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赵括不是马谡, ──评长平之战与赵括
性别:男-离线 tension

Rank: 1
组别 游客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31
帖子 105
编号 6971
注册 2004-4-22


发表于 2004-10-30 11:4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zoustar于2004-10-28, 22:13:21发表
问一个问题:
三国志记载,在三国末期三个国家总人口加起来还不到1000万(430万+230万+92万+未登记人口约1、200万)。战国时代秦有500万人口,赵有400万人口,算起来七国有大约3000万人口。1000万跟3000万这也差太多了吧!不可能400年间总人口减少2000万吧。请高手指教!

根据《中国人口报》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资料
一五六年
  (东汉永寿二年)五千六百四十九万
二八零年
  (晋太康元年)一千六百一十六万

少掉的四千万当然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天灾人祸了(主要还是人祸),当然,不排除晋刚统一时人口统计工作没作好,因为刚刚打完,不排除有原晋蜀两地大量为躲避服兵役而少报的人口,以及新征服的吴地的错误统计,但估计说个2000万人口应该是上限了。
120年少4000万,比你说的400年少2000万可牛多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tension

Rank: 1
组别 游客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31
帖子 105
编号 6971
注册 2004-4-22


发表于 2004-10-30 13:3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老萨这也是推测啊,就想为赵括翻案啊?  

我的猜想是,一开始赵国可能是准备以长期抗战拖跨秦军的,毕竟秦国已经连着好几年对韩国用兵了,。猜想战前赵国君臣的打算是用老成将领,凭借险要地势拖住秦军,向各国借粮以备长期作战,到秦军疲惫后再主动出击一举击败秦军。可没想到廉颇上去就老打败仗,估计廉颇的失败丢失了一些战前议定必须守住的防守要地(比如被夺西垒壁),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只好“坚壁以待秦”,弄得赵王很不满。而这时赵国又没借着粮,这样局势和赵国战前的估计相差很远,赵国君臣才会考虑到要换一下战术,想凭借主动进攻改变战场态势,这才会有中计换上赵括的举动。
不清楚赵括在长平之战前有没有实战经验,但从他高干子弟的身份和史书记载来看,赵括平时可能有点现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或“军中作家”的味道,又是名将之后,估计还善于拍拍王公贵族的马屁,属于有一点点本事又会吹捧自己的太子党这种人。所以估计长平以前赵括应该军衔不低(否则不会让他挂帅了),可能是什么赵王亲卫队或邯郸卫戍部队的高级将领,但即使打过战也不过是镇压小股农民起义、抓几个小毛贼什么的,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这种人究竟有多少本事连敌国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赵国君臣居然还相信他,真是可笑之至。
所以我觉得赵括其实还是和马谡一样,他们的悲剧不是他们自己的悲剧,而主要还是领导的错误决定,无论如何,不能派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担当如此大任。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tension

Rank: 1
组别 游客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31
帖子 105
编号 6971
注册 2004-4-22


发表于 2004-10-30 13:5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个人口数应该是可信的,可以看看这个网页:
http://www.taosl.net/ys301.htm

汉桓帝、永寿三年(一五七),中国户口数达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户,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口。
晋书地理志:「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至於孝桓,颇增於前,永寿二年,二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则降至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口,
晋书地理志:「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八百四十」、通典食货典无「十」字。)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0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6 02: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3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