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朝和清朝
性别:未知-离线 hahaku71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5
编号 70357
注册 2006-5-28


发表于 2009-9-4 00: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看看明朝的官员和普通民众怎么描写万历。

1。宋应星《野议.盐政论》云:“万历盛时,(盐商)资本在广凌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

2。写过“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的吴梅村有诗:“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富户积如山。福州青袜鸟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看花人到花满屋,船板平铺装载足,黄鸡突嘴啄花虫,狼藉当街白如玉。市桥灯火五更风,牙侩肩摩大道中”。

3。清初的明遗民顾梦游说“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城内连云百万家,临流争僦笙歌次。”

4。还有写于明末清初的《樵史通俗演义》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哪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得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醺醺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员都上本激聒,也不震怒。人都说神宗皇帝,真是个尧舜了。一时贤相如张居正,去位后有申时行、王锡爵,一班儿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权柄又不弄权柄的,坐镇太平。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好不感叹思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ahaku71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5
编号 70357
注册 2006-5-28


发表于 2009-9-14 20: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9-9-10 11:00 发表
这些描写一是集中于升平市井,二是有点THE GOOD OLD TIME的意思。

“江南白米,余幼时不过七钱,近十年乃贵,今有逾一两者,贱亦不及一两耳,民大以为不堪。《五伦书》载,洪武中德清王轸家书云:浙西米价极 ...

这就是彻底乱说了。明朝从弘治到万历期间的物价保持的基本稳定。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没有流入到中央政府手里,而绝大部分在地方政府和豪强商人手里,导致了崇祯时期中央财政的破产。这是经济制度的问题,万历规定每条来中国贸易的外国船只只收30万两定额税,其余可以自由贸易,而国内商船基本上收不到税,这导致大量财富流入民间,经济命脉掌掌握在地方缙坤商人手中。这一点,万历还是有办法:加收各地矿税。以此来维持中央财政收入。万历很多部门和地方还不设官员,官员=缙坤阶层,这些人掌握了国家的大量财富。泰昌开始取消矿税,补缺官员。而崇祯就根本没有办法,中央财政连年巨额亏损。到了崇祯时期,中央由于没有手段对付缙坤阶层,国家因此也就迅速完蛋。可见货币问题和洋人没有任何关系。

粮食安全问题,和洋人也没有任何关系。为了维持丝绸的产量处在高水平,因而侵占了大量农田,各产桑区的粮食不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全国范围内的调粮使中央粮食储备落到警戒线以下,因此使国家无法应变突发性气候问题,导致民变。

明朝的问题,就是一个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明末由于出现了经济规模极度膨胀,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人民思想进一步开化等等一系列新问题。而国家无法做出及时应对而导致全盘的崩溃。这是一个社会制度即将迎来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1 19: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93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