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贴出一些此文首发时与网友的讨论:
作者:q42474112 回复日期:2004-4-2 22:35:46
台湾搞的改革有几个比较有利的地方1.台湾手中掌握着一大部分可以直接支配的土地,据我记得好像是相当与台湾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三十左右.这是当年的日本人用血腥的手段从农民手中掠夺来的,等于是为台湾当局准备了一笔银行存款.2.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可以说是大搬家的到台湾,在此之前的金圆券及毁灭性的通货膨胀已经把全国的财富给掠夺一空,李宗仁曾说这等于是把全国的财富倾注于一个省.还有李敖也曾经说过,国民党在台湾立足是多亏了大陆的黄金,但也正是这批黄金使得国民党在大陆失尽人心
3.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工业,虽然受日本的残酷掠夺,但是由于没有同时期的大陆那样的战乱,再加上日本人的开发其经济还是比同时期的中国其他地区要发达一些.
4.国民党确实可以算是一个外来政权,它与本土的地主阶级的牵连是比较少的,所以它可以采取一些比较强硬的政策.
5.最后就是美国的援助,这也是不能不注意的.美国的援助无疑在那时起了输血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台湾的改革也就不可能如此的顺利.当然,如果是在大陆的话,这点美元资金也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台湾的经验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再现的,中国古代的束缚农民政策确实有政治性的一面,即为了便于控制与管理,(就算现在,我下乡的时候,乡干部们也说,真正的农民好管,做买卖的农民不好管)但是在当时也很难看出其他的出路,欧洲国家有广大的海外市场,可以进口原料,粮食,而且国家众多,可以各自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互补.中国这么庞大的国家,上哪找这样的原料与粮食供应地.农村农业人口向工业与商业的转移必须有这么几个条件
1.科技技术的进步使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大量的市场需求的出现使得工商业的大规模发展成为可能
3.大量的市场需求的出现离不开海外的殖民扩张.
所以在中国古代,如果没有海外的殖民,就没有广大的商品(注意这个词)市场需求.没有商品需求就不会有强大的工商业,没有强大的工商业就没有办法吸收土地兼并后的大量无业人口,最后还是只能重新来过.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4-4 9:29:02
你提的几点,有对有不对。
首先,你强调台湾当局比较富。但从我后面贴的完整文章来看,台湾当局在土地改革中进行了一些非常精彩的制度创新,基本上没有太大地动用台湾本身的财政资金。因此,最主要的不是台湾当局比较富,而是以下两点:
其一,正如我以前跟你说过的那样,台湾的经济起飞,政策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者坚持贯彻“专家治国”之道,专门从美国聘请了一批著名的华裔经济学家(如上贴提到的李国鼎,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如果你是经济学界的人一定会知道的,是邹至庄[邹也为大陆的经济改革贡献过意见,当时是赵紫阳请他去北京讲学并就如何抑制八十年代中期爆发的通货膨胀提供政策建议]),组成经济政策顾问团,持续不断地向台湾当局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涉及面非常广,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除了这里提到的土地改革外,如金融自由化、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等,都是相当成功的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台湾经济一跃而侪身当时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之列。
从反面也可以说明这个经济政策顾问团的作用。当时这个顾问团提出的意见,台湾当局基本上都采纳了,但有些没有采纳(我认为主要是基于政治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如上述的土地改革推行后,台湾的农产品产量急升,这带来的了一个负产品,那就是导致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大跌。所谓“谷贱伤农”,台湾当局为了进一步保护农业部门的利益,采取的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政策措施,即政府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当时李国鼎向蒋经国极力陈词,反对这种干预市场价格的做法,但蒋没有接纳。农民当然乐于把农产品卖给出价较高的政府,结果导致台湾当局一下子被动地收购了大量的农产品,多得没地方放置,要堆到学校的运动场上,既给财政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另一次,是台湾当局执意要扶植岛内的汽车工业,李国鼎等又表示反对这种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认为最终不会有好的效果。但蒋也是不听,最后的下场果然一如李国鼎所料,由台湾当局扶持起来的台湾汽车制造企业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却始终没能壮大起来,长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最后台湾当局还是被迫放弃了这一政策。
正是因为有这些专家学者来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才能有如此精彩的制度创新,可以基本上不动台湾当局的财政资金,就相当顺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
其二,是台湾从一开始推行的经济制度就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因此它可以采用大陆当时的意识形态绝对不能容许存在的金融工具,并配合相对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来支持有关的制度创新。如前面提到的以土地商品债券和公营企业的股份来向地主支付地价,农民可以选择采用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土地,等等。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农民购买土地的负担,和政府推行改革所承受的财政压力。金融工具的一个重要作用,正是“四两拨千斤”,以少量资金作周转,就能实现大量资金才能完成的买卖交易。当时的大陆视之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工具,弃而不用,那是自绝门路,怨得谁来?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4-4 9:45:12
国民党确实可以算是一个外来政权,它与本土的地主阶级的牵连是比较少的,所以它可以采取一些比较强硬的政策
--------------
其次,你上述这一点,前半正确,后半错误。国民党作为外来政权,与台湾本地的地主阶级牵连较少,有利于土地改革政策的推行,是对的。但原因不是你所认为的可以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而是因为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上没有既得利益,减少了政策推行过程中的“寻租成本”。
但由我的文章可知,台湾当局所推行的土地改革,是极其温和的,处处都在照顾当地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尽量争取他们的合作与支持,而不是激起他们的反对,再以强硬手段予以镇压。
一项真正成功的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兼顾各方利益。因为社会的利益,就是各方利益的“共赢”。要牺牲处于弱势的农民阶级,固然是不公平;但牺牲处于强势的土地阶级,也并不等于就是公正。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改革才能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得以推进,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使之真正地得以贯彻。否则,即使不导致某些阶层的不满情绪爆发,引起社会动荡,至少也会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政策实施到下面的时候“荒腔走调”,实际上完全背离的最开始时的初衷,则改革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真正成功?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4-4 9:52:26
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工业,虽然受日本的残酷掠夺,但是由于没有同时期的大陆那样的战乱,再加上日本人的开发其经济还是比同时期的中国其他地区要发达一些.
