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喜欢书法,有点馋还好色的皇帝——宋仁宗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11-29 13: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lbmark2002于2004-06-18, 19:11:22发表
仁宗宽容爱好和平

有一次,外交部报告,说高丽国最近越来越不像话了,送来的贡品越来越少,索要的回礼却越来越多,明摆着不把大宋当回事,请皇上派兵把它灭了吧。皇上回答的语重心长 -- 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

不太明白,宋跟高丽又不接壤,怎么去打?辽国倒是有攻打高丽并大获全胜。
另外,凌迟就是在仁宗朝恢复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11-30 08: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铁伞怪侠于2004-11-29, 16:33:36发表
算是个比较没本事的皇帝,不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还真不是一般的强。。。老百姓能生在他那个时代算是造化了。
说到凌迟,呵呵,他是用来对付那些邪教组织的吧?

呵呵,死在凌迟刑下的邪教徒有几个?凌迟刑设立之后,对付的大部分是“盗贼”吧?后来更是越用越滥,不是这样包拯也不会屡屡上书要求“慎刑”。

辽宋之间的和平局面,个人认为主要是真宗年间辽侵宋受挫,签订檀渊之盟的结果。和平是通过实力换来的,不然仁宗时宋和西夏怎么没办法维持和平?印象中辽宋夏的三分局面就是在仁宗朝形成的。

个人认为仁宗还不如神宗,现在对王安石变法多有偏颇之词,但也得看到写史书的大多是守旧派,对于王安石的很多评论并不公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11-30 09: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一篇

包拯坚决反对有违“中正”原则的“以敕代律”和“诏令易改”,期图通过慎行法令和“法存画一”来维护法律的公正,从而实现其“中正”立法的政治理想。这种立法观的提出,在“敕律并行”、律令混乱的宋仁宗时代,显然具有进步意义。 务德慎刑,明正赏罚的礼治观,是包拯高扬“中正慎罚”观念的第二体现。 以德化民,以刑惩恶是历来统治者维系天下的两手,以德作为政治思想的中轴原乃周公旦的发明,然后来的法家却力主轻罪重罚,所幸几个暴君的淫威横施在统治实践中均遭败绩,这就促使孔子为政以德、先德后刑的思想逐渐成为正统的统治理论。从此,外儒内法、德主刑铺的礼治思想浸透历代士大夫的心田。包拯务德慎刑思想的形成显然因于此。但是,我们又不能视包拯的礼治观是对传统的儒家“慎罚”观念的简单承袭,因为在中国这个重传统、尊圣贤的国度里,借圣言以抒己见、借复古以求创新已是司空见惯,便何况包拯是位直面现实、奉行儒家人世哲学的实践家,空发旧论恐非其个性。对此,我们只要对宋初的刑罚略加考察便不难发见。如众所知,宋代统治者为强化集权、镇压反抗计,进一步强化了司法镇压的措施,具体表现为仁宗嘉(礻右)年间实施的重法地法(以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犯罪者加重处罚)以及肉刑的复活与附加刑的施行,如仁宗年间“凌迟”刑的恢复,腰斩、钉、剐、磔、枭首和断腕等法外刑的普遍使用,毕现出宋代刑罚的极端残酷。包拯于此深感忧虑,多次廷谏要求以德化民,慎用刑罚,他指出:“且治平之世,明盛之君,必务德泽,罕见刑法……王者亦当上体天道,下为民亟,故不宜过用重典,以伤德化,昔暴世法网凝密,动罹酷害,下不堪命,卒致溃乱。《老子》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臣愿圣明鉴于此言而无忽焉。”(《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他极为痛恨那些“刻薄好进之吏”滥用重刑使得民怨累积,终致乱生,主张通过道德的教化使百姓明礼义,知廉耻,从而达到扶正世风,减少盗贼的目地。即使是对于已经犯罪的人,他亦主张只要“情非重犯,咸许自新,后或不悛,必置于法,庶使悔过之人免负终身之累。”(同上,第二章)这种务德慎刑的礼治观显然包含着对宋代刑罚威胁主义的严厉批判,只是囿于君臣之道而隐曲道出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11-30 09: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有清明上河图还有流民图呢,宋是个两极分化严重的时代。凡是以士大夫的眼光来看,当然很好,前提是保证自己投胎到好人家。

没有跨省的农民起义还差不多,宋对内防范得严嘛,没有被逼反的么,呵呵,好像开国不足三四十年就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还只有宋朝。宋的特点是:规模不大,次数不少。梁山草寇?凌迟并没有什么不对?好像有句成语叫“逼上梁山”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2 01: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4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