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8-14 09:57 发表
偶喜欢李牧,是高中时读苏洵《六国论》,里面有一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偶当时就想:“这个李牧咋这么牛B呢?”从那以后就喜爱上了李牧。
我喜欢李牧是因为高中文言文考试,节选的正好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结尾。后来关注一下,NB的不得了。
另外十分同意XM8童鞋那个看法,李牧、白起、王翦、廉颇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都只关注这些名将了,其实下面的士兵我觉得一样重要,毕竟他们才是战争的执行者。
看看廉颇后来去楚国的感叹就知道没好兵,在NB的将领也白搭。从这几个人的经历看,李牧是比较善于挖掘士兵潜力的,其他人我觉得要逊色一些,廉颇就不说了,王翦在攻击楚国前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一方面说明了他对战争精于计算,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这哥们儿在应对劣势时候是没有把握的,而且战争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有些天然的条件上的不足,比如说赵的国力是不及秦国的,而王翦如果在赵,它还会要求这样的条件,或者没有呢?他的战绩会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