      金声伯开讲的版本(他的弟子汪正华开讲的版本跟他基本无二)是目前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版本,据老先生自己讲,前部即《闹东京》是学自其师杨莲青,后部就是从霸王庄到冲霄楼那段是学自另一评话名家徐剑蘅。因此,这部书可说是经过多位艺人精心打造的一部作品,是苏州评话短打书里的精品,所以让人百听不厌。
      评话短打书与评书的短打书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书里没有按照武功高低吧江湖好汉划分为侠客、剑客等不同的等级。北方评书一直有这样的划分,最点的如《雍正剑侠图》、《三侠剑》,里面按武功高低大致可以分为义士、侠客、大侠、剑客、名剑、武圣这么几个等级,一级吃一级,如卤水点豆腐。而在评话里,侠客也有,但不是划分武功到底的等级,而是指一种境界,正如金声伯先生在他的回忆录《艺海扬帆六十春》里说的那样: “侠”是什么?一要有道德,二要有修养,三要有本领。不是说你本领高强或者腰缠万贯就能称侠的,所以在他的书里“七侠”都有称号的: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智侠智化、隐侠沈仲元、道侠魏真,这都能说明他们虽然都是作为侠的但是各具特点。而本领高强的人如银须铁背老苍龙季强,尽管武功非常高强,但由于贪财,教徒弟只教武不教德,以至于两个徒弟一个花蝴蝶、一个白菊花都成为采花淫贼,给武林惹来的巨大的麻烦。因此他明显就没有资格称侠的。这是在书里是再三强调的观点。
      跟原著不同的是评话对于侠客义士们对于达官显贵、功名利禄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原著里面。除了北侠、魏真、智化几人外,其余的斗不同程度地表达出了对功名利禄和显贵地位的追求,用鲁迅的话来说是逐渐的由侠客向奴才转变。但是评话里是对此作出了重新的刻画,如南侠展昭,被塑造为善恶分明,侠义当先,但又宽宏大量、顾全大局,虽出身贫寒,却也不贪功名富贵。帮助包公,既是为朋友,又是为百姓。从书里来看,即使是在封官后,他跟包公首先还是朋友的关系,然后才是上下级的关系,为开封府办事也更多的是报答包公的知遇之恩,而非效忠于皇帝。北侠欧阳春,在书里更是淡薄名利,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举动深藏不露,令他人见而自愧,尤其是杭州教训白玉堂,让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白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他就如同李白在《侠客行》里歌颂的侠客那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典型的游侠。双侠丁兆兰丁兆蕙,用书里话讲是有钱的侠客,家私万贯,父亲又是总兵,要当官其实很容易,但他们却是选择的行侠仗义的道路。五鼠虽居绿林,但多为行商,对于功名富贵看的也不是太重,象卢方、徐庆、蒋平等出来做官可以说基本是为了老五白玉堂,在金殿献艺时多少还带了一点桀骜不驯,只是后来骑虎难下了。至于白玉堂更是文武双全的人物,但他于功名却视如粪土,而且心里也从来没有把高官显贵甚至皇帝放在眼里,所以无论是皇宫里还是庞相府,都是来去如无人之境。后来在襄阳冲霄楼殉难主要也不是为国尽忠,而是为朋友尽义。这样的人物塑造,比之原著而言,无疑是更胜一筹了,因此,能够在听众的心中,扎下根来,以至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不得不要提下单田芳的《白眉大侠》,我的个人观点是一向不把这部书看成是《三侠五义》系列的书的,因为它严重地贬低甚至扭曲了三侠五义的形象,破坏了他们在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尽管这部书听了,但却觉得有点后悔。
      说起来七侠五义们为人们广为熟知输了相关曲艺外,还要感谢港台电视剧《包青天》系列,但是在电视剧是有的是人物但缺的是灵魂,一个个都被塑造为对朝廷,对包公忠心耿耿,而看不到有丝毫的侠义精神。同时,电视剧又片面地夸大了展昭和白玉堂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由单存的意气之争演化为武功之争、地位之争甚至感情之争,充满着好勇斗狠的味道。有一集里提到当白玉堂听到展昭死后(展昭其实假死)居然发出感慨:“一直想跟你较量下,看看到底谁是天下第一?现在再也没有敌手了!”当时看到这里我差点都笑喷了,想想北侠、双侠、智化、沈仲元、魏道爷、谷云飞老爷子,你们也太冤了吧,整个被无视了。连坐在一边老爸都说:“什么乱七八糟的。”真不知道编剧有没有真的看过《三侠五义》原著哪怕是一遍?对于这种胡编乱改的现象,金声伯老先生也提到过,他也很无奈。实际上,七侠五义这些人不但听众喜欢,说书人更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的,如在长靠书《包公》后段书里,庞吉谋反,狄青攻打庞庄未果,包公打王鞭失窃,狄青珍珠旗失窃,对方都是高来高去的人物,这时候武将只能是一筹莫展了,因此说书人只能亮出“王牌”:七侠五义和小五义,让他们出手,把问题搞掂。而《包公》的原著里是没有七侠五义人物的,出现这些人物无疑是说书人的某种创新,这就好像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出风头的机会的。现在“孩子”被戏说成这样,也难怪说书先生不满。
      金声伯老先生师承杨莲青,原本主要学习的是评话《包公》,但却以《七侠五义》闻名,盖因老先生的特点是说表口齿清晰、语言幽默生动,擅放噱,尤以“小卖”见长,于平中见奇,因此,更擅长说短打书,笔者也曾听过他开讲的《包公》,但私以为没有《七侠五义》来的精彩,对于《七侠五义》这部评书,金先生也作出了一些必要的符合实际的修改,如把原有的荒唐、迷信、神怪,同时压缩书情,加快节奏以吸引听众,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话本《白玉堂》。而金老先生的徒弟汪正华,也擅说《七侠五义》,是目前唯一一个能把《七侠五义》说全的中青年演员,其说书的优点是非常有激情,刻画人物比较到位,不哗众取宠,缺点是说书时弦绷的太紧,不但自己疲劳,听众听久了也疲劳。另外他模仿老师的痕迹比较浓,但如果完全模仿的话,效果未必好,不过总的来说是在不断进步当中。
      总体而言,《三侠五义》这部书,里面寄托了人们对于自己心目中的侠客的无限神往,它既不同于《水浒》的血腥,也不同于新武侠小说中的现代思维,更不同于现在所谓玄幻小说的那种无穷无尽的意淫,它有的是人们对于侠义的向往和膜拜的朴素情感,鲁迅在评价《三侠五义》小说时说:此书“而独于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我想,这句评语如果用来形容评话《三侠五义》应该也不离谱。故而《三侠五义》在我的心目中,是无可取代的,是永远的记忆。(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29 15:4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30 09: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如果你看到胡天如的《醉打蒋门神》可能会觉得更赞,胡是会武术的,练过醉八仙,当初看视频,里面那段醉打可谓精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3 18: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不完,道不尽的《水浒》

