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1 17: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有又新作了,不拍一砖,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文中不少假设我也是赞同,比如诸葛亮时在西城,马谡是由此出发的;再如诸葛亮一定勘查过关陇地形,也指示过马谡应在哪里和应怎样抵抗张合的,等等。但对我兄得出这样的结论感到匪夷所思,其中许多论断十分牵强。

――这里的地形比较平坦,清水河既浅又窄,附近的山势也很平缓(当然在1800年前,河水或许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是地形基本应是不变的),应当说根本不是阻击的理想战场,更谈不上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了。

这样的推断缺乏说服力!我没实地了解过(快把图片贴上来,用附件),但看看最近十几年,有多少大河变小溪,小溪变水沟的,虽说过去的变迁没那么迅巨,可到底时隔1800年,再想想《水经注》里面所描述的河流,都成什么样子啦?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如此,您怎知以前的清水河也是既浅又窄呢?倘若它是既宽又深,那哪里不就是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了吗?
再说,您详细了解马谡的兵力配置情况吗?他有多少步兵?又多少骑兵?是重装备还是轻装备?是枪兵还是盾刀兵?等等,又怎能如此确定街亭不适合马谡防御呢?(不过这有点吹毛求疵,不算!不算!)。

――从东汉初期来歙仅2千人守城数月来看,此城很小,马谡的大军必定不能全踞城中,只能是少部分入城,大部分驻守城外。

绝不能凭来歙以2千人守城,就推断出此城仅能容纳少部分,纵是此城很小,也许也可入踞万把人,如此,这不就是所谓的犄角之势吗?

――从诸葛亮给马谡的命令中,也可看出,是令其当道扎营,不使敌军偷过。如果是在街亭那样的平坦地形,即使马谡当道扎营,也无法阻止敌军从旁边迂回偷过到其后方。
――其实魏军并没有进行追击,也就是没有对马谡军继续施加压力。试想,如果张郃已经击溃了马谡的2万多人,还会害怕王平的数千人的所谓埋伏吗?何况出了街亭,已经基本没有险要地形,想埋伏也找不到好地方呀。何况张郃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消灭多少蜀军,而是尽快解救被围攻的陇右各城。当然张郃自然会派遣部分军队做出继续攻击马谡的势态。


诸葛亮让马谡当道扎营,不是不让敌军偷过。想想看,你张合敢在没击败马谡前径去解救陇右各城吗?你不怕诸葛亮拦其前,马谡踵其后,来个前后夹击,即使让你跑进城去,在后路被断的情况下,那座城能养得起张合的5万大军,你不会告诉我他分散到各城去,不管作不作的到,那也真成瓮中鳖了。
同理,张合是解救陇右没错,但怎能说他主要目标不是消灭蜀军,谁都知道“存地失人”和“存人失地”的道理,只要歼灭蜀军有生力量,别说是被围,就是被占,也是唾手可得。他之所以不敢追击,正是因为害怕王平的埋伏,他怎知王平只有数千人,蜀军可还有4-5万没见着,何况诸葛亮正在前头集结部队呢,若让他缓过劲来,胜负还未可知呢!

――原因很简单,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条件下,诸葛亮是不可能给马谡如此详尽的指令的,何况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是一个非常知兵的人。。。。。否则,如果这是诸葛亮的指令,马谡再大胆,也不敢违抗的。

不知此处两个“指令”的含义是否一致?若是,则我兄前后说法就矛盾了。既知诸葛亮不可能给出详尽的指令,他的战术方针也是命令啊!马谡不是照样违抗吗?所以说马谡就是那么大胆,你诸葛亮给他详尽的指令,谁敢保证他会遵从呢?
再说,若不是诸葛亮已经给出理想安排,马谡失败有必要逃跑吗?以诸葛亮的品格和为人,连黄权降魏都没怎么样(当然,此时还是刘备当家,但黄权提到诸葛亮,就是把他和刘备等同看待),若是他的原因,以马谡对诸葛亮的了解,就绝对不会逃跑。想想,诸葛亮就是连降十八级,蜀国还是他当家,可没必要找替罪羊(相信这点上你我是一致的)。

