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5-18 01: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良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良

  秦始皇喜欢巡游。巡游嘛,少不了有人观看。
  一次,有一个人指着辇中的始皇帝,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后来他真的成为全国实际掌权的霸王。这是项羽。
  一次,一个人看着威风八面的始皇帝,发出了感慨:“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子啊……”——后来,他果然也尝到了“大丈夫”的滋味。这是刘邦。
  还有一次,一个人指着一辆貌似始皇帝坐的车,向一旁的人发令,于是一柄大铁椎掷了过去。——以为这个人以后会是一个武将吗?非也。后来这个人成了运筹帷幄的帝者师。这是张良。
  最先知道张良,只是知道他是谋士。后来得知他曾经刺杀秦始皇,实在是诧异了良久。说起来秦始皇好像还真是不得人心啊,他大概是遇到刺客最多的皇帝了,而且还个个有名。不过,像荆轲好歹是燕赵慷慨之士,而张良,印象中文弱的张良,居然也会有此举动……谋士刺杀皇帝,这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过此时的张良还不是谋士,倒有点“侠”的意思(是指战国时的侠,非金庸笔下那种武功了得的大侠),他救项伯就体现了这种风范。只是偶尔想起来,觉得项伯无故杀人,毕竟也是不对的,张良为了朋友而不顾当时法律,也不大对头。只是,当时的那种法律实在过于严苛,不守也罢。好在张良没有像我这样“死脑筋”,不然以后的鸿门宴就不好过了。
  张良家世相韩,出身高贵,为六国贵族。六国为秦所灭,恨秦的人不少,但能像张良这样做的人却是不多。博浪沙一击未中,张良不得不躲起来。天下大搜了十日,竟然也没找到,真为秦始皇难过啊……
  抓不着刺客,想必秦始皇很郁闷,而张良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也一定很郁闷。在秦末农民起义之前,张良都不能再有什么动静了。不过这一时期,有一件事,可以说影响了张良的一生。公元前某年,那是一个某天,有一位老人,在下邳的圯桥上扔下了一只鞋。这是预谋,一定是预谋。老人不慌不忙的看着张良,要他去取履。如果你以为我们的子房先生最初的反应是像某些小说里说的那样毕恭毕敬的照做,那你就错了。“良鄂然,欲殴之”,这才更像一个正常人的反应。记得有一次,我的自行车胎没有气了,父亲拿着气管子和我下楼给车打气,突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过来对父亲说:“给我的三轮车打打气。”我和父亲当时都愣住了,怎么世间还真有这种倚老卖老的人吗?(好歹也要说句前提嘛,突然间这么一说任谁都要有些惊讶)父亲当然是乖乖的为他的三轮车打气了。我看着表情怪异的父亲,觉得十分好笑,突然间想到了张良的这个故事。当然了,父亲毕竟较当年张良遇此事时年长,惊讶之后绝不至于“殴之”,而老人事后也不可能给父亲一本什么书让我们一夜成为暴发户。只是这情形的确很像张良当年的遭遇。先惊讶,然后会为老人取鞋,可以说司马迁的记述是很真实的。虽然此事有很多人怀疑是人为杜撰——如果说真是杜撰的话,那么水平也比某些看着就失真的小说强了很多。随后,老人要张良五日后平明等他。按说张良平明即到已算是守时,不过老人所谓的平明恐怕还要提前几个时辰才行。还是很同情张良的,想想现在我们上早课都懒得起来(尤其是冬天,外面冰天雪地,要从被窝里爬起来真不是一般的痛苦)。终于那一次半夜三更就去等人的张良得到了老人的认可,把黄石公兵法传给了他。的确,此事看起来有些玄虚,但也不排除真有其事的可能,到底有没有,除了张良,谁也不知道。