      看到近来讨论《水浒》很热烈,下面笔者也来赶个时髦,也来说说评话《水浒》。说到苏州评话《水浒》,如果说现在有人听过全部的话,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即使是在以前甚至是倒退到解放前,都难以听全。一般而言,《水浒》评话是按人物分成几个“十回”来讲,计有“鲁十回”、“林十回”、“晁十回”、“武十回”、“宋十回”、“石十回”和“卢十回”,分别讲述鲁智深、林冲、晁盖、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等人的事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武十回”,这段书说的艺人也最多,就目前苏州评话届来说,名家就有吴君玉(得悉于前不久去世)、吴新伯父子,金声伯、项正伯师徒,就扬州评话来说,有王丽堂(王少堂孙女),而且还曾经被评弹名家杨振雄改编为中篇评弹《武松》。而最为冷门的是“鲁十回”、“林十回”和“晁十回”目前基本绝迹,没人说。就这三者相比来说,“林十回”的境遇要稍好一些,它的书道子和主要内容曾经被改编为中篇评弹《林冲》而保存了下来,而“鲁十回”和“晁十回”就够呛了。至于“宋十回”、“石十回”和“卢十回”三部,“宋十回”完整的听金声伯开讲的,是从“清风寨”说到“闹江州”的,但目前网络上能够找到的音频,只有吴君玉开讲的“李逵闹江州”了,不管怎样还算是相对完整的了。而“石十回”和“卢十回”两部,目前就只有一些折子、片段留存了,当然,两者相比“石十回”的境遇要稍好,其中“反登州”一段曾经被改编为中篇评弹《猎虎记》,算是保存了一些内容。相比扬州评话《水浒》而言是大大残缺了。扬州评话可是从“武十回”到“卢十回”可全的,而且还有书出版。至于梁山108将聚义后的事,如受招安、打方腊的书,当然评话里是不会说的。这是评话《水浒》的基本现状。
      可能列位还有所不知,苏州评话《水浒》还分两个时期的版本,老的一个版本为解放前版,新的一个版本为解放后版。解放前版《水浒》的书路子基本上找不到介绍,笔者曾经到中国评弹网去找资料,可惜除了介绍几位解放前说《水浒》书的名家外,几乎找不到其他材料,在其他网络上只找到一些只言片语。例如解放前版的《水浒》里有大刀关胜拖刀技诛杀栾廷玉、大名府五虎战天王(即梁山的步军五虎将鲁智深、武松、石秀、李逵、刘唐大战李天王李成的故事)等故事,尤其是还有一个完全是原创的“神州擂七星聚会”的故事:奸臣蔡京、高俅们为了剿灭反寇,摆设擂台,吸引群雄打擂,好让他们自相残杀,并布置天罗地网要把群雄一网打尽,结果不但把四大反寇(宋江、方腊、田虎、王庆)吸引来了,连同国内外的其他高手斗引过来了,最后集结了最厉害的七人,称七星聚会,他们是:神拳陈应龙、大刀余奎、天下名师周侗、乾梁公种师道、花蝴蝶鲍福、袁福(这个人物可能是《金台传》里的人物)、金邦老铁龙完颜乌骨几,共同挫败了蔡京、高俅们的阴谋。据说香港邵氏公司出品的《浪子燕青》就是根据此改编的,只不过电影的情节要简单一些,这些高人都没有出现。可见,解放前版的《水浒》是非常精彩的,而当时说《水浒》的名家主要有王效松和何云飞,从资料介绍来看,王效松能把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的角色的声音、形象、武器一一区分,无雷同,尤擅起净角,所起鲁智深、秦明、晁盖、李逵、刘唐等角均有特色,故时人誉为“活秦明”,又有、“活鲁智深”之誉,而且擅口技,如“智取生辰纲”中推独轮车盘山而上之声,酷肖逼真。何云飞说《水浒》能自“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开书而至结束,可以连演三百六十五天,说表细腻入微,描述人物、情景生动。起脚色吸收京剧程式,因演说“关胜刀劈栾廷玉”时,关胜施拖刀计之一刀,表演形象逼真,故又有“何一刀”之称。但不知为何,他们的书艺竟然到解放后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能与后来批水浒有关),以至于到现在,尽管有些人,包括他们的后人,能够说上一两回老版的《水浒》,可始终无法演绎全豹,殊为可惜。
      解放后新版《水浒》主要是指建国后由于评弹界提倡说新编书,把传统书一古脑儿当作“尾巴”斩掉了(可能老版《水浒》也包括在内),当时由杨震新、金声伯、吴君玉等评话演员组成评话《水浒》小组,根据扬州评话王少堂版的《水浒》为基础进行艺术再加工而创作出新版的苏州评话《水浒》,而后由杨震新、金声伯、吴君玉(原本杨是说《东汉》的,金、吴是说《包公》的)演出,由于当时是认为《水浒》是歌颂农民起义的,所以新版《水浒》很快就大行其道了。不过,后来杨震新英年早逝,金声伯主要说《七侠五义》,真正靠《水浒》成为名家的是吴君玉。当初是为了适应新形势而改说《水浒》,但可惜后来批《水浒》了(毛泽东:“《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料的到。
      《武松》和《宋江》金声伯和吴君玉都说过,金声伯的《武松》是从武松发配孟州开始,到上二龙山结束,没有前段;而吴君玉的《武松》是从景阳冈打虎开始到上二龙山结束,是比较完整的。而金声伯的《宋江》是宋江投清风寨开始,到闹江州上梁山结束,相对比较完整;而吴君玉的《宋江》则是从宋江发配到江州开始,到闹江州上梁山结束,缺了前面清风寨一段。金声伯开讲的版本,应该说是较多地保留了原著里梁山好汉草莽、野蛮甚至血腥的一面,不如“夜杀都监府”一段,里面武松把都监府里的一干人等(韩玉兰除外),包括厨师在内都杀掉了;而吴君玉开讲的版本则是有他自己的修改,在“夜杀都监府”一段里武松能不伤及无辜则尽量避免流血,是在没办法才杀人,相比之下,形象要高了许多。再如金版《宋江》里面还保留着王英、燕顺他们要挖人心吃人心的野蛮情节,而吴君玉的版本里改掉了。在原著里,李逵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王,乏善可陈,吴君玉对于这个人物作了大胆的改造,不但交代了他的出身来历,而且对其性格也作了改造,不再是原著里盲目、蛮不讲理的形象,而变成有点可爱,嫉恶如仇的莽汉,就如同《岳传》里的牛皋一样。不过个人认为从说书来讲,吴先生外插花太多多,甚至有点喧宾夺主;而金先生的书肉里噱信手拈来,引人入胜。可谓是各有千秋。
      至于剩下的两个“十回”,“石十回”吴君玉先生开讲过,从兄弟相会开始,包括石秀卖肉,杀海和尚,杀潘巧云,时迁偷鸭,时迁偷鸡,到三打祝家庄结束。可惜吴老先生没有留下此书的音频。“卢十回” 吴君玉、吴新伯父子都开讲过,从段锦柱失马开始,其中包括晁盖归天、时迁闹鬼、吴用算命、十戏卢俊义、李固害主、燕青告状、石秀跳楼、收董平、收张青、大闹大名府、霸王单手十八挑枪挑史文恭等,到108将聚义结束。这段书,据说当初上海东方电台录制过,也不知真假,如是则幸甚。
      《水浒》这部书不同于一般的短打书,因为它也有大量的马战场面,所以说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设定难免有所偏差,就我个人看法,水浒的短打场面描述要比马战场面精彩,如《武松》里的武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斩杀飞天蜈蚣等段落,无一不可谓经典;而《宋江》里面林冲、秦明、花荣等人骑马劫法场的描述,明显比不上短打场面。同时,说书人可能也是偏好步下将,有意无意地拔高他们,让他们添光增色。如原著里只有马军五虎将: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但是说书人却是设定了一个与他们并列的步军五虎将: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拼命三郎石秀、黑旋风李逵、赤发鬼刘唐,而且他们的本领只在马军五虎将之上,不在马军五虎将之下,例如“闹江州”一段里由于误会,李逵与林冲、花荣他们打了起来,结果黑旋风一个对付三个,居然不在话下,尽管林冲秦明们带点戏弄的成分在内,但黑旋风的武力也够恐怖的了,看过原著的恐怕没人会认为李逵能同这三人中任何一人打平吧。但是在短打书里,真正厉害的总是世外高人,例如武松,在周侗的面前就如三岁小孩一般,老周头三个指头被拎起来。再如大名府,李天王李成守住城门,鲁智深、武松、石秀、李逵、刘唐车轮大战李天王不胜,结果来了个世外高人,具体名字忘了,他穿好鞋后(平常是把鞋当拖鞋穿的,碰到高手才穿好,一般高手只穿好一只就能解决问题,这回两只都穿好)三下五除二就把李天王解决。可见,世外高人永远是短打类评话的宠儿。
