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 初唐史的若干问题考证(10)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

  之十: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
  
  史载,在太原起兵中,刘文静有大功于唐。但攻克长安后,刘文静的地位却被排于裴寂之下,心中久有不忿之意,常于朝上与悲哀寂勾心斗角。
  
  后来李世民在第二次对西秦军之战中大败,刘文静作为代罪羔羊被撤职,心中怨望更深,曾于酒后失言,说非杀裴寂不可。裴寂于是唆摆李渊对刘文静诬以谋反,将之处死。
  
  近世史家对此事的看法,大都认为此事表面上是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的争权夺利,实质上是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矛盾的第一次曝光。

  近世史家之见基本正确。刘文静参与起兵是透过李世民进行的,不像裴寂那样是直接与李渊接触。所以李渊之亲裴寂而较为疏远刘文静是必然的,刘文静因此而心生不平也很合理。或许正因为此,刘文静就可能有为李世民结党营私的行为。
  
  李渊在审理刘文静案件中,虽然奉命调查的萧瑀和李纲都证明刘文静无罪,李世民也为他求情,李渊还是坚持诛杀他。这恐怕不仅仅出于袒护裴寂,更可能是出于打击李世民的势力,向他作出不要恃功生骄的警告。
  
  更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同一时候,太子詹事李纲(即证明刘文静无罪的大臣)上奏,称太子建成饮酒无度,听信谗言,有“疏骨肉”的行为。他多次劝谏无效,郁郁不得志,因此称病请辞。
  
  这“骨肉”指的是什么?使读史者不由得要联想到李世民这位二弟。由此也暴露了李世民与李建成早在武德二年间已经彼此存在着“疏远”的情况。这可说是二人争权夺利活动的最早记载。

  还有一值得注意的细节,一般史家似乎没有多加细心。即刘武周进袭太原,李元吉抵挡不住时,李渊一反往日遇战事必遣李世民的常态,竟派无德无能的裴寂前去支援。结果不卜可知,裴寂在度索原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元吉随即也弃城而逃。直到这危急关头,李渊还是没有打算派李世民迎战,反下诏放弃河东。最后还是李世民自己自动请缨,李渊大概也逼于形势,才批准他领兵出征。
  
  这一过程极其反常,不知何以少人留意。李渊向来极怕大权旁落于外姓,所以一方面紧握大权,一方面其余较重要之职都委于自己的亲族。尤其行政大权由李建成坐镇长安掌管,军事大权则几乎是由李世民来独揽(后来大约李渊开始察觉李世民不大安分,每每出征时又加上李元吉作副手,兵权遂由两兄弟分揽了)。
  
  所以唐初平定天下的四大战役(平定西秦、平定刘武周、平定王世充及窦建德、平定刘黑闼)均由李世民来指挥。柏杨在其白话版“资治通鉴”中也评论道:“李世民是李渊的最后一道皇牌。”
  
  而其余两大战役(平定江淮义军、平定萧铣)则由李孝恭指挥。而李孝恭也是李氏宗室亲王。
  
  可见李渊将绝大部分兵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宗室亲族之人手中,如李靖等人根本很难有机会建功立业。
  
  但这次竟将兵权委于裴寂这一外姓人,而且面临的又是太原这“龙兴之地”失陷的大危机。岂不令人咄咄称奇?似乎唯一可以用来解释李渊这奇怪之举的,是他那时已开始察觉李世民功劳太大,有不臣之心,所以一方面斩杀刘文静来折其羽翼,一方面不再让他出征以压止其功劳和声望的上升。
  
  从时间上看,武德二年六月裴寂出征,九月大败而元吉逃回长安。也恰好就在九月,刘文静被杀。迟至十一月,李世民才领兵出战。相信李渊当时也很尴尬,刚刚执意杀了刘文静,但大敌当前,必须有人出战。若他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信不过,更何况外姓大将?逼于无奈,他只好再次委重兵于李世民,并且亲自到长春宫为之送行,其中所包含的安抚李世民之意,两父子心中自然是雪亮的吧。
  
  
  结果是李世民大败刘武周,收复全部失地之余更彻底灭了这一心腹大患,声望自然再次急升。“隋唐嘉话”中描述:“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军民为纪念秦王李世民此战之功而于民间编写“秦王破阵乐”的舞曲,可见李世民因此战而在河东所受的拥戴。
  
  这里约略述及“破阵乐”。此曲原为民间所作,后来被李世民纳入宫廷舞乐之中。开始时只是乐曲,后贞观七年李世民设计了“破阵舞图”,由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吕才担任艺术指导,加入了舞蹈成份,参与跳舞者多达一百二十八人。并根据“左传”中“武有七德”之言而更名为“七德舞”,是唐初颇负盛名的武舞。据说“破阵乐”扬名极广,连天竺(印度)王尸罗逸多也听说过它。
  
  但近年来史学界中有疑问提出来,说在印度发现有一乐曲与“破阵乐”极相似,疑“破阵乐”并非民间所创,而是从印度流传而入的一首乐曲,被民间改头换面而成。
  
  据史载,“破阵乐”确有龟兹乐的特征,可能是民间在庆贺李世民收复河东时将当时的流行曲改了歌词而演唱。当时汉胡文化交融,大概流行曲中有不少是由龟兹等少数民族地区传入,而龟兹的流行曲又由印度辗转传入,亦非奇事。这正反映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强大的吸纳能力。
  
  话说回头,虽然刘文静之死暴露了李渊、李世民父子之间乃至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在平定天下的统一战争未完之前,这些矛盾即使偶有暴露,却也始终因双方的克制而不至于激化。但这股潜流既然存在,就难免终有一日涌出地面,甚至泛滥成灾。而这已是后话了。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3:0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纪岚于2004-04-09, 15:44:54发表
如果只是执意不用李世民,李渊还有很多亲族可以用,为什么会轮到裴寂?

