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钱尘往事于2004-05-13, 21:49:26发表
我们现在评论历史,多是从结果去推想,颇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感觉。
比如像史可法守扬州,现在大家多批评他不该愚忠守城,应该献城后自杀,既全忠义之名,又使百姓活命。可是这些人为什么不去谴责屠城的清兵呢?难道屠城是有道理的?要真如此,成吉思汗的屠城真该受到歌颂啊。
安史之乱,张巡守睢阳,抵抗叛军长达一年之久,最后城破之时仅有百余人活着。但是张巡的死守为唐朝赢得了时间,为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失败奠定了基础。是不是张巡不该死守,应该献城后自杀呢?这和史可法的例子不是很相似吗?难道仅仅因为结果不同吗?
我们所考虑的当时的客观条件,或多或少都受了事后结果的一些影响,要想真正的客观,很难。
我同意这位兄台的观点,的确在有的时候,想把一件史事说清楚是较难的,
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三观”也不同。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有些时候,人会受到事情的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影响而对它进行赞扬或批评的。
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因尽量避免用主观主义和个人的感情色彩来评价事或人。
尽量的客观一点,多从反面、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可能这样得出的结论会准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