  黑暗的时刻终于熬过,对于秦朝而言,黎明却并没有到来——因为胡亥的上台,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秦帝国,变得更加风雨飘摇。然而秦的乱对张良来说却未尝不是件好事。张良自己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后来想想,像萧何、陈平也都算是文人,然而却没有一个像张良这样敢于自己拉支人马造反——这当然也和张良的身世有关了,但也说明张良比一般的人都更具胆识的。那么日后他敢于陪刘邦赴鸿门宴也就不奇怪了。
  走到留县的时候,张良遇到了刘邦,或者说刘邦遇到了张良。总之,这仿佛是上天的安排,因为如果没有此事的话,张良很可能就走到景驹那里了。两人很谈的来,这可以说也奠定了以后的基础。因为碰到了刘邦,张良便不再去找景驹。然而看过这次风云际会之后,一眼扫到了此后刘邦封张良的官——厩将,注释,即管理马匹的。一下子想到了孙悟空的那个官名“弼马温”……
  然而,和刘邦在一起的时间也并不长。见到项梁之后,张良便提出“复韩”大计。不知刘邦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生气,也许惊讶,也许什么想法都没有。其实张良复韩可谓是失策,因为韩根本没有实力与任何一方作战,张良也只好苦苦支撑。这一点,张良应该早就想到了,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现在一般都把这个归为张良对韩国的忠心,不过我觉得张良对韩国的忠心也满可疑的——这一点,后来还要再说,先放一放。总之,在韩国的这段日子对于张良来说,也算是个时间上的浪费,虽然能得几城,但是得而复失,于是韩兵这时候也就是个游击队的性质。就这样,一直等到刘邦率军西征。
  刘邦西进,可以说赢得了一次主动,这无疑是个时机。刘邦的西进路线大是有趣,并不是正常的按直线前进,也并非一般的曲线,而是确确实实的一条弧线——他是转了一个大弯,才进入的秦地。转折点差不多在轘辕。这一记载,《高祖本纪》里是“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留侯世家》是“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两个记载看来似有矛盾,其实史记虽然是史家之绝唱,但其中错误还是难以避免,类似这样的矛盾还有几处。不过从时间和地点上看,两件事几乎是同时,而且分析此后刘邦所走多为故韩之地,对此张良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此计多有可能是出自张良。虽然绕了一大圈,但实际上避开了不利于刘邦的敌人,进程反而更快。
  第二次合作中,才有了些正式的味道——尽管张良此时是被“借”来的。一路上,张良出了不少计策,我想,这次才是真正的展现了他的才华。刘邦也的确虚怀若谷,果然是言听计从。不过为得到峣关,张良先是让郦食其重金收买秦将,而秦将答应之后,又因其懈而击之。按说谋略本无好坏之分,只要能起到作用,就是成功。但是就只从这件事的本身来说,张良此计的确有违君子之道,大有战国纵横家的意思。因而杨时曾就此事及与项羽议和后又回击一事对老子的哲学不无感慨:可畏!可畏!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如此,那么彼此都不能相信,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刘邦一路西进,占领了秦的都城咸阳,秦朝灭亡。出身不高的刘邦一下子沉浸在富丽堂皇的秦宫殿中。萧何则一头扎进了竹简堆里,其他人大都去寻找财宝了——当时情景一定乱得可以。比较难得的是,樊哙居然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一点真的很不简单啊,毕竟樊哙也是粗人,小时候就是一直把他和张飞搞混——虽然两人差别相当大。这一次刘邦没有听,于是张良也劝刘邦。毕竟是文人,说出的话自然是有理有据,由不得刘邦不听。
