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游曲阜,感仁者情怀
性别:未知-离线 哈哈珠子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14
编号 8205
注册 2004-6-8


发表于 2005-1-1 00: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游曲阜,感仁者情怀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大会宣言的第一句这样写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两千五百年前回首,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感情就是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智慧就是他对资产者的恨和对无产者的爱,释迦牟尼的智慧就是他以苦苦修行普度众生,司马迁的智慧就是他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孙中山的智慧就是他对民主共和的执着痴情。吸取孔子的智慧,就是回首他的仁的理想,拥抱他的仁者情怀。



两千年前,司马迁东游曲阜,观孔子庙堂遗迹,想见其为人,发出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著名感叹。谒孔子墓,伫立于当年司马老人流连忘返的这片土地,注定要思想。穿过思想的隧道,长眠的和难眠的灵在低语、心在脉动、血在交融,思想使天人合一阴阳相通。野草枯而复苏,落叶化而为泥,残碑断而再合,是先辈思想不屈的生命。 轻盈的风、摇曳的光、潺的水,是孔子歌的流动、影的流泻、泪的流淌。

关于孔子临终前含泪的吟唱,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描述:“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孔子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恐怕就连在场的学生子贡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是因为思想太深刻 感情太丰富,肉体与精神的分离,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孔子长歌当哭的最终理由。

  如今的孔墓已不是当年“封而不垅”的小小平坟。孔子葬时没有立碑,现在矗立在孔子墓前篆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巨型石碑立于明正统八年,后被文革的铁锤砸成五十多块,虽经修复但历史的伤痕仍然依稀可辨。其实,墓太大太高,碑太重太沉,反是一种压迫。一孔穴,一土,足矣。我甚至觉得,无墓无碑更是一种空灵,更利于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在历史的时空自由放飞。

如今的曲阜已无法寻觅孔子当时生活的真实环境,看到的只是历代王朝为孔氏营造起来的赫然大势。在孔庙,孔子当年居住的三间草房已荡然无存。巍峨壮丽的九重庙堂可与故宫媲美;孔府大门两侧石狮前置有上下马石,除皇帝外各级官员过此均须下马;孔林占地三千亩,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氏族墓地,“三孔”,面积超过了整个曲阜城区。曲阜已俨然一个孔家的天下,孔子向往“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统治者给孔子带来的只是尴尬。
孔子不想当什么圣人,也不愿被尊奉为神,他只想做一个地道的人。孔子被抬上“独尊”的宝座,被封为“至圣”,是他死后四百年汉武帝董仲舒开始的事。孔子被镀上金身,却被抹去了仁者的本色;他被推上神坛,但思想的基座开始晃动,脚下的泥土日渐稀松,到“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时代,这个千年老店的货架上已塞满了假冒伪劣。



一部《论语》言仁一百多条,其旨极深,所涵甚广。简言之,仁就是“爱人”。孔子“爱人”不是爱一小撮,而是“泛爱众”,爱一切人。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卢梭说“有钱人永远不是穷人的朋友”, 对理想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批判相反相成,爱的声波跨越时空殊途同归。西方思想界认为,古罗马斯多葛派的世界主义泛爱是近代人权理论的思想来源,而孔子仁的呼唤在埃皮克提特六百年前就早已石破天惊。遗憾的是,孔子的子孙睡得太沉,昏昏然整整二十五个世纪。

孔子仁的最高本旨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其基础情愫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绫罗锦缎酒醉肴饱别让穷人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你住高堂大屋让大家都告别茅草房,你既恋生就别让天下百姓去送死。孔子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他人,较之西方“利人以利己”的“黄金律”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1793年,法国的罗伯斯比尔将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格言写进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德国学者毛来福说:“孔子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孔子是仁的倡导者,更是仁的实践者。《论语·卫灵公》描述:孔子接待一位来访的盲人乐师,将他扶上台阶领入坐席,挨个介绍在座的各位。仁者情怀不是高贵者的装腔和伪善者的作秀,它是对弱势者的体恤和对苦难者的挚爱。《孟子·梁惠王上》记录了孔子一次愤怒的骂娘:“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仁者情怀不是对杀戮者的顶礼和对征服者的膜拜,它是对人的生命的呐喊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怀。《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的狗死了,叫子贡去埋,他对子贡说:“ 我听说‘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我穷得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了吧,别叫它的脑袋露着呢。”仁者情怀不是对人类伙伴的蚕食和鲸吞,它是对万物生灵的温情和善待。

