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悲壮之旅——从李广、李陵到李白, 读史札记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9 03:0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广是西汉时代的悲剧人物。

李广祖籍陇西成纪,即今甘肃庄浪、静宁、通渭之间。他善骑射,宽简治军;有智谋,被公孙昆邪赞为“天下无双”的将领。他力大无比,曾夜晚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奋力一射,,箭入石没镞。这在尚勇的年代,当是天生将才。李广镇守右北平,被匈奴畏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年中不敢入右北平。李广将兵,身先士卒,廉洁自律,得赏赐与士卒共之。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而且他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他曾追杀敌骑至大漠深处,与匈奴大部队遭遇,在以百骑面对数千骑的危急关头,镇定自若,令士卒下马解鞍,纵马而卧,佯作诱敌之计。果然,匈奴以为汉有伏兵,夜半遁去。再一次,他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因伤病被俘。匈奴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之间的网上,李广佯死,找机会跃上胡儿好马,夺取弓箭,射杀追骑,得以脱身。又一次,李广以4000骑遭遇匈奴4万骑,他先让其子李敢率数十骑冲击敌人两翼,稳定军心,战至白热化时,汉军箭将尽,李广独挽良弓,射杀敌将,使敌败退。

李广20岁参军抗击匈奴,屡建战功,为汉中郎将,其后曾任陇西都尉,上谷太守,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上郡太守,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正如王昌龄诗所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实在应该封侯了。他的从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李蔡早已列侯,位至三公。李广的军吏士卒,因为击匈奴有功而取侯者数十人,可是严酷的现实却是,“李广无尺寸之功以封侯”!因为他的经历太富戏剧性:景帝时,李广以骁骑都尉跟从周亚夫大破吴楚乱军,本应行赏,只因梁王授李广将军印而没有得到汉皇的封赏;武帝时击匈奴,诸将多有滥杀无辜以冒充敌人首级来领功封侯的,李广不这样做,所以无军功;他的功劳簿上只有被削为庶人的记录。

元狩四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领兵击匈奴,60多岁的李广壮心不已,多次请战。抵不过李广的请求,汉武帝答应他做前将军,但暗中却告诫卫青:李广“数奇”。塞外,作为前将军的李广请为前部,卫青坚决拒绝。因为得武帝告诫,更因为公孙敖曾救过卫青的命,时下公孙敖与李广的地位一样,都渴望立功赎罪,但卫青却把机会给了公孙敖,而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出东路进军。因东路道远迂回,又无向导,终至迷路而延误军机。其后,大将军令李广部下去幕府对簿。这是李广又一次面对“军事法庭”。李广被激怒了:“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公堂上,他对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岁,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于是拔刀自刎。悲哉!一代抗击匈奴的名将,在班师回朝时竟饮恨而亡。

李广曾两次以少敌多,结果非但无功,反获死罪,赎为庶人。他此次将“复对刀笔之吏”,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请看右将军赵食其:“独下吏,当死,贬为庶人。”而李广已是庶人,当死,还怎么赎呢?于是有了这时代的悲剧。我们不妨设想,假使他不身先士卒深入敌阵,见敌逃遁或有意回避,他就不会身陷敌阵,就不会获罪——他那英雄的自负使他吃了多少亏!假使他也和李蔡一样碌碌无为,他早就封侯了——他有太多的抱负!假使他也滥杀无辜,他也早就封侯了——他有太多的良知。假使他能忍辱,或可乞怜求生——他有高贵的自尊。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假设,但假使是那样,他就不是飞将军——李广了!



李广的悲剧刚一落幕,悲剧又由他的孙子们再一次上演。

李广有三子,即当户、椒、敢。李陵即当户的遗腹子。他善骑射,被武帝誉为“有广之风”。

他在司马迁记述的浚稽山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里,所率5000长途跋涉的步兵,与单于8万精锐骑兵交战数日,每日数十回合。汉军最后到50万支箭皆尽,将士们斩断车幅顽强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陷入包围。那是个阴云四合的夜晚,部下劝李陵乘夜色逃走,李陵厉声喝道:“吾不死,非壮士也!”他沉痛地对将士们说:“你们各自逃命吧,或许有逃脱者,能将我们的情况报告皇上。”半夜,他和偏将韩延年率十几名壮士击鼓冲锋,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

李陵是贪生怕死之徒吗?我们看看司马迁的分析:“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李陵……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我们再看李陵给苏武信中的自述:“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所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而要做到这些,那需要怎样的勇气、意志、胆魄和耐力啊!赴死难,敢于不死未尝不难。他须佯装投降而暗中相机以动,须承受得起遭误会、背骂名、令祖先蒙羞的屈辱,他的母亲兄弟妻子儿女在家中形同人质,他们的命运又会怎样?也许李陵当时顾不上想那么多,他不愿虚死,而求报德。但谁知“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李陵“降”的一刹那始,他就被缚上了悲剧机器的输送带,一切都身不由己,直至悲剧的魔鬼狞笑着舔尽最后一滴血。