还军灞上,新的问题又来了,其直接后果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关于这件事,也有人提出根本就没发生过,因为这样那样的疑点——历史总是可疑的。现代人在“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念下的一个成果,就是发现好多历史记载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史家自己编造出来的。司马迁以治史严谨出名,《史记》更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好多事情经多方考证都是很真实的。连这样一部作品都被如此怀疑,像新旧唐书中对李渊、李建成的记载自然更是让很多人疑心重重了,于是李建成成了……唉,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比起这样那样的证据比史书中疑点还少的考证,我还是相信史书好了。因此,鸿门宴,“权且”当真吧。
  这一天晚上,项伯偷着来到刘邦营中,为了营救自己的朋友张良。张良倒真仗义,“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没有自己一个人逃命,而是将此告知刘邦。如果我是刘邦,当时就要感动的掉眼泪了——然而刘邦可是没功夫落泪的,因为摆在眼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摆脱这次厄运。这个自是不用发愁,只要按张良的吩咐行事,基本上就没问题了。刘邦是很会临场做戏的,因此在项伯面前倒不怎么难办;而第二天在项羽眼前,则是需要些勇气的。当项庄的剑尖指向刘邦时,不知当时刘邦是何等表现。幸亏时间不会很久,因为张良一见不妙,便找来了“壮士”樊哙。此后刘邦便趁机逃走了,断后的便是张良。总之,是有惊无险的把事摆平了。
  鸿门宴,项羽输了,因为他失去了一次杀刘邦的最好机会,而围攻垓下之时的刘邦则是不会重蹈他的覆辙;范增输了,因为他的计划半点也没实施成,项羽仿佛个“睁眼瞎”一样对他举起的玉玦视而不见,好容易找来个项庄,居然有个项伯挨这捣乱;项伯输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对自己的侄儿会带来什么后果,若干年后,汉朝的那个刘伯想起当年这件事时,不知心里会不会有一丝愧疚。而刘邦呢,不但保住了命,而且找到了自己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发现了敌军中一个帮手(陈平),通过此事也知道了张良的立场……总之,鸿门宴中最大的赢家舍他还能有谁?其实张良也输了,和前面三人不同的是,他只是输了一时,或者说,从根本上,他还是赢了。所谓的“输”,是因为此后项羽、范增对韩国的态度是很严厉的,这不能不说和张良有关,从而也牵连了韩王成,为他的死也埋下了伏笔;然而像张良这样的人才若是一辈子在韩国的话,是很可惜的,即使项羽不软禁韩王,韩国又能有何作为呢?
  鸿门宴后,刘邦送张良金百溢,珠二斗。这个赏赐不可谓不厚——刘邦出手一向是挺大方——不过张良没有接受,反而用这些东西买通了项伯为刘邦讨来了汉中。张良这一举动,想来只有让刘邦更加感激的份,而且通过此事,也能看出来,张良不是能被金钱收买的人。这个“意义”可谓重大,我们看到刘邦以后用地盘收买韩信,用金宝“收买”萧何,唯独对张良,再也不见这样的举动——其实对韩信、萧何的赏赐,用“收买”来讲并不十分过分,因为他需要韩信出兵帮他,需要萧何巩固后方不扯他的后腿,是事前赏给的。而对张良的这次封赏则是在事后,仍是感谢的成分居多。
  然后项羽开始封王,刘邦为汉王,实际上要是没有张良买通项伯的话,他就是“蜀王”了;其他的大部分没变。接着开始各奔东西。张良没有一开始就跟着韩王回去,而是送了刘邦一程,送到褒中,张良终于停下了脚步,开始向来路返回。韩王就在那摆着,张良倒要先送刘邦,可以看出来张良还是和刘邦更亲近一些。其实像张良这样的人,不是懦弱的韩成那么轻松就可以驾驭的了的。而张良也大可以丢下韩成不管,不过他也没这么做。这只好解释为张良对韩的“忠心”,然而个人认为这个忠心不但有些可疑,而且是有限。后人把张良对韩的忠心夸大了,认为张良在汉朝建成之后和刘邦的“不合作”态度也是来自于此——那是后世迂腐的文人士大夫们的想法,张良可未必真是这样。韩灭以后,张良对韩似乎再无牵挂,一心帮着汉王倒是看的出来的,何况刘邦后来疑心这么重,忙着表达忠心还来不及,更不会让刘邦知道:现在我还是忠于我的故主的,而且我永远是***的臣子……真是想象不到。张良是清高,但没有后人想象的那样的清高,而刘邦大概也不会容下一个那样的“异己”。
