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涯转贴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讨论贴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32669-1-1.html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0-15 11: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44]

可是前面的群臣已经排得密密麻麻,于谦无奈,只好用力把人群分开,往前挤(排众直前)。



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在拥挤之中,于谦的衣袖也被拉破,但他终究还是赶在朱祁钰逃走之前拦住了他。



于谦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



这响亮的声音终于惊醒了朱祁钰,他明白,如果现在不给这些人一个说法,局势将无法稳定,于是他依照于谦的话下达了命令。



大臣们也清醒过来,既然马顺等人已经定罪,那也就没什么事了。



稳定情绪的朱祁钰终于恢复了正常,他接着下令把王振的侄子王山绑至刑场,凌迟处死!



群臣拍手称快, 八月二十三日的这场风波就此平息。



三个人在朝廷之上被活活打死,大臣们一下子从书呆子变成了斗殴能手,老少齐上阵,充分地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把朝堂搞成了屠宰场,闹得鸡犬不宁,鲜血四溅,代行皇帝职权的朱祁钰也被结结实实地威胁了一把,弄得狼狈不堪。



大臣被打死,代理皇帝被威逼,居然还是发生在朝廷议事之时,这样的乱像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所以,当群臣们恢复正常,整理自己的着装,检查自己的伤势(大部分是误伤),并走出大殿时,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真是彻底疯狂了一把。



但有一点大臣们是很清楚地,打死马顺之后,锦衣卫已经磨刀霍霍,如果不是于谦在那一刻挺身而出拉住朱祁钰,为他们正名的话,能不能活着走出大殿来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多亏了于谦啊。



当于谦走出左掖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对他抱以敬佩的目光,如果说在五天前他们对这个怒吼的人还有什么疑虑的话,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共识:



这个人一定能够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吏部尚书王直也感触万分,他十分激动地握住于谦的手,对他说道:“国家全靠你了,今天这种情况,就是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国家正赖公矣,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王振的罪行彻底得到了清算,他的家产被查收,而他的家人也被杀得一干二净,其中还是王山先生最惨,他被割了上千刀才死,这是因为大臣们提议,虽然王振已经死了,但还需要找个人来替代他受刑,方可有个交待(够狠)。



于是,从千里之外投奔王振的王山便替他的好亲戚受了此刑,七年富贵换了个凌迟,真是亏本买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0-15 11: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45]





说实话,从法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王山、马顺等人并没有明显的罪行,被活活打死似乎没有理由,如果从程序上来说,大臣们的行为应该属于故意伤害致死,绝对算不上是正当防卫。



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十恶不赦之徒,正是因为他们,朝纲才会如此不振,国家才会如此混乱,数十万士兵才会送命,所以在我看来,当他们出于义愤,打死这些王振同党的时候,他们已经实现了正义。



因为真正的正义,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最后一个麻烦



军队开到了,粮食充足了,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了,在于谦的努力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麻烦,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麻烦:



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呢



很明显,也先把朱祁镇当成了一张信用卡,把大明帝国当成了提款机,只要人还在他手里,他就会不断地刷这张无限额的金卡,直到把银行刷倒闭为止。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想一个解决的方法。



于谦清楚地认识到,朱祁镇之所以会成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因为他是皇帝。



朱祁镇就是论斤卖也卖不到几个钱,但皇帝的这个名分却重如泰山。



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再立一个皇帝。



因为皇帝不是你朱祁镇的,而是大明帝国的,这个名分可以给你,也可以给别人。



换句话说,朱祁镇是不是皇帝,不是朱祁镇说了算,也不是你也先说了算,而是我们说了算。我说你手上的皇帝是假的,就一定是假的。



就算不是假货,也是个过期产品。



天下唯一的皇帝权威认证机构在我这里,想定期领工资?也先,你就别做梦了!



方针已定,那么立谁呢?



