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有喜欢沮授的吗?, 大家来交流交流
性别:男-离线 赤县匹夫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0
帖子 441
编号 6621
注册 2004-4-8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5-3 17: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国历史中有很多令人钦佩但往往被忽略了的人物,前些日子看到被大家讨论得很热闹的高顺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

但我最为之惋惜叫委屈的,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

诸葛——三分对策、鲁肃(周瑜尚且亚之)——“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荀彧——“吾之子房”嘛,和沮授——关于他的史料少得可怜,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就战略思想来说(而不是战术、智谋),我认为,可共推为三国之冠。而战略思想,在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初期),是安国兴邦、起争天下的第一关键。

可惜的是,前三人所言得用,遂成三国,而名显于后世;授言不得用,则国亡身殒,没世无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赤县匹夫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0
帖子 441
编号 6621
注册 2004-4-8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5-12 21: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4-05-04, 0:53:07发表
[汉灵年间]公元168—188年
    仕州别驾,举茂才,历二县令,少有大志,长于谋略。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为韩馥别驾,拜骑都尉。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
    袁绍协迫韩馥,沮授等谏韩馥拒之,馥不从,绍遂领冀州牧,辟沮授为从事。沮授向袁绍献“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的战略规划,被袁绍赏识而表为监军、奋威将军。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献帝东归抵达河东,沮授向袁绍建议派兵迎接天子都邺,然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但因淳于琼等人反对,袁绍不从。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袁绍消灭公孙瓒,置沮授谏阻不顾,以令诸儿各据一州为由,出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为兄弟阋墙埋下祸根。
    袁绍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沮授建议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形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稳打稳扎,同时“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万安之策,而不必决战于一役,袁绍不能用。沮授谏阻出兵,违背袁绍的意旨,郭图等乘机进馋,说沮授权威太盛,难于控制,引起袁绍怀疑,遂分监军为三都督,让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大军将发,沮授会其宗族,分散资财,断定袁军必将破败。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袁绍派颜良攻白马,沮授以颜良有勇无谋而进谏,袁绍不听,白马战败,颜良被斩。 袁绍率军南渡,沮授又谏不可轻举冒进,心灰意冷而以疾病辞归,袁绍不许且怀恨,将其所余部队交由郭图带领,兵进延津,再战又折文丑。沮授再谏,据形势分析曹军利于急战,而袁军利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袁绍不从,进逼官渡。
    两军对峙旷日,沮授说袁绍派遣蒋奇率军掩护淳于琼运粮,以绝曹操抄劫,袁绍又不从。曹操夜袭乌巢,攻烧粮谷,袁军土崩瓦解,沮授不及北渡而被俘。曹操与沮授有旧,遂赦而厚待之,沮授以宗族在北,不降而谋归,遂被操杀害。

沮授相关评价
◆曹操:孤不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三国志·袁绍传》)
◆孙盛: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三国志·袁绍传》)
◆胡三省: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资治通鉴卷六十三·献帝建安四年》)

佩服、佩服。
曹操和孙盛对沮授的评价倒是早就知道,想不到胡身之也给了他那么高的评价,又长见识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赤县匹夫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0
帖子 441
编号 6621
注册 2004-4-8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5-20 15: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比三国于2004-05-17, 13:15:15发表
其实沮授也是没办法
他生在河北不去投袁绍难道去投韩馥或是公孙瓒之流吗
那还不如袁绍呢
再说初期的袁绍还是很有魄力的听沮授等之言得了冀州之地成为一方霸主(至于后来的堕落就不说了)
所以不能怪沮授

我完全赞同你的看法!
正如跋锋寒的材料里已经说得很明白——沮授向袁绍献“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的战略规划,被袁绍赏识而表为监军、奋威将军。
当初袁绍也颇有些英雄姿态,再加上身出名门,还有“杀太监”的业绩,又曾为讨董卓诸路诸侯之盟主,沮授第一次和他见面,就受到如此的赏识,他又焉知这不是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呢?
我们现在都知道袁绍是没用的家伙,问题这是马后炮呀!对当时的人来说,不亲自和他接触,单凭他的名声和几件事迹,哪能看清楚他呢?
诸葛、鲁肃的确比他有眼光,但恐怕这份眼光里也有幸运的成分(况且鲁肃最初还不是打算投靠孙家的),千年之后,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明智的,可要是在当时,他们自己或许也不是那么有把握。
后来沮授已经知道袁绍没用了,想离去,但袁绍不让他走呀!去投靠自己主公的敌人,怕也不是义士做得出来的事情。
而许攸,所谓有眼光的人,不也死在曹操的手里了吗?(演义里变成了许仲康)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12:0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15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