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蜀国后继无人的责任是在刘备还是诸葛亮?
性别:男-离线 thounder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3
编号 7134
注册 2004-4-28


发表于 2004-4-30 08:1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蜀国后继无人的责任是在刘备还是诸葛亮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Apr 27 21:57:36 2004), 转信(ytht.net)

<人民网:强国论坛>
--------------------------------------------------------------------------------

想必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以刘备为正统,极写诸葛亮之智,民间多将诸葛亮看作一个神人。而历史巨人毛泽东却对曹操评价很高,这与毛泽东的史学修养有关,毛泽东读过三国演义,也一定读过三国志,大概还读过其他一些资料,也就是说毛泽东眼中的曹操并非是戏说中的曹操,也非正统偏见中的曹操,而是客观的、真实的、时世的曹操。但无论从什么资料出发,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三足鼎立后的蜀国后继无人了。于是出现了许多相关的文章研究这个问题。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观点是:“诸葛亮疾贤妒能造成了蜀国人才枯竭的局面,比如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搞掉庞统,除掉魏延”。这个说法有道理吗?有一些道理,比如事“无巨细事,事必躬亲”看似“关心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客观的效果却是“揽权,排挤他人,手下人无事可做,得不到锻炼,能力退化”,诸葛亮能力过人,有这么一个人基本上够用了,但这个状况客观上却抑制其他人才的吸纳和成长。与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反,有些人认为“刘备的能力远高于诸葛亮,刘备情商发达,直接攻心,而诸葛亮则是酷吏,仅仅是智商发达”。决战不大赞同这些观点,不错,诸葛亮的确抑制了蜀国的人才成长,但我以为

蜀国人才枯竭的根本原因主要在刘备,次要原因才是诸葛亮。诸葛亮的确有一些毛病,但诸葛亮毕竟是辅佐刘备的,刘备三顾茅庐后给诸葛亮总理大权,这种大权难免形成一个权力付中心,使得诸葛亮可能在权力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从而客观上抑制蜀国的人才。在另一方面,刘备的生死兄弟,比如关羽、张飞,必然与刘备形成铁血同盟,赵云、黄钟、马超、魏延有局外人的感觉,包括诸葛亮都有局外人的感觉,否则诸葛亮为什么不在立嗣问题上发表观点呢?刘关张是核心层,诸葛亮是核心层与赵云、黄钟、马超、魏延的纽带。而其他人才看到这种关系还会入局吗?大概不会。小集团构成的势力范围排斥了其他的人才,到最后什么关平、张苞都成大将了。

从天下分崩离析到三足鼎立是人才辈出的过程,各寻其主,各为其主。一旦三足鼎立形成便出现两个问题,一,人才很难自由流动,也就是说魏蜀吴的人才除非特殊原因,不会跑来跑去,二,民间仍然有人才,但已经占据高位的各级领导把持了权力,形成官僚主义,这些人可能仍然忠于“主公”,但这些人却将“天下”“权力”看作“自己的”、“家人的”“兄弟的”“朋友的”,更多地从亲戚朋友中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人才,这些人自然也是人才,但因选择的很窄,并不是非常优秀的人才,民间的真正人才无法浮出水面,更得不到锻炼,关系网下的人才不可能精湛,蜀国人才枯竭的原因就在于此。魏国和吴国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好一些。

这就是辩证法,刘备爱才,所谓情商发达,但这种情商并没有构造出一个长期理性的结构。随着国家和形势的发展,老人才形成的权力和关系成为新人才的发展障碍,优势变劣势。而这一切问题的始作蛹者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不过是助长了这习惯,刘备的人才思想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1 06: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48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