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骑兵下马?两场奇特的骑兵战争讨论。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10-20 1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从龙空看来的,觉得挺有意思,大家也不妨讨论下:

骑兵下马?两场奇特的骑兵战争讨论。

作者:晓风飞翔

唐击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唐朔州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勣率军在诺真水(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击败薛延陀军的作战。

薛延陀是铁勒诸部中最强悍的部落,习俗与突厥相近。贞观二年,薛延陀酋长夷男率其部7万余帐归属东突厥。不久,薛延陀联合附近九姓铁勒中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等部共起反抗东突厥奴役,铁勒诸部皆推夷男为首领。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牵制颉利可汗,于三年遣使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大喜,建庭于郁督军山(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东支)。四年,薛延陀协助唐军平灭东突厥。

东突厥灭亡后,漠北空虚,夷男率其部众东返故地,建牙于都尉犍山北、独罗河以南,正式建立薛延陀汗国,其辖区东至室韦,西到金山,南接沙碛,北界瀚海,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等部皆臣服,拥兵20万,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汗国,并伺机南侵。

唐太宗见薛延陀日益强盛,开始对唐构成威胁,即采取扶持回纥和东突厥降众以抑制薛延陀的策略。十三年七月,唐太宗册封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命他率突厥旧部渡黄河北上,在大漠以南建立汗国,以阻遏薛延陀南下。突厥返回故地,引起夷男疑惧。

十五年十一月,夷男闻唐太宗将东封泰山,以为唐边境空虚,命其子大度设征发同罗、仆骨、回纥、靺鞨等部落兵马共20万,渡漠南下,屯兵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据善阳岭(今山西朔县北)进攻突厥。俟利苾可汗无法抵御,率部进入长城,据守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遣使告急。十六日,唐太宗命营州都督张俭率骑兵及奚、契丹诸部兵马从东包抄;李勣率士卒6万、精骑1200正面出击;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领兵4万、精骑5000驻守灵武(今宁夏永宁西南);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庆州道行军总管,率1.7万人出兵云中;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包抄薛延陀西部。并吩咐诸将:“薛延陀负其强盛,逾漠而南,行数千里,马已疲瘦。……卿等当与思摩共为犄角,不须速战,俟其将退,一时奋击,破之必矣。”(《资治通鉴》卷196)唐军分路出击,薛延陀军北逃。

李勣挑选麾下及突厥精锐骑兵6000抄近路拦截,跨越白道川,一直追至青山(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大度设在诺真水摆开战阵,横亘10里。十二月十七日,突厥兵先出战,不胜,退兵,大度设乘胜追击,与唐军遭遇,薛延陀军万箭齐发,唐军马匹多被射死。李勣命士卒下马,手执长槊迎战,薛延陀军大败,被斩3000余人,5万余人被俘,大度设脱身逃走,其众至漠北,天降大雪,人畜冻死十之八九。


二、昭莫多之战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至五月,在清平噶尔丹叛乱战争中,康熙帝亲率清军进征准噶尔汗噶尔丹,由西路军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南宗英德)的作战。

噶尔丹自康熙二十九年于乌兰布通败遁(参见乌兰布通之战)后,仍入犯喀尔喀,屡书索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且害及使臣,又阴诱内蒙古各部叛附,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6万,将内犯。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又率兵自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东进至巴彦乌兰(今蒙古温都尔汗以西、达尔汗以北)。


十一月,康熙帝接到右卫将军费扬古于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奏报,与文武大臣议定:于次年春天留皇太子守京师,自率京师八旗兵及火器营兵,共3.29万余人为中路,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长城隘口)北上;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盛京(今沈阳)、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黑龙江(今爱珲)、科尔沁兵,共9000余人,出兴安岭沿克鲁伦河西进,堵住噶尔丹东进道路;西路命费扬古为抚远大将军,与振武将军孙思克,率军4.6万余人,分别自归化、宁夏(今银川)北上,切断敌归路,相机歼敌。三路大军约期夹攻。


三十五年二月十八日,费扬古军最先启程。二十二日,孙思克军启程。两军相约,于翁金(今蒙古海尔汗杜兰西)会师。二月三十日,康熙帝率中路军由京城启程。四月初六日,萨布素率东路军亦出发。中路、西路两军约于土喇(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会师,合兵进击噶尔丹;中路军进展顺利,但西路军遇到障碍。费扬古与孙思克原定于四月初九日会师于翁金,但孙思克部穿越大沙漠时,连日遇大风雨,马畜踣毙,水草益乏,兵寒且饿,以至于四月十一日,方在翁金附近之察罕和逆追上费扬古。