――诸葛亮也没有指示马谡据城,王平也没有这个建议,这说明王平也看到小城残破无法坚守;而诸葛亮没有指示,我以为是因为本来派马谡去的是陇坻,那里根本就没有城。

虽没有记载王平提没提建议,可也没记载王平没提这个建议,您怎知“平连规谏谡”中没包括这个建议呢?
至少还有《张合传》中提到“不下据城”来说明守城的重要性吗,而以此推断诸葛亮派马谡去的是陇坻更是牵强的很(虽然我也认为可能的情况下,守陇坻会更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6 23: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虽然河流可能改道,但是山一般是不会变的。

是啊!整个地形不会怎么改变,关键是在那条河上,从地图上看,如果1800年前的清水河很宽很深,你说哪是不是极佳的阻击阵地呢?

――如果2000人在被数万人围攻,外援断绝的情况下能坚守半年,这个城一定不会大,否则连城墙上都不够站的啦(还要三班倒休息吧?)

想想吧,如果你的营帐盖得象略阳城那么大,恐可以容纳几万人也不止,何况小城也是城,总比野外扎营的防御度要强些吧。再说现在是短期驻守,又不象来歙要长期困守孤城,可能的话搞三班倒又有何妨,不是更有把握守住吗?现在是打战又不是旅游,不会还要讲究个人的生活空间吧?

――注意张合如果迂回过去,不是先去救陇右,而是前后夹击马谡呀。

哈哈!正是如此(但却和您认为张合不追击马谡,而跑去救陇右各城就有点矛盾了,他既然饶过去,直接去救陇右不就成,干吗和马谡过不去),不过也就热闹了,张合包住了马谡,而诸葛亮又在张合外面攻击,一场大混战啊!张合不怕里外夹击吗?马谡的任务就是象钉子一样钉在哪儿,张合要去围他,可里面到底有几万兵,想把他吃掉没那么容易,拖上几天,若张合被里面一冲,不被诸葛亮在外边趁势包饺子才快呢。

――哈,如果主将战前还不清楚面前的敌军有多少,是阻击部队还是诸葛亮的主力,那张合也枉做大将了吧?如果张合面前的是5万加马谡军的话,那不是要超过张合的兵力了吗?张合正因为已经侦察清楚诸葛亮主力在陇右攻城,所以才敢于猛攻马谡呀。

有理有理,张合正是因为知道马谡是阻击先锋,才要抢在诸葛亮大军到来之前猛攻,但张合不可能知道马谡的各部队兵力配置、实际位置等,即使他有那么大神通,他还得考虑这是不是假象,诸葛亮有没有派第接应部队,会不会落入陷阱,等等问题,这就是实战和沙盘演习的不同。所谓“兵者,诡道也”,如果所有的情况都能一清二楚,那战争就不用打了,比比谁的兵多,谁的兵强就行。张合正因害怕节外生枝,才见好就收的,说他只想快去救陇右十分牵强。

――如果诸葛亮的战术方针是针对陇坻险要的,而马谡已经来不及赶到那里,还怎么执行诸葛亮的战术方针呢?如果硬要在街亭执行这个方针,那马谡才真是个书呆子啦。

我兄怎知诸葛亮一定是布置在陇坻险要呢?我倒认为只需马谡在张合的必经之路驻扎,然后死守,不管你三面围还是四面攻(当然可能的话,险要的地方更好,不过街亭两边还有小山,也比平原要理想),只要拖住你几天,诸葛亮大军到达,张合恐就插翅难飞了。