最先被考虑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这位仁兄当时只有三岁,别说处理朝政,话都说不好,字也认不全,立他当皇帝就是抓瞎。



唯一可能的人选只有朱祁钰。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祁钰为皇帝。



皇太后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祁钰也算是他的儿子(非己出),立刻就同意了。



但意想不到的是,朱祁钰推辞了,他说自己不想干这份工作。



这套把戏我们也见得多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肯定, 朱祁钰先生确实不是虚情假意,他真的不想当皇帝。



太危险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 10: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73]

于是就在那个夜晚,当也先的士兵们进入梦乡,营地一片寂静之时,远处的明军大炮开始了猛烈的轰鸣,数十门大炮齐放,也先营地顿时陷入火海,无数瓦剌士兵在睡梦中被击毙,余者四散奔逃,也先从梦中猛醒,拔刀出营准备组织抵抗,却惊奇地发现眼前并没有敌人,只有那不断从天而降的致命礼物。



瓦剌军营地乱成一团,而远处的明军炮兵却是不慌不忙,把瓦剌士兵们当成活动的靶子,从容瞄准开炮,也算是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炮兵瞄准训练课。



仗打到这个地步,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瓦剌军营地陷入一片火海,损失惨重(发大炮击其营,死者万人),却连一个敌人也没有看到,也先同志带着他还没有做完的美梦,连夜离开了这片伤心之地。



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大明完胜。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人正是于谦。



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亡。



当情况一片混乱,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无论局势如何复杂困难,前景如何黑暗,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始终坚持着他的努力和抗争。



所以,在我看来,北京保卫战绝不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些势力之间的一场战争,以及那由成王败寇规则书写的胜负关系,在这些公式化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



这场战争真正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于谦用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 10: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74]

也先的第二个敌人



    也先退出了关外,却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他希望重整军队,再次入关进攻京城,但就在此时,一个隐藏的敌人出现了,打乱了也先的计划,而这个敌人比明军更为可怕,因为他就出现在也先的身后。



    脱脱不花是黄金家族的传人,也是也先所推立的蒙古大汗,而也先不过是蒙古太师而已,换句话说,他是也先的领导,不过他的这个领导干得实在比较烦,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所以在他的名字前面总会被人加上两个前缀字—傀儡。



    事实证明,成吉思汗的子孙一般都不是孬种,至少这位脱脱不花不是,据史料记载,他是一个十分精明强干的人,对于现在的这种地位他十分不满,但又苦于没有足够的资本和兵力与也先叫板,只能一直隐忍下来。



    无独有偶,瓦剌部落的第三把手知院阿剌也对也先不满,这倒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像也先这样强势的人,自然是老子天下第一,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就这样,看似强大无比的瓦剌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对于这些情况,也先心中也是有数的,但他仗着自己兵多将广,不把脱脱不花和阿剌放在眼里,把他们当成跑龙套的,任意使唤,可他想不到的是,这道裂痕将彻底毁掉他的宏图霸业。



    瓦剌内部的这些斗争自然瞒不过明朝大臣们的眼睛,他们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并扩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而主持这一隐蔽战线工作的正是老牌地下工作者胡濙。事实证明,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也先刚刚退出关外时还是有所期望的,因为在出发之前,他就下达了指令,命令龙套甲脱脱不花和龙套乙阿剌陈兵关外,一旦自己战况不利就立刻进关会师合战,可当他真正下达会师命令时,却惊奇地发现这二位龙套兄早已不见了踪影。



    原来这两位仁兄早在进攻前就打好了算盘,他们认为打胜了也是也先的功劳,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而如果战败自己却要损兵折将,这笔生意做不得(利多归额森,害则均受之),所以他们乐得听从也先的命令,表示自己甘愿做预备队,在关外等候。



    而当他们听说也先失败后,不禁喜上心头,大肆庆贺,再加上明朝政府在一边煽风点火,大搞策反工作,还没等也先退出关外,他们就变成了和平使者,派遣使者向明朝求和,并赠送了马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4-27 00: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91]

这个胆小的帮凶名叫张金莲,看到这混乱不堪的一幕,她的意志彻底崩溃了。



为了摆脱眼前的一切,她趁其他人不备,偷偷地溜了出去,向皇后报信。



这是一个挽救了嘉靖生命的举动,却也是个愚蠢的决定。因为自打她潜入后宫的那一刻开始,她的名字就已经被写在了阎王的笔记本上。

无论她做什么,都是于事无补的。



被深夜叫醒的皇后得知了这个消息,说话都不利索了,情急之下亲自带着人赶到了案发地点,把犯罪分子杨金英等人堵了个正着,当时这位杨宫女仍然用力地拉着绳索,很明显,她觉得这个结还不够紧。



