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读书笔记——牛致功先生《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由墓志铭试解唐史中某些悬疑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8-8 12: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几天逛了下新华书店,因为书太重不便于携带没有买,就在书店里看了下,有些看法还是值得跟大家介绍一下的.牛致功是人民出版社<唐高祖传>的作者,对高祖是比较偏爱的.

1\唐俭墓志铭

唐俭墓志铭里我感兴趣的是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晋阳起兵有说大雨阻路,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李世民哭谏追师,唐俭墓志铭里则说是唐俭劝谏高祖,而高祖对他言听计从停止了.这里和大唐创业起居注\两唐书及通鉴都不同。两唐书和通鉴都记载为李渊先召集群臣议事,决定退兵,但唐书是李世民一人哭谏追师,通鉴是建成世民共同进谏。起居注则没有后一次的记载,只是说有人要求退兵李渊召集群臣议事认为不可则止。牛先生以为唐俭也是劝阻高祖退兵的人物之一,唐书根据实录而来,李建成为叛逆故不宜与李世民相提并论,通鉴则无此顾虑。起居注突出李渊,故不录其他人所起的作用,而墓志铭只写唐俭,大约是出于独尊墓主的缘故。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适当的,唐书和起居注、通鉴的不同,很多时候也和作者要突出的对象和着眼点不同有关。因此引发的分歧可能是作者对同一事件记载详略不一的缘故。旧唐书主要来自实录,那么采取的多是官方说法,隐讳避忌也不例外,通鉴则无此顾虑。起居注的焦点是李渊,就连建成、柴绍至太原也未提及,故此不提后来的“固请”,未必就表示没有这些事情,诸如唐俭、建成世民的劝谏。

关于此事牛先生还提到一点,就是唐俭的墓志铭里没有提到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的事情,同样起居注也没有提到,只说大雨阻路,而事实上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牛先生因此认为这只是反对进兵者的一种说辞而已。这个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史书上也只是说谣传,谣传当然就未必会发生了。反对进兵者的说法也可能本身就是谣传的来源了。那么李世民劝谏的时候提到这个也就未必无因了。

其二,唐俭墓志铭里还提到是唐俭发现独孤怀恩有反意,因此说动敬德放刘世让出逃,报告李渊,生擒独孤怀恩。墓志铭里说唐俭在监禁的时候发现刘武周的兵将里敬德是个人才,余者碌碌,于是有意识的结交敬德,晓以大义,于是才有了后面敬德肯放刘世让回唐。牛先生认为这填补了唐史的一项空白,即敬德为何会放刘世让回唐。并认为敬德萌生投唐之意,正是在此时,故此敬德后来迅速投唐唐俭应记一功。

这一点我觉得见仁见智吧,敬德或者确有跟唐交好留个后路之意,于是放刘世让回营,但后来的投唐可能更多还是因为宋金刚兵败的缘故。墓志铭通常对墓主褒奖过甚,这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2、程知节墓志铭

程知节墓志铭我注意到主要是这一点,说太宗驾崩时程知节掌飞骑,“从今上先还”。唐书有太宗崩于玉华宫,长孙无忌恐时局有变,于是密不发丧,召飞骑6000护送高宗先还京。这也说明了程知节和长顺无忌的关系。可以作为弓月兄对程知节征西突厥是为了剥夺他的兵权,打击长孙的又一例证。

3、执失善光墓志铭

执失善光墓志铭记载的其实是突厥执失家族包括祖父执失淹、伯父执失思力等对于唐廷的贡献。我主要看了一下执失思力部分关于太宗渭水之盟的说法,与正史完全不同。正史记载:颉利可汗派遣执失思力来唐廷,态度傲慢,也为了探唐廷的虚实,太宗临危不惧大声呵斥欲斩执失思力,执失思力震恐,加之群臣求情,于是太宗囚执失思力,亲率六骑至渭水片言折服颉利,于是便桥会盟突厥撤兵,次日突厥遣使谈定细节,太宗放回执失思力。九月,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太宗不受,令颉利归所掠中国户口。群臣询问这次为何如此顺利,太宗答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仗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