      尽管如此,但是《水浒》人物毕竟受到说书人青睐的,所以他们中有些人的身影还出现在其他评话里,如《岳传》里,大刀关胜和双鞭呼延灼都是为国捐躯了。他们中有些人留下了后代,如《岳传》里的时燕飞就是时迁的儿子,大刀关铃是关胜的儿子,他们为宋朝屡立大功。可以说是前赴后继吧。不管在原著里他们的形象如何,但的确,他们的事迹在民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包括现在有许多武术,都是假托他们之名,如燕青拳、林冲刀、武松脱拷拳等,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关于评话《水浒》就讲到这里了。
      最后还有个问题,就是戏曲《打渔杀家》里的肖恩到底是谁,因为他顶着个“梁山好汉”的头衔,那么他是那个好汉呢?有人说他是阮小七的化名,但看来又嫌年龄稍大。印象里小七是很年轻的……(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6 22: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从侠客到奴才的变迁

      终于说到清朝的评话了,清朝书主要有《康熙皇帝》、《彭公案》、《血滴子》、《清代三侠》、《乾隆下江南》、《十二金钱镖》、《张文祥刺马》这么几部,就我而言,主要是听了《康熙皇帝》、《乾隆下江南》、《张文祥刺马》,其他几部基本没有听过。可以说明清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这就为评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三部书里,《乾隆下江南》是属于传统书,是根据同名古典小说《乾隆下江南》改编的,叙述了乾隆化名高天赐,单身南游,遇书生周日青,见其聪慧,认为义子相偕同行。在南京,因抱打不平,公堂失手打死县官胡涛,惩治恶少区成山。区逃往匪巢马家庄,诱乾隆入庄后,与马元龙父子将乾隆禁于水牢。恰绿林好汉甘凤池为复仇入马家庄,无意中救出乾隆。乾隆授意两江总督斩马元龙,授甘凤池官职后偕周日青去镇江,路遇落魄之忠良后代关老三,倾银两助之,后将五宝珠衫典押作川资。当铺老板偷换宝珠,乾隆怒打当铺,夜走扬州,投宿卞家庄。石莲寺恶僧晏月劫去庄主之女卞秋月,乾隆探石莲寺,为曼月所擒。杨遇春救驾,翦除恶僧。后乾隆与甘凤池等至苏州、松江,除灭恶霸白泰官、席龙。
      就如同其他短打书一样,《乾隆下江南》里也有所谓的“侠客”,如甘凤池、杨遇春等人,但是总觉得这些个侠客与《绿牡丹》、《七侠五义》、《水浒》里的不一样,语气说他们是侠客,不如说是“打手”更恰当。《绿牡丹》、《七侠五义》里的侠客,尽管也是为国家,为清官出力帮忙,但基本上没有一个“效忠于谁”的观念,无论是花振芳、鲍自安,还是欧阳春、展昭,他们都没有效忠于狄仁杰或效忠于包拯,他们与狄仁杰、包拯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的关系,而不是下属的关系,他们之所以为清官效力,为国家效力,更多的是避免战争,避免生灵涂炭,他们的对立面王怀仁、庞吉、襄阳王并不是代表下层老百姓的利益的,而是代表统治集团里面最腐朽的势力的,所以挫败这些人的阴谋是符合老百姓的利益的,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虽然为国家出力,但对最高统治者皇帝,如武则天、宋仁宗们,保持了一种不合作甚至是蔑视的态度,笔者听这两部书始终能够感觉出这一点。至于他们与狄仁杰、包拯们的关系,也颇有先秦时“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的士人之风。所以,当武则天退位、包公归天后,这些人就退隐了。但是《乾隆下江南》里的甘凤池、杨遇春、关老三们并非是这样的人,首先,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浓厚的功名利禄思想,因此,当他们得知救的是皇帝时,慌忙跪下磕头,在皇帝封他们做官后,顿时大喜,高呼万岁,日后再为皇帝办事(如剿灭武当)时也格外卖力。这跟《包公》里鲍福救出皇帝后狠狠训斥皇帝日后飘然而去的风格相比,不啻是天壤之别。而凡是与朝廷作对的势力,如武当派、如复明党;如与朝廷作对的人物,如白泰官、如席龙,就无一例外都成了恶势力。反正是非白即黑,不像《绿牡丹》、《七侠五义》里那样除了反面势力和正面势力外,还有中间势力。在《乾隆下江南》里,不但这些“侠客”们变得如此,连一些所谓的“世外高人”如至善禅师、五枚师太、冯道德等,也变得很是市侩,尤其是代表少林派的至善,在朝廷剿灭武当的战役中是全力支持的,这里面至善的态度很值得玩味。
      《康熙皇帝》这部书是由老艺人扬子江在上世纪80年代编撰的一部书:叙述了康熙帝玄烨皆同武状元姚启生南巡,途中收了李龙、万里云,并且江湖义士王伯灵、欧阳德的协助下,不断肃清奸臣鳌拜、苏克萨哈、索尼、额比龙们在地方的势力,最后回京,剪除鳌拜等人,大权独揽的故事。这部书,由于是在新时代编的,从思想上面比《乾隆下江南》要稍好一些,即里面的江湖义士王伯灵、欧阳德们的功名富贵的思想没有像《乾隆下江南》里的甘凤池、杨遇春们那么强烈,但是还是不脱《乾隆下江南》里面皇帝是“圣明天子”,坏的是奸臣、贪官的路子,里面对于康熙的吹捧,可以说是比《乾隆下江南》里对乾隆的吹捧还要过,乾隆至少说书人还是认可他好色、好名、虚荣的缺点,而康熙基本上在书里没有缺点,事事都站在老百姓一边,甚俨然就像是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民公仆,在他的影响下,自然姚启生、万里云、李龙他们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他的“魅力”甚至还影响到江湖好汉们都甘心为他卖命,而凡是与他作对的大臣无论满汉都没有好下场。所以从这两部书来看,无论是《乾隆》还是《康熙》,归纳下来就是其核心内容就是:凡是皇帝都是好的,凡是与皇帝作对都是不对的,因此效忠皇帝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就在也没有一点点关于侠客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作风,也没有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的精神,只剩下了赤裸裸的主子与奴才的关系,终于李龙、万里云、甘凤池、杨遇春们完成了真正的蜕变——由侠客到奴才。这可能就是清朝书的通病,这应该与清朝的大环境有关,因为到清朝,是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时期,随着专制的加强,个人的个性也逐渐遭到压抑、消磨,这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方面面,侠客也不例外,所以你就不可能在清朝中看到战国慷慨悲歌的侠客,也看不到两汉“力折公侯”的豪侠,而只能看到奴才,如此而已。
