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相于赤战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18 22: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萧云飞 于 2006-4-18 22:16 发表
陈胜吴广也是揭秆而起的,十万之众,集合起来也是一笔可怕的力量,主要原因是曹操军队行进太快,刘备提防不够。
初备之南也,樊、邓之士,其从如口。比到当阳,众十万余。操以五千之卒,及长坂纵兵大击,

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

陈胜吴广似乎领导的是戍边的壮丁,也就是军队
     你都说了是一路投奔来的,还要军容宿练,那诸葛是不是太恐怖了点。
     左车同志有天险井径为依托定计,结果依旧不能说服上司。田单内有即墨可守,外有燕王更替,最后还动用了生物武器。刘备诸葛亮能在那样的情况下仍有毅力全身而退,最终完成大翻盘,只怕远胜李、田吧。
ps:看来王勃不得志加死得早也是他的福气,另外被吓死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18 22: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青蓝兄似乎是在反用云飞兄的逻辑来反驳阁下,阁下惊讶得似乎时间和地点不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18 22: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田单的火牛阵没听过?
李左车是陈馀的手下,韩信攻井径关时献了条计下了老韩一跳,可惜没人听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18 2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引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潜在的前提就是你认同了这个引用,别人当然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除非你引用的是毛主席语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18 23: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大哥,原文是“左车之际,田单之奇”
照你的说法,田单是不是该姓运啊?
强烈建议:找个小书摊,花十块钱买本史记。
版权是司马的,应该没有盗版之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18 23: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你引用的是全唐书引用的东西,不一定权威吧
今天毛主席语录就是权威,自然不容反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19 16: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东山小草 于 2006-4-18 23:07 发表
引用的是全唐书引用的东西,不一定权威吧

萧兄,我的原话是这样,从没有讨论过全唐书的权威问题。
所谓史书就是要反映真实历史的
加评论一般都要说明是个人观点,而且要尽量公允,一般不把话说满了,比如陈寿对张颌乐进的评论
王勃的论点出现在史书中目的是为了反映王勃其人(有文才没智商?姑且不论这个问题)
总之,拿出来做证据说明诸葛亮的问题似乎不是很妥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21 00: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拜托,你能不能看仔细了再引用。
这首诗似乎只是在为王勃等人的诗文辩解,“当时体”应该是说尽管王等人的诗文按照开元天宝时的审美观并不怎么合乎标准,但在王等所处的时代是极好的诗文,并将在现在直到这些批评者死得彻彻底底之后的未来一直流传下去。
好象没怎么提到惋惜王勃早死的事。


从王勃对长坂事件的评论来看,其诗文以外的能力似无什么可取之处。这样的人似乎当不了一个好官。
在下认为他不得志和早死好,是好在避免了其作出什么有污其文名的事,取自于对于周公和王莽的经典评价。绝无幸灾乐祸的意思,不知这一点云飞兄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当然我承认这或许对年轻的王勃苛刻了点,不过这本是游戏之言,也不会对吓死了一千多年的王勃产生什么影响,算不得咒人吧。

QUOTE:
原帖由 萧云飞 于 2006-4-20 20:18 发表


引用写丞相祠堂那位的诗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另外,请阁下引用的时候再注意一点,原文第二句应为:轻薄为文哂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4-22 03: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身真伪有谁知。
这是在下所取的意思的出处。
再澄清一下我的意思。王勃的不得志和在年纪轻轻就死了,使他避免了犯什么有影响的错误和为恶的机会。当然,不排除年轻的他也有可能茅塞顿开,成为一代名臣,他的死正给人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我认为对他不失为件好事的原因。

我几时说过王勃一辈子都在说错?我只是在说王的某些方面能力不足+很有可能做不了一个好官。

请不要随意使用==号,这是需要严格证明的。如一定想用某符号,推荐=>号。

王勃做过的错事可不少,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连累其父被贬;包括写《滕王阁序》犯了主人家翁婿的忌讳(当然,这对翁婿的行为有待商榷,但还是爱才的),这点从处理人际关系上说明王的能力也有问题(王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滕王阁序》开篇第一节都是赞美之词,几近阿谀,前面那篇鸡文大概也好不到那里去)直到最后惊悸而死的结束,除了文学方面很难找出他有什么光彩照人之处。

王勃的为人和其他方面能力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喜欢他的作品也不必抬高他的人。

晋书似非一人所作,而且唐人所为,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跟兼作书多为北人,错失无法避免。史记开篇的几篇,某某为某某的几代孙之类的东西仔细看来只怕十分吓人。

阁下以为错的东西便一文不值了吗?那么阁下可知学史的第一条用处便是以史为鉴,如何以史为鉴,首重不能重蹈他人覆辙,如何不重蹈,便需研究前人何以犯错。
若依阁下之言,大可把历史中的错事一一删去,从此史上但有开国贤主圣朝,而没有亡国之君,空有殉国之忠臣(失去前提,不知从何而来),而没有买主投敌之乱臣贼子。不知阁下以为如何

另,我所指的王勃的失误是能力问题,他自己犯了错而不自知。而阁下所举的多为一些记述之错,或是上下相蒙之类,当时那些人作出如斯行经的时候只怕自己也知道其中端倪,只不过碍于利益等原因而不愿认真罢了。阁下如此,似有偷换概念之嫌。

电脑出问题重写了一遍,再加上本人水平颇低,想来错失多多,望观者付之一笑即可,若能顺带指出,不胜感激。

[ 本帖最后由 东山小草 于 2006-4-22 04:52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14:3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61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