而执失善光的墓志铭记载的却是执失思力来唐廷,向太宗献策,与李靖相应和欲擒颉利可汗。太宗颇嘉许之。两相对照,相差颇大。

对此,牛致功先生认为这反映了事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太宗喝斥执失思力只是演戏给群臣看,借以激发士气。一方面太宗与执失思力确有密谋,了解到颉利可汗此次出兵主要为了金银财帛是以才会如此自信只身面敌。突厥退兵也正是因为目的已经达到——“惟贿是求”。实录为突出太宗,故此只渲染太宗大国君主风度,执失善光墓志铭为突出执失家族的贡献,故不提太宗大国君主风度。而实际上事情应两方面结合来看。

牛先生并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此论断。一为安元寿碑,提到渭水之盟后突厥前来“乞降",太宗独留安元寿为护卫,可见其见重。这里突厥乞降实际上就是渭水之后双方谈定具体细节,“乞降”实为“和谈”的同义词。二为突厥为李靖所败之时,二次遣执失思力来唐求和,可见执失思力的确起了在突厥和太宗之间穿针引线的作用,突厥被灭之后执失思力颇受太宗重用,可见墓志铭所说不假。牛先生并提到太宗喝斥执失思力时提到的“太原起兵时汝父子并亲从与我”证明执失家族与太宗的交情,早在太原起兵刘文静从突厥引执失淹父子与太宗交往就开始了。

================================================================

萧让按,渭水之盟实为太宗以钱帛退蕃兵,不然太宗不会念念于心引以为耻,二元论的观点大致不差,但牛先生的说法未免夸大了执失思力的作用。所谓执失思力献策,与李靖相应和欲擒颉利可汗的说法实在难以置信。颉利可汗再昏庸也不至于派个白眼狼想绑架自己的突奸出来,何况一而再。若说是执失思力透露了突厥此来主要是求财尚可接受。但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执失思力透露这些信息是主动有意识的还是相反?

我认为执失思力至少不是一开始就抱着告密的目的来唐的,颉利可汗断不至于昏庸到这个地步,突厥没人了吗?再说看颉利可汗对于突利可汗的防范,也知颉利可汗对于亲唐的突厥人是有戒心的。太宗后来对于执失思力的重用,不足以说明那时候执失家族就有意投唐,实际上突厥灭亡后太宗对于突厥贵族是任用了不少的,比如阿史那社尔等。武德年间李世民交往的突利、李思摩等,均属于突厥中较受压制的贵族,而执史思力显然是颉利可汗的重臣之一。故此牛先生所说的第二点不足为据。第一点倒是给我以启发。突厥来和谈,墓志铭讳为“乞降”,那么执失思力的“献策”,是否也是被囚之后透露的呢?突厥大军围城,当务之急为安抚人心,若执失思力与太宗果有密约,群臣自然心安,何必做戏?

据我推测,执失思力为突厥重臣,当不致背叛颉利,开始的确有示威及窥唐实力、测试太宗反应之意。太宗出其不意将其囚之,其后或有审问执失思力态度软化,透露了(或者太宗从其言谈中了解到)突厥的真实意图,遂胸有成竹出渭水,呈之以威,示之以诚,送其金帛,突厥主要目的达到又未必能占便宜,于是退兵。墓志铭于是将其美化为执失思力主动献策,后来突厥为李靖所败意欲求和,因执失思力先前有出使大唐比较了解情况,于是第二次派他出使。

