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世民在太原起事中的地位, 初唐史的若干问题考证(5)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李世民在太原起事中的地位

之五:李世民在太原起事中的地位
    
  史书所载,基本都认为李世民是首谋者,李渊则是糊里糊涂的给卷入其中。如今史学界都基本认为这是不足信的。由于李世民后来以不合法手段登上皇位,为了给自己的继位寻找合理解释,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所编的两部史书“高祖实录”与“太宗实录”并不“实录”,而是掩盖李渊之功而夸大李世民之功。后来的新旧唐书,原始资料都来自这两部实录,自然就继承了它们的偏差。“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已察觉从前的史书有抑李渊而扬李世民之举,尽量作了调整,但并不彻底,仍坚持首谋之位在于李世民。后来王夫之读“通鉴”时写了不少揭示李渊深谋远虑的话,是较早提出李渊在太原事件中的地位作用重于李世民的见解之人。
    
  建国之后,历史界也开始对晋阳首谋者发生质疑,但一开始时仍有不少人经多方考察后还是承认李世民的首谋地位。随着对史料的整理和重估,终于形成了较统一的意见,即太原起事中,李渊才是首谋。
    
  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学术界已有很多这方面的分析,此处不再多加考证。这里只想提出的一点是,李渊的首谋地位得到一致确认,但李世民在太原起事中的地位却未完全确立。
    
  从一个极端往往易于走向另一个极端。传统史书中极力贬低李渊而抬高李世民是一个极端;如今一些人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极力贬低李世民而抬高李渊。这种翻案风的态度,不是严谨的史家之风。
    
  那么李世民的地位如何呢?很明显,他的地位作用仅次于李渊。但这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他与李渊是互补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相成的。
    
  首先,李世民在李渊诸子中显然是最能干的,这无需从后来他统一全国战争中的表现求证,只须看到李渊赴河东和太原时都将家眷全部留在老家,而始终只带李世民在身边,就可见一斑。
  
  但李世民的能干是有其特定范畴的,其中一显著范畴当然是军事才能,这在雁门关之围中可见。此外,李渊在河东平乱时曾遭围困,也是李世民率骑兵为之解围,史书所载虽难免有溢美之词,基本上还是能反映他早年的军事才华的。
  
  但在太原起事中,军事才能并不占主要地位,仅是在晋祠反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二人实际上是杨广派往太原监视李渊的)一役中,李世民曾布兵于街道中,协助扑杀二人时显现了军事方面的才干。
  
  另一特定范畴则是其招揽人才的本事。这一方面的才能非常重要,史书上记载他如何折节下交俊贤的地方很多,不必一一重复。只有几点特别重要,需要提出以引起重视。
  
  其一,李渊身份较尊贵,这限制了他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无拘无束地与任何人交往。一来是交往对方未必敢于攀附;二来若他如此纡尊降贵,难免会引起杨广对他动机的疑心。所以像刘文静这一类地位低微但才华横溢、满腹雄心的庶族人才必然会乐于投效李世民。再加上他本人的好纳才俊,二人便一拍即合。
  
  所以,纵观以后唐初政权之中,由李渊招揽的才俊多是门户尊贵的士族,李世民身边则多寒门微士。这对二人在政治上倾于保守或倾于激进的取向是有一定影响的。仅就太原起事而言,若非有李世民参与,李渊要获得士族以外的广大庶族的支持拥护是不容易的。

  其二,李世民招揽的庶族人才中,其实不仅仅限于寒门微士,甚至是亡命之徒、流氓无赖也招为己用,这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资源。
  
  曾有西方政治学家指出,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着一股游离于秩序化的政治体系之外的政治力量,它的特征就是流动性与非秩序性。精明的政治家往往能将这一股政治力量引为己用,去完成秩序内的政治力量因为囿于框框条条而无法完成的任务。《鹿鼎记》中康熙之利用韦小宝,虽非史实,小说家言,却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典型表述。
  
  而这股政治力量若得不到好好的利用,在秩序化占主体地位时它无力与之对抗,只能反映为街头流氓对社会普通秩序的搔扰;在秩序弱化时,即乱世之中,这股政治力量若被反对现存秩序者利用则可产生巨大的破坏旧有秩序的力量。《水浒传》也不是史实,小说家言,却也是这一历史现实的典型表述。
  