-----------
这一点,是最正确的原因。但如我文章中所言,当时台湾的人口有60%是农民,这跟大陆今天是差不多的。而大陆现在的工商业化程度比当时的台湾是远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台湾土地改革的经验,对今天如何解决大陆的农民问题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我这篇文章分析台湾土地改革,当然不是用来对照同时期的大陆的“土改”,而是用来作大陆现在的农村问题的“启示”。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4-4 10:00:35
现在就放开土地的买卖,对谁有利,对那些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的农民来说,现在的土地就等于是他们身上栓的一根保险绳。
------------------
这对谁都有利。尤其是我的文章中强调要先解决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的划分,然后再放开土地买卖,这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民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城市居民,参与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如失业、医疗、退休等)。现在很多民工就是因为户籍是农民,企业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给他们办这些保障。但对于城市居民,企业不办这些就是违法,打工的人理论上可以遁法律途径保护自己,从而有“保险绳”。
另外,那本“中国农民问题调查”中谈到的诸多农村干部的劣行。如果是农民可以离开土地,这些劣行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抑止。因为农民可以选择离开这个农村,到另一个农村,或到城市去。这就构成了一种竞争的压力,管治不当的农村会留不住人,干部作恶也就没有了对象。
不要以为这是异想天开。广东沿海的中小城市之间就是靠这种竞争压力而有效抑止当地官员的胡作非为的。并不是因为广东沿海的官员素质就特别高,人品就特别好。
这相当于后世史家研究西欧小国林立比之中国的大一统更有利于民众对政府权力无限扩张、侵犯个人的抑制。古代欧洲更加没有所谓“移民制度”的限制,哪个国家君主残暴,大家就走,跑到君主贤明的国家去,那个残暴的国家就维持不下去了。
这相当于市场上的各种商品自由竞争,经营不善的企业自然被淘汰掉一样。自由竞争压力,比什么政府法律的约束,都更强大。
作者:q42474112 回复日期:2004-4-4 10:11:01
老大我真成了你的追星族了
不过,你的说法我也不能完全赞同
首先如果没有我所说的那些有利条件,这些措施能否如此有效
当然,再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之后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是不错了,但是这种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就值得商榷了。
其一,正如我以前跟你说过的那样,台湾的经济起飞,政策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者坚持贯彻“专家治国”之道,专门从美国聘请了一批著名的华裔经济学家
苏联解体以后请的专家也够重量级吧。
但由我的文章可知,台湾当局所推行的土地改革,是极其温和的,处处都在照顾当地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尽量争取他们的合作与支持,而不是激起他们的反对,再以强硬手段予以镇压。
再怎么照顾,也不可能象对待大陆上自己的切身利益那样。
还有一点台湾有很大优势的地方,就是他有一个发达而且有利的海外市场(当然这也因为,台湾比较小,好歹吃几口就饱了)
蒋介石的才能治理全中国可能略有不足,对付台湾这么个弹丸之地还是手到擒来
好歹先说这么几句吧,我也一直琢磨过中国的土地兼并问题,不过还没想好,等我再好好准备准备再说吧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4-4 10:24:16
苏联解体以后请的专家也够重量级吧。
----------
重量级是重量级,但可惜对苏联的情况一知半解,将经济学理论生搬硬套。
要注意,台湾请的都是“华裔经济学家”!都是了解中国情况的人。像邹至庄,他读大学之前都是在大陆出生、长大、受教育的。(他是广州人,会说粤语不会说普通话。)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4-4 10:27:05
但是这种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就值得商榷了。
-------------
这里主要不是说台湾具体地操作土地改革的经验,毕竟现在不可能再来一次土地改革,(地主都没有了,土地都是国有的,来改革那不是革政府自己的命吗?)而是说工业化进程应该如何在充分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展开,农业如何进行现代化。这一经验不是台湾独有,如我所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类似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