皇后亲手为皇帝大人解开了那个死结,拿走了那根特殊项链,太医们也连夜出了急诊,经过紧急抢救,嘉靖先生除脖子不太好使外,命算是保住了。



这案子算是通了天了,皇帝大人在自己老婆(之一)的床上被人差点活活勒死,而行凶者竟然是手无寸铁的宫女。这要换在今天,绝对是特级八卦新闻,什么后宫黑幕,嫔妃秘闻必定纷纷出炉,大炒特炒。



但出入意料的是,在当时,这起案件的处理却是异常的低调,所有的正史纪录都讳莫如深,似乎在隐藏着什么。



当然,结论还是有的,经过审讯,犯罪嫌疑人杨金英、张金莲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为争取宽大处理,她们还供出了此案的幕后黑手——王宁嫔。



这位王小姐也是嘉靖的老婆,后宫重量级人物之一,这里就不多讲了,主谋的这顶帽子最终扣在了她的头上。



至此,此案预审终结,也不用交检察院起诉了,以上一干人等全部被即刻斩首示众。



这案子到这里就算结了,但真相却似乎并未大白,因为还有一个始终未能解释的问题——杀人动机。



要知道,杀皇帝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事情,决不可能大事化小,根据惯例,敢于冒这个险的人,必定要遵循一个原则——收益大于风险。



亏本的买卖从来没人肯做,那到底什么样的收益才能让她们干出这等惊天大事呢?在那年头,武则天已经不流行了。



而最大的疑点是王宁嫔,她并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根据成本核算,就算嘉靖死掉,她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4-27 00: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92]

这是一个没有动机的案件,参与其中的人却并不是受益者,这似乎让人很难理解。不过话说回来,女人的心理是很难捉摸的,除了妒忌外,也不排除内分泌失调,情绪失控之类的原因。





所以说来说去,这个案子仍然是一团浆糊,搞不清动机,也搞不清真相。唯一明确的是案件中各个角色的结局:

   

嘉靖十分郁闷,他在自家的床上被人套住了脖子,差点送了命。此后他搬出了后宫,住进了西苑。



杨金英等人受人指使,最终赔掉了性命。王宁嫔被控买凶杀人,如果属实,那就算罪有应得,倘若纯属虚构,那只能算她倒霉了。



但这件事情还有受益者的——皇后,她不但救了皇帝,除掉了王宁嫔,还趁机干了一件坏事,在她的操控下,谋杀专案组查出,端妃事先也知道谋刺一事,于是皇后大人顺水推舟,把这个危险的敌人(对她而言)也送上了刑场。



从此以后,这起谋杀案就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官员们每日上班必不可少的八卦,但这起案件绝不仅仅是花边新闻,事实上,它对后来那二十余年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可能是受惊过度了,嘉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他从此不再上朝,刚开始的时候大臣们并没有在意,就当皇帝大人养病休息,不久后自然会恢复原状,只要等一等就好。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等,就等了二十多年。



严嵩的原则



嘉靖算是消停了,但是大臣们的斗争游戏却刚刚进入高潮,夏言除掉了他的最大对手,夺取了全部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但他不会想到,崩溃将在最为辉煌的那一刻到来。



毁灭他美好前景的人,叫做严嵩。



严嵩,字惟中,成化十六年(1480)出生,江西袁州府分宜人。



说起此人,实在是大大的有名,从明代开始,他就被人以各种形式,(写入书中、编入戏里)不停地骂,反复地骂,并最终获得了一个荣誉称号——明代第一奸臣。



事实上,在走上那条不归路之前,他曾经是一个勇敢正直,坚持原则的人,而那时,他是夏言的朋友。



如同所有的悲剧一样,严嵩的故事也有着一个喜剧的开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5-20 11: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821]

徐阶之所以去接近他们,主要是出于好奇,因为他发现,这帮人的言谈举止十分奇特,不同于常人,但当他小心翼翼接触对方的时候,才发觉这两个人对他抱有同样浓厚的兴趣。



赵时春和唐顺之热情地接纳了他,并很快成为了他的朋友,而随着了解的深入,徐阶吃惊地发现,他和这两个人有着很多共同点,从处事原则到政治见解,竟然如此惊人的相似。很快,他们由朋友变成了同志。



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但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徐阶的疑心却越来越大,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种相似绝不是偶然的,在它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唐顺之的那句话后,才最终解开了这个疑惑。