从史书上看,李渊通常用的李世民以外的亲族是李孝恭、李神通这二人。前者打江南去了吧?后者当时是在应付窦建德那条线?

不是记得很清楚,要去再查查书。

萧MM提供点意见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10, 11:24:13发表
对了,记得李孝恭在李世民执政后退出权力中心,以声色自娱,他算不算是个太子党呢?

应该不会吧,史书上完全没有这样的记载啊。如果有,不至于不写吧。魏征的事都写了的说。

应该是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很强的能力(你也说他打江南可能主要是靠李靖),但毕竟名义上是有功之臣,李世民就把他养起来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10, 14:35:48发表
??这是以前的想法了,现在觉得nono是对滴~~最近跟人在sohu吵了一架的说,说虾米河东道是李渊打下来的,气得我!8过倒是因此好好又看了下书,发觉李渊那时候的行为颇为不可理喻的说~
??调用外臣裴寂去抵抗不说,大败,导致晋州以北城镇俱没,接下来齐王元吉弃守太原,晋州龙门相继失陷,很奇怪的是,李渊仍然没有启用自己的儿子,而仍然用败军之将裴寂,“裴寂上表谢罪,上慰谕之,复使镇抚河东。”致使前方阵地一败再败,夏县起义,关中震骇。好像还有两个败军之将也是,换其他时候都该治罪了,还是没有,仍旧启用。
??
??而且那阵子河东情况是糟得不能再糟了,为了应付河东,王世充和窦建德那儿丢了不少地盘,可以说是全线崩溃,李渊都急得快跳起来了,呵呵!8过就是8肯用小李。那时候他也任命了不少的他认为信得过的人了,永安王李孝基,唐俭,独孤怀恩这些。8过都8管用的说。老人家好像还自己赤膊上阵攻打了一下蒲坂,西西~小李怕他有事又去帮了他下,把去支援的尉迟敬德给他拦截了下来。8过因为军情紧急没有去见老李吧,老李一到立刻找他述职,想来是不是觉得他一直坚壁不战很可疑?哼哼!
??
??所以现在看来,老李那时候对小李的猜忌恐怕还不是一般,也不是一开始就把军事大权完全交给小李,是真的到后来发觉没小李不行,才慢慢慢慢。。。。
??
??哎,想起来挺寒心的,原来真的只是利用~

看萧MM这么一分析,我觉得对刘武周之战的认识又更深了。

以前觉得刘武周一战,似乎算是李世民指挥的多次战事中比较容易对付的一次,现在看来,恐怕其实也是一根很难“啃”的“猪骨头”。因为,按萧MM这么来说,李世民在指挥此战时,实处于“内外交煎”的险恶处境中。

对外:刘军从纪律、元帅、骁将方面都比较完备。刘军的纪律好、元帅(宋金刚)素质不错,表现在败退时可以组织起八道防线来阻截李世民的追兵,虽说是八战皆败,但试与窦建德的夏军一败即溃相比,确实是相当不简单的。更不必说尉迟恭等的兵马所控制的城池在主力被击溃后仍然顽抗,最后是李世民派人去说降,而非用武力破城的。(所以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过,这可能是说明夏军实在太差劲,不是刘军实在太了得。)骁将就不用说了,尉迟恭之骁勇,其实胜过秦琼、程咬金这些在历史演义中名气更大的将领。而窦建德的夏军之败,正在于他们缺乏骁将。这又说明了刘军比夏军强得多。

而当时的情势之险恶,萧MM有分析了。我只再加一条,就是我记得“通鉴”中有记载,说李世民刚领兵到达时,由于裴寂在此之前实施烧杀政策,很多百姓都逃掉了,以致于无法征到粮食,唐军粮草不足。后来是李世民发出文告号召,才慢慢将百姓召回来,再向他们征粮。可见当时唐军的粮草甚至不是由中央政府从其它地方调配过来的,而是要自己设法在当地解决的。

对内:根据萧MM的分析,原来当时李渊还掣肘他的说。这跟后来洛阳之战时李渊密令他班师的情况可很不同。洛阳那次可能是给他一个下台阶,这次可就是表示对他的不信任了。在此情况之下,要顶住李渊的猜疑,坚持坚壁清野的策略,所要承受的压力,可真是非同小可。

越想就越觉得刘武周之战,值得研究之处一点不下于武牢之战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10, 11:15:40发表
其实我感觉李渊执意用裴寂,大概是因为杀刘文静的时候颇有些闲话,所以让裴寂出去立点功,堵别人的嘴什么的。可惜裴寂又太不争气。

不对吧。裴寂打了败仗后,刘文静才死的说。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10 00: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35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