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三国志》看诸葛亮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三国志》看诸葛亮, 啸 原创
金刀驸马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1
发表于 2004-8-15 00: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三国志》看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三国志》看诸葛亮
在近一段时间里
我们舌战的论坛上对于诸葛亮的评论甚多
大家都争论到底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由于意见和分歧很大
有的朋友甚至建议把双方分成“褒亮派”和“贬亮派”
:)
其实
要评论一个历史人物
我们不能够仅用我们现在的思维观点
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站在那个历史时代
站在与那个历史人物几乎平行的高度来考察
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公正的评价他的功过
当然
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比较公正”
因为
我们是不可能完全公正的评价任何一个人的
为什么呢?
我举个例子
在三国中
很多名噪一时的武将
往往一不小心被一个没有名气的家伙给“卡嚓”了
其原因可能并不是他的武艺不如人家
也不是轻敌
也不是年龄太大
这些客观上能举出的原因都不是
那有人就说了
是什么原因会使一位名将“一不小心”就挂了呢?
答案是:
拉肚子!
:)
您也笑了
可笑过之后
仔细的想一想
您能否认我的推测吗?
:)
您又说要我举例子
我说在战场上任何一位“意外身亡”的将军都可以套用
:)
好了
又说了不少的闲话
:)
我的目的是想跟大家说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是要知道我们从他的身上能借鉴什么
能够学到什么
那么
找一本最权威的关于描写他的著作来评析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的稗官野史
就留作那些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吧
:)
对于三国中的人物
最值得我们研究的著作
就是陈寿的《三国志》
而提到对诸葛亮的评论
我们更应该看《三国志》
原因是什么呢?
陈寿的父亲曾被诸葛亮处罚过
在陈寿的心里
或多或少的会对诸葛亮有所反感
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注意到
在整部《三国志》中
由陈寿亲自留名于上的一篇
就是《诸葛亮传》
那段出自陈寿肺腑的原文是这样的: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造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寫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去看文言文
我可以把大意给翻译一下: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
我在担任著作郎一职的时候,荀勖和和峤保举我写诸葛亮的传记。
(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
诸葛亮辅佐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不屈服,他所说的一些贬恶扬善的名言,被很广泛的传播,这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情。
(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我把重复的和相同的记叙都删除了,整理之后为二十四篇。篇名列在旁边。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在少年的时候就很优异,容貌形象也很好。
(造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后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乱,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在荆州避难,并且隐居耕作,而不愿意参与诸侯之间的纷争。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寫诚,厚相结纳。)
那个时候,身份为左将军的刘备认为诸葛亮有很大的才干,于是三次去拜访邀请他;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出山,同时两人也成为了很亲密的朋友。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这个时候,曹操南征荆州,本来可以庇护刘备的荆州主刘琮投降了,刘备失去了自己的据点。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诸葛亮这个时候年仅二十七岁,设下了奇特的策略,亲自作为使节去拜访孙权,请求东吴能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曹操的南征。孙权一向很佩服刘备,又被诸葛亮的雅量所折服,于是很恭敬的对待了他,并且派遣了三万士兵来帮助刘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刘备用所借来的士兵与曹操交战,打了大胜仗,并乘胜追击,江南的战事得以平定。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后来刘备西征夺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拜为丞相,具体的负责尚书府的事务。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在刘备战败病逝后,他的嗣子刘禅还很幼弱,所以蜀国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诸葛亮来管理。
(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诸葛亮在外交上联合东吴;在国家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他立下法令并按各种等级来施行;他重新整理了蜀国的部队;在工械制造的技巧上,他要求达到极致;在教化国民的学务上他阐释得很严明;他赏罚公平,使得蜀国的社会秩序很好,国家也很稳定。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当国家逐渐恢复元气的时候,诸葛亮开始想实现他远大的抱负,那就是去统一华夏。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诸葛亮认为自己如果去世之后,蜀国再也没有能够讨伐中原去和强大的魏国对抗的人了,所以他不断的兴兵北伐,屡次与魏国交战。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而以诸葛亮的才干,对于得民心平息内乱很有一套,但打仗时很少用奇异的谋略,他治理人民的才干比他战争时的策略要运用得好。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然而诸葛亮所面对的敌军统帅,正好是杰出的军事家司马懿,加上蜀国的军队以寡敌众,后方的物资运输又相当困难,所以虽然连续多年兴师动众,但却没能取得很好的战绩。)