  这是后话了,拉回到公元前206年。刘邦对张良应该是有所挽留的,起码也得表示一番不舍之情。前面已经说过,刘邦能灭秦,张良是出了不少力的,而且其才也有目共睹,刘邦的好处之一就是识才,眼前这样一个大才,一句话不说就放走了,那就不是刘邦了。所以有时看有些作品里写刘邦“遣张良回去”这样的字眼就很奇怪,推想一下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也应该是应刘邦之邀才合乎常理,那么这个“遣”字用的就不恰当了。当然了,若前面是张良主动送刘邦的话,也并非不可能——只是韩王在一边就不管吗?如果这样,不妨设身处地为张良想一想,从来都是自己主动投到刘邦麾下,而刘邦却从未在乎过自己,那么韩亡后还会再去找刘邦吗?只怕未必吧。正因为刘邦对张良十分热情,后来张良才会主动从彭城到关中。
  张良临去之时,为刘邦出烧绝栈道之计,可谓妙矣。古时交通固然不发达,但道路也是人走出来的,并不是断了一条路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路。刘邦要想由汉中夺得关中,追求的当是一个“快”字,由此来讲,栈道就算不烧,只怕也用处不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前有张良烧栈道,后有韩信出陈仓,可谓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张良回去之后,韩王的日子也不好过——曾想过,如果张良真的没回来,项羽会不会杀了韩王?要是这样,张良倒省得回去一趟了。但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只要张良不回来,韩王成就不会死。其实作为项羽一方,无论张良回不回来,韩王都不能杀。一来这不符合道义,就算要杀要灭亡韩国,都不能用这样直接的方法——后来刘邦讨伐项羽时其中列的一条罪就是这件事,刘邦比项羽强一点的也就是在当皇帝之前没有杀诸王,当了皇帝后杀他们也都加了个理由,如是而已;二来只要韩王不死,对张良来说都是一个羁绊。依着项羽的性子,韩王多半不会活到彭城,可见范增在此事上一定有其作用。但此后“又杀之”,推测是刘邦重回关中这一消息传入了项羽的耳朵,这时谁也劝不了他,于是韩成只有死路一条。韩王一死,张良反倒自由了,而且必是怀着对项羽的恨意,项羽可真是失策啊。照这种情况,张良是绝对应该“杀无赦”的,但是天意就是这样和项羽作对,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却死了。按说,张良当时也应当身在彭城(项羽不遣韩王回国而要他跟着一起到彭城的原因就是“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主犯”即为张良,韩王只是一只替罪羊而已,韩王到了彭城,张良自然也应该去),虽说张良有“逃亡”的经验,可那一次不但秦始皇不知道是谁干的,而且更不知道刺客人在何处,要躲的话也不是非常困难;可是这一次就是在项羽眼皮底下,居然一点事都没有,很大可能是项伯帮了他一把,有这样一位叔父,也算是项羽的悲哀。
  张良从彭城千里迢迢到了关中,刘邦封他为“成信侯”。一般都认为张良是汉王的军师,但实际上以前似乎并没有这样一种职务,范增在楚营中也是“末将”的身份。“成信侯”说来其实只是一种爵位,那么张良官位是什么呢?……只能说,还是原来的那个“厩将”。直至汉朝成立,张良封为留侯,其实也是“无官一身轻”,在高祖十一年才封为太子少傅。其实当时观念对于官位似乎并不十分看重,因为那时天下还乱糟糟的一片,政治体制也并不是十分完善,至少从行动上来讲还没有做到像后来那样规矩,当时更有用的是能传与子孙的王侯之位,至于在朝廷里是什么官,反倒无所谓。像汉初,连春秋战国时代相当重要的“相国”都可以随便让人打着这样的旗号去干什么,真是乱的可以。因此,本来就很淡然的张良对此更是无所谓了。其实张良在汉营当中也就是一个类似门客这样的身份,但无疑地位比一般门客要高,因为他虽然无军师之名,但实质上,无论从刘邦对张良的礼遇上来说,还是从张良的作用来说,他就是汉营的军师——前面说了这么一大堆,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其实实质更重要,不是么?
