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dreambe 于 2014-8-22 13:55 发表
或许朱允炆不知道,他四叔打仗时经常是冲在前面的。
也就是说,要干掉朱棣,有时候只需要一个运气,不是必须把他的军队全灭。
在《明朝那些事》这部书中,朱棣可是无数次在靖难之役中一马当前,甚至扮演孤 ...
建文帝怎么可能知道朱老四会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跟着一起砍人呢? 要注意他说这句话的时机,耿炳文几十万大军去打朱老四,很多人都觉得朱老四一定完蛋,北军一定被歼灭。他的实际意思就很明显了:北军被消灭后,不要杀朱老四。
建文帝的话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不要在战阵厮杀时伤害朱棣;第二:不要在北军被消灭后伤害朱棣。但实际上,第一条假设根本不成立:首先南军根本就没有在万军从中取朱棣首级的本事,古来打仗,这种事就没几个成功的例子,除了关二爷等少数猛人外,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它不仅需要极高超的技术,最重要的是需要极好的运气。试问建文帝能把希望寄托在这种不靠谱的事情上吗?南军如果真有这个实力,那还打个什么劲。此外,在战阵厮杀时不要伤害朱棣,这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为最可能与朱棣在战场上互砍的,是不认识朱老四的普通大兵,明代也没个照片啥的,耿炳文或许可以下令不准伤害燕王,可几十万士兵,鬼知道你燕王长什么鸟样,只知道砍的是个大官。比如他与李景隆作战时,史书记载他先射后砍,宝剑砍断,战马都换了三匹:这充分说明,在战场上,南军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手下留情,也不可能做到。
我们注意下朱棣的性格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胆子虽然是大,但是也非常狡猾,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胆大心细,有些看起来勇敢莽撞的行为,其实都有谋划冒险的味道。譬如他跟郭英作战的时候不利,撤退路线上被埋设了火器,史书上说亲自殿后,看上去勇敢——可实际上,跑他前面的可就成为人形排雷器了。
个人以为这很好的解释了朱老四的不败金身是怎么来的: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一般都觉得北军必败,所以建文帝才会嘱咐耿炳文,(搞定北军后)不要杀朱棣,因为没这必要。问题是南军一直搞不定北军,这条命令就成了一句空话,反而造成了一些麻烦:在正规的战场厮杀中,当然没人认真执行这条命令,但是在一些突发性的遭遇中,因为事发突然,普通士兵也不认识朱棣,往往反应不过来。偏偏朱棣又是一个战斗经验丰富的人,善于把握时机,料敌之不敢想,出奇制胜,快速突击,胆大心细,往往对手还没反应过来,这货就达成目的闪人了。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战斗力问题,你南军搞不定北军,自然也就拿朱棣没办法。万军中取上将首级,那是小说,实际上要做到这点极其困难,更重要的是还需要逆天的运气。建文帝的这条命令,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大:错过了极少数的、成功率极低的机会,仅此而已,这事纯拼RP的,就不大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