――王平传已经提到占山的劝告,如果有占城的劝告通常应一并记载吧?至于张合传,那是对马谡中军的评论,也就是说马谡本人没有据城,但是不一定没有偏军据城的。

恰恰在这一点上出毛病,马谡就应该把主力集中在城里,张合轻骑而来,攻城没那么容易,只要拖住几天,就是胜利,而马谡的战术是想据高临下冲击对方,这可是攻和守的差别,也是失利的关键之所在。不管王平的忠告是什么,从敌人哪儿而来的评论,不是更能说明问题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9 23: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明智于2003-10-09, 16:59:50发表
即使排除可能存在的地利优势。
有城可守,又有一支数量未明(在张郃看来)的伏军,成犄角之势力。即使兵力为1:3,也有守住的可能。何况并不需要长期坚守,只要坚持到援军到来为止。
当然,这要把将领的个人能力排除在计算外。

不然,就是能胜的仗,碰上赵奢家的公子,也是要惨败告终。

同意明智兄的看法!晓林兄因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思路,考虑马谡必须长时间坚守,至少待到诸葛亮平定陇右为止,所以认为街亭不适合当阻拦阵地,这种看法是战略性的错误。诸葛亮肯定是要集结部队先对付张合。

但是,关键是马谡应守住那么几天,可惜他也是个赵扩。

所以,此战失利最大原因是用人不当,并非战术选择错误。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13 19: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谬矣!一场战争充满很多不定因素,随机应变是将帅必备的素质之一,怎能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呢?许多时候,再完美的战略战术也要随着战役发展需要而变化,难道都要照计划书一条路走到黑吗?

1、当诸葛亮率蜀军出击陇右,战役拉开后,魏军“略无预备、防御匆忙、兵力不足”确是实情,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首先想的当然是全力攻占陇右,魏延、吴壹等蜀国主要大将领也因此都在各地剿敌或攻城,而诸葛亮则率指挥部和战役预备队前至西县,居中协调指挥,此时的主要战场是在陇右地区。

2、但随着战役的进行,一方面陇右各城抵抗激烈,另一方面张合来势凶猛迅捷,此时摆在蜀军面前的主要威胁已经不是城内的孤军,而是张合的五万大军,诸葛亮当然要做出战略调整,派出马谡带预备队去阻击只是第一步(要不怎叫先锋?),诸葛亮集结攻城的主力部队再随后跟进,主要战场也将随之转移到对付援军。

3、至于魏延、吴懿等主将,很大可能是一时来不及赶上;再说在诸葛亮心目中,马谡在将领的位置也是位列前茅,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想法错的厉害,但当时情形,马谡甚至是超越吴懿的重要的主将。

这就是关键!就是随机应变!!主将也没脱离主要战场!!!

4、陇西太守游楚的那段话,正常的理解应是击退魏国援军,陇右不战自得,怎能理解为分兵阻敌呢?若真能苛求马谡阻敌一个月,诸葛亮完全可凭手头上的5-6万大军轻松攻占陇右各城,游楚此言岂不成废话了,又怎会出现“蜀人乃去”呢?。

5、能否吃掉张郃的五万大军,要看战争是怎样进行的,也是个动态发展的问题,但从战术计划上来说,以优势兵力的得胜之师对付远道而来的疲惫之旅,若此时不战,不知何谓可胜之机?

6、至于分兵围困、监视陇右各城,只需1-2万人足矣,诸葛亮还能集结5-6万人对付张合(按我兄估计蜀军共计10万),可称优势兵力吧。而魏国后面可能出现的援兵,会因后勤保障、集结时间等因素而赶不上,这就是距离远近的差距之所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13 20:2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战得胜战不胜是一回事,战与不战又是另一回事。至于陇右各城的威胁,比起关中的匆忙赶路,蜀军起码有十几二十天扫荡一遍,足够歼灭其机动部队,城中守军自顾不暇,怎有力出来骚扰呢?

此次北伐与第四次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第四次到达祁山就遇到顽强抵抗,而此次却是除几座孤城外的大遍地区都入囊中,诸葛亮想在哪战就可在哪战。

虽然战场的选择是要尽量有利己方的,但也要考虑自身条件,蜀军此时已分兵遍撒陇右各地,又不象第四次北伐是聚成一团,当然需要时间集结了,这也是派马谡阻击的主要原因。

一个郡的守敌不会很多,既已派兵前去,应是足够应付,若不是战略方针改变,怎会凭敌人几句话就在哪死等呢?难道是蜀军在炫耀兵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19 13:2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
1、陇右魏军本身兵力稀薄,又“略无备预”,还在前期十几天战斗中遭受重兵打击,且分散在陇右各郡各城,能勉强守住那三五座孤城已经很不错了,即使诸葛大军北上,留下万把人分兵围困,也不是那些散兵孤将所能对付的,有什么好担忧呢?