“我是王畿的弟子。



徐阶笑了,很久以前,聂豹曾对他提过这个名字,他十分清楚地记得,王畿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走到了一起——王学门人。



“还有其他人吗?”徐阶终于明白,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一起。



“是的,还有很多人。”唐顺之意味深长地答道。



就这样,徐阶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因为他们秉持着同一个信念,遵从同一个人的教诲。



这是一个特别的团体,将他们聚拢在一起的不是利益,而是一种共同的政治理念。



出人意料的是,后进的徐阶却很快成为了团体的领导者,经常组织大家搞活动(学习交流心学),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因为按照辈分来算,唐顺之才是真正的第三代嫡传弟子,而徐阶的老师聂豹并未正式拜师(自封的),论资排辈怎么也轮不到徐阶。



但大家对此毫无异议,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徐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徐阶就此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班底,而他的这一段经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这并不奇怪,因为和当时为数众多的政治帮派相比,无论人力还是物力,这个组织实在一点也不起眼,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团体,在那场决战的最后一刻,发起了决定胜负的一击。



东宫是没有什么事情干的,徐阶就这样在王守仁理论培训班呆了四年,等来了一个新的职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5-20 11: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822]

嘉靖二十二年(1543),徐阶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行政学院校长,这里的学生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能当官,虽说名额有限,但只要能混出来,职业前景还算不错,见到徐校长自然也得毕恭毕敬行礼,这就是徐阶的第二个人脉资源。



加快速度吧,徐阶,你的战前准备时间已不多了。



两年校长任期之后,徐阶得到了一份至关重要的工作——吏部左侍郎,即人事部副部长。



徐阶实在应该感到幸运,如果没有这份工作,他将极有可能失去站上决斗舞台的资格,被人干净利落地干掉,或是沦为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了此一生。



科学研究证明,上至三皇五帝、下到二十一世纪,远达非洲丛林食人部落,近抵家门口的老大妈居委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人事部门都是最牛的,说提你就提你,让你滚你就得滚。



因此,明代的吏部向来都是最难缠的衙门,所谓话难听、脸难看是也,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就敢训地方布政使,你还不敢还嘴,老老实实地给人家当孙子,要不爷爷不高兴,给你小子档案写上两笔,管保你消停二十年。



徐阶却是唯一的例外,自打他进入吏部后,就没有训过一个人,每逢有地方官晋见,只要他有时间,都亲自接待,还要谈上个十几分钟,搞得很多人诚惶诚恐,激动不已。回去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逢人就讲,兄弟我在吏部的时候,徐侍郎如何如何,太够哥们意思了。



不过据本人估算,按照徐阶的工作强度,估计能把那些人的名字记住就很不错了,鬼才记得说过些啥,但无论如何,徐阶借此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了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继续努力,那场惊天巨变很快就要来临了,还有一年。



此时的严嵩也正在紧密地筹划着,情况已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夏言占据高位,自己的伪装已经暴露,图穷匕见,必须采取措施除掉他。



但严嵩没有信心,因为夏言比他的前任张璁强得多,他有才干,有城府,而且从不畏惧,善于斗争,实在是太强大了。



然而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告诉严嵩,其实,夏言很容易对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5-25 07: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831]

    他的毁灭就是从这一次起床开始的。



    夏言走到严嵩的面前,扶起了这个比自己大两岁,跪在地上痛哭不止的老人,叹了一口气:



   “分宜(严嵩是江西分宜人),你这又是何必呢?”



    何必?要不是为了脑袋,鬼才跪你。



    严嵩立刻停住了哭声,醒了鼻涕,拉着严世蕃,以庄重的装孙子形象站立在夏言的面前。



    大家都是明白人,你来干什么,想要什么,我非常清楚。



    于是夏言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挥挥手,表明自己的态度。



    严嵩和严世蕃大喜过望,立刻再次磕头谢恩,千恩万谢而去。



    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夏言实在是个不错的老头,他虽貌似古板,实际上胸怀宽广,心存仁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可是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不久之后,这位老好人就遇到了麻烦,在批阅御史公文(告状信)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陆炳。



    陆炳兄实在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虽说他还有点原则,却也喜欢搞三搞四,收点黑钱,搞点贪污。慢慢地,事情也越闹越大,最后捅到了御史那里。