  归汉之后的张良,似乎和攻秦时的张良不尽相同。比较一番便可得知,攻秦时张良计策多是具体的方法,多用于战争本身;归汉后的张良,更多的则是替刘邦计划用人,比如在韩信问题上,可以说是多次记载了张良劝刘邦如何拉拢韩信,如何让韩信前来支援。这个嘛,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计策太少没法写,二是计策太多写不过来,三则是司马迁取材的问题了。通过前面的记载可以想见张良的确是多智多计,在刘邦手下不至于是吃白饭混过来的。若说是二呢,也有道理,但也可推测这些谋划的意义相对来说都不甚重要。归汉后张良未必总是出拉拢韩信的这些主意,但是韩信的最后归来一战,的确作用很明显;还有,就是韩信的死因,陈平、萧何算计他,其实更早的时候张良对刘邦的这些影响,也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期间,有一件事司马迁记的比较详细,就是郦食其提议要遍封六国之后,为张良劝阻。按说张良应该支持才对,刘邦或许就是这么以为吧: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其以郦生语告,曰:“於子房何如?”——感觉刘邦当时是有些兴冲冲的,他是怎么都不会想到张良会反对这件事。但张良并没有站在六国的立场上考虑这件事,他的出发点自然是为刘邦打算。至于现代的说法“支持国家统一,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虽不免有些过于正式,却倒也合适。且不管郦食其和张良所说的“历史”是不是真的历史,但就其反驳本身而言还是很精彩的,洋洋洒洒的一大篇辩词,颇有战国纵横策士之风,首先从气势上便令人折服,再加上一句一问,由不得不听,其实细思的话,有几条基本上都是可以归为一条来说的。 “借箸代筹”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不过,刘邦一个人吃饭,眼前怎么会摆这么多的筷子……
  灭楚之后,天下平定。于是刘邦又开始像当年项羽那样封赏功臣,只不过刘邦冠冕堂皇的即位称尊,而当年项羽则是不挂名的皇帝。刘邦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聪明的张良当然是没要。总觉得刘邦此为也颇有可疑之处,大概他早知张良不会接受,才会这么说;可是,什么事都有个万一,万一张良要是接受了,那他怎么办呢?其实这也没关系,无非后面再多杀一人便是。但刘邦能这么说已经算是不错了,虽然肯定不是全出自真心,但起码是给了好大的面子,而且也并非是对每个人都这么说的。考刘邦和张良的关系,的确还算是不错的,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最后萧何不得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汙”,但是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这也是有原因的,韩信自己手中有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要是他在后方一造反,刘邦在前边也就不必再打了,因此总会“惦念”着他;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可谓同生死共患难,天天在一起肯定会和不在一起的不一样。而也正因此,使张良比韩信、萧何有更多机会看清刘邦的为人(称王之前的刘邦和此后的刘邦肯定有不同之处,因此就算是小时候一起长大的朋友都未必了解变化之后的刘邦)。
  张良没有要三万户,但也自择了一个地方,就是第一次和刘邦见面的地方——留。小时候第一次知道张良为“留侯”时,还以为有什么特殊含义呢——都怪这个“留”字,那时知道张良归隐,以为是刘邦想要留住他这个意思。封完主要的功臣后,还有很多人没有封到。一次刘邦和张良看到很多人窃窃私语,刘邦便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其实此问真是多此一举,张良又没和他们在一起说话,怎么会知道呢?而张良也没说不知道,却说他们那是在谋反。说实话,虽然此后刘邦封了雍齿平息了众人的疑虑,但这件事张良做的就有些不好了,因为刘邦疑心本身就够重的,这些话无疑使刘邦的疑心又加重了一层,何况谋反这事能是随便说说的吗?