先是那些“全躯保妻子之臣媒孽其短”,“群臣皆罪陵”。一年多后,武帝也曾派人深入匈奴迎李陵。也许李陵与汉联络过?也许武帝明察了李陵的良苦用心?然而领兵的竟又是那个公孙敖!敖无军功而还,报告说:“捕得俘虏,说李陵正在教单于兵准备攻打汉军。”武帝听得,立即族灭李陵全家。其实,那教单于兵的是李绪,公孙敖那有诚意为李陵明辨是非!后来李陵痛恨自己全家因为李绪而诛,使人杀了李绪。然而,除了一解心头之恨,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他只有呼天抢地:“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或曰李陵应当自杀,以此洗刷冤屈。然而,人们会说他是叛徒遭天谴,无仪而死;;或许会说,愚忠如此,死又何益?李陵也清楚:“杀身无益,适足增羞。”因此,他只能活着,只能攘臂忍辱地苟活着,仰天椎心而泣血,咀嚼这悲剧的滋味。

在得知家人罹难、司马迁被祸后,李陵真的投降了。但他没有做祸国殃民的事。他也曾前往劝降苏武,但那是奉命应付差使,当然也包括想让苏武和他留在一处。他崇敬苏武,帮助苏武,苏武也没把他当敌人看。苏武归汉时李陵有《答苏武书》,其意是将自己的冤情昭告天下。至死,李陵未给匈奴出一计、施一力,而李陵对自己的评价颇费苦心。其言云:“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他不愿被人看作怕死鬼,他想让人知道他是“忠”的,他不是不能“烈”,然而客观上确实未“烈”。千载之下,我们是否可以首肯这一评价呢?

一腔热血化作一瓢凉水,“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李陵的悲剧含义比李广更强烈。



岁月飞逝,星移斗转。历史忽焉翻过了800年的沉重书页,伟大的诗人李白诞生了。

李白,字太白,他在诗中自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看来李白的这位先祖非李广莫属。他对先祖李广十分钦敬,引为自豪。其《塞下曲》云:“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对李广的遭遇,李白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愤。其诗云:“谁怜李将军,白首没三边。”“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由此看来,李白的思想感情直与先祖李广一脉相承。李广为其先祖,李陵自然亦为其先人。李白对李陵怎样看待呢?他的《千里思》诗云:“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对于李陵剖白心迹的《答苏武书》,李白十分理解,在《奔亡道中五首》中,他再次吟道:“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另一首《苏武》诗说:“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可见李白对李陵同情之至。

不仅如此,李白还很可能是李陵的嫡传。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记其“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李陵因祸而家室遭戮,合其“绝嗣”之谓。李白自言“先世为汉边将,非罪流放”,这位汉边将当为李陵。魏颢《李翰林集序》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崔宗之《赠李十二诗》亦言李白“双眸光照人”,可知李白确有少数民族血统。

李白生于西域,通突厥文,他对西域的感情是与祖先的西域功业和悲剧相联系的,它甚至成为李白的本根情结。李白对李广、李陵的家族认同,其实质是精神品质的认同,它对形成李白的人格和诗风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李白一生亦是悲剧。他“心雄万夫”,渴望“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也有顺境时,天宝年间,应皇帝征召,出入翰林中。然而,唐玄宗并没有把他看作政治人才,仅以辞臣视之,使得他吟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此后,他的生活就逆境重重。晚年又罹永王之难,构成死罪,幸得郭子仪解救。他晚年贫病潦倒,寄居族叔李阳冰家,或病死,或醉死,,或捉月而死,或如此三位一体而自杀,总之是以悲剧而告终。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称李白“不偶,赋《临终歌》而卒。”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说李白“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他与其祖李广、李陵一样,赍志以没,报恨而终。更重要的相同点在于,李白与其先祖一样,有着卓异的禀赋和耿直的性格。他“少任侠,不事产业”。曾游处四方,不过一年,散金30余万,遇友人落魄,便倾囊相助。这表现了李白的轻财好施和重义的精神。

李白有傲骨,“天子呼来不上船”,“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是孤直如松,难犯难辱。他蔑视小人,高傲地宣称“焉能与群鸡,蹙促争一餐”。

这一切,和李广、李陵多么相似!当然李白也有许多不同于先祖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李广、李陵尚有许多“幼稚”,他们太多幻想,对世事多往好处想,而李白则鉴于祖先的血泪历史,清醒得多。《笑歌行》写道:“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蜀道难》则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官场险恶的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所以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示要远离险恶之地:“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如果说李广、李陵的悲剧尚有些“不知而为之”的意思,则李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李广悲剧在“烈”,李陵悲剧在“惨”,李白悲剧则在“壮”!

掩卷而思,真让人感慨万端。仿佛历史常常不是为英雄所设,但正由于英雄的抗争,才造就了历史的深沉博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16 00:0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篇文章其实应该算是篇随笔,有我很大的主观感情在里面。其实里面有很多史学界有争论的问题(如李广未封侯的原因,李陵的问题还有李白是不是李广的后代)。  
   其实大家也不一定要把它当篇历史论文来看嘛!   
ps:如果斑竹认为此文章不适合在此版,就帮我转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唐茂约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46
帖子 335
编号 6926
注册 2004-4-19


发表于 2004-6-22 19: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霍去病就是滥杀无辜的典范!!!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2 02: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52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