      如果说清朝书里的江湖人物还能保持有一点血性的话,恐怕要算是《张文祥刺马》了,《张文祥刺马》述太平军将领张文祥、陈金威,率军攻占浙江处州,活捉知府马新贻。马伪装降顺,取得张、陈好感,三人义结金兰。马暗通清军将领左宗棠,乘张、陈攻严州之机,炮击太平军,夺回处州,遂因功升任浙江巡抚。太平军失败后,马诱杀陈金威,奸污陈妻李氏,逼死张文祥妻黄氏。张文祥立志报仇,至济南、天津行刺马新贻,未成。后马任两江总督,驻辕江宁。张至江宁刺马多次未成,遂毁容改面,混迹市井,在妓院结识马新贻亲戚周国瑞。张利用周与马之关系混入军中,乘马阅兵时,于十万军中刺杀马新贻。张当场被捕。清廷审理此案,张在公堂大义凛然,揭露马新贻种种丑行。
      《刺马》这部书向人揭示了这样一种精神:你既然伤天害理,那么我即使舍死忘生,备尝艰辛,甚至付出生命也要杀掉你!俗话说“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张文祥、陈金威二人妻子或被马新贻奸污,或被马害死,甚至连陈金威本人也被害死,所以张文祥他必须起来抗争,尽管他只是区区一节草民,力量实在有限,但就算这样,马新贻必须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这是江湖的规矩。虽然张文祥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张本人毁容改面、家破人亡就不用说了,连带着他的弟兄、朋友辈最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后张刺马是成功了,这就足够了。就如同先秦义士豫让一样,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仅仅是为了一个信念:报答智伯知遇之恩,让赵襄子付出代价。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精神,这种精神可能这就是《刺马》这部书唯一能感动人的地方。
      平心而论,笔者不太喜欢清朝书,无论是评话《康熙》、《乾隆》还是评书《三侠剑》之类,里面充斥着“圣主英明”和“奴才效忠”怎么看就怎么觉得跟侠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的风格相差甚远,鲁迅在《流氓的变迁》里说“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敢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镳,替他捕盗,一部《施公案》,也说得很分明,还有《彭公案》,《七侠五义》(注:这是指石玉昆的古典小说《七侠五义》,而非前面弹的评话《七侠五义》,看官主意两者的差别咯!)之流,至今没有穷尽。他们出身清白,连先前也并无坏处,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着加足。”这段话尽管有他老先生一贯的偏激之处,但的确形容的很到位,因此笔者对于清朝书就有一种排斥的心理,自然就欣赏不起来。好,我想关于评话的短打书,我想就说到这里把。(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2-7 09:4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7 09: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是我弄错了,应该是根据同名小说《乾隆下江南》改编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7 21: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乱说《西游记》,瞎说《封神榜》

神怪书,是评话中的一个另类,一朵奇葩,充满了天马行空,奇异的想象。在苏州评话中,神怪书主要以《西游记》、《封神榜》、《济公传》三部书为代表。实际上,就神怪的内容的广泛性来说,基本上在解放前的许多评话和弹词中多少都有点神怪内容,例如《三国》里的诸葛亮、《隋唐》里的徐茂公、《包公》里的佘太君、《英烈》里的刘伯温在解放前的书里是真的会论算阴阳,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的;《隋唐》里李元霸的师父沧海公、《金枪传》里杨七郎的师父马达祖师、《包公》里狄青的师父王禅祖师真的都是仙人,这些内容,后来的建国后都是作为封建迷信的尾巴给割掉了,因为这些内容,无论放在长靠书里还是放在短打书里,都是觉得有点格格不入的。你想交战双方,碰到一方有人会论算阴阳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的,那么作为另一方还打什么?还怎么打?但是如果打出牌子:这个书摆明了就是说神怪的,如评话《西游记》、《封神榜》、《济公传》,则又另当别论了,在这样的书里神怪内容少了还不行,实际上在苏州评弹中,最有名的神怪书倒不是评话,而是弹词《白蛇传》,以后有功夫可以聊聊,这里主要是说评话。
苏州评话讲述先秦时期的故事并不多,《封神榜》就是其中少有的一部,故事大抵据明人小说《封神演义》改变,述殷商末年,纣王无道,宠幸九尾狐妲己,残害忠良。姜子牙在昆仑山学道,奉师命下山助周灭纣,于渭水河边遇周文王。文王奉为军师,统领三军。姜之师弟申公豹偷下昆仑山助纣为虐。殷都朝歌统帅黄飞虎,因其妻遭纣王、妲己残害而死,反出五关,投奔西歧,周国势日强。纣王派闻太师等五次兵伐西歧,周得姜子牙、杨戬、金吒、木吒、黄飞虎及众神仙相助,大破殷纣军。文王去世,武王继位。纣王更加荒淫残暴,民不聊生,周武王顺应民心,亲率大军,以姜子牙为帅,兵伐朝歌。纣王重用申公豹,亲率大军在牧野与周军会战。神仙助周,妖魔助殷,经斗法、交战,子牙终破殷纣大军。纣王逃回朝歌,鹿台自焚。周军破朝歌,诛妖狐,逢立周朝,姜子牙登台封神。
关于这部书,笔者并没有听过,仅看过网上的一些个片段介绍,看看倒也觉得有趣,苏州人常常形容说书人说《封神榜》是“瞎说《封神榜》”,本身原著封神演义就已经够有传奇性了,现在再这么一瞎说,那简直就是听“天书”了,不过“瞎说”归“瞎说”,瞎说得倒也颇为有趣,特意列出来,列位看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7 21: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盘古开天地,一开混沌,不知多少年后,发现这个世界不好,结束第一混沌,从新开。世界上所有生物毁灭,就留下一只鸭子,修炼成陆压道人。之后连开了十七次混沌都像第一次一样没成功,不过每次都有一两样生物留下来,其中有:王母娘娘、玉皇大帝、西方如来、准提菩萨(如来师弟,孙猴、四大金刚之师)、鸿钧老祖等。直到最后十八次开天地才算成功。所以杨戬在破十绝阵时,被寒光冲出三十三层天,遇见了陆压道人相救,陆压自称:“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人还在前。今年才活十八岁,一个混沌为一年。”
玉皇大帝手上缺少人手,希望在凡间招募人来当神。请来鸿钧、如来,开神、佛、仙三教大会,拟订封神榜。玉皇大帝是神不能去凡间,希望他们能帮这个忙。如来说:“从人间招募神就必需让这个人先死去,我佛教不能杀生,我不能帮忙,只能在关键时刻乡助一臂之力。”所以这个重担就落在仙教身上。鸿钧回家心血来潮一算(仙人算命有两个条件:一、自己的道行比所算对方的道行大得多,要接近一半;二、必需要心血来潮,否则叫逆天意,会招来劫数。)上封神榜的人太多了,有些是凡人,对他们来说是走运的;但也有不走运的,就是已有了数万年,甚至于十九万九千九百年的人,他差一百年就是大罗神仙(仙人每一阶段都有劫数,但到了二十万年道行以上就是大罗神仙,只要本人不犯错就再没劫数了)。此人就是慈眉善目的玄坛老爷赵公明!