    于是夏言发火了,虽然他和陆炳的关系不错,但对于这个人的不法行为,还是有必要加以惩戒的。然而就在他打定主意之后不久,陆炳就找上门了。



    陆炳不是吃干饭的,他是搞特务工作的,在他的英明领导下,锦衣卫已经成为了最可怕的情报机器,但凡京城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总是第一个知道。这次也不例外。



   在京城里,陆炳很少有害怕的人,夏言是唯一的一个,这位锦衣卫大人十分清楚,夏首辅是个二愣子,翻脸就不认人,还特别能战斗,无论你是什么来头,什么关系,只要认准了,统统打翻在地,还会狠狠踩上两脚。



    惊慌失措的陆炳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走了严世蕃的老路,上门求情。



    他不是空手去的,还派人拿了三千两银子和他一起走。他知道夏言久经沙场,混了几十年,说话是浪费感情,还不如来点实惠的。



    从这件事情上,就足以断定,陆炳的水平不如严世蕃,因为他跟夏言打了多年交道,竟然不知道这位仁兄不收黑钱。



    所以当夏言看到陆炳,以及他带来的那些东西时,只说了两个字——出去。



   还加上一句——从哪里带来的,就带回哪里去。



   陆炳也懵了,他情急之下,只得用出了严世蕃曾用过的那一招——痛哭流涕,下跪求饶。



  当然结果还是一样,夏言依然原谅了他,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你既然不准备处理人家,干嘛要这么穷折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5-25 07: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832]

    陆炳带着眼泪离开了夏言的家,心中却已充满了怒火,名声不重要了,原则也不再重要了,无论如何,一定要报这一箭之仇!



    当陆炳受辱的消息传开后,严世蕃找到了他的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



“夏言的死期不远了。”



    严世蕃这样说是有把握的,他已经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必能将夏言一举铲灭。



    严嵩还是一头雾水,朝廷里都是夏言的人,插个脚都不易,怎么动手?



    然而严世蕃告诉他,不需要拉帮结派,培养亲信,眼下有一件事,只要其中略施小计,夏言就必死无疑。



    严世蕃所说的那件事情,发生在一年以前。



    嘉靖二十五年(1546),兵部侍郎兼总督三边军务曾铣向嘉靖上了一份奏疏,就此拉开了这幕大戏。



    曾铣是一位极具军事能力的将领,他虽是文官出身,却喜欢军事,做了几年县令后,被委任为辽东巡案御史,从此开始在战场上打滚,并显现出他的军事天赋。



    应该说曾铣是一个奇怪的人,怪就怪在别人不愿打仗,他却是打仗上了瘾,只要有机会,他就绝对不会放过。



    他干过最损的一件事情发生在除夕之夜,大家打了一年仗,好不容易准备过年,曾铣来了。



  “大家收拾一下,准备出兵作战!”



    都大过年的了,大家都消停两天吧,这时候动刀动枪多不吉利,没人愿意出去拼命。而且蒙古人行踪不定,出去也未必能找到人。



    可是主帅的命令不能不听,于是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找到了一个人去向曾铣的老婆说情,希望能够延期。



    不到一杯茶功夫,消息传来,去说情的那位仁兄被砍了,头被挂了出来。



   那就不要争了,还是出去拼命吧。



    说来也巧,军队出发不久,真的发现了久违的蒙古老朋友们,一顿穷追猛打,敲锣打鼓,得胜回营。



    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着同一个疑问:过年了,连侦察兵都休息,你怎么就知道蒙古人在附近呢?



   “你们没有发现吗,今天附近的喜鹊乌鸦特别吵。”曾铣得意地笑了。



  他的这条命就送在了得意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19 15: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43]

    日军加紧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杨方亨无疑是这次忽悠中最无辜的同志,本来是带兵的,被派去和谈,半路上领导竟然跑了,只好自己接班,临危受命跑到日本,刚好吃好住了几天,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又突然翻了脸,把自己扫地出门,算是窝囊透了。



    当然了,杨方亨同志虽然是个粗人,也还不算迟钝,莫名其妙被人赶出来,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还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开口,但回来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处找人谈话,他终于明白,原来罪魁祸首,就在自己身边。