  除了封赏外,建都在这时候也是个问题。娄敬建议定都关中,朝中竟无一人支持,但就是张良的一番话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看《留侯列传》时最欣赏的便是这番说辞,诸葛亮的“陇中对”中说到荆州和益州的好处时和张良的这段话便有类似之处。
  这两件事后,张良便杜门不出。其实后来的张良和后人所想像所描写的张良是很大不同的。后人传说的张良不食人间烟火,更重于处世行事,而史书中的张良却真的不吃饭。这有点不大好想象,因此倒真的有些不敢相信;传说中楚灭之后张良是退隐的,但史书中并不是这样记载的,所以退隐也只能算是传说,没有事实保证,就算考证出来哪里哪里曾是张良退隐的居所,但又怎知不是后人迁强之说?张良没有真正意义上退隐,只能算“大隐隐于朝”;传说中张良似乎再也没管过汉家的事,但实际上除封功臣和建都两件事,张良还有一次为吕氏出计确保太子刘盈的地位。汉十一年刘邦亲征英布,张良送行,对刘邦说他本来应该跟着一起去的,但是病的实在太厉害了(就是去不了的意思),楚人很强悍,因此希望刘邦不要与楚人争锋。然后趁此机会以刘邦:“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刘邦则说:“子房虽然病着,希望你能强打精神辅助太子。”便是此时张良才在朝中有了一个正式的官位,太子少傅。之所以不是太子太傅,是因为叔孙通这时候担任此职,总不能无故把人家拉下来。世家中还有一段记录,就是:“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刘邦攻打代当是在十年之时,比上一件事要早一年。这一年,韩信被杀,而陈豨的谋反对韩信牵连很大,刘邦征代,就是征讨陈豨。猜测张良所言之事会不会又和韩信有关呢?可惜司马迁一句“非天下所以存亡”,便没记下来,也无从得知了。
  张良一生基本如此,只是说了个大概,详细请见《留侯世家》。宋代黄震老先生在他的《黄氏日抄》中写到:“利啗秦将,旋破峣关,汉以是先入关;劝还灞上,固要(即邀)项伯,以是脱鸿门;烧绝栈道,激项攻齐,汉以是还定三秦;败于彭城,则劝连布越;将立六国,则借箸销印;韩信自王,则蹑足就封,此汉所以卒取天下。劝封雍齿,销变未形;劝都关中,垂安后世;劝迎四皓,卒定太子,又所以维持汉定于天下既得之后。凡良一谋一画,无不系汉得失安危,良又三杰之冠也哉!”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如果要是写一篇祭文的话,基本上可以全部拿来而不必改动什么地方。
  人们对张良的评价大多是不错的。如真德秀的评语:“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其人品在伊、吕间,而学则有王伯(即霸)之杂;其才如管仲,而气象高远则过之。其汉而下,惟诸葛孔明略相伯仲。”说实话,这个就捧的太高了。自然也有对张良评价低的人,不过由于有了陈平,对张良评价就算再低,也总还是高出陈平不少。其实最早的一位评论者,大概要数高祖刘邦了。那一次他在洛阳的南宫摆下酒席,对大伙说:“你们不要隐瞒我,都要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失去天下又是为了什么何?”高起、王陵说了一番对比的话,归因于刘邦能够和天下人同利,而项羽则“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就是说项羽太小气。于是刘邦笑了笑,说: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  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  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是《高祖本纪》中的一段非常有名的话,汉初三杰即由此而来。刘邦这番话说的非常之有学问,评价的相当准。其中尤以张韩二人的评语出名:“战未胜,攻必取”,后来常拿来夸赞能征惯战的将军们;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后来则基本上是形容杰出谋士的专用语。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了这一句评价,其他的话都显得累赘了。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0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5-18 17: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唉,回来发现有争议……
那个,不多说什么了,看完迭戈兄的评论之后发现,此篇确实自己的看法少了点,但要说完全没有也不是,我习惯于边叙事边评论。但此篇相对比例要小一些。多谢建昭兄的鼓励。另外,质疑我的文章没问题,但是我想版主如何处理文章都会有他的道理吧。

