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nononono于2004-06-12, 9:06:04发表
原帖由kesin于2004-06-11, 18:16:28发表
不错,徐达、常遇春2人和朱元璋所商议者,是否要杀死的乃是韩林儿而非张无忌,但此时此景,韩林儿便是和张无忌一般无异。韩林儿为人忠诚仁义,亦是慷慨豪侠之士,除去武功不如张,那点差了?和徐常2人相处已久,定然惺惺相惜。但商议之时,朱尚故作迟疑之色,而徐常2人居然毫不怀疑便要求处决韩,那里象重情重义的真英雄好汉子了?对兄弟之情、君臣之义丝毫不放在心上么?诚然,2人乃是为朱所欺,但倘若朱捏造通敌证据放到张头上,徐常2人又会否相信曾经同他们出生入死的张是叛徒呢?会否如此果断的决定“为国除害”呢?我看多半也是这么决定把?
这个分析我已经看到了,想想,是有点道理。不过小说中对韩林儿的描写很少,我们很难判断是不是二人有其它原因而相信朱元璋的话。毕竟,张无忌是明教教主,说他会通敌卖国,未免太难以令人置信(简直就像文革时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是反党反革命一样无稽)。
当然,金庸小说中BUG不少,有些地方也许不宜细究的。
这一段,也是值得推敲一下的.
从金庸笔下的常遇春的形象看,应该对韩林儿这样的豪杰是肝胆相照的.
这一段看来有点突兀,徐达的发展比较顺利成章.
常遇春这个人物, 四不先生提醒我写以后,我一直由于,原因就是这最后一个尾巴,和他的个性很不相符合.这个配角的发展上,似乎是缺乏连贯性的.
当然,常有顾全大局的一面,面对张真人的邀请,他没有脱离明教. 但凭他这样的个性,比较粗线条,也比较容易轻信, 所以当朱元璋伪造证据以后,他应该也比较容易轻信.
但无论如何,他在韩林儿手下, 就凭这一点东西让他如此斩钉截铁的要杀自己的领袖,个人认为查老是欠考虑的.
毕竟如此宏大的一部作品,要方方面面考虑周到也的确很困难.
这也是我写配角谱,不愿意涉及小说的暇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