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金圭子 于 2011-8-4 09:19 发表
其实这个是古代音韵学家李汝珍拿来显摆自己音韵学研究成果的一篇“论文”,呵呵~
前半部的海外诸国核心“歧舌国”就是音韵学的具象化所在,从黑齿国问文(一般的国家就一章甚至半章,黑齿国这段就写了5章!)谈论音韵学(反切)引出“歧舌国”,到后来歧舌国行医,国主不得不拿出“字母表”,又是一大段,才是作者音韵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而后半部“红文宴”的百音的同韵之类,又是音韵学具体的实用方式。
在早于后来的民国提出的注音字母(现在的台湾用的拼音)之前,就已经推出了声母和韵母的想法,(比较清水韵之类的韵书来说,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声母的概念,而不像韵书中只排列韵母和声调,而忽视了声母)。当然其实在李汝珍之前,1610年的金尼阁(尼古拉·特里戈)就已经提出了拉丁字母的注音的想法,不过李汝珍用通俗小说体,将论文用便于大家接受的方式写出,也算是一大创举了。
只是中国人的习惯往往长于实例,短于归纳出理论,所以也止于此了。
金圭子,这个是真的吗?你有这方面的资料吗?找给我看看,正好想研究一下呢。李汝珍是我老妈家乡的名人,那边好像正在建纪念馆啥的,哥研究下可以给他们一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