鸿钧自己已经位列仙班不能长时间到凡间,他有三个学生:大徒弟道教太上老君80万年道行,平时只管炼丹不问事实;三徒弟截教通天教主60万年道行,对弟子约束不够;只有二弟子阐教元始天尊70万年道行,手下弟子又多又明事理,这事就交给他了。但元始天尊也很为难,自己的弟子都在十万年道行以上了,进凡尘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耽误修行。看来只能再收个弟子去做这件事了。

实在想象不到吧,《封神榜》诸位教主竟然是这样产生的,而且封神的目的完全是为玉帝招纳公务员,嗯,动机就这么简单,而如来很不厚道,一推六二五,全推掉了,还是鸿钧比较厚道,用于挑重担。
正巧有个苏州张家港人(今地名)姜子牙,他祖宗九代都是好人。自小十岁父母双亡,卖身葬父。看得人多,想买得人少。因为年龄不好,想带回去做儿子,太大了,养不家了。要买回去作长工,太小了,还要再养几年。只有位财主宋老爷卖下他,作儿子宋异人的伴读。请来老师教两个小孩读书,两年后老师来找宋老爷,说:“我要走了。”“是不是我儿子不好?”“不是少爷,是童儿结棍。”“啊?我给他读书,他还不好好学?”“不不,童儿不好我就说不好了,我说得是结棍。”“什么是结棍?”“就是我教的东他都会,他提的问题我不懂,所以说结棍。”奥!明白了,是老师本事不够了。就换个中学老师接着教,一年多一点,这位老师也来找宋老爷:“老爷我想走了。”“为什么?”“童儿实在结棍!”“好,你走吧!”再换个大学教授,半年不到也来也了:“老爷……”“是不是童儿结棍?”“哎,对对对!”这位老师就对老爷说:“你也别请老师了,就让这童儿来教你儿子吧,他的学问可称作飞熊。” 宋老爷就让儿子和姜子牙结拜,几年后宋老爷一死,姜子牙就出外访仙去了。元始天尊收下姜子牙,四十年后让他下山,也是要试练姜子牙能否接手大任务。下山时给姜吃了一颗五千年金丹,并有一部无字天书。下山后才发现当今的人间已经妖魔当道了。
姜子牙竟然是苏州张家港人,呵呵,苏州人成为山东齐国的祖先,这恐怕说书人自己心理都不信。想来当初说书人是在张家港说书,放个噱头逗听众一乐。
纣王无道得罪女娲,女娲找来三妖让他们变化人形。有了千年的道行就能变成想变的东西,但想再变另一样东西,必须先恢复自己的原身再变,这就叫变。有了上万年的道行自身想变什么就能变什么,想怎么变就怎么变,这叫化。所以千年为变万年能化,就叫——千变万化。三妖只有千年道行,只能变。玉石琵琶精先变,拼命摇身体。为什么要摇身体呢?咦,摇身一变嘛!变个美女,怎么头小身体大?换九头野鸡精变,怎么鼻子这么高?换千年狐狸精变,哎,就是她最好……不对,怎么耳朵在头顶上?女娲知道了,妖怪变出来的总是有缺点。正要就此罢手,突然心血来潮,一算原来苏护之女妲己明天进宫,会被纣王大叫一声:“好美人。”就此吓死。便让狐狸精晚上先一天去将妲己魂魄勾回,利用妲己之身去迷惑纣王。妲己之死早就命中注定,所以封神榜上没有妲己的名字。
妲己会被纣王的声音吓死?呵呵,纣王看来是炼了狮子吼神功了,不过这个说法也比较有创意,符合“瞎说封神榜”的精神。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经过数十万年的使用,终于爆炸了。炼丹炉中炼的丹药烊化的尖尖头暴开,炸到鸿钧老祖的仙洞口,化成一个全身金色有40万年道行的小孩。鸿钧老祖算出他的来历由于他是丹药烊化的尖尖头就把他起名杨戬。可他道行虽高,却根本不懂做人的道理。杨戬说我想拜个师傅,而鸿钧老祖早就不收学生,就把他收为童儿。谁知杨戬做错了两件事:第一次一天杨戬捡到一串珠子,不知道是谁的。鸿钧老祖也算不出它的来历,就让杨戬好好收藏起来。一次到西天相会如来,才知道是如来之物,怪不得双方都算不出来。鸿钧回洞却发现珠子被杨戬玩耍的时候搞丢了!实际上是赵公明路过,一时贪财欺负杨戬不通仙法收了去的。赵公明正是由于这件事,才犯了劫数,最后把命也丢了。当时鸿钧一时气愤打了杨戬眉心一掌,把眉毛中间打出道口子,杨戬昏倒在地,身体中的道行慢慢流出。鸿钧后悔自己出手太重,知道等杨戬的道行流完,人也就死了,赶忙把他的道行输送回他的体内,可还是有五万年流失掉了。如来预感有事发生,便也赶了过来,看见这幕情景,也感到心痛,既然是为了我的事连累孩子失了五万年道行,那我就教杨戬两样佛教最高深的本事吧!金刚不坏之身与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是如来师弟准提菩萨的学生,当然也会这两样绝技了。
第二次鸿钧大摆蟠桃会,可惜今年收成不好,只有一只桃子开花结果了,所以这只桃子也汇集了数百只仙桃的威力。让杨戬去拿,谁知道杨戬在路上经不起仙桃的诱惑,给偷吃了。所以众仙剥夺了鸿钧老祖举办蟠桃大会的权利,改为王母娘娘来办,鸿钧气得把杨戬给赶出门去了。杨戬想寻找个仙山修道,看中玉泉山金霞洞,可这个山洞早就有人了,是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之——玉鼎真人。两人打斗起来,惊动到鸿钧老祖处。鸿钧气上加气,对杨戬道:“你当初不是说想拜个师傅吗?既然看中了玉泉山金霞洞,好我就让你拜玉鼎真人为师,留在玉泉山金霞洞修道吧!”所以杨戬在《封神演义》中本事有如此高的本事,而玉鼎却未见有何花头。

原来杨戬的来历了是这样的?难怪他厉害,轩辕上面很多坛友分析杨戬是亚教主级别的,看来不无道理,杨戬期限有40万年道行,后来就算流掉5万还有35万,也是仅次于教主级别的,而他的本事竟然还是传自如来,就难怪杨戬在《封神演义》中本事有如此高的本事,而玉鼎却未见有何花头。足见这些坛友实在很牛叉,非常怀疑他们是听过评话《封神榜》的。
姜子牙辅保西歧,再次上昆仑山,元始天尊赐下封神榜,又给姜子牙服下两粒一万年的金丹,姜从此有了两万年道行。回西歧的路上遇见申公豹骑着懊憋虎(只听反话的老虎,叫它往东它偏往西,叫它停它偏走)追上来。申公豹实际是一只白眼狼,当年想拜元始天尊为师,元始天尊说我的弟子都是人,你要拜就去通天教主那里去。申公豹不听,趴在山下等,一等等了一万年!正巧元始天尊坐下蒲团上有条绣线黄龙,多年被元始天尊坐着,时间长了,突然一飞冲天,变化成形。天尊便将它嘴中横骨去掉,收为学生,既黄龙真人。申公豹又来找元始天尊,你既然收了龙为弟子,也能收我。这才收下他。毕竟他是畜生本性,还是喜欢和截教的人交朋友,学了一些邪门法术。一直以为封神的美差总要落在自己的头上(谁封神,谁就是内定的玉皇大帝的钦差,能掌管天庭众神)。谁知道老师又收了个学生姜子牙,现在又把封神榜也给了他了,便想害死姜,自己去封神。骗姜子牙有套仙术要教他,能把头割下来,仍到空中,再回来任完好无损。实际他只教姜子牙一半的口诀,他头上去没事,而姜子牙头上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时间一长就要死。辛有太上老君大弟子,第三代仙人中道行最高(25万年)的老寿星南极仙翁到。让仙鹤童子叼着申公豹的头:“起飞,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越远越好。”姜子牙为申公豹讲情,这才让仙鹤回来,仙鹤想我刚到日本就要我回来啦?谁知申公豹没头不知道情况,刚把头戴上,就要杀姜子牙。老寿星气坏了,拉起来一拐杖打在申公豹的头上,这一打从此申公豹的头就被打歪了,被称为歪头申公豹。干尽坏事,最后被拿去填北海,听说一千年后,他又逃走到西方以色列地区,化成犹太人传教,被西方人给钉到十子架上了姜子牙和申公豹的恩怨原来是这样来的,也难怪申公豹要争这个差事里,就是一个小小的城管都很牛,更何况玉皇大帝的钦差?也难怪他心理不平衡了。不过申公豹还算有志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居然化身基督另起炉灶了,难怪现在看到的耶稣画像头多少都有点歪的。
