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安刘必勃”的谎言, ———周勃“厚重”的真相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7-6 22: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转一个唐风上的回帖,是曹仲德的回帖:

错误很多,举一些这篇文章在史料的引用上的曲解或者误解:

(一)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死后一年,萧何病重,孝惠帝看望萧何,“因问曰:‘君即百岁後,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从这里看孝惠帝在萧何病的时候对继承丞相的人选,提都没有提过刘邦的遗言,反而去问萧何意见。而当时离刘邦死不足一年,刘邦的遗言连参考价值都没有,令人不解!

这段引用前面还有段,“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云云,刘邦这段谈话,萧何是不知道的,孝惠大约于曹参有所疑虑,所以问萧何用曹参如何,萧何也同意,于是定下了

(二)“疑一,刘邦明知道吕后是“安刘”的潜在敌人,还叫她重用周勃“安刘”;疑二,吕后怎么会容忍一个“安刘危吕”的周勃当太尉,致使后来的史实与刘邦遗言完全合拍;疑三,周勃是刘邦点出安刘大将,吕后为什么没有丝毫触动”……“而“诛吕安刘”都是发生在吕后死后,刘邦又怎么能肯定周勃死在吕后之后而提出“安刘必勃”呢?”

这里把刘邦死时说的“安刘氏”修改成“安刘危吕”或者“诛吕安刘”了,而且不是这一两段的问题,而是全文都把这个混着说。

实际刘邦所谓“安刘氏”,意思是周勃能安定刘家的社稷。而只有在吕氏危害刘家社稷背景下,才可能把“安刘氏”具体成“安刘危吕”,这是后来的事了

而既然刘邦所谓“安刘氏”并无危害吕氏的意思,上面两个疑问自然就是不存在的事情,而刘邦何以得知周勃会死在吕氏后的疑问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刘邦这话并不是预言吕氏死后的事情

(三)“当时军情十万火急,周勃作为太尉,却因为主上的好恶而不敢汇报军情,以致十馀日后,忠心耿耿的樊哙冲进纳言。史记独独提周勃和灌婴不敢入,可见其人之滑头,为小家不顾大局是一向本色,根本就和厚重的品质丝毫不沾边!”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不敢进去的是“绛、灌等”,樊哙进去的时候“大臣随之”,然后进言的是“哙等”,明显是大家不敢进去,然后樊哙牵头,于是大家都进去了。

大家为什么不敢进去呢,不是因为“主上的好恶”,而是刘邦已经下过令不放他们进来了,为什么樊哙却敢违令率先进去呢,这是因为樊哙是刘邦亲戚。

另外这段话有两点硬伤,一是周勃还没做太尉,这时根本还没太尉这个官,二是“纳言”这个词的意思你也理解错误,所以用错了(“樊哙冲进纳言”)

(四)“淮阴侯韩信软禁在长安时,也是看不起周勃的,“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虽然不知道韩信看不起周勃和灌婴的缘故,但是史书又是仅仅提两人,可见在韩信心里对周勃和灌婴是最看不上眼的,很可能就是两人小人本色,才让韩信如此不齿!

这段引用又被截尾去掉关于樊哙的一段,才成为“史书又是仅仅提两人”的证据: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史书的意义是,韩信自认为才能功劳远在这些人之上,所以对与他们同列感到羞耻

(五)赵翼早就指出“趙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殺,則皆以與妃呂氏不諧之故。”,也就是说刘友、刘恢是潜在反对吕氏势力,当然被吕后所忌而遭到迫害。……吕后如此作为也是为维护权利,安孝惠帝一系,谈不上欲危刘氏。

赵翼说的是趙王梁王与吕家妇人感情不好所以被杀,哪来认为他们是反吕一说。这又如何能阐发出“安孝惠帝一系”的意义

(六)而周勃在“诛吕”中,更是用残酷的手段虐杀樊哙的老婆,吕后的妹妹吕嬃(笞杀吕嬃,也就是用竹仗一鞭一鞭的抽,直到抽死。可想而知,完全是故意折磨),可见周勃本性亦残忍,而不是所谓的厚重。

这句是对当时刑法了解太少所至,杖杀(即扑杀)本为当时的一种刑法,而且并不算特别残酷的

(七),如功臣集团赶少帝出宫时,“乃顾麾左右执戟者掊兵罢去。有数人不肯去兵”。应立代王入未央宫时,“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可见功臣集团的所谓“安刘”不过是一场政变阴谋,甚至并未被大多数皇室人士所认同。

“乃顾麾左右执戟者掊兵罢去。有数人不肯去兵”后面截掉一段“宦者令张泽谕告,亦去兵”,所谓“谕告”,即告之政变真相或者少帝非刘氏之类话

而先是“有数人”,后是“十人”,在作者的论述里竟成为“大多数”了(“可见……并未被大多数皇室人士所认同”)

继续说说,周勃等诛除吕氏的行为确实并不是史书所渲染的忠义奋发大公无私之举,这点并没有错,这涉及到当时功臣集团与皇族后族的互相倾轧,实际上作者引用的大部分论文也都是这个意思,而周勃等的短毁贾谊,则是勋旧与新进士人在治国思想上的巨大分歧的表现。(PS:前几天才见有人拿周勃看不起贾谊作为贾谊不足道的证据,今天又看见成了周勃的罪状,史料的利用方法太多了啊)

作者却把这个简单到周勃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品行高下,这就比较肤浅了,“周勃的人品论述”这段,绝大多数议论都是牵强附会,比如把“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说成得意忘形的小人嘴脸,把“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说成风骨全无云云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29 05:1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36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