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老不看三国于2005-10-12, 17:07:05发表
针对这种言论,曹操的大谋臣郭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乌桓恃其边远,肯定不会做准备,我们应该出其不意,这样即使孤军深入也一定能击败他们。况且袁氏与乌桓关系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对袁家还有一些感情,一旦今天我们放过袁尚,等到来日他养成气力,则“民夷俱应”,到那时再想制住他就难啦!所以一定要迅速灭亡袁氏。至于刘备更不足虑,现在他依附刘表,刘表不会重用他,所以,即使是“虚国远征”也不用担心。
从事后来看,郭嘉言论的预见性之强令人叹服。
郭嘉之言论不外乎三层意思:其一不除之后患无穷,此为战略目的;其二必可战而胜之,此为自身条件;其三刘表不足惧也,此为外部环境。若这一条不成立,也就是战略目的不足挂齿或得不偿失,那就谈不上什么“郭嘉言论的预见性之强”了。
外患自古从来不断,关键还在于自身是否强大,而非一两次战役的结果,从建安十年侵犷平仓惶出塞之后再无动静,可知乌丸无能为也,也许只需一支偏师。更为关键的是曹操因此而错过南征的好时机(诸葛亮还未出山,东吴也还没搞定黄祖),曹操于回师途中所作的那组著名的《东步夏门行》第四解《龟虽寿》中流露的对时光的易逝,长寿的渴望,恐怕也包容着其对这次远征的反思,也才有赏赐反对出征的将领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