为加快行军速度,费扬古改变原计划,从孙思克军中挑选4000精兵随己同行,余者半留翁金守粮,半由尾后跟进;并奏报康熙帝,西路军约于四月三十日抵土喇。康熙帝遂令中路军缓行以待,以免中路过于突出,遭敌突袭;饰西路军加速前进。因噶尔丹将西路军所经之地青草尽焚,费扬古被迫绕行,以至五月四日才抵土喇。五月初八日,康熙帝率中路军抵克鲁伦河,接近噶尔丹大营。


噶尔丹得知御驾亲征,登山遥望,见大军分翼排列,营垒遍野,如从天而降,遂尽弃帐房、器械等逃去。康熙帝命内大臣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领兵追击数日,噶尔丹仓皇遁至特勒尔济口。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正率西路军北进,得报噶尔丹踪迹,即令署前锋统领硕岱等且战且退,将噶尔丹诱至昭莫多,昭莫多北依肯特岭,东峙丘陵,西临河水。十三日,费扬古分兵4队:东翼为京城及西安八旗兵、察哈尔蒙古兵,屯营高处;西翼为大同总兵康调元所率绿旗兵及右卫八旗兵、喀尔喀蒙古兵,沿河布阵;将军孙思克率绿旗官兵居中占领山头,大将军费扬古统军列后。遵照康熙帝预授之策,清军一律下马步战,待令再行冲锋。布阵方毕,噶尔丹率2000余骑已被诱至阵前,指挥所部下马拒战,集中兵力猛攻山头。噶尔丹及其妻阿努亦冒矢舍骑而战。孙思克命所部坚守阵地,用火器、弓箭猛烈还击。自中午至黄昏,双方难分胜负。阵中宁夏总兵殷化行建议;出两路奇兵,分别进攻准军侧后,加之正面合击,必胜。这一建议被费扬古采纳。费扬古命沿河伏骑,一横冲入阵,一袭其后辎重,山上孙思克军亦奋呼夹击。噶尔丹军立即大乱阵脚,噶尔丹夺路先逃,余众瓦解。费扬古鸣角号令上马追击,清军分路追至特勒尔济口,在月下追杀30余里。


各位,问题来了。注意的是,这场战争,本来都是骑兵间的大较量,为何“李勣命士卒下马,手执长槊迎战,薛延陀军大败”呢,而昭莫多战役之初,清军也是“遵照康熙帝预授之策,清军一律下马步战,待令再行冲锋。”

更加有趣的是,薛延陀军的战法是:“先是,延陀击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等,以步战而胜。及其将来寇也,先讲武于国中,教习步战;每五人,以一人经习战阵者使执马,而四人前战;克胜即授马以追奔,失应接罪至于死,没其家口,以赏战人,至是遂行其法。突厥兵先合辄退,延陀乘胜而逐之。

勣兵拒击,而延陀万矢俱发,伤我战马。乃令去马步阵,率长槊数百为队,齐奋以冲之,其众溃散。副总管薛万彻率数千骑收其执马者。其众失马,莫知所从,因大纵,斩首三千余级,获马万五千匹,甲仗辎重不可胜计。大度设跳身而遁,万彻将数百骑追之,弗及。其余众大奔走,相腾践而死者甚众,伏尸被野。”

以上摘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

“先是,延陀击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等,以步战而胜。及其将来寇也,先讲武于国中,教习步战;每五人,以一人经习战阵者使执马,而四人前战;克胜即授马以追奔,失应接罪至于死,没其家口,以赏战人,至是遂行其法。”这个战法,居然让他成为当时的草原霸主,大家看到这里,会有什么想法呢?这些可是草原上的较量哦,为何要骑兵下马,而且可以步战而胜呢?

事实上,即使是以重骑著称的金兵,也有同样的例子。《云麓漫钞》卷四:“绍兴初,尝获北方探事人,云:『虏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重兵既乡,郎作圆阵以旋敌人;若敌人复作圆阵外向,郎下马步战,待其败走,上马追之。自用兵以来如此。”

事实上,我一直怀疑骑兵的正面冲击能力,是否在对付堂堂之阵的时候,骑兵除了采用骚扰战术之外,下马步战,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呢?

大家不妨讨论一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5 07: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80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