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当年的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他们估计自己的才能在军事上得不到很好兼顾的原因。诸葛亮在治理政事上的能力,可以说和管仲、萧何相比毫不逊色,但他的身边缺少像城父、韩信这样的名将,他的军事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青龙二年的春天,诸葛亮率领部队兵出武功,在那里屯田,准备把那里作为供给前线的给养基地。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在那年的秋天诸葛亮病逝了,老百姓非常的思念他,纷纷的传诵他的功绩。一直到现在,梁、益地域的人民仍然对诸葛亮的事迹津津乐道,这比古时候甘棠念咏召公和郑国人歌颂子产有过之而无不及。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孟子曾说:“如果有很好的管理,人民即使很辛苦,但不会怨恨;如果杀人的人站在有理的一方,死的那个人也不会有所忿恨。”的确是这样啊!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现在很多评论的人责怪诸葛亮文采不好,在他的文章中什么都说得太具体了。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我认为,像咎繇这样的大贤之所以“谟略而雅”,是因为他是与舜、禹谈论,像周公这样的圣人之所以“诰烦而悉”,是因为他是与众臣矢誓的原因。而诸葛亮所面对的,乃是众人凡士这样的普通人,所以他的言论都是非常实际的,并且那些具体的道理在现在也是可以借鉴的。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希望陛下您不要因为诸葛亮曾经是您的敌人而忌讳去谈论他,这才是贤明的君主能够管理好国家的道理。
(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上面就是我对诸葛亮的叙述与评价,我诚惶诚恐,希望您不要怪罪我。泰始十年二月一日,平阳侯相陈寿敬上。
翻译完了,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诸葛亮吧
第一、请相信诸葛亮在隆中耕读的时候,的确是“不求闻达”。
1、诸葛亮的父母都死于战乱,从小就逃难的他对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深恶痛绝,这种反感使得他“不求闻达”。
2、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任仕于东吴,且得到东吴主孙权的重任,诸葛谨碰见弟弟就劝说他出仕,可他仍然选择了“躬耕于野”,可见他“不求闻达”。
3、诸葛亮在少年的时候就很优异,容貌形象也很好。当时有很多以貌取人的君主,可他仍然选择了“躬耕于野”,可见他“不求闻达”。
4、刘备求访诸葛亮时所说的话的确是站在消除战乱使国家恢复和平的立场上,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从而打动了“不求闻达”的诸葛亮。
这样,我们可以看得到诸葛亮的确是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仕的。就像他自己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第二、诸葛亮亲自过江作为使节去拜访孙权,绝对是在“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挽回了刘备的败势。
1、刘备在多年的“惨淡经营”中,仅仅是“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如果说没有诸葛亮设下了奇特的策略,过江联合东吴,那么,刘备就会像之前的那些豪杰诸侯们一样,被曹操的战车所碾殁。
2、在以前刘备的战绩看来,刘备是很不会“乘胜追击”的,也就是他把握战机的能力不是很好。如果不是诸葛亮在赤壁大战后不断的出谋划策,恐怕江南平定后刘备仍然走不出“寄人篱下”的境地,更有可能会被东吴“一不小心”的吃掉。
第三、在刘备取益州乃至建立蜀国的过程中,诸葛亮绝对的起到了“中流砥柱”的栋梁作用。
刘备虽然是个很有魄力的人,但在取决成败的大事上面往往需要有能力的人“砥”一下,帮着下个决心。而诸葛亮是可以做到这点的人中的一个,法正在这点上可能还要强一点,但风雏庞统在这点上就稍差一点(如果他不提出要刘备选什么“上中下三策”的话,也许不会那么早就命丧军中了。)
第四、在刘备托孤后诸葛亮为管理国事,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元气,绝对是尽了全力。
诸葛亮的身体应该不是很好,您看他总是坐小车而不经常骑马(他并不是不会骑马),他操劳过渡,后来经常吐血,五十四岁就去世了。但您看他做了多少事:
蜀国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诸葛亮来管理。在外交上联合东吴;在国家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他立下法令并按各种等级来施行;他重新整理了蜀国的部队;在工械制造的技巧上,他要求达到极致;在教化国民的学务上他阐释得很严明;他赏罚公平,使得蜀国的社会秩序很好,国家也很稳定。
同时,看看《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自己这段时间的描述也可以理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第五、诸葛亮之所以连年动众北伐,绝对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陈寿给出的理由是诸葛亮认为自己如果去世之后,蜀国再也没有能够讨伐中原去和强大的魏国对抗的人了,所以他不断的兴兵北伐,屡次与魏国交战。
这一点是我们争论的焦点,往往有人以一句“亮皆专之”来贬低他,我却不是这样认为。
1、身为国家官职最大的人,在皇帝去世而幼主孱弱的时候,如果不“专”,那不是乱了套?我们说,奸臣和忠臣的区别,关键不在于“专”,而应在于“专”在什么地方,是为国家还是为自己。
2、为什么诸葛亮认为蜀国难以有什么人才可用呢?这也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之前荆州那里的人才最多,因为那里最和平。那同样,为什么蜀国人才少呢?因为那里不安全,况且刚经过彝陵大战,好多有才华的人都不为什么死在战场上了,这也是导致许多才人难以在蜀国出仕的原因。
第六、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统一,甚至说几乎没能取得什么很好的战绩,可能有指挥战争能力的问题,但“拥兵自重”、“架空刘禅”甚至是有些人说的什么“阴谋”是绝对不会有的。
就象是陈寿所说的那样,诸葛亮所面对的敌军统帅,正好是杰出的军事家司马懿,加上蜀国的军队以寡敌众,后方的物资运输又相当困难,所以虽然连续多年兴师动众,但却没能取得很好的战绩。
这点我们也可以从失街亭后诸葛亮的上疏中可以看出:“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这样的自责,这样的诚恳,纵观整个历史,有几个人能做到?以至于所有的对诸葛亮忠心的怀疑和诬蔑都不攻自破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的确是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尽心尽力的深刻写照
而这八个大字
光照千秋!!!
永载史册!!!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5:26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0 23:0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13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