2、说了几次,两次出祁山的最大差别在于有备和无备,首次北伐出其不意,再加上“三郡叛魏应亮”,十几天时间足够蜀军消灭敌有生力量,占据陇右全境,剩余几座孤城加上残兵败将,能成什么气候,这才是差别的关键。您不会认为诸葛亮是在游山玩水吧?或者是这种情况打十几天也毫无战果?那还北什么伐啊,也甭论诸葛错还是马谡错,更别提魏延的奇袭机划了,反正再好的战略战术也没能力完成。

3、战场形势变幻莫测,往往事与愿违,前面所论的蜀军战略计划没什么可以指责之处,不能因意外的出现就认为计划不行,何况也是有所准备和来得及应变的,莫非应把8-9万大军全部开到街亭等张合才是好战术?

4、制定计划应是从最好考虑到最坏,再采取稳妥可行的战术,争取最佳的结果,难道说每次都应按最坏结果而定的才是好计划吗?那就只能陷入不可知论,要知道十万大军也会败给八百人(张辽逍遥津),你还怎么制订计划?任何战役都有可能失败,也都打不得不成呢?应该说,将帅好坏的差别就在意外出现时,有没有预先估计和做好准备,如此而已。

5、攻守双方的兵力不得而知,即使是希望游楚能投降,但蜀军既然去了,怎都会做好两手准备,如果不是战略改变,不管攻不攻得下,肯定先试试再说,不会一枪不放扭头就走。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21 00: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
陇右郡确实不是蜀军作战的主战场,其守敌估计顶多千把人(参照陈仓),蜀军只需2-3千人就是优势兵力,虽没达到“十则围之”,如果不是战略改变,攻一攻还是可以的,而这点兵力对诸葛大军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不能说是严重的兵力部署错误吧。不过这只是起印证作用,并不关键。

从上面的论述看,要想搞清街亭阻击的对错,必须先搞清是阻援还是打援,而要弄清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则需先解决蜀军攻击陇右到张合到达这段时间内,诸葛亮在干些什么?

我的看法是:
1、间隔的时间: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眉”,蜀国大军一动,魏国探马肯定马上知道并往回报告,从张合的增援迅速来看,蜀军攻祁山到张合到达这段时间不会很长,大概只有十几天。

2、魏军的反应:陇右有兵力约1-2万人,分散在陇右全境,象马遵等各郡长官手头各有一些机动兵力,当蜀军进攻时,由于“略无备预”和“三郡叛魏应亮”,无力组织有效抵抗,但没有一律死守的命令,而将领智谋也参差不齐,象游楚都派兵应敌,其余更应如此,故应战和叛变占大部,死守待援寥寥无几。

3、蜀军的行动:到达陇右后,蜀军立即投入进攻,由于敌防线薄弱、抵抗不力、时有叛降,魏延的先锋部队很快就会扫过,而诸葛大军跟进楔入,并派兵围攻死守的城池。《张既传》“而南安果将蜀军兵,就攻陇右”看,是南安郡(位于街亭以西略偏北)带蜀军前去陇右郡的,说明蜀军的攻击有时间遍及陇右全境,而安定的响应若没蜀军先锋部队的逼进威胁恐不易发生,更说明此时陇右状况。

4、初战的战果:从诸葛亮能逼得司马懿“畏蜀如虎”(有点夸张,但也能说明问题),说蜀军的战斗力很弱是毫无道理的,而据史载,也只祁山、上邽、陇右郡城明确在魏国手中,冀城有点疑问,其他的应该都落入蜀军手中,重要的是除几座孤城外,陇右全境的魏军已被扫清。