  李世民招揽下的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务正业的流氓无赖,就是这一股流动政治力量被利用的表现。当然,这股力量在旧秩序中是非秩序力量,但被新秩序吸纳后便成为新的秩序化力量,性质已变。

  李世民在太原起事中的第三个作用是其敢作敢为的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李渊过于谨慎的缺陷,使他的谨慎小心不至于滑向胆小怕事。这一作用在此后的进军长安战事中仍会发挥出来。这不难理解。李渊年事已高,又久居高位,再加上他亲眼看到杨玄感起兵中行事不慎而告覆亡,小心翼翼是必然的。但这小心有时会太过份,以致坐失良机,若非李世民从旁推动,太原起事不见得能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
  
  此处还有一个问题,即李世民在太原的所作所为,到底是由李渊直接授命干的,还是他揣摩李渊的心思自行处理的?若是前者,则其自由度相对较小。
  
  我认为情况应是后者。由史书来看,其中记载了多次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的言论,都是长篇大论,前后连贯,很难想像是出于伪作。多半史官伪作的是将李渊的掩饰起兵意图之举写成是懦弱不敢起兵。
  
  李世民既是揣摩李渊意图行事,所以每每想扩大行动范围或加快行动进度时,都须以言语挑引李渊说出心中所思所想。而李渊作状要将他绑拿惩治口出大逆不道之言之罪,其实是在暗示李世民行事不要太过明目张胆,以免触动王威等“朝廷派”官员的疑心。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6-4 12:5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南霁云于2004-04-05, 0:43:24发表
呵呵!4不兄又有大作,这段话值得赞赏,可惜现在翻案成风。

俺也认为太原起兵是李渊主导的,李世民正好是李渊的探路石,即使没有他,李渊也完全可以找到同样的人,以同样的方式起事,或许效果会差些。这不是否认李世民的作用,他的厉害就在于能够在正确的时机把握正确的机会,史书过份的大书特书,一方面说明李世民具有战略全局的敏锐洞察力,另一方面反而给人一种他对他老子高超的政治手腕缺乏认识的感觉。

我觉得萧让MM在我的一个贴子中的回应中下面这番话应该是对李氏父子在太原起兵里各自的作用有最简洁、精到的概括:

作者:萧让 回复日期:2004-3-22 6:26:10
  李渊在建唐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就象你说的,晋阳起兵时,他跟小李倒真是一对黄金搭档,一个老成持重,一个勇猛激进,如果没有李渊把关,小李可能失之轻率虑事不周,没有小李推动,李渊可能也没那么快下定决心。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粥堂之湘灵于2004-04-07, 0:38:50发表
最近看各位高人勾评史事,发现李渊的政治智慧远没有我以为的那么高,就说他当皇帝以后杀的几个人:刘文静,薛仁杲,窦建德,李仲文,刘世让,有的是冤杀,有的可以不杀,有的杀了惹下大麻烦。
再说他对儿子的态度,爱是一回事,没有决断又是一回事。
这么一来,我就觉得李渊的性格存在很大缺陷,大局观也不甚够。没有李世民,不说太原起兵及进军长安不会成功,可能要多点波折、多点延误也不可知。

这个,我们要考虑到人是会随着环境、地位、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的。

太原起兵之前,李渊还是“臣子”的身份,考虑问题当然顾虑较多,比较小心谨慎,特别用心地运用他的智慧。但当了“君主”之后,顾虑少了,杀人行事更爽快了(但对李世民却很迟疑,说明他还是挺重亲情的);再加上养尊处优了,脑筋动得不那么勤了,于是显得有点智谋不足了,都不足为奇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粥堂之湘灵于2004-04-07, 23:06:56发表
这样子就更奇怪了   
做臣子时,考虑的只是保住身家性命,做了皇帝,全天下命运都在他手里
怎的反而懒得动脑筋了   
四不大人的解释正好用来证明我的观点——李渊的政治智慧和大局观不咋样  

李渊是没有什么大智慧,这点我说过的。他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10 00: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22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