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9-9-10 11:00 发表
这些描写一是集中于升平市井,二是有点THE GOOD OLD TIME的意思。
“江南白米,余幼时不过七钱,近十年乃贵,今有逾一两者,贱亦不及一两耳,民大以为不堪。《五伦书》载,洪武中德清王轸家书云:浙西米价极 ...
这就是彻底乱说了。明朝从弘治到万历期间的物价保持的基本稳定。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没有流入到中央政府手里,而绝大部分在地方政府和豪强商人手里,导致了崇祯时期中央财政的破产。这是经济制度的问题,万历规定每条来中国贸易的外国船只只收30万两定额税,其余可以自由贸易,而国内商船基本上收不到税,这导致大量财富流入民间,经济命脉掌掌握在地方缙坤商人手中。这一点,万历还是有办法:加收各地矿税。以此来维持中央财政收入。万历很多部门和地方还不设官员,官员=缙坤阶层,这些人掌握了国家的大量财富。泰昌开始取消矿税,补缺官员。而崇祯就根本没有办法,中央财政连年巨额亏损。到了崇祯时期,中央由于没有手段对付缙坤阶层,国家因此也就迅速完蛋。可见货币问题和洋人没有任何关系。
粮食安全问题,和洋人也没有任何关系。为了维持丝绸的产量处在高水平,因而侵占了大量农田,各产桑区的粮食不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全国范围内的调粮使中央粮食储备落到警戒线以下,因此使国家无法应变突发性气候问题,导致民变。
明朝的问题,就是一个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明末由于出现了经济规模极度膨胀,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人民思想进一步开化等等一系列新问题。而国家无法做出及时应对而导致全盘的崩溃。这是一个社会制度即将迎来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