老寿星打坏了申公豹的头也就有了劫数!到三仙姑大摆黄河阵的时候,三仙姑借来混元金斗(王母娘娘的马桶也称子孙桶),杨戬不知道那东西厉害,上前会战,不料被混元金斗吸了进去。老寿星连忙上前帮忙,被金斗套在头上,差点也吸进去。一个二十五万年道行在外面拔,一个三十五万年道行在里面顶,总算把金斗拉开,两人逃回去。杨戬有金刚不坏之身所以没事,但老寿星原本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模样,从此变成呵腰曲背、脱发无牙的老太龙钟的样子,头上至今还留着混元金斗吸出的印子。在十绝阵、黄河阵一战中,元始天尊的十二大弟子中,不少人都伤了截教同门,也都应了劫数。所以在最后万仙阵时有不少人都中了招,虽保住了性命,但不能成大罗神仙了。最后如来开方便之门,收他们为徒,从另一途径成佛了。夹龙山飞龙洞俱留孙成为佛教弥勒佛,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成为文殊菩萨,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成为普贤菩萨,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成为观世音菩萨。
老寿星是不幸的,原本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模样,从此变成呵腰曲背、脱发无牙的老态龙钟的样子,头上那个突起原来混元金斗吸出的印子。佛门四圣是幸运的,跳槽后赚到盆满钵满,信徒都要超过他们的教主了。
从上面的这些片段来看,评话《封神》应该是一部非常精彩有趣的书,列位也不要说这如何如何胡说八道,或者如何如何不符合逻辑,原本这类书的原著就没有什么逻辑可言的,而且还充满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评话当然就更加要加以发挥了,君不见连《三国》都会跟原著相差成这个样子,更何况是作为神怪书的《封神榜》呢,“瞎说《封神榜》”几乎是必然的。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2-7 21: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7 21: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西游记》是据吴承恩同名小说的部分章节编说。故事始自唐僧在二界山收孙悟空为徒,观世音紫箍咒制服孙悟空。后唐、孙于蛇盘山鹰愁涧收小白龙驹马,高老庄收猪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同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经。途中,无数妖魔鬼怪都想食取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孙悟空为保唐僧分别同虎精、貂鼠精、白骨精、猴精、红孩儿、金鱼精、蝎子精、弥猴精、蜈蚣精、牛魔王等斗智斗勇。从书路来看是不完整的,而目前听过的是由张树良开讲的从灭法国、经历车迟国、火云洞、朱紫国、盘丝洞、黄花观直到真假猴王这一段。
在评话里,孙猴子的能力被大大提升了,别的不说,就手里的如意金箍棒就重了十倍,达到十万多斤重了,而且还会变什么就有什么的能力,如变成大鹏,就能鲲鹏展翅九万里,因此基本上没有法宝的妖怪或者没有特殊能力的妖怪在他手上不堪一击,相比原著小说,要厉害了许多,唯一的缺点是听不得锣声,听到锣声就会兴奋(猴戏)?猪八戒塑造的有点类似程咬金、胡大海,既突出了他憨厚的一面,也体现出了他狡猾的一面,当然好色这一点还是保留着的,而且武艺设定也不弱,像对付盘丝洞的蜘蛛精还是不在话下的。沙和尚还是如同原著那样没有什么特色,可能没有特色正是他的特点吧。不知道是否张先生擅长说短打书,这段《西游记》听起来总觉得有些短打书的味道,孙悟空有点像江湖人物,记得有回书还真提到了他穿房越脊去偷听的场面,因此难免给人感觉这不是孙悟空,而是翻江鼠蒋平。总体而言,“乱说”的味道比较浓厚,当然,从原著来看就够乱的了,说书人再乱乱也无伤大雅。由于只听过18回书,因此也不好多讲什么,就谈到这里了。
《济公传》故事大抵依据清郭小亭同名小说改编加工而成。述南宋孝宗年间,节度使之子、天台人李修缘17岁出家为僧,法号道济。李为“转世罗汉”,游戏人间,惩恶扶弱而行为疯颠,人称“济颠”。好相秦熹之子行为不端,济颠以法惩洽,复点化秦熹,遂为秦的替修僧。采花大盗华云龙盗走秦相府珠冠,官府请济捕拿,济虽困华而为点化其悔悟,故意放走。华继续作恶,夜入赵家楼采花,济颠弟子雷鸣、陈亮追至,华以毒镖伤二人,济颠救出二徒。雷、陈之义兄杨明擒华,妖道姜天瑞救华擒扬,济颠赶至,杀死姜天瑞。姜师华清风以邪术擒雷、陈等,济颠火烧华清风。华云龙逃遁,杨明等紧迫再擒之,慈云观道人邵华风救华,济颠擒华斩之。邵华风逃至万花山为八魔所囚,济颠往索,八魔与济颠会斗于金山寺,用魔火困炼济颠,太乙真人、长眉罗汉助济降魔。小西天盗贼狄元绍杀人移祸杨明,杨友谭宗旺、刘瑞德探小西天,谭被困,与狄妹小霞婚配。济颠亦至小西天,小霞以诛佛剑败之,谭盗剑,济颠点化小霞,共破小西天。
说起来这部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了。而在几十年前,说这部的人很多,并且各家各说。其中有名的是范玉山、虞文伯、沈笑梅、陈浩然,号称“书坛四济公”。据说范玉山人称“活济公”,他为了说好这部书曾专门到苏州的西园寺罗汉堂去研究济公塑像,学习济公“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的表情,精彩之极。虞文伯的“济公”以形象滑稽见长,所以被称为“滑稽济公”, 陈浩然善用小嗓子起济公说话,带几分天真,因此有“小济公”的称号。不过,这几个“济公”中,可能大家最熟悉的是沈笑梅,他跟范玉山一样为了起好济公角色曾认真揣摩过西园寺的济公塑像,而且抓住济公好杯中物的特点,创出了一个“吃醉济公”的形象,故而被称为“醉济公”。上世纪80年代曾经根据沈笑梅先生的演出本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济公》(依稀记得开头放了6集,几年后才放了7、8两集),每集名称分别为:“济公出世”、“阴阳泪水”、“古井运木”、“妙手移瘤”、“巧点紫金钗”、“大闹秦相府”、“醉接梅花腿”、“智破无头案”,这部电视剧的播放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一时。
不过,关于评话《济公传》,目前没有听过任何音频,也没有见到网上哪儿有,只在《苏州评弹书目选》里看过沈笑梅演出本里的连个节选:《割瘤移瘤》和《相府治病》,这两个片段在电视剧里即“妙手移瘤”和“大闹秦相府”,相信看了电视剧的朋友,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领略《济公传》的风采。
好了,由于笔者神怪书见得不多,也就不多作废话了,关于评话的神怪书专题我想就到此为止吧。(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2-7 21:5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10 23: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上似乎把花云和华云龙混淆了,花云是有真功夫的,元朝四大反寇之一,而华云龙才是独出一张嘴,称巧嘴将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10 23: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还有,刘伯温打陈友谅的时候居然能把他的损失精确到个位数,主要是因为在原来的话本里他是会论算阴阳的,能够预知未来,后来解放后修改掉了,所以就看上去可怕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10 23: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zsxmmhd 于 2009-2-10 17:30 发表
