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就是古时候小孩子的玩艺儿。因为中华文化千年来总体上是倒退了,对联的地位得到了本不该由提升,甚至(在许多人眼中)成了“有文化”、“有学问”的代名词。但是相反,由于对联本身由于通俗、简易、游戏性等的先天不足,它无法像今天的诗词、文言文一样上升为高雅艺术,因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很多文思泉涌、学识渊博的朋友不涉足对联,也许并非他们看轻对联,而因为对联不是适合他们的创作形式。就像一名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很少会去做小学的考试题一样。而大多数一般的坛友兴趣寥寥,则因为他们对联并非适合他们的娱乐形式。
1、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很少带有感情,而多靠新、奇、巧、机关、典故等取胜。
“很少”二字我不能苟同,意境联在所有的联句中,一直是占有极大的比例的。联句承载的感情不足,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对联的字数一般比较少,一般不会超过四十字,再加上对联讲究一气呵成,不能太多断句,因此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二,当今的联句,多是一些陈词套话,这些句子初看则美,看多了则审美疲劳,自然感受不到。三,作者能力有限,造境失败。
2、对联有点近似于快餐式文化,量大少创新,易审美疲劳。
对联并不是“快餐式文化”,只是一种很基本,很大众的娱乐形式。当这种形式超过了当代人的文学素养,它才“升级”成了一种文化。作为娱乐,它是可有可无、无伤大雅的。只有为了“挽救”这种文化而大量制联,才会起揠苗助长的反效果。
至于第三点,洋兄完全不必执念,网上随口对韵,或下里巴人,或阳春白雪,或婉约细致,或壮怀激烈,或诙谐打骂,全凭一种兴致,一种心情,何必收藏整理,画蛇添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