    水落石出,他刚想找人去抓沈惟敬,却得知这位兄弟已经借口另有任务,开溜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出地球。杨方亨一气之下,直接回了北京。并向明神宗上了奏疏,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下皇帝也火了,立即下令捉拿沈惟敬,找来找去,才发现这兄弟跑到了朝鲜庆州,当年也没什么引渡手续,绳子套上就拉了回来,关进了诏狱,三年后经过刑部审查定了死罪,杀了。



    沈惟敬这一生,是笔糊涂帐,说他胆小,单身敢闯日军大营;说他混事吹牛,丰臣秀吉经常请他吃饭,说他误国,一没割地,二没赔款,还停了战。



    无论如何,还是砍了。



    从他的死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有些事不能随便混,有些事不能混。



    倒霉的不只沈惟敬,作为此事的直接负责人,石星也未能幸免,明神宗同志深感被人忽悠得紧,气急败坏之余,写就奇文,摘录如下:



    “前兵部尚书石星,欺君误国,已至今日,好生可恶不忠,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拟罪来说!”



    看这口气,那是真的急了眼了。



    很快,石星就被逮捕入狱,老婆孩子也发配边疆,在监狱里呆了几个月后,不知是身体不好还是被人黑了,竟然死在了里面。



    所谓皇帝一发火,部长亦白搭,不服不行。



    既然谈也谈不拢,就只有打了。



    但具体怎么打,就不好说了。要知道帮朝鲜打仗,那是个赔本的买卖,钱也不出,粮也不出,要求又多,可谓是不厌其烦,所以在此之前,兵部曾给朝鲜下了个文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宜自防,不得专恃天朝



    这句话通俗一点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老烦别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19 15: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44]

    而且当时的明朝,并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觉得打死人家几万人,怎么说也该反思反思,懂点道理。谁知道这帮人的传统就是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直到今天,似乎也没啥改进。



    但无论如何,不管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经过综合考虑,明朝还是派出了自己的援军,如下:



    吴惟忠,三千七百人。

    杨元,三千人。

    完毕。



    看这架势,是把日军当游击队了。



    虽然兵不多,将领还是配齐了,几张新面孔就此闪亮登场。



    第一个人,叫杨镐,时任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后改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负责管理朝鲜军务。



    这是一个对明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当然,不是什么好的影响。



    杨镐这个人,实在有点搞。所谓搞,放在北京话里,就是混;放在上海话里,叫拎不清;放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叫无厘头。



    其实,杨镐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因为根据朝鲜史料记载,朝鲜人对他的印象极好,也留下了他的英勇事迹,相关史料上,是这样说的:



    所过地方,日食蔬菜,亦皆拔银留办。



    这意思是,杨镐兄的军纪很好,且买东西从来都付现款,概不拖欠。这么大方的主,印象不好,才是怪事。但能不能打仗,那就另说了。



    作为万历八年的进士,杨镐先后当过知县、御史、参议、参政,从政经验十分丰富,仗他倒也打过,原先跟着辽东总兵董一元,还曾立过功。不过这次到朝鲜,他的心情却并不怎么愉快。



    因为就在不久前,他带着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出击蒙古,结果打了败仗,死伤几百人,本来要处理他,结果正好朝鲜打仗,上面顺水推舟,让他戴罪立功,就这么过来了。



    戴罪,本来就说明这人不怎么行,竟然又送到朝鲜立功,看来真把日本人当土匪了。



    客观地讲,杨镐还是有些军事才能的,而且品行不错,做事细致,但他的优点,恰好正是他的缺点。



    清朝名臣鄂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事不糊涂,小事必然糊涂。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折腾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折腾中去,是不可能的。



    李如松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是军人,军人就该打仗,打赢了就是道德,其他的问题都是次要的。



    杨镐是个搞人,而搞人,注定是要吃亏的。



    幸好,明朝也派来了一个明白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2-19 20: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2]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一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2-19 20: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3]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一个人——袁崇焕。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回家呆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召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暂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凡响。



先在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12-19 20: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84]



曹文诏的发挥从未失常,对于皇帝的信任,他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崇祯六年(1633)二月,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无须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一个首领。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一冲的瞬间——一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县。



孟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孟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无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带混。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盂县、定襄、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一天。此后,他又在太谷、范村、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其实打到这个份上,就算够意思了,但曹文诏是个比较较真的人,非要干到底,因为那个最终的目标,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地名、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再到润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07:1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13623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