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4-27, 22:15:28发表
实际上,太原起兵之初,三个儿子依靠的是李渊的家底。李渊是隋朝太原留守,手中握有西北军权,建成、世民、元吉初出茅庐,是依靠父亲的军队起家的。我觉得李渊将兵权下放,让儿子典兵征讨天下,是比较明智的。军权下放使唐王朝用兵增加了灵活性与效率,但也造成了三个儿子各拥强兵,尾大不掉之势。
个人觉得,李渊在唐朝统一战争结束后,不要只想在儿子之间搞平衡,而是应该逐步考虑收取几个儿子的兵权,李渊一味放纵儿子的权力欲,终于演变成失控的局面,为后来的兄弟相残埋下了伏笔。
哈哈哈,的确如此呢。
感觉李渊是很有些宠自己的儿子的。他的儿子们可以随便出入上台东宫,甚至身带刀剑都没事,如果要是别的大臣带上什么刀剑,那按律可是死罪的。权力、身份、地位,只要可以给他们的,李渊从不吝惜。唐初秦齐二王的权力及地位,是唐代诸王乃至历代诸王(除了皇帝无法控制朝廷,像摄政王,那情况自当别论)都无法比拟的。在军权上,李渊也从不马虎,唐的军队李渊只交给自家人,对外人一百个不放心。这和他了解隋文的篡位有关。另外,武德年间亲王都有“左右六护军”、“左右亲事”等很多护卫,再加上他们自己也会私募些兵士,因此他们手下的人都很多。李渊当初大概是没有想到后来会是这样的局面,再想控制的确是尾大不掉,但我觉得他并非完全被动,就像武德八、九年那样,他扼制李世民还是很有效果的,这说明他并非无法解决,只是下不了决心,一方面是作为父亲的为难,另一方面无疑他也不想轻动朝廷的支柱——武德年间秦王的确在朝野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李渊的态度一直是至少保全他。
但是,到了武德九年,李渊有一个大的转变,而且就发生在几天之内。六月丁巳太白经天,后面马上是东宫夜饮出事,之后建成、元吉又“日夜谮诉”,陈叔达则言“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因而作罢;此后元吉又劝李渊杀掉李世民,可是李渊也还是没有答应。然后则是秦王府中的谋划……己未,太白复经天。这次情况就不相同了,李渊把傅奕的奏章交给李世民,示意要他自杀。这个转变实在是太快而且太大,中间只隔了一日,或者根本就是今天和昨天的事。猜测会不会是秦王府中的谋划泄露,再加上古人对于天象的迷信,才造成李渊的转变,然后仓促之下李世民只好铤而走险……事实上具体发生了什么,只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李渊一直犹豫的态度,无疑对于局面十分不利,这的确要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