综上所述,蜀军初战战果辉煌,不利就是兵力分散,而此时张合出乎意外的快速赶到,但诸葛亮也有所防备,马上派出机动部队阻击,只需马谡抵挡几天,大军随后就能集拢,再与张合决一死战,胜算很大,何必纠缠于区区几座孤城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21 03: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冀城和西县的疑问:

1、冀城:
《姜维传》“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
从这段话中可知冀城吏民不让姜维等进入,肯定准备抵抗蜀军,姜维最后与母相失,看来蜀军没攻占冀城的可能性大些。

同传裴注引《魏略》“维等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己,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合所破,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
这段话却说姜维是冀城所派,冀城已经投降蜀军,才有后面的“诸军攻冀”,只是诸葛亮来不及接收,导致姜维与母失散。

这两处有些矛盾,但以本传较为可信,演义也是据此改编。不过值得疑问的是:冀城将官都不在城内,又首当其冲而城中无主,是很难抵挡蜀军的攻击的。至于维与母相失,结合《魏略》的情形,可能冀城已经攻下却因离街亭太近而没时间迁移。

2、西县:
《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明确说明西县是被攻占,但没有攻占时间。由于西县属天水郡的边远小县,论战略地位远不如同郡的冀城、上邽、祁山等地,没有任何理由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且其位于蜀军进退必经路上,诸葛亮也是于此为大本营,后来还能于兵败时从容拔千余家而还,可以肯定其很早就为蜀军攻占。传中的“拔”字应理解为迁移而不是攻拔更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22 19: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
我也认为《魏略》的那段话不太可信。但冀城还是很大可能被攻占,理由是:㈠其地理位置正处于西县到街亭的必经之路上,且是陇右中心地带,受到重兵围攻是必然的;㈡其“城中无主、人心惶惶”,很难组织有限的抵挡,也没听说象襄阳般突然冒出个厉害的郭靖(呵呵!射雕);㈢冀城不象西县处于战区边缘,若裹着大批百姓而退,很可能又是个长阪坡,而陇右人民也不会象荆州一样自愿迁离。

古文就怎么讨厌,一个字有很多种意思,一种意思也有很多种说法,《三国志》不是出自一人之手,陈寿书史也是参考了很多资料的,我们已经知道志中有不少地方是前后不对应,一个字的提法也不可能都一致。如果联系上下文,再想象一下战役情况,“拔”字只能做“迁移”解释,还带有强迫的意思,说成“攻占西县千余家”不通吧。

既然200年后略阳可以荒废,西县衰败也是可能,何况区区一个郡没有能力处处做为防御重点来布置,能有一二个地方就不错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25 02:1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
我说的并非马谡的行军路线,而是诸葛大军攻击陇右的方向,冀城是去南安的路上,已有记载蜀军不仅到达南安方向,而且还从哪里转向西南到达陇右郡,诸葛亮大军不会都呆在西县,而只派马谡前出街亭,肯定已经分散去攻击各地。

正常情况下,如有充分准备和相当兵力,攻城是比较困难的,但观马遵不敢回冀城而跑到上邽去,说明冀城的城防准备一定很差,也没有驻扎多少兵力,这种城池是很容易攻下的。而且《魏略》的“诸军攻冀”过程可疑,但恐也不会是毫无根据。

至于为何不见记载,因为这是一场败仗,又得而复失,不值得大书特书,魏国方面自不必多说,战败方一般是不会见战果的,连南安被占也是为衬托游楚一带而过。西县就不一样,攻没攻占倒显次要,但在那个人口稀少的时期,虏获人口是件很重要的战利品,这也是我认为“拔”字是“迁移”的一个原因。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0-27 11:2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
1、您关于张合到达的时间计算不很准确。
诸葛亮攻祁山,三郡响应,使得魏国朝野震动,这和张合的出兵时间应没有关系。不管诸葛亮攻关中还是陇右,也不管三郡响不响应,魏国都会派援军的。大军从出动时是不可能静悄悄的(还扬声出斜谷呢),魏国斥候从汉中到长安约需5天(距离不长但难走,按魏延的一半时间计),长安到洛阳报告3天,再加上您计算的18天,如果加上中间环节的耽搁,满打满算就是一个月左右。

