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客观公允,《三国》武力大排名!(一), 龙骧将军① “老将” 黄忠(09年12月3日,第49页).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性别:未知-离线 摸摸8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69841
注册 2006-5-25


发表于 2006-5-25 04: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既然搂住说的是以《三国演义》来做标准,那么我想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那就是是作者本身的思维,或者说是人思维的一个定式。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男孩甩了一个女孩(反过来也可),经常性的在甩了之后来那么一句“我配不上你”或者,“你一定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我想问问作者你是否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该不会认为说话的人真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吧?当然可能是一种安慰,但还有人的思维模式的问题。这也是我在一本研究心理的书上看到的。这就是一个“事实结果”和“表现”的权重问题。男孩甩了女孩是“事实结果”,但这个事实太直接,事实是这个男孩觉得女孩配不上自己,但并不是那种绝对没戏,而是可能只是一点的差距。而这个男孩嘴里说的“我配不上你、你会找到更好的”之类的话是“表现”。这种“表现”表现出了与事实相反的意思,其实是对“事实结果”的一种弥补和具体说明。他起到了缓和的作用,而绝不是颠覆的作用。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这种思维来说话和办事,这是人的一个思维特点。那么三国的作者也一样。有些东西是“事实结果”是绝对的,有些东西是“表现”,是起缓冲作用的,是对“事实结果”的一种修饰,因为“表现”永远无法超越“事实结果”,所以用完全相反的意思的“表现”来形容“事实结果”才能起到缓冲“结果”的目的。男孩用这种方法可以缓和的实现分手的目的。
    ok,回过头来说三国,评价人物武力当然要用书中的描写为参照。但搂住显然忽略了上面一点,也就是你不能拿事实上的甩和嘴里说的我配不上你同时用来做评价标准。因为很多时候后者那种“表现”的描写完全是为了缓冲“事实结果”才写出来的。而恰恰相反,有时候这种“表现”的描写却可以能够让我们从相反的含义去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现在我举几个例子。
   首先是张飞与马超的平手,刘备对张飞的担心。这个刘备对张飞的担心就是典型的“表现”的描写。实际上在这里,作者的意图是要突出的是马超的武勇,是要突出马超跟张飞一样强。但这个意思太生硬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张飞曾跟吕布打过100合,张飞在我们的心中已经很难超越了。即使马超之前怎样威风也无法超越张飞的这一战绩,所以作者在这里直接写他俩平手的话,读者并不会那么容易接受,所以便来了一句刘备对张飞的担心作为缓冲,就是从“表现”上描写张飞不如马超来缓冲“事实结果”上的两个人平手。
    其实这个例子并不是非常典型,而最典型的就是关羽斩颜良,杀文丑。这里的"事实结果"是关于战胜了此二人,这是作者真正的目的和要表达的概念。而“准备不及”和“文丑胆怯”的描写是在“表现”上对这一真正“事实结果”的缓冲。其实大家心里仔细想一想,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看课文、写作文,就被老师强调中心思想的重要性。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几乎是每篇课文的任务,而作文一旦不符合要求的中心思想则肯定是0分,即使文笔再好!那么三国中作者描写这一段情节,其中心思想究竟是想表达关羽的强大呢还是这俩人失败的意外呢?究竟哪个是“事实结果”,哪个是起缓冲作用的“表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对武将对战的描写都有这样的思维含义在里边,你绝对不能够拿作者的一些为了缓冲自己想表达的真正概念而去做评价武力的标准,这样的论述其实是一种偷换概念。而且,往往这种表现的描写是与事实相反的。

[ 本帖最后由 摸摸8 于 2006-5-25 04:5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19: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9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