另外
说个隋唐的
马派评书《忠义响马传》
这个书可惜只出一册,不全

写杨林本来用棒,和罗士信交手,一招被打断双棒
后来和罗成打,只好用枪,结果不敌
杨林感叹要是双棒还在,没准还有一争胜负的悬念, ...

评话里是杨林本来用枪,后来与罗艺交手输了以后,自认枪法上再无法胜罗家枪了,所以改练棒,结果比罗艺强了,但还是逊于罗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11 21: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具体?上面不是说了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12 09: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个倒没听书里提到,从二郎来推测的话估计35万左右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20 13: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斩尾巴”运动

      说到“斩尾巴”运动,我想最早应该追溯到1942年的延安整风。1942年初春,在延安,一场以肃清王明“左”、右倾错误思想影响为目标的运动,在毛泽东亲自发动和主持下拉开了序幕。毛泽东在这场运动中作了《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演说,明确号召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以纠正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场运动,自然而然地向文艺界扩展延伸了,毛泽东于1942年5月作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讲演,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这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正奠定了后来中国文艺的理论基础。这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场起自大西北的运动会对江南水乡的评弹,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左右评弹的生死存亡。
      苏州固然是评弹的发源地,不可谓不源远流长,按照它自身的发展方式在默默地发展着,一直到1949年迎来新时代的来临。1949年4月,南京的国民党败退台湾,周边地区包括苏州在内都陆续得到解放,在这个过程中,苏州评弹受到的冲击自然也大。
??新中国的文化官员是一些“渡江”过来的中青年人,他们经受了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洗礼后,意识形态激进鲜明,在他们眼里,文艺工作就是宣传,而宣传就是要跟上形势,宣传新中国与新思想。而当时的评弹艺人们也是为了跟上形势,跟上新时代的发展,也主动对于自己演说的书目进行改革。于是,上下两条线结合,从1951年开始,在苏州、上海等地开始了对评弹的改造,掀起了一个“斩尾巴”运动,所谓“斩尾巴”,本意是指比喻忍痛割舍自己长期养成的坏思想、坏习惯。但在评弹界,就是表现为就是禁止说老书。在新中国文化官员们看来,这些从旧时代过来的评弹艺人都拖着一条封建落后的尾巴,非斩断不可。当时认为弹词《珍珠塔》、《三笑》、《啼笑因缘》、《玉蜻蜓》、《落金扇》等,评话《济公传》、《七侠五义》、《三国》等老书,内容腐朽,反映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要求对此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据说张国良先生因为说《三国》竟被指责成“贩卖毒品”,为此,张国良写检查书,结果仍因“认识不深入,根挖得不深”,而被处分。一时间,艺人们迫于形势,自动“斩尾巴”,干脆就停演了认为有封建糟粕的《施公案》、《彭公案》、《乾隆下江南》等书目,于是武侠、剑侠题材的评话书目多数被淘汰,须知有些艺人就是专恃一部书的,这些被禁说,就无异于断了他们的生路。于是艺人们纷纷从创新书、说新书目、革新“说法”等方面对苏州评话加以改革,以当时配合形势,于是就有了所谓一类书、二类书、三类书的说法。
      所谓一类书,就是指原来一直说的“拖着一条封建落后的尾巴”的传统书,关于这类书,用官方的权威说法就是:“内容不外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多或存在着封建、迷信、黄色、庸俗的毒素,与肩负的职责背道而驰。如不改革,必然要被社会淘汰,人民唾弃。”因此,当时就对此类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对于这一点,笔者觉得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情节的确应该改革,如封建迷信的内容,例如原本在《岳传》里“挑滑车”这一段,原来还有高宠在滑车阵丧身后,阴魂不散,附身于牛皋身上,使用岳飞的枪马第二次挑滑车的内容;再如在《包公》里有“刀王铁铃有火龙刀,刀一举就化成火龙,一口气喷死36员大将.石玉有白莽双枪,双方龙蛇斗,强龙难斗地头蛇,白蟒双枪大破火龙刀,刀王归天。”这样的情节;再如前面说过的:《三国》里的诸葛亮、《隋唐》里的徐茂公、《包公》里的佘太君、《英烈》里的刘伯温原来在传统书里是真的会论算阴阳,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的;《隋唐》里李元霸的师父沧海公、《金枪传》里杨七郎的师父马达祖师、《包公》里狄青的师父王禅祖师真的都是仙人这样的内容。这些内容留在书里的话,总觉得是不适应形势的,特别是在经历了民主、科学启蒙后,再这样说的话,被淘汰是迟早的事情,因此,把这样类型的情节大胆抛弃、大胆改革的话,笔者认为还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有些因外行插手内行而强行改革的内容,就显得可笑,画蛇添足甚至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如弹词《珍珠塔》原来是讲主角方卿因家道中落投亲,结果遇到势利的姑母欺负,负气出走,后来考中状元放任七省巡按,扮作道士把姑母羞辱一番的故事。后来在改革时有人提出:方卿做官后去羞辱姑母似乎不妥,因为官是皇帝的走狗,是统治阶级,是应该否定的对象。不如改为方卿最后仍然是一介平民,假冒做官去羞辱姑母,后来投奔李闯王闹革命去了。这改无疑是扭曲了原书的本意,以至于连文化部长周扬都看不下去了,制止了这样的改革。再如《岳传》,为了结合“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的形势,不惜把金兀术大军围困岳家军于牛头山改为岳家军围困金兀术大军于牛头山,但是似乎听众对这样的改法并不买账。如《三国》,有人提出:关羽降汉不降曹是叛徒行为,要让张飞在古城批判关羽是叛徒,降汉不降曹是投降主义的行为。后来有人有提出:曹操是法家的代表,不让批;不久又说刘备、孙权都是属于法家的,也不让批,以至于搞得说书人无法适从了。这样的改革,不但说书人无法适应,而且凑某种意义上讲对于评弹是一种摧残。
