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蜀国失败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为诸葛亮平反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09: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清澈秋水于2004-06-30, 19:11:23发表
说来话长……

庞统死,关羽孤,
荆州失,万军亡 ---

龟缩一隅,安居五路,
渡泸平蛮,悔失街亭,
六出无功,星落平原。

对了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街亭那么重要,
他怎么不自己去守?或者让赵云去也好啊……

无关话题:我喜欢英杰传中马谡的头像,好可爱好可爱啊~~

街亭本就当诸葛亲自去守的,按照他的布局,仅仅靠马谡王平,无论是驻扎山上或是山下,都是守不住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2: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8-03, 12:11:05发表
按王平言,不能长久守住,但至少应能做到诸葛亮所希望守住的时间。

当时因刘备去世,魏边关多年无犯,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诸葛亮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大军直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但是,诸葛亮以赵云、邓芝为一部攻打箕谷,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攻取,把本已相对强势的蜀汉兵力进行分散,变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
  这就是毛泽东曾在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而诸葛亮对于自己的失误内心里应该是清楚的。
  毛泽东在读《资治通鉴》“(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合 追之。合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合右膝而卒。”时评点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说明自街亭之败,诸葛亮已经吸取了教训。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责。一人者谁?亮自身也。诸葛亮初战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穷兵黩武,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认识。这一深层的原因不仅决定了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败,也决定了他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诸葛无军谋,马谡乃冤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2: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08-03, 12:43:08发表
最后那句话就不敢认同了。违亮节度、畏罪潜逃,两罪相加,马谡罪有应得,死得不冤。

以当时蜀汉人才匮乏的情况来看
马谡之死
真的很可惜阿!
:)
马谡,刘备之谋臣,从荆州随刘备入蜀,被任为绵竹成都令、越 太守。
诸葛亮南中平叛,问计于谡,谡筹策征服南人之心。亮采纳马谡之策,纵孟获而南方平定。
及马谡被斩“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蒋琬也指责诸葛亮做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令其孤军深入敌境,马谡上山是败,守城亦败,诸葛亮非任之也,弃之也。
马谡是一位难得的智士谋臣,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裁定失中,“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北宋时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唉~~~~~无奈偶也系孔明先生的超级大fans阿!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3: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物故”意为“去世”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3: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魏、蜀、吴三国归晋,蜀国灭亡最早。
依《三国演义》,诸葛亮自身的卓越才能光照千秋,但他不注意培养人才,乃至后期形成“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
自己浑身是铁能捻几个钉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人才必须给锻炼的机会,要“扶上马,送一程”,逐渐加压。
说吃就端,一下就给马谡那么重的担子,不出事才属不正常啊!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另:我说的马谡“冤死”,乃是放开了说的,不是就事论事,死罪当然要杀,何况还立了军令状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3: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08-03, 13:23:46发表

QUOTE:
原帖由金刀驸马于2004-08-03, 13:15:51发表
魏、蜀、吴三国归晋,蜀国灭亡最早。
依《三国演义》,诸葛亮自身的卓越才能光照千秋,但他不注意培养人才,乃至后期形成“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
自己浑身是铁能捻几个钉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人才必须给锻炼的机会,要“扶上马,送一程”,逐渐加压。
说吃就端,一下就给马谡那么重的担子,不出事才属不正常啊!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另:我说的马谡“冤死”,乃是放开了说的,不是就事论事,死罪当然要杀,何况还立了军令状呢。

要论灭亡,魏过了三代就沦为傀儡皇帝,不知谁灭亡得更早。


诸葛亮用人居然用些当初是别人的功曹、书佐之类的人物提升为太守,而陈寿的记载是“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不知在啸兄看来是否属于“不正常”?  

历史的诸葛亮跟演义的诸葛亮是同名字的不同版本两人,历史上马谡没立军令状,诸葛亮也主动承认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而演义里面,马谡立了军令状,诸葛亮又把主要责任推到马谡身上————可以说历史的诸葛亮跟演义的诸葛亮的人品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级别。

呵呵
第一,“傀儡皇帝”还不算灭亡,个人意见:)
第二,我说的“扶上马,送一程”,看来您没有仔细看到。另:这个是中小企业市场扶持策略。
第三,演义正史之争  算我什么都没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3: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08-03, 13:46:06发表
要这么说,那么诸葛亮任命马谡为丞相参军,也是让他涉足军事了,还跟他多次讨论了那么多军事,不知这算是送他几程呢?

呵呵
仅仅参谋是不够的
要让他自主阿
一点一点的来啊
守点小城,再守点小据点
怎么说来
街亭事关重大阿!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4: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08-03, 14:06:32发表

QUOTE:
原帖由金刀驸马于2004-08-03, 13:50:48发表
呵呵
仅仅参谋是不够的
要让他自主阿
一点一点的来啊
守点小城,再守点小据点
怎么说来
街亭事关重大阿!
:)

哦?照这么说:

诸葛亮任用杨洪是几步到位呢?有没有先让杨洪先管个小地方试试呢?蜀郡是个多重要的地方啊?

张裔回蜀后,诸葛亮让他掌管府事是几步到位呢?有没有先让张裔先管个小地方试试呢?益州是个多重要的地方啊?

要说事关重大,那么蜀郡、益州不更是事关重大?

《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您看清楚了,这个是战时需要,有这么个理念就成了。要不,为什么汉中战役刚完,就把杨洪调去做治中从事了?

诸葛亮北伐汉中时,想任用张裔代理丞相公务,尽管杨洪与张裔交好,他还是公正地指出张裔不适合独当重任。所以长史张裔的名字多和参军蒋琬联系在一起。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三年后,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阿。

而且根据个人而言,《三国志》称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卷41《张裔传》称蜀郡张裔“博涉《史》、《汉》”,哪谈得上“几步到位”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4: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呵呵
是不是我理解错了
哈哈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4: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好意思
我的确是这么理解的
而且
我理解的是
这个职位本就是法正的
汉中打完了
自然还给人家了
呵呵
:)
也就是说
杨洪只是起个暂时替代的作用
这个人我并不熟
呵呵
不过法正相比之下要强一点吧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3 15: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杨洪“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后,似乎蜀郡太守还是法正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4 11: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法正: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建议刘备向关中拓展,进军汉中,诛杀夏侯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成都称王,法正任尚书令、护军将军。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去世,谥号翼侯。
也就是说,汉中战役后,法正升官了,所以没有“领郡如故”啦。
至于杨洪:
蜀汉政权建立以后,军队的后勤供应逐步走向正规,大致上由地方供给军队的军需物资,而且要派人运送到前线;有时候军队则有专门的人员供应军事需要的战略物资。诸葛亮在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构建上曾经起过重大作用,史称“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说明诸葛亮在刘备外出作战时负责战略物资的供应。“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杨洪传》。因为关中是蜀汉存亡的战略要地,所以刘备刚到蜀地即发兵进攻关中,战略物资供应则完全落到了蜀汉地区的女性身上,并且以杨洪督办此事,因运粮有功,杨洪被正式任命为蜀郡太守。
他办事认真,蜀郡太守也是脚踏实地得来的,与突然派马谡到最重要的一线对抗敌军还是有不同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4 05: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70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