仁既是为人之道,也是为政之道。《论语》记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冷冷地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季康子问孔子“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反对说:“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鲁哀公觉得开销不够想增加赋税,孔子教育说:“百姓富有,国君怎么会不足呢?百姓不足,国君又怎么会富有呢?”季康子怕人偷窃请教孔子,孔子谴责说:“那是因为你贪得无厌,你不贪就是请人偷也没人稀罕!” 孔子不少话被奉为经典传之后世,但他对国君和权贵们的这番话却很少被人提起,是统治者听着反胃,是后生们说着心慌,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但这种湮没只能是短命的封冻,冰层下是涌动不息的民心的河床和日夜流淌的孔子的那番话语,那股清新那种风骨那份高贵!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孔子入仕,为的是要把仁的理想引入政界,用他的仁者情怀感化和改造统治者。孔子带着天真走进官场,四处碰壁是理所当然的事。孔子死后,鲁哀公曾亲往吊丧致辞,对鲁哀公的虚伪,子贡十分反感:“生而不用,死而诔之”,追悼会一度陷入僵局。孔子亦政亦学亦官亦士,其生存状态有点像生物界的水陆两栖。这种官场中的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在春秋战国已勉为其难,对秦汉之后专制下的读书人简直就是梦呓,千百年来士人为官其悲剧盖源于此。



车辚辚,马萧萧,孔子凄凄惶惶奔波于列国的黄尘古道。马车上驮着书籍载着思想,唯独没有时下跑官者车屁股里藏的硬货和衣兜里揣的现金和股票。孔子周游列国运动王公,满腹经纶却饥肠辘辘,思想的砖块敲不开官场的大门,“半部《论语》治天下”只是美丽的童话,书生意气指点江山说说而已。

鲁迅先生在一篇题目长达三十五字的文章中考证,孔子的胃病源于他痛苦的政治旅行。鲁迅说那病的名目是“胃扩张”,老夫子吃着含沙带灰的麦粉,颠着七高八低的道路,从医学的角度看更像是“胃下垂”。迅的诊断大概是出于政治的思考,孔子的精神快餐让统治者消化不良胃功能减退,“胃萎缩”与“胃扩张”构成了同一时代不同人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毛病。就像穷人往往贫血,而达官显贵则多患“三高”之类的富贵病。

孔子病了!上帝死了!尼采疯了!上帝死在尼采尖刻的嘴里,尼采那颗超人的脑袋和他那本未完成的《权力意志》躺在疯人院里,孔子的思想生命被扼杀在历代统治者的手术室里。阉割肢解,偷梁换柱,“仁”的萎缩和“礼”的扩张是孔子学说的最大悲剧。

毋庸讳言,“礼”在孔子的学说中确实是一个重量级的东西。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目的在于“克己复礼为仁”。“仁”是核心内容,“礼”是行为规范,近似于宗旨和纪律的辩证关系。孔子“复礼”并不是一味地恢复周礼,而是按照“仁”的精神有所“损益”,他告诫统治者“礼,与其奢也;宁俭”,提倡“行夏之时,乘殷之辂”,便是对周礼的改造。夏代的历法方便生产,殷代的车仪节省开支,孔子反对滥用民力增加群众负担,“仁”是“ 礼”的精神依归和永恒主题。

