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风雷一般的画戟 (连载) 吕布狂想曲, 努力扶主角上异姓洛阳王爵位
性别:未知-离线 whws

白衣伯爵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6
功绩 166
帖子 1325
编号 82141
注册 2006-9-7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6-11 09: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刚看完了前两部分。因为在这里对三国的演义和历史远比我熟悉的人有很多,我就不再班门弄斧了,单就文字议论几句。

如果不考虑行文当中的脱漏,开篇小说的锲入部分还是相当流畅的。小说的大体情绪和基调在此也做了一个奠定。我目前还不太确定小说是准备彻底架空历史(或演义)对吕布诸人的人生做一个重新的塑造呢,还是在历史(或演义)的基础上展开。从第一回的回前诗来看,似乎是不准备让吕布远离自己在演义中的经历和结局。倘若如此,那么这部小说的整体基调大概也可以由此得到充分判断了。


小说中不乏优秀的景物渲染,但是静态渲染居多。就目前看到的章节来看,还没有看到宏大的动态场面的描写。而文中插入的一段关于兖州的注解,来自玄幻小说《真髓》。就我个人的感觉,不如采用一些历史感更强的资料作为引述,以增强小说的厚度。


嗯,说到厚度,小说语言上的一大缺陷就要由此引出了。小说的人物塑造显得有些轻薄。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人物语言,不够有特色。一群武将写起来,怎么说话,还能应付。但是陈宫的发言就实在有点不太像样子了。比如:
“眼下,我们不宜去追击残逃的杨奉等人,那只是一群草寇,早晚是个死。眼下,我们最重要的是——夺地盘”
这一句可实在不像一个当过县令的读书人会说的话,实在有点草头大王的感觉。又如:
“不错,眼下我们要夺的就是这个依靠剿灭黄巾匪称霸一方的镇东将军曹孟德,此人是十八路诸侯的军师参谋,奸诈无比,是个彻头彻尾的乱世枭雄,可是我们眼下有能力夺取兖州吗?”
这一段就不仅仅是语言粗鲁的问题了。行文到了这里,一个智者的形象应当在此陈述自己方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说服自己的君主按照自己的步骤去做。可是这两个问题,这段语言在此都没有涉及。关于必要性的问题,这里的陈宫仅仅对曹操的人品做了一番相当情绪化的形容。而对于可行性的问题,陈宫提出了疑问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答。虽然谈到了联络二袁,但是对于为什么能打下兖州,应该怎么打,都没有做具体的阐述。
这里的陈宫,其才略与其在吕布心目中的地位实在不相称。


下面我说一下小说前两段里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称叙述的混乱。小说开篇采取了第一人称,以吕韬为第一目击者和叙述者来完成小说的行文构造。这虽然方便了作者直接以第一人称发表议论和感慨,却限制了小说的视角,要求小说必须在主人公的观察范围内进行展开。但是小说显然还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所以到了小说第二个小标题处,作者就甩开了主人公,改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以描述曹军内况。但是不久,当吕韬出现时,小说又不由自主地改回第一人称。如此往复三番,不仅给读者造成混乱,也对小说的行文构成造成了不利影响。

人称的换位不是不可以用,在现代文学中,人称换位是一种技巧。但是使用这种技巧,第一要有内在的需要。如果没有特别的用意,不要以可能造成的混乱为代价轻易使用这种技巧。第二,在使用它时,要注意暗示和形成规律,一方便读者跟上作者的思路。

依我看,这两方面要求,作者都还没有达到。这里的人称变换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行文把握上的失误。


另外,如果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要求的话,感觉作者对文中每一位人物都有脸谱化定义的轻向,因而行文中带出强烈的情绪,人物的塑造也比较浅,缺乏多层次、大深度的挖掘。对短篇小说,人物面孔单一不是问题。对长篇小说而言,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单调浅薄。

当然仅仅读完两部分就作出的评价,很可能是不公允的。而且对于长篇小说来说,结构和情节塑造是第一位的,语言可以回过头来精炼,而结构框架一旦形成,小说精彩与否便大致定了形。所以希望作者不必为我的议论分心,先把小说写完再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9 02: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69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