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思考成为一种负担。
正如理性会让人显得无情一样,自我意识的觉醒有时候会让人举步维艰。
个性是外在的体现,迷茫和对自我归属的困惑则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人的头顶,等待着那双仰望星空的眼睛……
失语是一种状态,语言是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失语是表现不成功的自我感觉,是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差异产生的失落感。
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能够代替我们的双眼睛,成为我们的喉舌,它们代替我们思考,无情地掠夺我们的话语权."你们究竟想要什么?"社会舆论尖锐地将这个问题抛给我们这代人.
当我们用一种对立而不是交流的态度看待自我感觉和社会评价常常会有这样的挫折感和危机感,“想要什么”这个简单而永恒的问题绝不是什么力量强加给每一个爱思考爱智慧的个体的,它应当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我”只是一个点,而当我有了明确的“要”,那才有了方向,否则自我意识越强烈,迷失的困惑感和失落感愈强烈。
当然,要代表的是一种欲望,在“我要什么”得到答案以后还需要知道的是“需”和“能”,只有把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辨清楚,才不会被外在的流行的宣传出来的价值观念绑架和裹胁,才能体会自我和自由的快乐。
在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的时候,我们常常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盟友来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些也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苏东坡的潇洒是学不来的,他过于豁达的态度让生命的光辉都黯淡于沧海一粟的宇宙视角,更不用说还在理想和现实间徘徊的自我的那个意识了。
最后和作者一样“回到我们这代人的问题上去”自我实现的目标是真的仅仅无法表达还是尚未明确?体制化的恐惧和自由的空虚究竟哪一个更难以承受?思维方式的雷同真的是受外界的影响的还是本来对与错的观念就摇摆在是与非的标准之之间,而那个自认为独立了的自我又有没有准备好面对一个道德观念多元的世界呢?
[ 本帖最后由 fengrui19 于 2008-5-26 20: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