孔子是“礼”的鼓吹者,也是“礼”的受害者。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世家》考证,孔纥与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索隐》说与孔子奇特的脑型有关,“顶如反宇,中低旁高”,形如丘壑。孔子“野合而生”,这个睿智的生命是花甲老翁与花季少女的结合,当孔子还在腹中躁动,就受到了礼者的岐视和非议。孔子的礼,经过汉儒的演绎和朱熹的改版已变得非驴非马,鲁迅透过字缝看出这礼教满纸写着“吃人”,再冒出林彪手书的“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孔子的马车变成了历史的倒车,这位仁者被打成用软刀子杀人搞复辟倒退的反动东西。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这样写道:“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这位先驱者认为,实在的孔子“生存于历史中,将经万劫而不灭。”《史学要论》在对待先辈思想学说的问题上,即便是充满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也十分慎重,从不轻易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的辩证法被拯救出唯心主义的黑洞,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挣脱了形而上学的枷锁,我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让孔子背着一个“复礼就是复辟”的黑锅。



孔子仁的学说不是宗教,他的仁者情怀不是天国里缥缈的神学教条,它植根于人类的心灵深处,富于理性饱含人性充满诗性,是人世间真的谛悟善的情感美的境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孔子登山临水,从中感悟宇宙精神和大自然的智慧,山与水寄托了孔子仁的理想和情怀。《尚书大传》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对山的评价:“出风云通乎天地之间,草木生焉,鸟兽繁焉,财用殖焉,四方皆伐每无私予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生出的是一种济世安邦的感慨和拔地通天的自信。孔子曾这样赞美水:“美哉水,洋洋乎!”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是因为水“不舍昼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逝者如斯夫!”孔子这句话从春秋到现在,从泗水到长江,流进了毛泽东的诗词。

“仁者必有勇”(《论语·子罕》)。《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跟随鲁定公参加齐鲁夹谷之会,盟会上齐国企图劫持鲁君,孔子挺身而出,“齐候乃归所侵鲁之田以谢过”,“谢城”由此得名。孔庙《圣迹图》有一幅描绘孔子蔡国被困的石刻:天上彩云绕日,彩云下是一群乱兵,包围圈内是孔子的课堂,课堂外刀光剑影。孔子打着拍子唱起《诗经》:“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徘徊旷野,是何缘故?”颜回的回答最让孔子满意:“老师理想太高,所以到处不能相容,不相容有什么关系,不相容正好考验仁人君子!”孔子甚至想流亡海外推销他的政治理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这句话大概是中国人第一次表达出的漂洋过海的大胆念头。思想没有国界,美国《人民年鉴手册》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美国旅游圣地大峡谷有一山被命名为孔子山。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孔子“忧道”,相对于物质的匮乏,他更忧虑思想的贫困;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他关注的不是怎样让富人的财富变得更多,而是如何使穷人的数量变得更少。法国共产党总书记罗贝尔·于说:“当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消费着全球百分之八十六的财富时,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显得格外年轻。”清人纪晓岚在孔府门前明柱上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故意少了一点,取孔家“富贵无顶”之意,纪先生对孔子的理解远远不及罗氏之于马克思。思想家们不是在呼唤贫穷,他们是在呼唤共同富裕。

“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是多样的统一化合,“同”是单一的重复叠加。“和而不同”是日月之行阴阳之交,是宇宙生命的本源;“同而不和”是帮兄弟的小圈子,是变态的同性恋。孔子认为,对待思想和文化的差异应心存包容,既独立自由又海纳百川。济宁武氏祠有一幅《孔子见老子》的石刻,孔子恭敬地站在老子面前,尽管孔子对道家学说持保留态度,但他对老子的智慧和教诲还是充满了赞美和感激。

一部文明史,可以说是人类在二律背反中前进和迷失的历史。仅二十世纪全世界就有一亿七千八百万人死于战争,目前全球仍有七亿七千七百万人处于饥饿,超过四分之一的鱼类被过度捕捞,近百分之二十五的哺乳动物和百分之二十的鸟类濒临灭绝。我们朝思暮想拥有一切,可曾想过要拥有一颗仁爱的心?我们踌躇满志迈向太空,可曾想过赖以立地生根的精神维系又在哪?“向两千五百年前回首,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科学家们的提醒或许有些道理。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20:2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2 01: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79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