      所谓二类书,是当时的评弹艺人纷纷自动放弃一类书后,为了生计而新编的一些书目,其特点是:一、大多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尽量选择有数育意义和积极影响的内容,回避了帝皇将相和才子佳人的俗套。二、突出反封建,尤其是反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书比较多见。三、宣传抵御外来侵略的题材。由于二类书讲的还是过去的时代和人物,因此说书人基本还是采用过去的传统说法和表演艺术来演绎,来塑造人物,因此还是比较容易说好的,并且涌现出了一批说二类书的名家,如以说《水浒》著称的吴君玉,他原本师从顾宏伯学说《包公》,但建国后斩尾巴《包公》不让说了,于是必须改革,因此开始说《水浒》,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行,倒成为了《水浒》名家响挡。二类书的出现,可谓是斩尾巴运动里的亮点,由于当时改革、革新称为时尚,又由于这关系到说书人的吃饭问题,因此当时说书人纷纷参与“二类书”的创作,因此,评弹新作不断涌现,计有百部左右,其中还出现一批优秀作品,比如《李闯王》、《水浒》(主要根据扬州评话再结合当时的形势进行改编的“新水浒”,而非解放前说的“老水浒”)、《太平天国》、《梁祝》、《孟丽君》、《陈圆圆》、《李香君》等,都是在那一时期留下的杰作。
      所谓三类书,主要是指反映我党艰难的革命生涯的新书,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杜鹃山》;或者反映地下党活动的新书,如《江南红》、;或者反映“三反”“五反”运动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以及讴歌英雄劳动模范的新书,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孙芳芝》、《春风吹到诺敏河》、《王孝和》等等。在当时精神文化相对匮乏,同时又不让说一类书的情况下,当时许多名家响挡都纷纷说起了三类书,三类书着实是“火”了一把,但个人看法,这类书,由于意识形态过浓,再加上缺乏锤炼,无论是从精彩程度还是从生命力来说,都比不上前两类书。像《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孙芳芝》、《春风吹到诺敏河》、《王孝和》等书,不像是评弹作品,更像是报告文学,而评弹尤其是评话,其精彩在于其夸张性、传奇性,吸引人的是书里的人物能常人所不能,表达着人们的一种对于超凡本领的寄托。但是三类书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因此听一次可能还觉得新鲜,但多听必然乏味,不像传统书(一类)或类传统书(二类)那样百听不厌。因此到改革开放后这些书逐渐沉沦下去也属于正常的。
??现在再看这次“斩尾巴”运动,对评弹艺术的传统给了致命的打击,对艺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客观的看,这实际上是时代的影响,你处于那个年代的话,可定会受到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不能怪罪到某些人的个人头上去。但作为后来人,却足以引以为戒。由于笔者就那个年代掌握的资料不多,也只能谈到这里为止了,就此打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20 13: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结束语

      不知不觉,《苏州评话杂弹》系列接近尾声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苏州评话又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记得某位评话名家说过:要说好评话的话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在这个浮躁的商业化社会里,谁又能耐得住寂寞呢?说书人变得很媚俗,听书人变得很浮躁。作为说书人,在现在,有些评话演员借着“评话”之名讲故事,他们侃上海大亨、说贪官、走私犯,热衷描绘暴力、血腥事件,早把优秀传统书目弃之脑后。这类“伪评话”,有评话之名,却无评话魅力,也就很难留住听客。又或者干脆跳槽而去,经商的经商,从事娱乐业的从事娱乐业,挡主持人的当主持人,是在是可发一叹。而作为听客,相当多人实际上都不是静下心来听书的,而是来猎奇的,因此,有所谓的现代书一出,很自然就引起了这部分人的兴趣,因此他们就将之捧的很高很高,但有没有新意呢,实际上都是在按官方的路子在走,了无新意。目前评弹界即是如此,会不会再出现如同“斩尾巴”运动那样的情况呢?这个就非笔者所能遇见的了。
      综上所述,苏州评话是苏南地区民间文化的一座宝库,它博大精深,笔者所见所闻仅仅是其冰山一角,因此以上见解不免就有贻笑大方之处,还恳请看官海涵!新年新气象,祝大家健康、愉快!(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23 10: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哈哈,我就是我啊,无论在中评还是逍遥谷都叫tjsly的,这个系列的材料有些是引自于过去写的文章的章节和中国评弹网,看着熟悉也不奇怪,希望在下的文章能对孤狼兄的武评提供点线索,则不胜荣幸。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2-23 10: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23 10: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痕 于 2009-2-22 17:48 发表
斩尾巴的时候,徐调不让唱,说这个听多了会死人的.

后来都干涉徐云志的生活习惯,如徐老爱美食,就不让他吃,有次徐云志仅仅吃了碗光面就被批评有小资享乐的思想,说:徐云志,你怎么就改造不好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25 21: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孤狼在途 于 2009-2-22 22:47 发表

俺在你的文章中看到了十几二十余名熟悉的面孔,话基本没改,也就是掐头去尾,那 ...

请问具体是指哪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2-26 09: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韦孝宽 于 2009-2-25 10:41 发表

《乾隆下江南》就是《万年青》,一样的。不知道评书是否和小说一样,由白梅、冯道德等人把至善、方世玉、胡惠乾一网打尽了?

评话里武当的白眉、冯道德是反派,少林的至善、方世玉、胡惠乾们辅佐乾隆铲除了武当派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3 00:1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125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