而突厥这次侵唐,我认为必与玄武门之变太宗登基有关,盖先前高祖对突厥极尽礼遇,如今换了太宗,突厥担心太宗会改变国策,不再缴纳金帛与突厥,故大军迫近,逼太宗再签城下之盟,而太宗必示之以强硬态度,以增添讨价还价之余地。这就像买东西的时候杀价回价不卖就走差不多。故此太宗怒斥执失思力,并非为了震慑群臣,而是为了震慑突厥,由此也可判断太宗之怒确有做戏的成分,是其外交手段的一部分,并非与执失思力合谋。由此便可理解太宗渭水为何会指责颉利负约,颉利又为何回答“此来别无他意,为申前盟”,此处的盟约,自然就是高祖以来对突厥金帛卑礼换取突厥不侵略的盟约。而便桥会盟则是太宗再次与颉利签约,即所谓“申前盟”。盟约内容为史家所讳,但从其后不久“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太宗不受,令颉利归所掠中国户口。”看来,与前盟条件当有所松动,是否与执失思力有关则不得而知,但太宗从执失思力处了解到突厥的虚实,从而定下应对之策,这就是墓志铭所说的执失思力献策、太宗颇嘉许之的原因吧!

牛先生一直认为唐高祖不曾称臣突厥,皆为太宗所诬,欲以彰显自己的功德,故此影响了他对这一史料的解读。试想高祖称臣突厥即唐称臣突厥,是为国耻,太宗也不光彩,又何必出此下策给自己脸上抹灰呢?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12-14 01: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4、关于大唐创业起居注的问题

牛先生在书中专门开篇讲解了大唐创业起居注和两唐书、通鉴有所不同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太原起兵为李渊首谋等,这些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定论,但原因各说不一,有认为是太宗改史的,牛先生主要是治史者的观点影响了材料的取舍,妨碍了修史的准确性。

牛致功先生认为,即使出于褒扬太宗的目的,也不会有意把李渊塑造成一个无能之辈,否则他又何尝面上有光?两唐书对太宗自然推崇,然而尚不及通鉴,但以史书的来源来说,两唐书对唐朝实录的参考实过于通鉴。故此,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应该不是太宗改史,而是治史者自己的态度。以通鉴而论,把首义归功于太宗,实际上不是贬低李渊,而是根据二人不同的地位给与了不同的褒奖:李渊忠于隋室,是为忠臣。世民一心为父亲脱祸,是为孝子。

其中太宗劝高祖起兵一段,最为典型。太宗密查隋炀帝将对李氏不利,故劝其起兵,是为明睿孝义,高祖明知隋炀帝对他猜忌已深(李渊话语中有提到),仍然恪守君臣之道,是为忠臣。高祖要拿世民见官,世民不敢辞,这正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儒家思想的最高体现。

再:几乎所有的版本都说是李渊派遣刘文静私通突厥,与起居注相同,唯有通鉴说是刘文静献策李渊通突厥,正是为了抹杀李渊主谋起义的功劳,而根据则只有一篇《刘文静传》,然而后来起居注提到李渊尊隋室的种种举措通鉴有照抄不误,总而言之,即是李渊忠于隋室的材料就取,反之就抹杀,正是为了把李渊塑造成一个隋室忠臣。

========================================

我觉得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新旧唐书都不讳言李渊在太原的纵情声色是为了韬光隐晦,则李渊在太原的表现并不能说他是无能之辈。另外这也涉及到一个如何读史的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论史也需要有根据才行。我的看法是史书提供的只是事件,如何解毒评判则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了。比如李渊在太原的纵情声色,可以解读为韬光隐晦,也可以解读为昏庸无能。同样的玄武门之变,也只能解读为太宗在此设伏杀了建成元吉,而背后发生的种种,则是治史者自己需要探究的问题。另外,史书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即英雄或是大人物,他所作的坏事错事是不会直接写在本传里的,而在相关人物的传记里提到,故此也有必要通读整部史书,才能做出更加接近事实的评价。

(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12-14 01: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发觉轩辕竟然做了我的个人文集,真是受宠若惊,8过我有几篇文文没发全了,补一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19: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70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