而蜀军从汉中到达陇右怎都半个月时间(诸葛亮可不会也无法象张合一样急行军的),加上派马谡到街亭也要3-5天,实际蜀军在陇右活动的时间也就十来天。如果有二十多天,估计陇右早就被占了,正因为张合出乎意料的快,才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说蜀军战斗力差的观点毫无根据。
我们知道,部队的战斗力是由兵员素质、训练、装备和士气等综合而来的,对于蜀国来说,兵员和装备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看做是一样的,关键在训练和士气上。

在训练上,统帅与带兵将领对训练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诸葛亮还不同与一般的军事统帅,他还管着行政方面,其经验多寡无关紧要,对训练效果只有在计划和作风上产生影响,而这两项他都比其他人都强,那就只剩将领影响了,可魏延等人也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

在士气上,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精神力,也就是常说的政治工作,这不会有大的变化;其二是战场影响,这很关键,但我们也知道首次北伐的初战比任何战役都顺利,士气当然也更加高涨了。

说蜀军第一次北伐时的战斗力是不能与以后相比的,恐怕是来自马谡的惨败,可他的败因主要是“郃绝其汲道”,这种非正常状态不能说明蜀军的战斗力差。

3、说蜀军初战陇右一点战果都没有,这很难想象,而且,有明确记载还在魏军手中的也只有祁山、上邽以及陇右郡,其余的城镇降的降,跑的跑,应该基本都被占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 22: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最近忙了一点,回帖稍迟,并不表示没词了,继续:

1、魏国探子的本事是没那么神,可十万大军的行动不可能无一点蛛丝马迹吧,只需知道一点异动,再结合听闻蜀军将入侵也有近年,不就能估计到些吗?当然不可能清楚诸葛亮的主攻方向,但不论是关中还是陇右,起码的应变准备是必须的。若按您的估计,还应加上陇右到长安,再到洛阳的报告时间,那就是一个月了,如果这么长时间还没什么战果,也太不可思议吧。

2、不能根据一仗打败就完全否则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想当年红军也吃败仗被迫长征,林彪也有四平的滑铁卢,难道能因此认为我军当时的战斗力不如蒋军吗?

前面所说只是部队的静态战斗力,能够发挥出多少完全取决于战场实际,除了敌我众寡因素外,还有兵种的相生相克、兵力的配置,地形的利用以及采取的战术,等等。比如一支部队的静态战斗力是100,如果这几个因素没把握好,可能只剩10也不一定,这种情况你能说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只是10吗?可要是换个将领,也许是150呢。

说蜀军没有大仗经验是不对的。首先,一支部队的经验主要体现其骨干分子上,这也是我军一再强调打歼灭战也不是击溃战的原因。想孟良崮被灭的74军,重建后的战斗力就相差不致一筹,而黄伯韬兵团从其前身25军开始就被打伤打残多次,可最后碾庄时依旧十分顽强。其次,夷陵战败损失的大部分是川中原有部队,这从参战的将领就可知,而刘备的老家底起码有一半是存在的,其几大主力中的黄忠(魏延)兵团和赵云兵团就没动,张飞的部队动没动也说不准。这就足够构成蜀军的基本骨架。

马谡战败的原因史载是不据城和水源被断。至于照片中的南山,从现在的眼光看,只需一个加强连就足矣,可过去的打仗是密集阵形,说人堆人也可,那就远不止数千人了。

3、真正有明确记载的只有祁山和上邽没被攻占,上邽有马遵在,祁山异常险峻,其他地方凭什么守呢?在“略无备预”的情况下能要求和陈仓一样吗,即使是有所准备的皖城,还有太守和参军在,不是一样被孙权一战而定吗?连近在咫尺的张辽都救援不及。也吴军强在水上,其攻城能力甚至不如蜀军,可见一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13 23: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
1、您搞错次序了。陇右“略无备预”是在战前的状态,如果诸葛亮在围攻祁山,兵临城下守军还在谁大觉,不很可笑吗?又怎能守住那几座城呢?而且魏国无准备也是指战略上、思想上,日常武备不可能放弃的。
再说,就是在十几天前打探到情报,陇右的兵源、粮草、装备都不可能来得及准备,怎能因此说明其情报水平呢?