那个,niya-yeye指出的地方,我原文里写的是“一个人指着一辆貌似始皇帝坐的车发令”,那个发令,是说他让别人投掷,不是他自己……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5-18 22: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好了,已经改过来了……我上面不是说了吗,有发令二字……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7-6 23:2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首先,感谢你从好多页之后把我这个提上来,并且认真的看了一遍,心下十分感激…………

1、我所言的那种可能,也只是我设想的一种可能而已,不是绝对发生,你说的也只是可能。事实上,再怎么可能,都没用了,因为没发生过,没有事实依据。至于“而张良回去, 至少还有解释的机会”,事实上,张良是回去了,他有没有解释呢?肯定应该有的,可是韩王成最终还是被杀了,因此如果说我的可能不大会实现,那这种可能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韩王成附庸于刘邦——这点我不赞同。事实上,在项羽实际掌握了天下大权之后,连刘邦都可以算作项王的臣子,韩王当然更是了。何况,韩王成是楚王所立,他没有义务成为刘邦的附庸。如果说张良是刘邦的臣子,这点倒可以同意,但也只是张良个人的行为,韩王成并没有参与帮助刘邦的活动中,他只是守圜辕关罢了,没有同行。如果说项羽未进关之前,韩王成尚可算做独立的话,那么项王入关之后,韩王成若是某人的附庸,那也必定是项羽的附庸,不然他大可以跟着刘邦入蜀——如果认为他迫于淫威只好跟着项羽东行的话,那么更能印证一点:此时所有的人都得听项羽的,他们都是项羽的附属。

2、关于张良建议封雍齿——我本人是很喜欢张良的,我自然不会刻意去说张良的坏话。但是有些问题还是客观一点好。张良是谋士,说话多数时间应该是三思而后说,何况在皇帝面前说这等大事,更应该好好考虑。那么,刘邦的为人张良应该是清楚的,这么说必定会有些影响,何况从汉建国之初张良即明哲保身,说明他的确了解刘邦的性格、为人。我这么说不是指责他,但这件事客观上起到的作用并不好,就比如他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时踢的那一脚,客观上确实使刘邦对韩信加深了忌恨。因此,这些至多算是无心之失,但张良对此应该是有责任的。

3、峣关那件事,从军事角度而言,确实无懈可击,这是打仗,以胜利为目的。但是抛开军事,单说说事件本身,张良此谋是有些不择手段的。李广曾为以前欺骗过降军而后把他们全都杀了惭愧,白起临死时也为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而长叹。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人都是有判断力的,将军们自己也认为那些是亏心事,旁人当然更能判别这样做到底好不好。我不认为这样说是在攻击张良,而且人家也没用什么攻击性语言,这是事实。至少我是可以接受的。

4、韩信的问题,我这里没有说太多,因为我后现还要写韩信,因此没有涉及太多。刘邦恨韩信当然不是因为封了一个齐王,他生气的原因,正如ZOE所说,是因为韩信不来救他。——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鲜观点了,众多评家也早都有此语。因此我没有写上。但我也没写刘邦恨他是因为封齐王吧?我不会这么写。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引了一段话,话中有“蹑足就封”这四个字吧——其实这是一件典型事例,重在说张良对刘邦忌韩信的问题上的影响,而不是说刘邦因为这个恨韩信。古文中一般都是以典型事件为例说明整个事情,或举多个例子,比如唐雎面对秦王政时,就举了若干刺客的例子。

5、也要看清啊,我也是“猜测”。另外,韩信之事未必与天下有关,因为韩信此时只是困在长安中的淮阴侯而已。何况,杀韩信之事,对于汉高祖他们来说,并不是件光彩的事,从官方来说,对此都并不很公开。比如韩信和陈商量起兵,从司马迁的语言上看,他是有偏向韩信的倾向,但再多的他就不能说了。

先写到这。这篇文写的有些仓促,难免会有很多问题。有些东西没有写清楚,打算推倒重写…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7-8 08: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啊,不好意思,我也不是针对你的那个意思,可能那天心情不佳吧,说话有些没有分寸,不过个人以为,也没说的太怎么样啊……我去改。  也很高兴有位朋友能够和我聊一聊张良,很荣幸的一件事情,希望我们以后还可以继续讨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7-8 09: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因为方向不同,一个是在战场上,一个是在帷幄中。无疑直接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更引人注目

嗯,ZOE修改之后,比较赞成你的观点。确实张良也许没提到韩信,那么我那种推测也就只能是推测了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04: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36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