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ptcn 于 2007-5-12 15:22 发表
今人所谓的孔子,大多是朱熹们阉割、打造出来的,和历史上的孔子未必是一回事。
按我所知,历史的孔子有2大亮点:
1)“大同小康”之论
2)反对铸刑鼎
对第1)条,朱熹们干脆不承认;倒是康有为的观点 ...
儒家是理学的根本,而理学是儒的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儒家兴起于战国,到汉代发展为经学,如果说变也是经学开始变的。但他的本质并没有变,而是包容了其他的思想而已。
三国魏晋时期发展起来的玄学,他是道家思想的发展,也就是对儒的一次反思。战乱带来的也是人们消极厌世的思想。直到隋唐国家重新统一,科举制的兴起重新让人们将思想的重点回到儒上来。而当时人们的思想不足以对儒家经典有更好的解释。这时候从印度引进的佛学为儒家经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五代乱世正是佛学、道、儒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而宋代兴起的理学正是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认识。其中最为重点的就是“格物”。当然理学更加强调的是儒家形而上的那部分。包括后来明代兴起的心学,他们都没有跳出儒家的思想圈子。但他们都要比儒家更为深入,所以说他们是儒也没有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