2、战败的主因是水源被断,过去士兵的精神力、归宿感和红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古云“民以食为天”,部队也是一样的,你不可能要求饥渴交集的部队拼死苦战的,定军山可没出现这种情况。

3、老兵和新兵是相对的,只要经过战火洗礼就会变成老兵,汉中战役长达两年多,川中部队也基本都变成老兵了,怎么能光减不加,最后才剩4万呢?
关于夷陵之战,我赞同一种提法,那就是刘备是以战争作为谈判的手段,不是目的(好象是晓林兄的看法),这样就不可能说是倾全力,从参战系列可以看出,大部分应该是川中部队,其损失是很大,但也没夸张到占全国2/3的程度,而且部分失散的会逐步返回。
还有南征虽不是硬仗,但老兵和新兵差别的关键在于第一次,捅破了那层纸,所剩的只是经验的积累而已。

4、同意皖城的情况特殊。但如果魏国内地的陇右,城墙早已修好,只是兵力和粮草准备不足而已,短时间不易攻占。那么号称天下雄关的潼关又怎能被魏延的轻兵轻易攻占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5 13: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3-11-19, 15:14:08发表
3、汉中战役主要还是靠老兵打的,黄忠、魏延、张飞带领的应当是荆州老兵吧?也有部分益州军参战。夷陵之战的损失,我前面说的可是占荆州老兵的2/3,不是全国呀。如果仅依靠平定部族叛乱的小仗,是不能把新兵锤炼成可与正规军对战的老兵的。

晓林兄:
记得您的关于曹刘汉中战役一文中认为刘备投入的总兵力是6-8万人,其中第一阶段投入3-5万人,主要由荆州兵和益州兵混合编成,第二阶段投入2-3万人,全部是益州兵。想想占据整个益州的蜀国也不过10来万人马,以此可知只拥半个州,且是经战火屡屡摧残的荆州南部,能招募5万人就很了不起了,关羽所部起码占了3万以上,刘备带到汉中参战的荆州兵也不过1-2万罢了,大部分应该还是川军吧。

而且,荆州兵擅长水战,川中部队擅长山地战,这点刘备应该非常清楚,不可能舍长取短,汉中战役怎都会以川兵为主的。

另外,观潮所引用的萨苏实地考察资料说的是庄浪东的街亭,而晓林兄所言却是秦安镇陇城乡的街亭,这还没达成共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5 16: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3-11-25, 15:39:59发表
秋雨兄:
萨苏兄此文说是从张家川向西走就到了街亭,正是我现在说的地方,张家川就是我文中提到的陇坻。若说是庄浪东比较勉强,东南的话方向差不多,距离较远。应该是一致的。

哦!那是我弄错了,张家川就在庄浪附近,我还以为是说庄浪东呢。实地考察照片帮你帖上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1-27 01: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3-11-25, 15:33:33发表
这个不矛盾,我曾经写文章分析过刘备入蜀的兵力:大致上是第一拨刘备自带约2.5万人,第二拨诸葛亮和张飞赵云大约1.5万,合计入川的荆州老兵有4万左右。

这个您误解了!
我说的是汉中战役之时,也就是刘备从公安返回益州之后的情形。以南荆州而言,按正常10民1兵来算,荆州兵不过5万左右,刘备进川时共带走3-4万人(含第二批),这我同意,此时留给关羽的部队也就在万人左右,是故东吴能够顺利攻取三郡,而关羽无力应付,需刘备自川中提兵下公安增援。有此插曲,刘备回师时自然而然要给关羽留下足够的兵力,这从关羽后来能独力应付并率部北伐就可知了,其兵力起码有3万,短短几年间不可能再从民间增募很多兵,何况地盘还缩小了不少。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21 09: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02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